冀教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冀教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冀教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冀教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冀教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1课时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广2页例1、例2;议一议、试一试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你们高兴吗?书是我们的好朋

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

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选一选: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每

人选一样。

(2)量一量:四人一小组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

一段对齐。

(3)说一说: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量的结果是多少?

(4)议一议:为什么同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呢?

小结:测量同一长度,选的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1)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桌子的宽度,铅笔、橡皮

的长度……

(2)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如果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长度不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

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

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3.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全体同学用小方块或其他同规格物品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次测量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呢?怎么才能使每个同

学测量出的结果相同呢?

(4)小结: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进一步体

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用铅笔去量臬子的长、宽、高.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3o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笫1,2题。

四、课堂小结

lo在小组内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五、课后延伸

估一估,再实际量一量你家的饭桌、你的小床、卧室的窗户各有几支铅

笔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家的饭桌长一些,

谁的小床长一些...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

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不足之处]整堂课上得很累,一是学生有点乱,二是感觉教得有点死板,很机械,课

堂气氛不活跃。另外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测量方法的练习,知识深度挖掘还不够。

[再教设计]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习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第2课时认识厘米

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及练一练第广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尺、练习纸、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同学们猜一猜,

知字去口来添豆。(短)哪位同学知道短的反义词?(长)

师:你们的课桌面和老师的课桌面相比较一下,哪个长,哪个短呢?能看

出来吗?

生:老师的长,我们的短。

师:对,你们很聪明,那究竟我的比你们的长多少呢?要找答案怎么做

呢?

生:量一量,

师: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试着去量一量吧.

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

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

度。(答案不唯一)

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

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2)导入主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

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

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

位一一“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感知1厘米。我分五步进行教学。

lo认识尺子。

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

生给出答案。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和同学们的尺子比一比,老师的尺

子光光的,还缺少什么呢?

生:缺少一些竖线和数字。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

短不同的竖线-一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

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

察自己直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

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啮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

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

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师:你能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

比划状)

4.找生活中的1厘米.

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观察,汇报。

5。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让学生知道2厘

米、4厘米有多长.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

透量长度的方法。

三、学习测量方法

lo动手实践,探索量法。

出示已经裁好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己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现在我们用厘米做单位量物

体的长度。

请看,这是一张纸条,请大家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量它的长度的,并

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说一说,看谁看得最仔细。

教师演示量纸条的过程,学生观察,说出纸条的长度。

2。谈话: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但是,老师却碰到了一些数学小马虎,

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马虎在量物体时是如何做的?

(1)你认为他量的对吗?哪儿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2)这种量法对吗?

(3)这种呢?

作为朋友,你想告诉小马虎在测量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发表建议.

老师也想告诉他:先放好尺子,再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

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量线段。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不但总结了量物体的方法,还帮助了数学

小马虎.

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在作业纸上,有两条线段,请量出它们的长度,

并记录下来,然后再比一比哪一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2,3题.

五、课堂总结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

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它们.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园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休长度从“0”开始。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感受1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一厘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学生从认:只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

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

记得深、记得牢.

[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反馈评价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没有做到随时根据教学

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评价,致使本节课的部分注意事项占用了下节练习课的时间.没有采

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本节课中做到了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但没有评价他们的学

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也没有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再教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第3课时直尺和线段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U经历由实物抽象出线段、测量和画线段的过程。

2。初步认识线段,能用直尺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3。在用直尺测量纸条、毛线、线段等学习活动中,体会线段的特征。

【教学重点】

测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线段的画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纸条、毛线等。

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PPT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

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指名学生回答:毛线。

师:怎样测量毛线的长度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都能学会测量。

二、探究新知

lo复习直尺的有关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尺,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现在请同学

们在直尺上用手比划出1厘米、3厘米、4厘米等长度.

学生练习:在自己的直尺上用手比划出1厘米、3厘米、4厘米等长度。

2.用直尺测量彩色纸条的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测量了橡皮的长度,你能用自己手中的直尺测量

出你准备的彩色纸条的长度吗?快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测量。然后找代表汇报。

师:在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

3。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4.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

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

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

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5。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5页例题第(2)问,拉紧的一段毛线叫线段

吗?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绳子照着操作,指一

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

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D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师:哪些东西的边还可以看成是线段?

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把像教材第5页下方那样的图叫做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6.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

让学生量一量教材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

度儿,就是儿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

条短或者同样长.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直尺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

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结论。

7.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i遍,边画边说。

学生尝试用断了3厘米的断尺画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够准确画出线段.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发言.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随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直尺和线段

1.线段是直的。

2o线段有两个端点。

3o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直尺几厘米的地方,再在

两端加上端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开始以猜谜的情境引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画线段环节,学生还没有准确把握画线段的方法,特别是用断尺画线段.

[再教设计]应多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说一说等,加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第4课时认识米

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lo在实际测量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米〃的过程。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

量的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直尺、米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谈话引出测量课桌面的活动。提出同桌合作,利用准备的直尺、三

角板等工具测量课桌面的要求,鼓励同桌积极合作。

师:我们上节课用小棒等工具测量过课桌面的长度,同时,我们认识了

直尺和长度单位“厘米〃.现在,请同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一下课

桌面有多长。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测量活动。

师:把你们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说一说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3。认识米尺,共同用米尺测量桌面。

师:现在,我们一起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一一米尺,并用它来测量一

下。

拿出米尺,师生一起测量课桌面的长,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米尺量比用

直尺简便、准确.

二、认识1米

lo认识长度单位“米”及字母表示。

师: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吐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

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板书)来表示。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米

有多长,初步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把米尺,

这把米尺的实际长度是“1米”,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

长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月两手比划边说;学生边比划自身的高

度边说;1米比课桌面的边长长一些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3.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米尺,说一说1米中有多少厘

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

1米=100厘米

1m=100cm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

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刚才大家数,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

厘米(板书)。

4。体验1米,让学生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

流不同意见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性的评价。

师:同学们,你能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吗?

学生可能找到:教室中的日光灯的长度、黑板左右两边的长、门上下

两边的长、课桌的长等。在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花

池的宽、小弟弟的身高、电视柜的宽……

师: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大约长1米的物体,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

一条绳子,你估计一下,这条绳子有多长?

学生估计是1米。

师:我请两个同学测量一下,这条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三、实际测量

1.提出1米大约等于几支铅笔的长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先估计,再实际

测量。

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估测的方法是否科学,结果如何。

请两个学生测量演示。

师:请你们再估计一下,1米大约等于几支铅笔的长度?

指名几位学生回答,不做评价。

师: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然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1)拿铅笔和米尺比,1米大约是6支铅笔的长。

(2)把1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然后与铅笔比……

(3)测量每支铅笔大约是20厘米,5支……

2.测量黑板的长。先让全班同学进行估计,再请几名同学实际测量。还

可以估测一下黑板的宽。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面对着黑板,你们知道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长

吗?请大家先估计一下。

学生估计,老师不做评价,只做记录。

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老师参与测量。

3.测量教室门的高。先让全班同学进行估计,然后学生一起测量,重点

指导学生读测量结果和用语言描述测量结果。还可测量门的宽.师:现

在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教室门的高和宽,再测量.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在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描述.

如:门高1米80厘米;门高大约2米;门高不够2米;门宽1米多……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2题。

练一练的题学生首次接触,先帮助学生明白题意。交流时,了解学生字

母填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并进行具体的指导.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认识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

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能

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

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再教设计]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发现需要学

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

题.

第5课时认识分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1、例2,练一练第1,2题及身边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认识“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I米=10分米,I分米二10厘米。

【救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8厘米、1米、60厘米的木条各一根,PPT课件,长纸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两根木条(一根8厘米,一根1米)让学生先估测,再实

际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并能估测一些物品的长度,

现在老师有两根木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两根木条各有多长?

学生估计,记下估计结果,再测量,并记录。

2.拿出60厘米长的木条,让学生观察,并与前面两根木条比较长短,

然后进行估计和测量。最后说明,计量比厘米大,比米短的物体的长

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这根木条,与刚才的两根木条相比,你

发现了什么?

学生了解,这根木条比8厘米的木条长,比1米的木条短.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木条有多长,再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估计、测量。

师:大家测量出这根木条的长度是60厘米。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比厘

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用分米来表示这根木条的长度更简

便一些。分米用字母“面”表示.

二、认识1分米

lo结合直尺认识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

看看10厘米有多长.

学生数、交流。

师:这10厘米长度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二10厘米

1dm=10cm

2.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先让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再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师: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给每个学生实际比的机会。

3o联系熟悉的物品,认识并体验1分米。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大约长度

为1分米的物品。

师:找一找,在你熟悉的物品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回答可能很多,如:电灯开关的边长,粉笔盒的宽,香皂盒的宽等,

学生说的实物的长接近1分米就可以。

三、探索活动

U小组合作,探索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1)提出探索的要求,并板书:1米二()分米。鼓励小组同学合作研

究。

师:我们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且知道了1分米=10厘

米,现在请小组同学一起研究一下,1米等于多少分米?可拿米尺实际

观察一下。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各组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请各组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给

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推导方法的机会。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研究的。

2o自主学习,探索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己经知道了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么1米等

于多少厘米呢?你能自己推算出来吗?试一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推算,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出理由.

四、实际应用

1.用分米表示60厘米的木条。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来解决前面

的问题,60厘米的木条等于多少分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

(1)课桌面的长可直接用前面测量的结果,用分米表示。如果课桌面

不是整分米,可用大约几分米表示。

(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宽,并用分米表示。交流测量的结果时,

重点指导学生读结果.

五、活动延伸

结合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了解儿童乘坐火车时购买儿童票关于身高的规

定,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

六、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一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m=10dm1dm=10cm1m=100cm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了所有的知识点,比设计的效

果还好.我们还是要还给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伸展的机会并熟练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学生虽然对分米和厘米形成表象,但还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学生从学到会、

从知到用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让学生多感受、多操作、多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知识。

[再教设计]教师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时,能够真正地放心,相信学生有

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们的测量

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1、例2及自主小天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同学合作,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身体某部位的活动过程。

2.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拄、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3。体验估测活动的乐趣,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TF确使用各种测量T具进行测量0

【教学准备】

直尺、米尺、记录卡片、PPT课件。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估测比赛

1。提出要求:不允许用直尺和米尺等工具。同桌一组,估测凳子面的长,

看哪组估测得更准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估测比赛。要求:不能用直尺等测量工

具,可借助其他工具。

比赛内容:同桌一组,估测竞子面的长,看哪一组估测得最准确。有什

么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物品做工具,教师告诉学生是可以的,但

最后结果必须用厘米、分米等单位描述。

学生估测,教师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估测方法。

2.交流估测的结果.先只说结果,不说方法。师:把你们估测的方法和结

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说,老师记录,同时把自己估测的结果也和同学交流。

3.师生一起测量,检验估测的结果,并评出优胜者。师:哪一组估得最

准确呢?我们一起来实际测量一下。

共同测量出结果,评出估得最准的.

4.交流估测的方法.可先请估测不准的同学说一说,再请估测准确的同

学介绍是怎样估测的。

师:比赛结果已经出来啦!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说一说你们估测的方

法。

估测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及时给予评价。

(1)用眼看的。(容易估不准确)

(2)用手比出10厘米,然后一下一下测……(这个方法也可以)

(3)我知道铅笔是XX厘米,我们用铅笔量(借助已知的物品长度来

估测,很不错)。

5。教师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你们想了解老师是怎样估测的吗?

教师演示用手挂量、估算的过程.

师:我一挂是XX厘米,量了XX挂,估算一下是XX厘米。

二、合作测量

1。谈话引入测量活动。激发学生了解自己身上数据的兴趣和愿望。

师:我们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手挂的长、脚长、身高、一步的长、两臂

伸开的长等,就会为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提供很多方便.同学

们,你知道自己身上手、脚的长度吗?

2.小组合作测量.教师提出先估测,再测量的要求,亲自参与并注意指

导测量方法。师:好!现在就请同学合作,测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并

写在记录卡上。

根据本班学生人数和测量工具多少分组测量。必要的话,教师可先介

绍“一挂”“一步”等的含义。

3.交流测最的结果。重点说一说使用的什么测晶工具,每个人估测和

实际测量的结果如何。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测量了哪些部位?分

别使用的什么工具?怎样做的?每个同学汇报自己估测和实际测量的结

果是多少。

三、实践活动

U鼓励学生用自身测量工具进行实际估测。

可以到操场上,分小组进行任何物体的测量,并做好记录.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自己一排有多长,一步有多长及自己的鞋有多长等

等.现在我们就用这些做工具,到操场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记录下

数据。

学生分成小组到操场上估测,教师参与学生的估测。

2。根据今天的活动,写一篇数学小日记,存入成长记录袋。

师:今天的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写一篇数学小日记.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一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我们的测量

测量鞋、一挂、身高、一步等长度

用身体上的工具测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自己身体上的工具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给学生开放

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说出测量的方法,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

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再教设计]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活动”学习的关系。通过让学生

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

第2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不能平均分的事例,经历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2。理解余数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o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12个苹果,直径18cm的盘子6个。学生准备12个花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由用苹果招待客人,引出一个盘子可以放几个苹果的问题,

让学生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一袋苹果)我知道你们都喜

欢吃苹果,因为苹果既好吃,又有营养.所以,家中来了客人的时候,人

们经常用苹果来招待客人。

教师举起一个盘子。

师:谁能说一说,这么大一个盘子可以放几个苹果?

学生可能回答:2个、3个、4个、5个等。教师用苹果实际摆一摆。

二、体验余数

1.提出用花片代替苹果:把12个苹果按每盘3个、4个、5个放到盘子

里,请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这个袋中有12个苹果,请同学们用花片代替苹果分别按每盘放3

个、4个、5个摆一摆,看一看结果怎么样.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分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分法的机会。学

生边说教师边用实物演示,并板书出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怎样放的,结果怎么样,给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苹果演示。

学生可能会说:

(1)每盘放4个,放了3盘。

(2)每盘放3个,放了4盘。

(3)每盘放2个,放了6盘。

(4)每盘放5个,放了2盘,还剩2个,也放一盘。

师:观察这几种放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盘放2个、3个、4个都正好放完,每盘放5个,放2盘,还剩

2个。

3。教师结合实例说明不能平均分的意思,并举例.然后鼓励学生举出

不能平均分的事例,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师:每盘放5个,放2盘还剩2个,不能正好放完,也就是不能平均

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不能正好平均分的情况。例子:如2个人

分5块糖,每人2块,还剩1块;3个人分8支笔,每人2支,还剩2支

等。你能举出不能平均分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三、认识余数

lo观察教材分画片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说

什么,学生了解图上信息。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不能正好平均分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认真

观察课本第13页上面的情境图,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在说什

么。

2.教师讲解用算式表示分画片的结果,介绍余数,边说边板书。

师:观察得很认直,21张画片,分给每个小朋友5张,够分4个小朋

友,还剩1张,这个分画片的结果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这样想:21张

画片,分给每个小朋友5张,可以列出除法算式:214-5(板书);再看

分的结果,只够分给4个小朋友,4就是21+5的商(板书:=4),还剩

1张,在数学上叫做余数,在算式中这样表示:在商4的后面点上六个

点,再写出1张(边说边板书算式,并标出余数)。

3.让学生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介绍有

余数的除法和算式的读法。

师:观察老师写出的算式,这个除法算式中有4个数,谁能说一说这4

个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21表示要分给小朋友的画片总数,5表示每个小朋友分

给到5张,4表示只够分给4个小朋友,1表示还剩1张。

师:说得对!21张画片,分给每个小朋友5张,只够分给4个小朋友,还

剩1张,也可以说还余1张。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师: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读呢?我们以分画片问题的算式为例(写出算

式:21+5=4……1),这个算式读作:21除以5商4余L

板书出算式和读法,让学生读一读。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广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14-5=41读作:21除以5商4余1

余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合

作、讨论中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助、去思考,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

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本节课虽然重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但因方法问题效果不够明显;

此外,还存在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倾听不够,课堂上不能机智地捕捉到学生的有效信息,

而导致引导不到位,浪费时间的现象.

[再教设计]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地搞好教学

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2课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按要求分小棒,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的过程,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都比除数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以及余数大小范围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数学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小棒、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教师手抓17根小棒,师生进行猜小棒根数的游戏。

二、操作体验

1.教师提山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的要求,鼓励学生动手分一分,

边分边写出算式和得数。学生做完后交流,教师把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出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进行摆小棒的学习活动,请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3

份,根据自己摆的结果列出算式。

在学生摆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注意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分的结果和算式.

生:我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5根,还剩2根,算式是:

174-3=5(根)……2(根)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随机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5”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提出“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

生继续分小棒写算式。交流后讨论一下: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

份3根,剩5根行不行?使学生初步认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如果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4份,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继

续摆一摆.

3。教师提出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6份,怎样列式的问题,让学

生分一分并列出算式,然后交流。

师:如果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6份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动手

分一分并写出算式。

学生自主操作,列算式.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然后交流,教师板书出算

式:

174-5=3(根)……2(根)

17+6=2(根)……5(根)

4。教师提出“还能再分吗〃的问即,引导学生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7

份、8份、9份的情况会怎样,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师: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8份、9份呢……

师:自己试一试,并写出算式。

学生做完后,交流,并写出算式。

17+7=2(根)……3(根)

17+8=2(根)……1(根)

17+9=1(根)……8(根)

5。提出“比较各题的除数和余数,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的要求,学生

充分发言,得出结论:余数都比除数小.然后讨论“为什么”.师:同学

们请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你发现

了什么?

给学生一点独立观察、思考的时间。

如果学生有其他说法,教师给予肯定或引导。

师:对呀!只有剩余的根数比分的份数少了,才不能再分了。这就是余

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计算归纳

U让学生打开教材看算一算的内容,提出“独立计算填在方框内”的

要求,让学生直接写在书上,做完后交流.

师:刚才经过摆小棒,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看课本第15页算一

算,请你把计算后的结果填在方框内。

教师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予以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2.提出观察上面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

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得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议一议.讨论议一议的问题,使学生了解一个数除以6的余数是

1,2,3,4,5,最大余数是5.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在有余数的

除法算式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一个数除以6,

它的余数可能是哪几个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

四、尝试练习

lo教师提出:一个数除以7,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大是几,最小

是几?鼓励学生回答。

师:如果一个数除以7,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小结:一个数除以7,它的余数可能是1,2,3,4,5,6,最大是6,最小

是1O

2。让学生写一组一个数除以7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师: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照一个数除以6的样子,写出

一组一个数除以7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看一看结果怎么样。

学生写完后进行交流.

五、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按题目要求实际拼一

拼,再填空.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2题,鼓励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

想的.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7+3=5(根)……2(根)

17+4=4(根)……1(根)

174-5=3(根)……2(根)

17+6=2(根)……5(根)

174-7=2(根)……3(根)

174-8=2(根)……1(根)

174-9=1(根)……8(根)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最后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这样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融合在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到亲切、兴奋,学

习积极性很高,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

[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处理不当。预先的设计是“观察这组

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希望学生畅所欲言,解放思维,然后再引导“请大家观察余数和除数,

说一说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再教设计]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质疑等完成教学任

务。

第3课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贝例1及试一试,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过程。

2.知道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会用口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o在用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的商的过程中,培养综合

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让学生猜出一篮鸡蛋的个数,条件是:鸡蛋的个数是8的倍数,

不超过50个,让学生猜出可能是多少个.

师:现在,我们先来做一个“猜鸡蛋”游戏,有一篮鸡蛋,这篮鸡蛋的

个数正好是8的倍数,并且没有超过50个。请同学们猜一猜:这篮鸡蛋

可能有多少个?

学生们可能会说出8个,16个,24个……48个。

2。提出:最多可能是多少个?并讨论为什么,让学生说出判断的想法。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可能情况,都有道理,那么,这篮鸡蛋最多有多

少个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告诉鸡蛋的个数。

3.教师利用猜鸡蛋的结果讲解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判断鸡蛋最多有多少个的方法,就是用口诀计算有余

数除法的方法。如50+8,要想8和几相乘小于50,而且又是最大的数。

这样想:6X8=48,48比50小,而且是50以内最大的8的倍数,可以

得出:50除以8商是6,又因为50—48=2,所以,50除以8商6余2。

可以写出算式……

板书出算式:504-8=6……2

二、解决问题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穿线鹤情境图,让学生默读一遍,再想一

想应该怎样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师:通过猜鸡蛋的游戏,我们了解了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

法。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折纸鹤的句题,观察这幅图,同学们在干什么?

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2。提出:把30只纸鹤穿起来可以怎样穿?学生说出多种穿的方法。

师:把30只纸鹤穿起来,可以怎样穿?

3o让学生按不同穿法分别计算各能穿几串,有没有余数,并用算式表

示出计算的结果。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种穿法,现在,就请同学们

分别算一算,每串4只、5只、6只、7只、8只、9只,各能穿几串,有

没有余数?并用算式表示出计算的结果.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每4只穿一串,结果怎么样,算式是怎样写的?

算式是:30+4=7(串)……2(只)

教师板书算式,特别提问单位名称.

4.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指导或补充。接着照上边的方式交流每串5只、6

只、7只、8只、9只的结果。

三、认识竖式

1.教师以30除以7为例讲解竖式计算,并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

各数的名称,教师写出来。

师:同学们学会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余数的除法还可以

写出竖式计算.我们以30-7为例,这样做:先写出30+7的竖式(板

书),这样想:4X7=28,所以商4,4写在被除数个位上面,接着在30下

面写出商4和除数的积28,再作减法,用被除数30减去28(也就是4

个7),还剩2。

教师完成板书.

师:观察老师写出的竖式,谁能说一说竖式中各数的名称?

学生说,教师在竖式中写出来。

2.出示“试一试〃的三道题,先让学生同桌说一说怎样确定商是几,再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问。

师:学会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来看教材第17页“试一试”的

这三道题,先同桌说一说怎样确定商是儿。

学生相互说,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可适时提问.

3。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再次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完成竖式计算。

学生算完后,再次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题,第(1)题让学生读题,说说题意,

再鼓励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哪位同学愿意

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3.(2)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再交流算法,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单位名称

的意思.使学生知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是根据实际表示的意义来决

定的。

师:(2)题请同学们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们自己能完成。试一试吧!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一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04-4=7($)……2(只)

4……两

除数……7)30……被除数

28……7和4的乘积

F•…余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

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

的计算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学生自学效果不好,有许多孩子还没有自学的方法,不知该怎么去看书,效

果不太好,尽管进行了交流和点拨,但在练习时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商没有与被

除数的个位对齐,竖式的书写顺序不太对等等。导致我又用了一些时间来纠错,但我觉得慢

慢使用这种模式的话,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学习的。

[再教设计]多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

值,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第4课时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例1及试一试,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并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

3。积极参与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策略解决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让学生说一说喜欢的鲜花和价钱,然后出示教材中的三种鲜花图,了

解它们的名称和价钱.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鲜花,谁来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花,它

的价钱大约是多少呢?

指名回答,关于花的价钱,合理就可以,如果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教师给予指导。

师:我们教材中也给出了三种鲜花,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价钱。

指名回答.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