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11-11发布2014-12-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 II 1 13术语和定义 1 2 2 27考察时间 38考察原则 3 3 7 7 7 7附录A(规范性附录)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 9附录B(规范性附录)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及附表样式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本规范为推荐性标准。本规范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规范起草单位: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西华师范大学、绿畅生态研究中心。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旭煜、张泽钧、朱敏、甘小洪、顾海军、古晓东、黎大勇、仇剑、袁施彬、张涛、马永红、隆廷伦、石爱民、张倩、张晋东、杨坤林、唐荣华、林强、杜一平。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范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在考察内容、考察人员、考察对象、考察范围、考察方法、考察指标及考察成果方面的基本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境内已建和拟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陆生野生动物、陆生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因范围和功能区调整需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的,可参照使用。本规范不适用于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本规范涉及的自然保护区类型按照GB/T14529-93确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883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8170-1987数字修约规则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14529-1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综合科学考察comprehensivescientificsurvey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生物资源(大型真菌、野生动植物、植被)、生态系统、景观、社会经济状况、保护管理现状以及威胁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掌握其现况,确定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分析受威胁现状和趋势,提出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和保护管理策略建议的活动。极度濒危野生动物extremelyendangeredwildanimal野外数量极少、极度濒危、种群发展受到威胁而灭绝风险极高的,或生境独特、生态幅狭窄、地理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而长期处于脆弱状态的,或潜在科学价值不清楚、其灭绝将引起基因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社会经济价值巨大损失且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或野外数量超过1000头(只),但因过度利用或捕杀,资源破坏严重、生存压力大、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且具有重大科研价值或社会影响的野生动物。2极小种群野生植物wildminimum-populationplant野外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环境胁迫压力大且灭绝风险高的野生植物。由一组以相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在自然保护区内或与自然保护区毗邻、交叉或其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保护区有密切关系的行政村。4综合科学考察周期4.1新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4.2已建自然保护区每10年宜重复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4.3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小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三分之一的,应对拟调整区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拟调整区域大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三分之一的,应对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全域范围进行综合科学考察。4.4特殊情况当地震、洪水、干旱、外来物种入侵等突发性重大和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掌握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和趋势。5综合科学考察人员组成在赴实地开展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前,应组建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伍,其人员应包括地质、水文、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大型真菌、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生态、植物生态、生态系统与景观、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区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上述每个专业领域中应有取得该专业领域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参与,且单个领域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和博士及在读博士研究生应不低于参与该领域考察人员总数的3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和硕士及在读硕士研究生比例不低于参与该领域考察人员总数的50%。动植物种类鉴定人缘应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考察人员的姓名、专业背景及职称应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列出。综合科学考察承担机构应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考察参与人员专业领域和技术职称的证明材料。6信息收集综合科学考察前,应收集:3——自然保护区内已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和文献以及自然保护区监测数据等;——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相关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地形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空间分辨率高于10m)或航空图片;——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资料及相关文献;——自然保护区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及自然资源利用相关数据资料;——自然保护区所在县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以及林业、旅游、国土、农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7考察时间根据自然保护区物候状况及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应分春、夏、秋3个季节每季至少开展一次野外考察并覆盖全部动物调查样线;植物调查应在花期、果期覆盖全部植物调查样方或样线;对迁徙兽类、鸟类,冬季应开展一次补充考察;大型真菌调查应集中在夏、秋两季进行。中、高级技术职称考察人员参与野外考察的时间应不低于总考察时间的50%。8考察原则8.1科学客观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应确保严格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包括考察方法的科学性、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分析评价的客观性以及报告撰写的规范性。8.2实地考察为主原则撰写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所用的数据应以实地考察采集的数据为主,同时可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难以在野外获得翔实资料的生物类群,也可采用访问的方法获取数据。8.3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在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全面调查基础上,综合科学考察应以考察国家和四川重点保护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CR)和濒危(EN)名录中的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物种、中国、四川和区域特有物种以及自然保护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态系统、景观为重点。8.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综合科学考察数据收集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尽可能收集量化数据;对于确无法获取定量数据的,可进行定性分析。8.5注重保护原则综合科学考察应以服务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需求为导向。在考察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非损伤性调查和研究手段,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考察中不宜对国家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进行损伤性采样。9考察范围、对象、内容与方法9.1考察范围和分类综合科学考察应覆盖拟建、已建自然保护区全部范围或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考察内容分为自然4环境考察、生物资源考察、社会经济考察、保护管理现状考察和威胁因素考察五大类,并应以生物资源考察为重点。自然环境考察和生物资源考察应覆盖自然保护区内各生境类型、主要沟系与海拔范围;生物资源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真菌、植物、动物和植被考察,同时应利用卫星和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开展生态系统和景观考察,并重点开展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全面和系统的专项考察。保护管理现状考察主要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现状和管理实效等;社会经济考察范围应涵盖自然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以及所在县域、乡镇。各类考察的内容和方法按附录A的规定开展。9.2自然环境考察9.2.1考察对象应包括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以及土地利用等。9.2.2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海拔高度、年均温、绝对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年均降水量及分布规律、水系与年径流量、土地利用状况等。9.2.3考察方法自然环境考察采用野外考察与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资料检索应注明数据来源。对从气象站、水文站、生态监测站获取的数据,应注明年份及相关站点的经纬度坐标。9.3生物资源考察9.3.1大型真菌9.3.1.1考察对象应包括大型真菌及其生长环境。9.3.1.2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大型真菌的种类、基质类型、生态型等。9.3.1.3考察方法应采用样线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样线的抽样比例不低于0.25km/100hm²,并穿越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生长的各类生境。在调查过程中,记录土生、腐生、共生、粪生、虫生等大型真菌的着生基质类型,并对大型真菌子实体拍照记录,包括大型真菌子实体的正面、侧面和菌盖背面,突出每个所拍摄子实体的宏观分类特征。9.3.2.1考察对象应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其中以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国和四川省及地方特有野生植物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和濒危(EN)野生植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野生植物物种作为考察重点。对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应增加藻类等水生植物为考察对象;自然保护区有需求5且考察承担机构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考察对象宜包括地衣类等低等植物。9.3.2.2考察内容应包括植物种类组成、分布位点、种群数量或多度、群落优势种、群落建群种、盖度、最大叶面指数以及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等。植被类型按《中国植被》中的植被分类系统应至少确定到群系一级。9.3.2.3考察方法应采用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样线的抽样比例不低于0.25km/100hm²。使用样方法开展调查时,每种植物群系内至少设置1个植物样方,样方大小按建群种的类型布置,其中:乔木按不小于20m×20m设置,其内按品字形设置不小于5m×5m的灌木样方3个、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1m×1m草本植物样方5个;灌木按不小于5m×5m设置,其内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1m×1m草本植物样方5个;草本植物按不小于1m×1m设置。考察应以野外调查为主,资料检索为辅。每个植物样方和每种植物主要发现地应拍摄记录有GPS定位数据的数字照片。9.3.3.1考察对象应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其中以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中国和四川省及地方特有野生动物物种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CR)和濒危(EN)的野生动物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野生动物物种作为考察重点。9.3.3.2考察内容应包括动物种类、分布位点、种群数量或多度、栖息地状况以及动物地理区系等,同时,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需求,可开展部分野生动物种群结构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专项考察。9.3.3.3考察方法应采用样线调查法或样方调查法。大中型兽类和鸟类应采用样线调查法结合红外自动触发相机陷阱法,啮齿类、食虫类等小型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应采用样线调查结合食物诱捕或直接捕捉的方法,鱼类应采用渔获物法,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应采取直接捕捉法等。对营群栖的野生动物可采取直接计数法。调查样线的抽样比例应不低于0.25km/100hm²。两栖类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即设置5m×5m或10m×10m的样方,并安置陷阱,每4小时宜统计一次结果,每日至少统计两次。考察应以野外调查为主,资料检索为辅。每种动物实体或痕迹的主要发现地应拍摄记录有GPS定位数据的数字照片。9.3.4生态系统9.3.4.1考察对象应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9.3.4.2考察内容应包括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各类生态系统的面积和分布以及景观格局等。9.3.4.3考察方法应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卫片、航片等相关遥感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查进行核准和校正,运用地6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计算和分析。9.3.5主要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植物的,应按9.3.2.3规定的考察方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生长环境、受威胁因素及每个单体或群体的经纬度坐标;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的,应按9.3.3.3规定的考察方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栖息地范围和质量、受威胁因素等;主要保护对象为生态系统的,应按9.3.4.3规定的考察方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面积、演替阶段和受威胁因素等。9.4社会经济状况考察9.4.1考察对象应包括自然保护区社区及所在县(区、市)和乡镇等三个层次的经济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等。9.4.2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与出生率及民族组成、主要经济来源与受教育程度、年人均收入和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交通状况、土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社区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自然保护区内土地权属、人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和现有设施的类型、分布和规模9.4.3考察方法应采用资料检索和走访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统计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收集自然保护区社区以及其所在的县(区、市)和乡镇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状况等;以入村入户调查的方式,记录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现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应注明统计时间,现状值应采用考察前最近一个完整财政年度的数据信息,分析宜采用考察前三年的统计数据。9.5保护区管理现状考察9.5.1考察对象应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管理成效等。9.5.2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管理机构、人员数量和素质能力、经费保障、工作实际成效等相关信息。9.5.3考察方法应采用资料检索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9.6威胁因素考察9.6.1考察对象应包括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利用等人为干扰和生境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79.6.2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威胁因素和受威胁状况。威胁因素主要考察公路、铁路、水利设施、输电线路、输气管线等基础设施以及水电站、村镇等建设状况,旅游的范围、规模、方式、影响,环境污染、开垦、放牧、采集、偷猎、采矿等;受威胁状况主要考察土壤沙化、盐碱化、荒漠化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传入途径、危害程度等。9.6.3考察方法采用实地考察为主、资料收集为辅的方法。10数据分析处理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同类数据单位应统一,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表示。在报告中采用的相关公式与符号应清晰阐释所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有效数字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示值确定,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规则按GB8170执行。采样、计算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GB4883。同一变量多观测量的测定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标明样本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应说明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提供检验值、自由度及显著性水平,并注明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及版本。11综合评价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应基于考察结果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管理现状、威胁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应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保护成效进行专门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价值与特色,分析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及未来工作的优先方向。综合评价分析应客观公正、科学谨慎。12资料来源与参考文献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的形成应充分使用和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包括自然保护区历年巡护监测数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自然保护区或邻近区域开展的调查或科学研究等。使用研究成果时,应甄别遴选,去伪存真,对引用的数据应注明来源,包括文献名称、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和页码。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野生动植物物种名录的数据来源包括3类,即野外考察、资料检索和访问所得。野外考察所得应标注目击实体、发现痕迹、记录叫声、采集标本等,并注明野生动植物种类的鉴定人;文献记载应引用原始文献并标注具体的文献出处或来源,本自然保护区之前年度的综合科考报告不应作为引用文献或资料检索的来源;访问所得应标注访问人姓名、被访问人姓名和住址及访问时间等信息。参考文献应与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的内容具有相关性,并以规范、统一的格式进行编排。报告正文与文后的参考文献条目应彼此对应。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格式应符合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13报告编撰13.1报告提纲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具体体现。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813.2野生动植物名录在编写野生动植物名录时,应标明所使用的分类系统。野生动植物名录应按照分类体系和数据库要求,顺序编号,按统一格式逐条进行编写。名录中每一种物种应至少包括中文名、拉丁学名、是否特有种、保护等级以及数据来源等信息,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中国和四川省及地方特有野生植物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和濒危(EN)野生动植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野生动植物物种应标注主要发现地或发现区域的经纬度坐标。13.3专题成果图基于综合科学考察结果的专题成果图应利用计算机和GIS等软件制作。专题成果图应带有准确的经纬度网格,图面投影符合国家规定,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所附成果图不大于A3幅面。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应至少包括以下专题成果图:(1)自然保护区区位关系图(2)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建议图(3)自然保护区植被图(4)自然保护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图(5)自然保护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图(6)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及密度图(7)自然保护区主要威胁因素分布图(8)自然保护区居民点及人口密度图(9)自然保护区土地林地权属及利用现状图(10)自然保护区林地类型图(11)自然保护区内现有设施和工程分布图9(规范性附录)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按表A.1的规定进行。表A.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对象、内容与方法自然环境地质资料检索法实地考察与资料检索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收集气象站数据与资料护区距离最近的气象站数据;(2)注明气象站经纬度坐标、护区最近且与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最相关的水文站数据;(2)注明水文站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及与自然保护区边界最近的直线距离实地考察与资料检索法大型真菌实地调查与资料检索法处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80%实地调查与资料检索法处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80%生态型实地调查与资料检索法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80%国家I、Ⅱ级重点保护物种实地考察与资料检索法不低于总数的90%色名录》中极危(CR)和濒危(EN)名录中的野生植物物种实地考察与资料检索法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野生植物物种实地考察与资料检索法不低于总数的90%区域特有物种实地考察与资料检索法不低于总数的90%实地考察与资料检索法不低于总数的90%资源资料检索法实地考察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80%实地考察所在处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实地考察所在处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国家I、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中极危(CR)和濒危(EN)名录中的野生植物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野生植物物种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区域特有野生植物物种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资源资料检索法通过样线结合红外自动触发相机陷阱法等进行考察应提供样线航迹、样方及捕获点所在处的经纬度坐标、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80%通过渔获物法进行考察时,应提供渔获处的经纬度坐标、昆虫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国家I、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中极危(CR)和濒危(EN)名录中的野生动物物种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野生动物物种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区域特有野生动物物种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90%人口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3个层次;引用资土地权属和保护性质,土地利自然保护区内数据应矢量化国民生产总值(GDP),第一、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3个层次;引用资文化教育文化和教育设施分布、类型、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3个层次;引用资医院或卫生所分布、数量,医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3个层次;引用资最近的资料,并形成矢量化道路数据型、等级、分布与数量等考察数据分自然保护区社区和所在县域及乡镇3个层最近的资料,并形成矢量化各类线路数据因素人为活动放牧、采集、盗伐、偷猎、应提供人为活动的经纬度坐标或者分布地域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侵外来物种种类、数量及危害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化化、荒漠化、森林退化、湿要求TM或Quickbird等高分辨率系统类型遥感影像解译和要求TM或Quickbird等高分辨率各类型生态系统面积遥感影像解译和要求TM或Quickbird等高分辨率各类型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遥感影像解译和要求TM或Quickbird等高分辨率量、每个像元面积及生态系影像解译,结合要求TM或Quickbird等高分辨率景观格局空间分析、实地遥感影像数据为MODIS、TM、SPOT、Qui空间分析、实地遥感影像数据为MODIS、TM、SPOT、Qui聚集度指数空间分析、实地遥感影像数据为MODIS、TM、SPOT、Qui空间分析、实地遥感影像数据为MODIS、TM、SPOT、Qui空间分析、实地遥感影像数据为MODIS、TM、SPOT、Qui空间分析、实地遥感影像数据为MODIS、TM、SPOT、Qui空间分析、实地遥感影像数据为MODIS、TM、SPOT、Qui保护结构、栖息地范围和质量、应注明数据来源;实地考察获得数据应不低于总数的1295%,且应包括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拔高度、物种数量、13结构、种群动态、生长环境、象的海拔高度、物种数量、威胁情况等信息自然生态系统标、分布海拔区间等信息;引用资料时,应注明数据来象生境适宜适宜生境面积及比例检索法和空间分资料数据需注明来源;要求TM或Quickbird等高分辨(规范性附录)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及附表样式B.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制提纲1考察概况1.1考察范围1.2考察样方样线布设1.3考察人员组成1.4考察时间2考察方法2.1大型真菌2.2植物植被2.3动物2.4社会经济状况2.5主要威胁因素2.6保护区管理3.自然地理概况3.1地理位置3.2地形地貌3.3地质3.4.水文3.5土壤3.6气候4.生物资源4.1总论4.2大型真菌4.2.1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4.2.2空间分布4.2.3基质类型与生态型4.2.4区系组成4.2.5重点保护大型真菌4.2.6中国和四川省及区域特有大型真菌4.3苔藓植物4.3.1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4.3.2空间分布4.3.3生存环境4.3.4区系组成4.3.5重点保护苔藓植物4.3.6中国和四川省及区域特有苔癣植物4.4蕨类植物4.5裸子植物4.6被子植物4.8鱼类4.9.3栖息地4.9.4区系组成4.9.5重点保护两栖类4.9.6中国和四川省及区域特有两栖类4.9.7极度濒危两栖类4.10爬行类4.10.1爬行类物种多样性4.10.2空间分布4.10.3栖息地4.10.4区系组成4.10.5重点保护爬行类4.10.6中国和四川省及区域特有爬行类4.10.7极度濒危爬行类4.11鸟类4.11.1鸟类物种多样性4.11.2空间分布4.11.3栖息地4.11.4区系组成4.11.5重点保护鸟类4.11.6中国和四川省及区域特有鸟类4.11.7极度濒危鸟类4.12兽类4.12.1兽类物种多样性4.12.2空间分布4.12.3栖息地4.12.4区系组成4.12.5重点保护兽类4.12.6中国和四川省及区域特有兽类4.12.7极度濒危兽类4.13主要保护对象4.13.1分布与数量4.13.2种群结构4.13.3种群动态变化4.13.4生境及其质量5社会经济状况5.1保护区所在县(市、区)社会经济概况5.2保护区社区所在乡镇社会经济概况5.3保护区社区社会经济概况5.4保护区社区在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利用现状6威胁因素6.1主要威胁因素类型6.2主要威胁因素的时空分布6.3主要威胁因素影响过程与后果6.4主要保护对象威胁因子状况7保护管理状况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历史沿革7.2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人员现状和经费保障7.3设施设备7.4规章制度7.5巡护监测7.6科学研究7.7生态教育7.8社区共管7.9生态旅游7.10能力建设8然保护区综合评价8.1自然资源评价8.2生态价值评价8.3社会价值评价8.4科研价值评价8.5综合评价9保护管理建议9.1功能分区建议9.2保护管理对策建议附表附于正文之后,应至少包括:——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目科属种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名录——自然保护区受保护大型真菌名录——自然保护区植被统计表——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目科属种统计表——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名录——自然保护区受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目科属种——自然保护区受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自然保护区社区社会经济现状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威胁因素统计表——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人员及考察时间统计表附图附于附表之后,应至少包括:——自然保护区区位关系图——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建议图——自然保护区植被图——自然保护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图——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及密度图——自然保护区主要威胁因素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居民点及人口密度图——自然保护区土地林地权属及利用现状图——自然保护区林地类型图——自然保护区内现有设施和工程分布图附件附于附图之后,应包括——自然保护区各植被类型实景照片——考察人员不同季节野外实地考察照片B.5附表样式B.5.1《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目科属种统计表》样式见表B.1表B.1××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目科属种统计表目科种B.5.2《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名录》样式见表B.2中文名拉丁学名分布地点最新发现时间产地物种应注明作者、文献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来源于标本的应注明标本采集科名属名中文名学名分布地点标时间数据来源国家重点)I附录Ⅱ间、标本存放地、鉴定人姓名。B.5.5《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目科属种统计表》样式见表B.5苔藓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分布地点最新发现时间资料的应注明作者、文献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来源于标本的应注明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存放地、鉴定人姓名。科名属名中文名学名分布地点时间数据来源国家重点I级))I的应注明作者、文献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来源于标本的应注明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存科名属名中文种名拉丁学名分布地点时间注1:数据来源指该物种数据的来源,包括:活体生物、生物痕迹、照片摄影等野外考察本采集时间、标本存放地、鉴定人姓名。科名属名中文名学名分布地点时间国家重点四川省DIⅡ姓名。B.5.11《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统计表表》样式见表B.11自然保护区土地总面积总人口(万人)(人/km²)(万元)(万元)总值(万元)总产值(万元)保护区社区序号威胁类型分布范围海拔区间发生季节B.5.13《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人员及考察时间统计表》样式见表B.13姓名性别时间段担的工作B.5.14《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调查表》样式见表B.14。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貌类型海拔高度(m)土壤类型泥炭厚度(仅沼泽类型)备注:自然遗迹自然遗迹类型自然景观景观类型年均降水量(mm)变化范围年均蒸发量(mm)变化范围年均气温(℃)变化范围多年平均无霜期(天)变化范围≥0℃年均积温≥10℃年均积温备注及资料来源:所属乡(镇):所属县名:被访问者姓名:电话:被访问者与户主关系:(勾选)1.户主本人2.户主配偶3.其他(注明)文化程度(勾选):1.小学以下2.初中3.高中4.中户主姓名:填表人:填表人联系电话:时间备注1.家庭成员数量人人3.文盲成员人数人人5.初中成员人数人人7.大中专以上成员人数人人人10.14周岁以下家庭成员数人11.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2025:绿色建筑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报告
- 理发店股东退股合同范本
- 矿山承包合同协议书模板
- 破损包赔协议书模板模板
- 汽车作为奖品的合同范本
- 生鲜仓库转让合同协议书
- 物流采购木托盘合同范本
- 物业公司物管费合同范本
- 混凝土施工标准合同范本
- 背债人贷款中介合同范本
- 人力资源部人才招聘与培训计划
- 挖石碴施工方案
- 楼顶吊装字体施工方案
- 2025年四川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中国软木制品及其他木制品制造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绝缘垫技术规范说明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道办事处招聘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几内亚-20250106-00611
- 蒙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儿童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的护理
- 路灯安装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