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手册_第1页
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手册_第2页
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手册_第3页
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手册_第4页
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手册TOC\o"1-2"\h\u25204第一章土地规划基础 2265101.1土地规划概述 260021.2土地规划原则 213111.3土地规划程序 321308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38072.1土地利用类型与分布 3121342.1.1土地利用类型概述 310872.1.2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 341372.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488242.2.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法 423272.2.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5321342.3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5257302.3.1土地利用潜力概述 5274312.3.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内容 519227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570483.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5137173.2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6288993.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 624654第四章土地开发与整理 7135664.1土地开发政策与法规 7310514.2土地开发项目评价 791484.3土地整理技术与方法 817164第五章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8151395.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8314875.1.1评价指标体系 811415.1.2评价方法 922115.2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 9264615.2.1评价指标体系 9252325.2.2评价方法 9243835.3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10166475.3.1评价指标体系 10276805.3.2评价方法 1012725第六章土地管理政策与法规 1091606.1土地管理政策概述 10324566.2土地管理法规体系 11115356.3土地管理政策实施 1111153第七章土地审批与监管 12323727.1土地审批程序 1269787.2土地审批制度 13169977.3土地监管机制 1323176第八章土地市场管理 1358668.1土地市场概述 1328368.2土地市场调控 14193488.3土地市场管理方法 1410320第十章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15609910.1土地规划技术发展趋势 152222710.1.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152180410.1.2多学科交叉融合 151543510.1.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52556610.2土地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16307110.2.1精细化管理 162201310.2.2信息化管理 16514010.2.3法制化管理 16717610.3土地规划与管理技术融合与创新 161490110.3.1技术创新 16192010.3.2管理模式创新 16264810.3.3人才培养与交流 16第一章土地规划基础1.1土地规划概述土地规划是一项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土地规划涉及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土地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生态保护等。通过土地规划,可以明确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向和目标,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2土地规划原则土地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土地规划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可持续性原则:土地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证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3)公平性原则:土地规划应保障不同区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公平权益,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分配。(4)合法性原则:土地规划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的合法性。(5)动态性原则:土地规划应充分考虑时空变化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内容。1.3土地规划程序土地规划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前期准备:明确规划目标、任务、范围和期限,组织规划编制团队,开展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2)规划编制:根据前期调查与评价成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等。(3)规划论证:对规划成果进行技术论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规划审批:将规划成果报送有关部门审批,取得合法地位。(5)规划实施:根据规划成果,开展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生态保护等工作。(6)规划评估与调整: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规划内容。(7)规划监督与检查: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土地利用类型与分布2.1.1土地利用类型概述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经济特性和社会用途,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明确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现状及潜力,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2.1.2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1)耕地: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耕地面积较大。耕地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园地:园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以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为主。园地分布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制约。(3)林地:林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南、东南等地区,以大兴安岭、长白山、武夷山、横断山等地区为主。林地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4)草地: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份为主。草地分布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5)水域:水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为主。水域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6)湿地:湿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以三江平原、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为主。湿地分布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布受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8)交通运输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为主。交通运输用地分布受经济发展、交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2.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2.2.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综合评价。(1)定量评价:通过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2)定性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性描述。(3)综合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评价。2.2.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分布特征等。(2)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产出、产值、劳动生产率等。(3)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污染等。(4)土地利用政策:分析土地利用政策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影响。2.3土地利用潜力分析2.3.1土地利用潜力概述土地利用潜力是指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上,通过技术、管理、政策等手段,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有助于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3.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内容(1)土地利用类型调整潜力:分析现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哪些类型具有调整的潜力,以及调整的方向和规模。(2)土地利用效益提升潜力: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效益提升的潜力,如提高产出、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等。(3)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改善潜力:分析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潜力。(4)土地利用政策调整潜力:分析现有土地利用政策中,哪些方面具有调整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3.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指导土地利用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准则。其主要目标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土地资源的公平性和社会稳定。具体目标如下:(1)合理配置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2)保障耕地面积,稳定粮食生产;(3)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4)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5)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6)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3.2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空间布局和合理安排。以下是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1)耕地保护布局:保证耕地面积稳定,优化耕地分布,提高耕地质量;(2)城镇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城镇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用地结构,提高城镇用地效率;(3)工业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工业用地效益;(4)交通用地布局:保障交通设施用地,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便捷性;(5)生态用地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3.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是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2)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利用活动的监管;(3)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保证耕地面积稳定;(4)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和参与度。第四章土地开发与整理4.1土地开发政策与法规土地开发政策与法规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重要依据。我国土地开发政策与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开发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管制等方面的规定。(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方向、结构和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指导土地开发的重要依据。(3)土地开发政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土地开发政策,如鼓励农业开发、保障耕地面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等,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4)土地开发项目审批制度。土地开发项目审批制度是对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严格管理的重要措施,包括项目申报、审批、监管等环节。(5)土地开发相关法规。土地开发相关法规包括土地增值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复垦法等,为土地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4.2土地开发项目评价土地开发项目评价是对土地开发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后的效益、影响和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1)项目背景分析。分析项目所处的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为项目实施提供基础信息。(2)项目目标设定。根据项目背景分析结果,明确项目目标,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目标。(3)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根据项目目标,制定具体的土地开发实施方案,包括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时序等。(4)项目效益分析。分析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估项目的综合效益。(5)项目风险评估。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6)项目可持续性评价。评估项目实施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4.3土地整理技术与方法土地整理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地整理技术与方法:(1)土地平整。通过土地平整,消除地形起伏,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2)土壤改良。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3)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4)土地复垦。对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少土地资源浪费。(5)生态修复。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6)土地信息技术。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土地整理提供科学依据。(7)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五章土地利用效益评价5.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供依据。5.1.1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指标:(1)土地产出率:反映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土地产出率=总产值/土地面积。(2)土地利用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计算公式为: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3)土地投入产出比: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土地投入产出比=总产值/总投入。(4)土地级差收益:反映不同等级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异,计算公式为:土地级差收益=高等级土地产出低等级土地产出。5.1.2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找出差距,分析原因。(2)综合评价法:将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3)灰色关联分析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5.2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供依据。5.2.1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指标:(1)就业效应:反映土地利用对就业的影响,计算公式为:就业效应=就业人数/土地面积。(2)社会保障效应:反映土地利用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效应=保障人数/土地面积。(3)基础设施改善效应:反映土地利用对基础设施改善的影响,计算公式为:基础设施改善效应=基础设施投资/土地面积。(4)区域发展效应:反映土地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计算公式为:区域发展效应=发展速度/土地面积。5.2.2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特尔斐法:邀请专家对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得出综合评价结果。(2)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为不同层次,通过专家打分,计算各层次权重,得出综合评价结果。(3)主成分分析法:利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对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5.3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估,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供依据。5.3.1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指标:(1)植被覆盖率:反映土地利用对植被的影响,计算公式为:植被覆盖率=植被面积/土地面积。(2)土壤侵蚀模数:反映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计算公式为:土壤侵蚀模数=土壤侵蚀量/土地面积。(3)水质指数:反映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计算公式为:水质指数=水质综合指标/土地面积。(4)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计算公式为: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数量/土地面积。5.3.2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生态足迹,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景观格局分析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系统动力学法: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第六章土地管理政策与法规6.1土地管理政策概述土地管理政策是我国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土地管理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土地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公有制政策: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土地流转。(2)耕地保护政策: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3)节约用地政策:倡导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空间布局。(4)土地开发整理政策: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5)土地市场政策:培育土地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维护土地市场秩序。6.2土地管理法规体系土地管理法规体系是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的具体化,是保障土地管理政策实施的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土地的公有制,为土地管理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2)土地管理基本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规定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3)土地管理配套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土地管理政策进行了具体规定。(4)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有关土地管理的地方法规。(5)部门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土地管理的规章,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6.3土地管理政策实施土地管理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下为土地管理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2)完善政策体系: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使之适应新的发展形势。(3)加强法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土地管理政策的认识和理解。(4)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土地管理秩序,保障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5)创新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土地管理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七章土地审批与监管7.1土地审批程序土地审批程序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以下是土地审批程序的主要内容:(1)申请阶段:土地使用者或土地权利人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使用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权属证明等。(2)审查阶段:土地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核实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土地用途管制规定和土地使用标准。(3)征求意见阶段:土地管理部门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等进行评估。(4)审批阶段: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审查结果,对符合条件的土地使用申请进行审批,批准使用土地的面积、用途、期限等。(5)登记阶段:土地管理部门对批准使用的土地进行登记,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6)变更审批阶段:土地使用者在土地使用权期限内,如需变更土地用途、期限等,需重新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审批。7.2土地审批制度土地审批制度是国家对土地资源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土地审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级审批制度:按照土地用途、规模和重要性,实行分级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市级人民和县级人民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土地使用项目进行审批。(2)用途管制制度:根据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实行分类管理。农用地转用、征收等需经相应级别的土地管理部门审批。(3)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需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出让金。(4)土地审批公示制度:土地管理部门在审批土地使用项目时,应当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7.3土地监管机制土地监管机制是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滥用的关键。以下是土地监管机制的主要内容:(1)监管机构: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监管的主要机构,负责对土地审批、土地使用、土地交易等环节进行监管。(2)监管手段:土地监管手段包括现场检查、资料审查、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保证土地使用符合审批要求。(3)责任追究:对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4)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土地监管,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监督。(5)信息披露:土地管理部门定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包括土地供应、土地交易、土地审批等情况,提高土地市场透明度。(6)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土地使用者信用体系,对严重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土地使用者,实施信用惩戒措施。第八章土地市场管理8.1土地市场概述土地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职能。土地市场主要包括土地一级市场和土地二级市场。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即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市场,即土地使用者之间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市场。土地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主体多元化:土地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人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2)市场客体特定:土地市场的客体是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价值性等特点。(3)市场交易方式多样:土地市场交易方式包括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满足不同主体对土地资源的需求。(4)政策调控明显:土地市场受到国家政策的直接影响,政策调控对土地市场运行具有重要作用。8.2土地市场调控土地市场调控是指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土地市场运行进行干预和调整,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土地市场调控的主要手段如下:(1)政策调控:通过制定土地政策,引导土地市场运行,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2)计划调控:通过土地年度计划、土地出让计划等,对土地市场进行总量控制。(3)价格调控:通过土地出让底价、土地交易价格等,引导土地市场合理定价。(4)供应调控: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供应节奏等,满足不同主体对土地资源的需求。(5)需求调控:通过房地产调控、产业政策等,引导土地市场需求。(6)监管调控:通过土地市场监测、土地执法等,规范土地市场秩序。8.3土地市场管理方法土地市场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完善土地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土地市场的交易规则、监管措施等,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法律依据。(2)加强土地市场监测:建立土地市场监测体系,对土地市场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规范土地市场交易行为:加大对土地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土地交易行为,维护土地市场秩序。(4)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优化土地使用布局等,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5)提高土地市场透明度:加强土地市场信息公开,提高土地市场透明度,促进土地市场公平竞争。(6)强化土地市场调控能力:加强土地市场调控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