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1页
《辣椒-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2页
《辣椒-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3页
《辣椒-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4页
《辣椒-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T××××—××××PAGEIIPAGE1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4-××-××-实施2024-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4-××-××-实施2024-××-××-发布辣椒-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forlongcultivationandrotationbypepperandmorchella(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DB34/T***—2024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ICS65.020.20CCSB31DB34/T××××——2024PAGE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岳西县特色农业服务中心、安徽省梦之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洪秀景、江海坤、严从生、王艳、张其安、方凌、葛治欢、王明霞、贾利、储海峰、王世遐。辣椒-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规程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GB/T12728和NY/T5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羊肚菌又名羊肚菜、羊肚蘑等,是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真菌,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因其菌盖表面生有许多小凹坑,外观极似羊肚而得名。3.2外援营养袋按一定营养配方,经拌料、装袋、灭菌等程序制备后的料袋,为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提供营养,简称营养袋。3.3裙膜大田拱棚栽培时在拱棚外或内从地面到60cm~80cm处加一道棚膜,防止地面冷风直接吹入。3.4塑料大棚一种由立柱、拉杆、拱杆及压杆做骨架,完全由塑料薄膜覆盖的拱形棚式保温设施,简称大棚。种植羊肚菌时棚膜用标准6针遮阳网代替。其结构与性能符合GB/T19165的要求。4产地环境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选择疏松肥沃、水源充足、保水性强、排灌方便、3年~4年未种植过茄科类作物和羊肚菌的地块。5品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贮藏的品种。6茬口安排安徽地区羊肚菌8月~9月制原种,9月~10月制栽培种,10月下旬~11月撒播栽培种,1月下旬至3月中下旬采收。辣椒1月~3月下旬播种育苗,3月下旬定植,5月~7月中旬收获。7栽培技术7.1辣椒栽培技术7.1.1播种育苗7.1.1.1苗床准备播前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苗床加设增温保温设施。7.1.1.2种子处理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3中杂交种大田用种以上的规定。播种前晒种1天,晒后用55℃温水烫种,不停搅拌至常温后浸泡6h~8h。将浸泡后种子用湿纱布包好,置于28℃~30℃恒温箱中催芽。7.1.1.3基质和穴盘选择采用穴盘基质育苗,选用蔬菜育苗专用基质,质量应符合NY/T2118的规定;穴盘选用50孔或72孔规格。7.1.2播种7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穴盘装满基质后,浇水打孔,孔眼深度1.0cm~1.5cm,每穴播1粒种芽,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农膜和无纺布。7.1.3苗期管理7.1.3.1温度管理通过加温设备、揭盖薄膜及膜上保温材料调控育苗温度。播种后至出苗前,床内温度应控制为白天25℃~28℃。待50%的种子出苗后,控制白天20℃~25℃。夜间15℃~18℃。真叶出现后,白天25℃~28℃。7.1.3.2湿度管理出苗前不再浇水,出苗后保持苗床见干见湿,浇水时间宜选择晴天10:00以后。7.1.3.3光照管理出苗时,及时揭除其上覆盖物,尽量加强光照,延长光照时间。7.1.3.4成苗标准子叶完整,6片~7片真叶,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叶色浓绿,无病虫害;苗龄60天~65天。7.1.4定植7.1.4.1整地施基肥结合整地施基肥,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每667m2施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3000kg~3500kg或商品有机肥300kg~400kg、硫酸钾型复合肥(18-7-20)25kg~30kg均匀撒施,深翻土地,耙碎整平,整墑做畦,畦高10cm~15cm、畦宽1.5m、沟宽40cm~50cm。畦面浇透水,铺设滴管带,覆盖地膜。7.1.4.2定植3月中下旬选择晴天定植,每畦栽4行,株距35cm~40cm,每667m2种植3300株~4000株;定植深度以子叶痕刚露土面为宜,定植后浇足水,搭设畦面小拱棚,并覆盖薄膜、无纺布等保湿保温材料。7.1.5田间管理7.1.5.1肥水管理采用肥水一体化设备,定植后至缓苗期根据土壤墒情浇水,坐果期适量浇水,采收期加强追肥浇水;门椒坐果后第一次追肥,每667m施水溶肥(16-6-30+TE)5kg~10kg;以后每10天~15天追肥一次,每667m2施水溶肥(16-6-30+TE)5kg~10kg。7.1.5.2温度管理定植后如遇持续零度以下气温,无纺布上加盖一层薄膜。定植后3天~5天内密闭棚膜,棚内小拱棚保温覆盖物晚揭早盖;缓苗后棚膜适当通风,并及时揭盖小拱棚上覆盖物,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控制在15℃~20℃;大棚外夜间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除去棚内小拱棚及覆盖物,大棚外夜间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两侧棚膜保持昼夜通风。7.1.5.3植株调整选择晴天,及时去除门椒节位以下所有无效分枝,疏除植株上过密枝。及时搭设支架绑枝或用细绳吊枝。7.1.6病虫害防治7.1.6.1主要病虫害重点防治灰霉病、疫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病害,蚜虫、蓟马、烟青虫、白粉虱等虫害。7.1.6.2防治原则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以化学防治。7.1.6.3防治方法按照GB/T23416.2和NY/T1276的规定执行。化学防治时,严格控制农药浓度及安全间隔期,注意交替用药,合理混用,禁用违禁高毒农药。7.1.7采收根据市场行情及成熟度要求等,及时采收,前期果实尽早采收。7.2轮作准备清理塑料等垃圾,辣椒残株直接清除,施撒生石灰50kg/667m2~75kg/667m2并暴晒7天~10天或喷酒广谱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后翻耕,深度25cm~30cm。深耕后覆盖塑料膜闷杀10天~15天。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的规定。7.3羊肚菌栽培技术7.3.1生产材料生产中使用的生产原料如木屑、小麦、腐殖土、稻谷壳等。生产用水包括培养基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水质符合GB5749的要求。7.3.2栽培设施大棚内土壤、空气温湿度控制采取喷灌方式。沿棚长方向架设2行~3行微喷设施,喷头间距2.5m~3m,高度控制在1.4m~1.6m。喷灌时雾化效果以不产生强水流,不冲刷土壤为宜。7.3.3菌种制作7.3.3.1菌种来源及选择苗种应从具备相应技术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适合当地裁培的优良菌株,茵种质量符合NY/T528-2010和NY/T1742的要求。7.3.3.2菌种扩繁7.3.3.2.1培养基配方母种培养为PDA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小麦50%,稻谷壳20%,木屑20%,腐殖士10%;栽培种培养基:小麦70%,谷壳13%,木屑(刨花)12%,士壤3%,过磷酸钙(P2O5:20%)1%,石膏1%。7.3.3.2.2培养基制作制作方法和技术要求符合NY/T528-2010中4.6,4.7.1~4.7.6的要求。7.3.3.3扩繁7.3.3.3.1母种接种与培养将引进的菌种按NY/T528-2010中4.7.7.4规定方法接种到PDA培养基上,接种后置于18℃~20℃的培养箱中避光培养7天~8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表面。符合NY/T528-2010中4.7.9的规定。7.3.3.3.2原种接种与培养在超净工作合上将培养后的母种转接到原种培养基上,一般每支可接种4~6瓶。在20℃培养箱内培养18天~20天,待菌丝长满菌瓶后用于栽培种的接种。符合NY/T528-2010中4.7.7,4.7.9的规定。7.3.3.3.3栽培种接种与培养将原种破碎后接入栽培种培养基内,每袋接种原种20g~30g。将接种后的菌袋封口后转移至培养室培养。在18℃~20℃条件下培养25天~30天,待菌丝发满菌袋即可进行种植。符合NY/T528-2010中4.7.7,4.7.9的规定。7.3.4外援营养袋制作7.3.4.1营养袋配方小麦70%,谷壳(木屑)18%,棉籽壳10%,生石灰1%,石膏1%;或小表70%,谷壳(木屑)20%高粱9%,石膏1%。配料质量符合NY/T5099规定。7.3.4.2营养袋制作将小麦浸泡48h左右完全泡透后,按配方将各种配料加水混匀至含水量60%~65%,装入长、宽约为12cm×20cm,薄膜厚度为0.14mm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后封口,置于高压灭菌器内,在121℃~124℃下灭菌2h~3h后冷却备用。7.3.5栽培管理技术7.3.5.1播种前准备7.3.5.1.1设施及士壤消毒温室播种前10天扣棚并翻耕土壤,进行为期一周的高温闷棚,之后进行通风散热;大棚播种前进行土壤深翻暴晒。翻耕土壤前根据不同土壤酸碱度撤施适量生石灰进行消毒,并将土壤pH值调节至6.5~7.5。7.3.5.1.2作畦将温室或大棚内土壤整理消毒后按畦面宽80cm~100cm、垄高20cm~25cm、沟宽20cm~30cm的规格作畦。7.3.5.1.3灌水播种前使用喷灌方式将畦面及垄沟土壤喷透,待设施内土壤含用水量达到23%~30%时即可播种。7.3.5.2播种7.3.5.2.1菌种处理播种前将栽培种外包装、盛装栽培种的盆具、双手等用0.3%的高锰酸钾或75%的医用酒精消毒后开启栽培种菌种袋,取出菌种放置到经消毒后的器具内将茵种人工掰碎或菌种破碎机破碎后备用。7.3.5.2.2播种方式及播种量采用条播或撤播方式。播种量为4500kg/hm2~6000kg/hm2。7.3.5.2.3条播播种时在畦面上开宽8cm~10cm、深5cm~6cm的播种沟,播种沟间距15cm~20cm,将破碎后的菌种撒入沟内,覆士耙平。7.3.5.2.4撒播将菌种均匀撒于畦面后覆土2cm~3cm。7.3.5.2.5覆膜播种后及时覆盖黑色地膜。地膜在覆盖之前进行打孔,孔径1.5cm~2.0cm,孔间距25cm左右。地膜规格符合GB/T13735的要求。大棚栽培在浇过催菇水后撤去地膜并沿畦面搭建小拱棚,小拱棚棚膜覆盖前打孔,孔径1.5cm~2.0cm,孔间距20cm~25cm。7.3.5.3田间管理7.3.5.3.1菌丝生长期管理菌丝生长阶段将地温控制在5℃~18℃,最适温度为8℃~15℃;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30%,空气湿度保持在70%~80%;覆盖遮阳网进行遮荫,遮荫率70%~80%;在阴天或傍晚时对棚室进行通风换气,以调节设施内温湿度,增加棚室氧气,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播种后7天~20天菌丝布满畦面后揭开畦面地膜,在畦面上放置营养袋后将地膜复原。营养袋与地面接触一侧开8个~12个孔或用刀破开三条口,沿畦面双列交叉摆放,间距35cm左右。营养袋放置40天左右出现空篦、轻时即可撤掉。7.3.5.3.2出菇期管理播种后40天左右菌丝在地面开成大量白色霜状物后撤去地膜,并及时喷灌催菇水。土壤温度控制在5℃~15℃,空气温度在20℃以内;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4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幼菇形成后,适当降低遮荫率至60%~70%。将地温控制在10℃~18℃,气温保持在15℃~20℃;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温湿度调节通过改变遮阳网覆盖度、适时喷雾和适当通风换气实现。7.3.6主要病虫害防控7.3.6.1主要病虫害病害主要为绿霉病、白霉病等真菌病害和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虫害为菌蝇、蕈蚊、蛞蝓等。7.3.6.2防控原则贯彻顶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利用农业和物理防控措施,合理使用药剂防拉措施。7.3.6.3综合防控措施绿霉病、白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