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
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对两位数的乘除法进行复习;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对两位数的乘除法进行复习。
教学难点:
对两位数的乘除法进行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总水量中的97%是咸水
(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
盖、冰川、冰雪。其实,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0.7%,而且大
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随着人口继续急剧增加,淡水资源告急已经在
近年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关于水环境的资料。
生交流。
师:书上小熊猫告诉我们,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
一。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
线。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生交流。
二、中心阶段
师:作为国家的小主人,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小
胖一家就做的特别好,我们一起去看看。
生练习。
L我家平均每天可节约60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可节约多少千克水?
(平年)365X60=21900(千克)
2.去年小胖家共缴了1224元水费,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
12244-12=102(元)
3.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
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1224-4X12=1224-48=1176(元)
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小胖一家为了节约水资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你们知
道吗?我们上海市为了节约各种能源,也提出了“做节约型城市”的口号,作为上
海市的一名小公民,你能谈谈你想从哪几个方面开始做起?
生交流。
三、练习阶段
1.竖式计算(*要验算)
28X72=208X36=*6800X340=48384-49=26814-86=8234+26=
2.递等式计算
(20xx-159)4-1723404-78X20xx82349-80X27
3.应用题
1)一套西装450元,一件衬衫45元,一套西装的价钱是一件衬衫价钱的几
倍?
2)学校买12张课桌、10把椅子,每张课桌99元,每把椅子302元。去买时
要带多少钱?
3)红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绿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还多1
朵。三种花一共有几朵?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各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算出答案?
生1:我把32和68先加起来,是100,然后加68。
生2:我把700和300先加起来,是1000,然后加500。
生3:我把1500和8500先加起来,是10000,然后加1000。
2.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
数,计算就能简便。刚才的计算中都运用了一种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新的
运算定律。
3.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师问:截止1月11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怎样计算?
生1:463+455+545生2:463+455+545
=(463+455)+545=463+(455+545)
=918+545=463+1000
=1463=1463
师让学生比较后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生2:我觉得第二种较好。
2、师: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463+455+545=(463+455)+545=463+(455+545)
师:谁还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生1:6+7+3=(6+7)+3=6+(7+3)
生2:
3^出示:
填空27+36+6427+36+64
=(27+36)+64=27+(36+64)
=63+64=27+100
=127=127
(□+□)+64=27+(□+□)
4、概括结论:
师:黑板上的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上面两道是几个数相加?分别是哪两个数相加?结果怎样?)
得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
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字母表示
1)如果a=5、b=4、c=6,该如何表示?
2)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师:一般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
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a+b)+c=a+(b+c)
6、练一练:
(33+16)+84=口+(16+口)生1:填33、84
(168+24)+76=口+(□+□)生2:填168、24、76
(25+口)+72=口+(28+72)生3:填25、28
(a+口)+c=a+(b+口)生4:填b、c
师:右边圆括号里的和是多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处
探究二:
1、讲解例题(出示投影)
出示:小胖的爸爸买了3大箱果汁,每箱18罐,每罐4元,一共付多少钱?
问:你是怎样算的?
生1:
第一种:
3X18X4是怎样想的?
=(3X18)X4“3X18”表示什么?
=54X4再乘4表示什么?
=216(元)
生2:
第二种:
3X18X4
=3X(18X4)18X4“表示什么?
=3X72“3X72”表示什么?
=216(元)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
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师板书:
3X18X4
=(3X18)X4
=3X(18X4)
2、初步练习,比较归纳:
1)出示:
26X8X12526X8X125
=(26X8)X125=26X(8X125)
=208X125=26X1000
=26000=26000
师: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左边的题,右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
算算右边的题。看看谁算得快!
生反馈:
师问:为什么右边的同学算得都比较快呢?
两种算法得到的答案都是26000,所以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8X125=1000,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先乘了。
板书:
26X8X125
=(26X8)X125
=26X(8X125)
2)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再来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
□XQXD
=(OXO)XQ
=口*(nxn)
3)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相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
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出示课题:乘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
板书:(aXb)Xc=aX(bXc)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36X71X26=(___X_____)X26
57X95X83=57X(___X____)
•_X(▲X_)=(_XA)X___
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
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练习二:
连线:
aX(bXc)24+(42+58)
76+18+2276+(18+22)
42+24+5867X(125X8)
67X125)X8(aXb)Xc
练习三
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1)34+25+66=_+(…+)
2)56+72+44=_+(_+___)
3)25X78X40=(___X_)X78
4)75X8X2X125=(___X____)X(____X____)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
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
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Xb)Xc=aX(bXc)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作业:练习册P/46〜47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复习按四舍五入法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重点难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法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了我国五十年来人口的增长情
况。出示P75我国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
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
法吗?
生:读这些数时我可以用四位分级法。
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
这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
(学生完成P89的表格)
(前两行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后三行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亿数看千万位上数的大小;凑整到整百万数
看十万位上数的大小,以此类推凑整到哪一位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
小,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一位进1,小于5的省略尾数。
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凑整法,还有其它的凑整方法吗?这节课我们
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
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你知道,商场老板用的是哪种凑整的方法?用四舍五
入行吗?为什么?
生1:商场老板用的是把末尾的数变成0。
生2:用四舍五入不行,因为这样的话就比原先的价格贵了。
小结:因为优惠促销一定要比原来的便宜,所以一般不用四舍五入法。
把198的尾数8舍去,得到190;把76的尾数6舍去,得到70,像这样的凑
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跟进练习
按照商场老板的这种凑整方法,制定出其它衣服的价格。完成书P90填表格,
师指导。
“去尾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在凑整时有什么不同?
生1:“去尾法”只要把末尾的数改成0就行了
生2:“去尾法”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的,无论尾数是几都是舍去的。
小结:都是凑整,但方法截然不同,“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
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而“去尾法”是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
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
2、探究二
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是只有“四舍五入”法和“去尾法”呢?有没有其它的
方法,谁能举例?
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恤衫,小胖的身高是3575px,可是商店里的T恤衫
只有3500px和3750Px两种尺寸,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恤衫?能用去尾法和四
舍五入方法进行凑整吗?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出“进一法”凑整的方法。通过部分
学生的举例说明之后,全班集体练习P91的表格。
讨论:进一法和去尾法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要向前进一的。把143的尾数去掉,并向前进
一,得到150。
生2: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实际生活中常常用到“去尾法”和“进
一法”来凑整
3、探究三
练习:将3475200按下列要求凑整。
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受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
生1:这三种都是凑整方法。
生2: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
种方法是不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
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
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选择题
(1)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口8078p740000,则口中可填()。
①1②2③3@4
(2)74590处75000,它是按()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进一法
④去尾法
练习二
应用题
①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辆货车才能把这些
钢材全部运走?
②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
桶纯净水?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
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去尾法”不需要看尾
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写上“0”;“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去掉,
写上“0”,并向前一位进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①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P/69的表格。
②实践作业: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时候是用“四
舍五入”法凑整的?哪些时候是用“去尾”法或“进一”法凑整的?你能举例说
明。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
乐趣与严谨,激发热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
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
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
就是角的边。(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N”来表示角。(板书:N)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N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
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
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板书:角的度
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
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度,像个半圆形。
生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
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
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
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
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
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
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
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
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
的一端钉起来,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一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量
⑵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⑴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
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4-(10204-15)
=8164-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4-(10204-15)
=3404-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
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4-7X31
=20X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X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
钟?算式是
A、25164-(3404-5)
B、3404-5X2516
C、(2516-340)4-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
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A、21004-3X31
B、2100X34-31
C、2100X3X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X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
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X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
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书本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你们收集了吗?来小
组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生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液体
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二、探究新知
(-)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
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4/3)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
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升
7升=()毫升
90000毫升=()升
80升=()毫升
720xx毫升=()升
840升=()毫升
【在教材中没有出现单位的换算,但是既然学习了容积的单位进率,那么单位
的换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增加单位换算这一环节,四年级的学生已
经学过许多单位的换算,知道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
以进率,所以放手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
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反馈交流)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升
80升-720xx毫升=()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毫升
720xx毫升+8升=()毫升
56000毫升一43升=()升
847升一49000毫升=()升
【对于不同单位的加减法,教材中也没有出现,但在配套练习册第7页的第一
题就是不同单位的加减法计算,虽然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会了长度单位的加减法、
重量单位的加减法等,也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许学生会做,但这毕竟是容积单位
的加减法,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所以增加了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容积单位加减法。】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
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
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
少?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
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
水?
【题1教材中是“在2500毫升浓缩橙汁中加10升水,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
饮料”,这样把学生的思维框死了,只能用毫升作单位,而将“2500毫升”改编
成“3000毫升”,问题也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这时就有两种不同的
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和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看上去这两个问题
没多大区别,但紧跟着又一个问题出现:平均分给15名同学,这时就要学生自己
来选择刚才用毫升还是用升作单位,用毫升可以直接解答,用升就必须先化单位再
计算,这就是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
条件来进行计算。题2的数据同样只有一种方法进行解答,教师上课时可以改
变数据来使解题方法灵活】
三、综合运用
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秋游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的牛奶和200()的面包。然后走到离
家L5()的学校。8()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
()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高的长颈鹿、5()重的
大象等。
【容积单位学习后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单位名称已经基本学完了,也学了很多,
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人民币单位、时间单位等,在这里设计秋游
这个小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将以前学过的单位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了解学过的各种单位名称。】
今天天真热,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
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
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同桌讨论交流,最后反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8
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
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
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
18243745536672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
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
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教学第⑴题。
板书出算式。
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
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
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
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
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⑵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⑵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
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
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
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的
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第2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2)提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一般先把哪两个数相加?
(评析:这里的提问是为了揭示加法里简便算法的一种规律,便于学生掌握方
法。)
3.进一步研究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过去口算57+28是怎样算的?
板书:57+28
=57+(20+8)
=(57+20)+8
=85
提问:以前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是怎样应用的?
(2)教学“试一试”。
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实际上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把一
个加数看成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的和,再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十,再加几。
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口算157+104。(板书:
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老师巡视
辅导。学生口答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
与儿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第1小题哪个数接近整百数?第2小题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
点时,可以怎样口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第4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每组一道题。
集体订正。
(2)提问:每一组里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对照第一个算式,第二个算式实际上应用了哪些运算
定律?哪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
指出:这里的加法简便计算,就是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
的两个数先加起来,再接着计算。
2.练习十三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里要把哪两个数先加使计算比较简便,这样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练习十三第6题第一行。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一个加数如果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可以用口算,方法是先加整百
数,再加几。
说明: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后熟练了可以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但现在还是要一
步一步根据运算定律,把过程写出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题,第6题第二行。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7、8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
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
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
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Pl/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①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②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九」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0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
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
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
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0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
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
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
(a+b)+c=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83+31564+(73+37)
87+42+58315+83
(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NC0B=90°ZC0D=38°,求:ZAOD=?
生1:ZAOD=ZAOB-ZCOB-ZCOD
=180°-90°-38°
=52°
生2:ZAOD-ZAOC-ZCOD
=90°-38°
=52°
师:为什么NA0C=90°?
因为NA0B是一个平角,NCOB是一个直角,所以NA0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NCOB和N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
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Nl,Z2,Z3,N4,如果
Zl=30°,Z2,Z3,N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N3是不是等于N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
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Nl+/2=180°。
所以N2=180°—30°=150°o
因为N2+N3=180°o
所以N3=180°—150°=30°o
生2:解:因为/l+N4=180°o
所以N4=180°—30°=150°。
因为N4+N3=180°。
所以N3=180°—150°=30°o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N2的度数,再根据N2与N3的关系求出
了N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N4的度数,再根据N4与N3的关
系求出了N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Z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N2和N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
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
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Z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N1和/3,N2
和N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Nl+N2=90°o
所以Nl=90°—60°=30°o
因为N2+N3=90°o
所以N3=90°—60°=30°o
Nl=N3=30°o
师:如果N2=65°,N1与N3还相等吗?
生:因为Nl+N2=90°,Z2+Z3=90°。
N1和N3都等于90°—Z2=25°。
所以N1=N3。无论N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N1和N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
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
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Zl=Z3
生2:N2=Z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Z2=Z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
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
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
L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
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
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
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
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
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
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⑵例lo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
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⑶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
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
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⑷例3o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
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
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⑵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
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⑶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
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
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
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
叙述自己的发现。
⑷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
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
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简便计算
⑴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
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
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
比较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体内脏》课件
- 《库管基本财务培训》课件
- 2024虞姣离婚后财产分割及子女教育资助协议书3篇
- 2024温州大学实验室数据安全保密与应急处理合同3篇
- 2024版教育技术研发咨询协议2篇
- 2024版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合作分包协议版B版
- 《中东和非洲》课件
- 2024车辆租用标准协议条款版B版
- 火车站台改造工程围挡施工合同
- 汽车零部件合作合同
- 幼儿园大班主题课程《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方案
- 广西桂林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煤炭行业智能化煤炭筛分与洗选方案
- 高级会计实务案例分析-第三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 2024年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射线和直线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弹衣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高三日语复习:高考日语语法总结
- 3.16谣言止于智者-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班会解析
- 2024年美国氟苯尼考市场现状及上下游分析报告
- 新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 电路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