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主题限时集训(十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4·“皖南八校”联考)周人是用“夏”来称呼以周邦为首的反商联盟。所谓“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这一改变()A.成为传统华夷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B.助推了“家天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C.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D.为周朝实行宗法分封供应政治前提C[依据材料“‘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蛮夷先进,自称“华夏”,这些民族在交往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从而有助于“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故选C项。]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改变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逝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D[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常见的文化沟通使诸侯国之间相互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故选D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逝”说法欠妥,解除A项;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仍未形成,解除B项;“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肯定的尊卑秩序,解除C项。]3.《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民族起先形成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华夏”被周边少数民族渐渐认同,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故选C项;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已经渐渐形成,“起先”说法欠妥,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被周边少数民族认同,B项未反映材料主旨,解除;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与阶级关系无关,解除D项。]4.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A.中心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B.郡县制度消退了地域差异C.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D.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加强了中心集权,中心集权的强化能培育一种纯粹的领土爱国主义和对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忠诚感,从而培育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故选A项。]5.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加 B.门阀士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A[由材料“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认同有所增加,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门阀士族,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而非君权神授,解除C项;由材料可知夷夏观念日渐弱化,解除D项。]6.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起先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探讨中发觉,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B.统治区域扩大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北方人口南迁C[依据材料可知唐朝戎氏墓志的改变反映了其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改变,体现了其汉化过程,是民族交融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反映宗法观念,但“影响广泛”未体现,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戎氏融入汉族,未涉及唐朝统治区域扩大问题,解除B项;材料中是西域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解除D项。]7.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B[材料“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8.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途为主干来划分,实行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依据材料“以交通路途为主干来划分,实行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有利于更有效地限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9.元朝统一后,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岭北行省在全国占有特别地位。元廷不断派遣内地各族人民,赐予牛具种子进入牧区,打井开渠,在和林、称海、谦州、吉利吉思、五条河及杭海、金山之北等地大力兴办屯田。这些举措()A.旨在加速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B.有利于发展改善边疆地区经济C.使岭北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地D.说明元代重视发展自耕农经济B[从材料看出元代注意对岭北地区的开发建设,这有利于发展和改善边疆地区的经济,故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岭北不肯定都是蒙古贵族,解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屯田制下的农夫一般不属于自耕农,错误。]10.甲午战败后,寿富、盛昱等满族人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运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A.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逝B.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D.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关联性D[依据材料“甲午战败后”“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运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可知,中华概念随着政治事务的演化渐渐详细,中华民族意识逐步增加,故选D项。]11.(2024·青岛质检)1932年《浙江教化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务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务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科目内容社会事务本体之探讨:东北探讨、东北事务之缘由近果、抗救方案国语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算术事务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音乐国耻歌、义勇军歌等A.学校教化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B.国耻教化始终是近代学校教化的主题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打算D.教化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剧烈A[依据材料中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局部抗日斗争起先,材料“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务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反映出当时学校教化对中华民族精神教化的重视,企图唤起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A项。]12.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C[由材料“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注意以文化认同为基础,C项正确;材料所述并非是宗教画,A项不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公共活动的相关信息,D项不正确。]13.1887年,曾纪泽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用英文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该文以北洋海军的建设等军备现代化为中国觉醒的依据,主见强兵应先于富国。后来,香港人何启、胡礼垣认为曾纪泽的这个主见不彻底,并撰文予以剧烈批判。由此可知,何启、胡礼垣主见()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B.进行政治变革C.富国应当先于强兵 D.实现民族独立B[依据所学洋务运动的学问可知,材料中何启、胡礼垣“认为曾纪泽的这个主见不彻底”的缘由在于“强兵应先于富国”的主见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因此二人主见进行政治变革,故选B项。]14.(2024·百师联盟期中)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次年,梁启超又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这一观念产生的背景是()A.近代民族交融接着加强B.维新派须要各民族支持C.革命派提出“五族共和”D.近代西方列强不断侵略D[由材料“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危机,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故选D项;“中国民族”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加强,解除A项;1901年维新运动已经失败,作为历史事务的维新变法运动已经不存在,解除B项;1901年,梁启超不属于革命派,解除C项。]15.抗战时期,一批史学家注意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战时中国史学探讨》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A.仰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B.展示历史学界的最新探讨成果C.为民族复兴供应历史依据D.说明历史探讨应敬重客观史实C[抗战时期,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使一批史学家探讨历史发展趋势,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抗战救国的文化资源,以救亡图存,故选C项;从封建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解除A项;展示历史学界的最新探讨成果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民族复兴供应历史依据,解除B项;材料更强调历史探讨要经世致用,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4·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牢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缘由》(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6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北方战乱、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等角度说明。第(2)问,依据材料二“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牢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结合所学学问从规模、程度、影响等角度对比材料一分析得出。如规模扩大,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答案](1)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6分)(2)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及传播简表(部分)时期发展和传播概况秦汉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书中,“草部”“禾部”“米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岭南百越、南诏等已运用汉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并起先传入日本、越南魏晋南北朝纸张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使篆隶草行楷各书体发展完备,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沟通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唐宋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随着印刷术的独创和发展,形成了作为印刷体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汉字为基础创建出假名文字——摘编自陆锡兴《汉字传播史》等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相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楚)(14分)[解析]依据材料“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等信息围绕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从相关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分析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系,最终对所论证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综合或升华。[答案]示例: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接着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一运用。这有利于文化的沟通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4分)18.(2024·菏泽一模)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说明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全部与民族有关的观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起先最简单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简单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楚)(14分)[解析]依据材料“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简单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可从近代以来列强侵略对中国民族意识产生的影响进行立论,结合鸦片斗争、中日甲午斗争、五四运动、抗日斗争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影响并从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即可。[答案]理解:近代以来中国遭遇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2分)评述: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验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自鸦片斗争后包括林则徐、魏源等学问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起先萌发;中日甲午斗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斗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越深,中外民族冲突的激化,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就越高,且这种意识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10分)因此,近代中国民族冲突的加深促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也可以从中国先进学问分子引领民族意识觉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传入催化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等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分)(2分)19.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行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记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二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心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簇新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居民区煤气供应与节能减排协议3篇
- 文字责任守则3篇
- 新版东莞市劳动合同模板3篇
- 新车垫资协议合同范本3篇
- 工程委托书丙方负责工程监理3篇
- 挂车购车条件3篇
- 教育设备采购契约3篇
- 汽车制造工人合同
- 社区中心墙面施工合同
- 办公楼地下停车场施工协议
- 《春秋》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消防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试验 大纲
- DL∕T 5210.2-2018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2部分:锅炉机组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营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昌大学
- 歌舞表演专业论文范文
- 艺术创作劳动合同模板
- 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带答案】
- 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石油化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唐宋文学与中学语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绍兴文理学院
- 手术后如何防止排尿困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