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课时分层作业(二)(建议用时:20分钟)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只有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全部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逝A[“初税亩”是指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主见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错误;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不是对土地国有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井田制完全消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以初税亩为标记,故D项错误。]2.中国古代土地全部制经验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更,导致这一变更的根本缘由是()A.分封制的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运用C.各国的税制改革 D.小农经济的出现B[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私田的开垦,瓦解了井田制,加上牛耕的出现,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最终在“废井田,开阡陌”后形成了封建土地全部制。]3.《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子的土地全部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更D[西周时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田里不鬻”,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井田制逐步瓦解,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更,故选D项。]4.《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A[“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5.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D[依据材料可知,“耕者”(农夫)租种“富民”(地主)的土地,最终是地主得到收入的一半,而农夫得到收入的一半,所以是租佃式经营,故选D项。]6.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A.全部权与经营权的分别 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A[永佃制的产生使地主作为土地全部者只能收租不能干预土地生产,拥有永佃权的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说明土地的全部权与经营权已经分别,故A项正确。]7.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夫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限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D[由材料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D项正确。]8.(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A.增加财政收入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佃农生产的主动性D[由材料中“开垦荒闲土地”“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以看出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佃农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胶滨语录》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王文成公全书》(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等信息推断。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提出沿袭“限田”“均田”等方案并结合史实加以分析。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