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宏观览要内容主旨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汲取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化,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汉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宋、明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朝气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主干梳理巧点妙拨百家争鸣一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经验着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渐渐崩溃;诸侯争霸,各国诸侯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3.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4.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5.思想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总之,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大变革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主见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动身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整与和谐人际关系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主见“eq\x(\s\up1(01))克己复礼”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疼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教化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2)整理西周文献,《诗》《书》《礼》《易》《春秋》流传下来,被称为“eq\x(\s\up1(02))五经”。(3)述而不作。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eq\x(\s\up1(03))论语》一书。2.孟子“仁政”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见施行“eq\x(\s\up1(04))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夫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主见“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和善的,恻隐、羞恶、尊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提倡“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杀身成仁,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3.荀子政见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气,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闻名论断“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eq\x(\s\up1(05))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三其他主要学派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实的辩证法思想;“eq\x(\s\up1(06))小国寡民”社会崇尚自然,主见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eq\x(\s\up1(07))天道、eq\x(\s\up1(08))自然无为、“齐物”法家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汲取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废除eq\x(\s\up1(09))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嘉奖耕战,废井田制,加强eq\x(\s\up1(10))中心集权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见加强eq\x(\s\up1(11))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嘉奖eq\x(\s\up1(12))耕战;“事异则备变”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提出eq\x(\s\up1(13))非攻、eq\x(\s\up1(14))尚贤、eq\x(\s\up1(15))节用等主见;相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汉代以来,墨家学派渐渐湮没失传四评价1.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困难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2.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旺盛,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随着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eq\x(\s\up1(01))儒家经典,指责时政,反对郡县制。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接受。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eq\x(\s\up1(02))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eq\x(\s\up1(03))灭学之祸”。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经济发展,国力强盛。(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3)王国问题、匈奴威逼、土地兼并问题严峻。(4)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心集权的须要。(5)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以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1)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②宣扬“君权神授”,为汉代统治者的正统地位供应理论依据。③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具有神学倾向,但要求统治者疼惜百姓,实行仁政。④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⑤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仁政的作用,主见限田、薄敛、省役。(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全面确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eq\x(\s\up1(04))儒学之士参加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③教化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中心兴办eq\x(\s\up1(05))太学,儒学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化系统(2)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的同时又提倡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世官制→eq\x(\s\up1(06))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起先的以考试成果为选官的标准,以eq\x(\s\up1(07))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确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允公正的原则;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用心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相对薄弱。[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见、阐释自己的学说供应了广袤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猛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思维点拨]孔子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供应宽松的环境。(2)“礼”强调社会成员担当责任和义务,培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4)“有教无类”等教化主见,保证了教化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养的提高。[思维点拨]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分(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2)孟子从孔子的“仁”动身,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学问拓展]先秦儒家民本思想(1)出现的缘由: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地位提高在思想上的体现。(2)表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斗争。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动身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4)相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有其主动、合理的进步性特征,也有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和利用民众的工具性特征。[易混易错]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并非完全对立“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化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学问拓展]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1)仁爱思想:孔子主见“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见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弟(通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4)注意社会秩序。孔子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意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志向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志向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思维点拨]道家的“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见既敬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主动无为”的哲学观。[易混易错]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见“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学问拓展]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别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挚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确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思维点拨]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董仲舒新儒学先秦儒学重点探讨神学问题探讨现实问题功能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对“真理”的追求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调地位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互动探究分层突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行以守,出不行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扬和坚决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看法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教你读史]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见。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荀子相识到解决民生问题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3.史料三为原始文献史料,表明韩非主见“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思想。4.史料四为后人的历史评论,反映了法律是君办法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的特点。[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如何评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道家的治国主见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复原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2)儒家的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冲突,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见,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3)法家的治国主见,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供应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供应了理论借鉴。2.依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诸子百家思想主见的相像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看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诸子百家思想主见的相像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其差异性详细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见“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见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见“人无有不善”;荀子、韩非子主见“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见“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老子和庄子则主见顺应自然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见主动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见“逍遥”的人生看法,强调“超脱”,消极避世;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见“天命观”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见“兼爱”“非攻”;儒家主见尊卑有序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作用;对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养教化供应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日同等博爱、酷爱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志向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行估量的主动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峻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干脆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教你读史]1.史料一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史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主要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见。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史料信息“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等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3.史料三为后人所著历史文献材料,主要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动影响。4.史料四为后人评论,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2.依据史料三、四,概括董仲舒思想的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史料三说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史料四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见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赐予君权以神权色调。(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确定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调,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须要批判之处(1)“大一统”主见有主动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对今日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心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行取,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确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溢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须要。高考研析把握考向2024全国卷Ⅱ·T252024全国卷Ⅰ·T242024全国卷Ⅲ·T422024全国卷Ⅰ·T242024全国卷Ⅱ·T242024全国卷Ⅱ·T402024全国卷Ⅰ·T40考频5年7考1.(2024·全国卷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考查点学问考查西汉初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实力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说明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汲取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复原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渐渐强盛,董仲舒汲取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因此都是为满意现实统治的须要,C项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力力受到严峻减弱,A项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实上是思想专制,不是兼收并蓄,D项错误。2.(2024·全国卷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考查点学问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力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史料实证答案C解析材料中列举的《墨子》中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阅历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才智的反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墨子》的内容汲取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一般劳动人民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3.(2024·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考查点学问考查儒家思想实力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1)唯物史观;(2)历史说明答案C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很多思想家主见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志向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命题角度1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024·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别D.已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周易》《礼记》中都有关于“天地”和“人”的探讨可知,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人’是‘天地之心’”表明天人合一意识已经形成,故解除A项;B项与“敬鬼神而远之”的史实不符,故解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解除。命题角度2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2024·山东枣庄高二期末)《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中心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察耕种状况,对粮食不够吃的赐予补助;秋天里巡察收获状况,对歉收的赐予补助。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示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选A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解除C项;中心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解除D项。命题角度3汉代儒家思想对文化认同的作用(2024·吉林长春试验中学高二期末)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心有效限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限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秦汉统一的形成缘由之一是借鉴西周分封制的教训,所以对秦汉统一影响较大的是西周宗法制。宗法制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才智,有利于中华民族凝合力的形成,故C项正确。A项与分封制的影响不符,故解除;西周时期并未形成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解除。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干脆阐述对人物和事务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微环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相识正确的是()A.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题干中表明,《春秋》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推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对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动身,孔子只能接受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解除。2.(2024·湖南期末)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而另一个方面又主见,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一思想()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反映儒学理念深化人心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荀子强调君子与小人尊卑等级的同时又认为君子能以德役使百姓,达到富国的目的以适应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斗争的须要,故C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君主至尊观念,解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儒家观念深化人心,解除B项;西汉董仲舒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解除D项。3.(2024·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同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强调了社会个体应当重建自我限制的实力,促进自身道德的觉悟和完善,这样才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独立同等”,解除B项;C项中“只有”的说法过于确定,道德自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之一,解除;材料并非只是针对诸侯国君而言,而是针对社会各成员提出的要求,解除D项。4.(2024·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冲突。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定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气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凹凸,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化促进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材料“君主计算臣所出力气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凹凸,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凹凸,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5.(2024·湖南益阳期末)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把大禹作为取法的对象,主见“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徒“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反映了墨家()A.与儒家政治主见完全相反B.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C.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D.汇合了诸子百家的精华答案B解析材料“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等信息说明,墨家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故选B项。A项中的“完全相反”说法确定,材料不能反映,解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墨家思想已形成完整的体系,解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墨家汇合了诸子百家的精华,解除D项。6.(2024·广西南宁高二期末)风水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见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A.道法自然,逍遥自得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仁政治民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和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相通的,故选A项。B项是孔子对“仁”的说明,解除;C项是孟子的主见,解除;D项属于法家思想,强调的是变革,解除。7.(2024·江西新余四中检测)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缺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A.主见遵循黄老之术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答案A解析汉文帝时期接受黄老之学,养精蓄锐,复原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详细措施,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8.(2024·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起先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B解析陆贾、叔孙通融合阴阳家的思想,贾谊引用《老子》的理论,这为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儒学此时还没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内容也不全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这是儒家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的起先时期,故D项错误。9.(2024·陕西汉中高二期末)汉初儒学学问分子主动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学问分子()A.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B.顺应了中心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C.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答案B解析使儒学“上升为官方哲学”是武帝时期,与材料中“汉初儒学”不符,解除A项;随着汉初六十多年养精蓄锐政策带来经济实力渐渐复原和增加,为加强中心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主动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须要。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由于汉初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加强的须要,故选B项;汉初儒学学问分子使儒学适应时代须要,解除C项;“三纲五常”由董仲舒提出,并非出现在汉初,解除D项。10.(2024·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起先进入自觉阶段C.朝廷注意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记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熹平石经”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说明统治者注意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解除;魏晋时期,我国古代书法艺术起先进入自觉阶段,故B项错误;标记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11.(2024·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学问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更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已经消逝B.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后,“士”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学问分子,这与当时的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有干脆关系,故D项正确。仅仅由材料中“士”的概念的变更无法得出汉朝贵族制度渐渐消逝,并且该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故解除B项;“重文轻武”出现在宋朝时期,故C项解除。12.(2024·四川绵阳高二期末)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状况不同,东汉初年创业集团大都出自“士族大姓”。以光武帝君臣而论,基本都是南阳、河北地区的士族大姓,往往同时具有“士人”和“大姓”的双重身份。这一变更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B.东汉政治重心向东转移C.儒学独尊后的社会变更D.贵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儒生成为入仕为官的主流人员,变更了西汉初期布衣将相的状况,故C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更是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须要,由布衣将相到士族大姓的转变,不能反映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不论是布衣将相还是士族大姓都不是依血缘作为选官的依据,不是贵族等级制的反映,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合力和创建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手动喷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多功能手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医院会计助理实习报告
- GB/T 31126.2-2024纺织品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的测定第2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 2025届四川省蓬安二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3年纯碱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替硝药物唑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计算器及货币专用设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 电梯曳引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 玛帕导条刀具课件
- 班会课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语言障碍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控评分表
- 2022年学校寒假德育特色作业实践方案(详细版)
- 可爱卡通插画风读书分享通用PPT模板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四年级上册五相交与平行《相交》课堂设计
- 光伏发电项目试验计划
- 图书馆工作流程(新)
- 1:青岩古镇发展及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