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1课现代中国教化的发展eq\o(\s\up7(时限:45分钟满分:100分),\s\do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化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化渐渐普及。对这一变更的合理解读是(B)A.我国的教化模式发生了变更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更C.我国的教化体制发生了变更D.我国的教化方针发生了变更解析:材料未体现教化模式的变更,都是学校对人才的培育,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发展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化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育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化的投资,故B项正确;我国教化体制是激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我国教化方针的变更,故D项错误。2.新中国建立后,很多东南亚和香港的青年学生赴大陆接受高等教化。1954年亚洲基金会成立,经费以美国政府和私人捐助为主,旨在“向亚洲正致力于赢得和平、独立、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个人或团体供应来自美国的私人支持。”并以选择资助方式推动某些香港书院走向联合,于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高校。亚洲基金会推动香港中文高校的建立(D)A.反映了新中国重视高等教化的发展B.说明亚洲高校的创办须要外部支持C.证明当时港英政府支持亚洲基金会D.体现了美国在亚洲的文化冷战政策解析:A项,材料无法反映新中国重视高等教化的发展,不符合材料,解除;B项,不能说明亚洲高校的创办须要外部支持,不符合材料,解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证明当时港英政府支持亚洲基金会,解除;D项,美国的亚洲基金会推动香港中文高校的建立是为了在文化上减低中国的影响,对中国实行文化冷战,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3.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C)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意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53年11月,中心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方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C项,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意写意,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4.1958年的教化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化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1961年后强调教化质量,大规模削减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A.中心教化方针的调整和改革B.政治运动造成教化的猛烈动荡C.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D.国家实行促进教化公允的政策解析:1958年创办职业教化和半耕半读中学,而不到三年就起先“大规模削减农村学校和学生数”,明显是当时中心教化方针调整导致,故A项正确;政治运动导致教化变革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是教化政策的变更,不是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此时国家出台教化公允的政策,故D项错误。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育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当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高校的录用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A)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B.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养较高C.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忱D.干部选拔注意学校和专业素养解析:1952~1966年是国民经济初步复原后的一化三改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当时北京钢铁学院的生源状况是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影响下的产物,故A项正确。6.1970年6月,中心提出复原“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阅历的工人、农夫和解放军战士,招生方法是“群众举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B)A.事实上复原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化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化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解析:A项,事实上复原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解除;B项,导致教化质量大幅下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C项,材料违反了新中国教化方针,解除;D项,没有体现拨乱反正的要求,解除。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是(D)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开展全国性的扫盲教化C.推动九年义务教化制度D.复原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解析:“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是指古代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再结合“毛(泽东)后的领导”这一信息,可推断这种“制度”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复原的高考制度,因此D项符合题意。8.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心、国务院、中心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其中有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C)A.教化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C.留学教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育了大量人才D.留学教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沟通解析:题干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择C项。9.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美丽的文字、犀利的笔触,干脆指责“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始终打到教化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C)A.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完全解放B.“文革”的错误得到了彻底订正C.拨乱反正引起了思想上的争辩D.教化领域里完成了观念变革解析:依据“干脆指责‘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可知当时人们的思想并未完全解放,故A项错误;对考卷观点的争议说明“文革”错误没有得到彻底订正,故B项错误;材料中学生也可以写批判“文革”的文章,说明当时已经有拨乱反正的举措,但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所以争辩不休,故C项正确;当时教化制度已经变更,但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变更,故D项错误。10.1952年,教化部确定高校从一年级起即采纳苏联教学安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B)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的安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教化部取消了仿照美国的教化制度,采纳苏联的教学安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的安排体制形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头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对下图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D)A.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B.响应“学问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化”的号召C.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D.符合教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实力。“上山下乡”运动是“左”倾错误在教化领域发展的反映。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深造的机会是中心号召“学问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化”的主要缘由,广阔中学毕业生失去接着深造的机会,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不符合教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复原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假如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探讨’”解析:题干中供应的时间信息是解题关键。“四人帮”被粉碎是在1976年10月;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以后;“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提出于20世纪90年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探讨”发生在1978年5月,标记是《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高校分8科(相当于学院):经学、政治、文学、医、格致(理科)、农、工和商。在1911年以后,分为7科:文、理、法、商、医、农、工。工科又分11门(相当于系):土木、机械、船用机械、造船、兵工、电机、建筑、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冶金。理科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门。——张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百年潮》2001年第4期材料二1918年、1930年中国高校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例示意图:——依据《中国百年教化年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这个时期(20世纪30、40年头)的中国青年……普遍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化救国”的思想。因此,学习理工科,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政府在发展理工科高等教化和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较前有所强调。——苏渭昌等主编《中国教化制度通史》(第8卷),山东教化出版社2000年版材料三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而到1962年则仅占0.46%。——[美]麦克法夸儿、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1)依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高等教化的主要区分。(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1918至1949年中国高等教化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成因。(8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化学生人数布局的主要变更,并分析这一布局变更产生的影响。(10分)答案:(1)革命前传统教化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并存。革命后增加法律等学科,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理工科分科更细,学科较多。(2)状况:理工科在全国高等教化中的人数和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但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重仍旧较小。成因:列强侵略的加剧,激励了青年努力学习;政府的重视与引导;“工业救国”“科学救国”“教化救国”的影响;西方教化模式、留学教化对中国的影响。(3)变更:工科、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在校学生大幅增加;政法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比重微小。影响:培育了大批好用人才,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复原和发展;促进了人民教化的发展;政法专业人数比例下降,会导致法律专业人才培育不足。14.材料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状况。阶段目的地总人数学习的主要领域1950~196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1.6万以理科为重点1972~1978年美、日等49个国家13万学习和探讨外国语言1978~2000年80多个国家34万以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和机械工程为主2001~2011年103个国家,但大部分集中在美、日、英、澳、加等190万以商务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为主表中内容能够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状况的多种变更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26分)答案:示例一:从留学人员数量上分析趋势: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缘由: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