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复习专题03 隋唐至清中期-教师_第1页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复习专题03 隋唐至清中期-教师_第2页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复习专题03 隋唐至清中期-教师_第3页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复习专题03 隋唐至清中期-教师_第4页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复习专题03 隋唐至清中期-教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专题03隋唐至清中期2024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选择题考点2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点2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考点23盛唐气象考点2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考点2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考点26北宋的政治考点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考点28金与南宋的对峙考点29宋代经济的发展考点3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考点31元朝的统治

考点3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考点3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考点34明朝的统治

考点35明朝的对外关系

考点36明朝的灭亡

考点3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38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9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40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考点2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2024·山东菏泽卷)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和所学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取人才,把取士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朝廷,反映出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科举制的作用之一,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有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推动了教育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选官范围”与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甘肃兰州卷)《女真进士题名碑》碑文中记录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进士的情况,包括试题、考中者姓名等内容,反映出女真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这里女真族借鉴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女真进士题名碑》碑文中记录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进士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考试科目,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对中原文化学习和借鉴,仿效中原的科举制设立女真进士科,C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材料“记录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进士的情况”无关,排除A项;世袭制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与“《女真进士题名碑》碑文中记录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进士的情况”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与“《女真进士题名碑》碑文中记录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进士的情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青海卷)古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从侧面反映了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览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这些诗句反映的都是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D项正确;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开始于夏朝,排除A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开始于西周,排除B项;郡县制是分封制之后出现的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山东聊城卷)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段颁奖词评价的是A.灵渠 B.都江堰 C.淝水 D.大运河【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D项正确;灵渠在今广西桂林兴安境内,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排除A项;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淝水是安徽境内的河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2024·江苏镇江卷)“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凿沟通南北,便利于南粮北运,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大运河有利于南北的往来,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大运河开凿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加重百姓徭役负担,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民族交往情况,不能说明运河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黑龙江牡丹江卷)我国古代先民非常注重兴修水利。阅读下面图文信息,可知这两项工程都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而成,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朝大运河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A.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完成 B.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C.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而成”“隋朝大运河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的修建都是利用一定的地势条件而建成,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两项工程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都江堰修建在战国时期,此时国家没有完成统一,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而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都江堰的修建并没有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2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7.(2024·广东卷)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和所学知识可知,吸取隋亡的教训,制定唐律,减轻刑罚,B项正确;加强吏治整顿主要体现在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注重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8.(2024·四川德阳卷)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图中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出现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据图片内容可知,皇帝之下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中枢权力机构出现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没有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排除A项;两宋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没有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排除C项;明朝废除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权分六部,设立了内阁,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江苏宿迁卷)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答案】C【详解】据题干“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对于门第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仕途,这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C项正确;题干中明确提到唐代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而不是仅限于门第,排除A项;题干中说“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对报考者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并不是无任何限制,排除B项;科举制并非唐朝首创,隋朝时期就已经创立了科举制,只是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4·山东潍坊卷)“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男女一百二十余万人。”与此相符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男女一百二十余万人。”,结合材料中的突厥归附,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太宗时期的社会状况,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前期出现的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4·辽宁卷)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沙场战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万民之王·天可汗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23盛唐气象12.(2024·江苏南通卷)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图1图2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图片可知分别为曹魏时期的翻车和唐朝时期的筒车,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筒车是唐代的灌溉工具,说明古代劳动人民重视农田水利灌溉,C项正确;材料中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河流进行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属于水利灌溉,不属于畜牧,排除B项;犁耕技术主要表现在耕地工具,而材料属于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江苏南通卷)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得到了持续开发 B.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C.书法开始成为专门的艺术 D.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可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大书法家中南方的比例较高,A项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4·四川乐山卷)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到新疆地区的情形,这体现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文化内容,不是经济内容,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是海上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4·内蒙古赤峰卷)唐代,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女性日常服饰的等级性没有那么严格,倾向于流行什么就穿什么。这说明,唐朝时期A.妇女得到解放 B.尚武风气盛行一时C.文学艺术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唐代,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女性日常服饰的等级性没有那么严格,倾向于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一些妇女不仅受过教育,而且可以参加骑马、打球、射箭等活动。材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包容,D项正确;唐朝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妇女得到一些解放,但不是材料主旨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并不是反映社会尚武风气盛行,排除B项;文学艺术繁荣体现在唐诗的繁荣,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成就斐然,材料没有体现文学艺术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4·贵州铜仁卷)“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诗句最能反映唐朝A.民族交融加强 B.社会风气开放 C.民族政策开明 D.文学艺术多彩【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胡服走进了河洛百姓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而不是社会风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材料没有提及唐朝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2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7.(2024·江苏常州卷)钱币博物馆有下列展品,其中能充分证明中国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是A.秦半两钱 B.西夏货币 C.和同开珎 D.契丹货币【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日交往频繁,日本深受中国的文化的影响,其中货币“和同开珎”就是模仿中国唐朝时期的开元通宝铸造的,C项正确;秦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铸造的货币,排除A项;BD项分别是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它们是受中原汉族政权影响铸造的,体现的是民族交往和融合,排除BD项。故选C项。18.(2024·山东临沂卷)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可知,鉴真东渡是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请,他为中日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受到日本人的尊敬,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是唐玄宗时期,玄奘西行是唐太宗时期,排除A项;鉴真东渡是历经艰难险阻和风浪,第6次才达到日本,风平浪静顺利成功与现实不符,排除C项;鉴真东渡754年达到日本,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4·四川广元卷)初中历史课程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活跃,国力强盛,因此是封建社会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4·湖北武汉卷)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C.封闭与危机 D.侵略与反抗【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唐景象,B项正确;动荡与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封闭与危机是清朝前期的特征,排除C项;被侵略与反抗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2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1.(2024·甘肃兰州卷)唐代诗人刘禹锅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释。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马嵬行》”信息和所学可知,诗中“杨贵人”为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宠妃杨贵妃等慌忙出逃长安,行至马嵬坡之时,太子李亨和禁卫军却突然发动兵变,宰相杨国忠被杀,并迫使唐玄宗将杨贵妃赐死,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开创的西汉时期的一个盛世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唐朝的一个盛世局面,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唐朝的一个盛世局面,也是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26北宋的政治22.(2024·吉林卷)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休养生息政策、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均与题干“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23.(2024·山东聊城卷)宋朝时,“士常出于农民之秀者,后世之所谓耕读传家,统治阶级不断自农村中来”,如政治改革家王禹偁“世为农家,本人是一个‘磨家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实行A.重农抑商政策 B.奖励军功制度C.重文轻武政策 D.科举取士制度【答案】D【详解】材料“士常出于农民之秀者”表明在古代社会,许多有才华、有能力的士人往往来自于农民阶层中的佼佼者,这体现了下层民众通过努力也可以进入官僚阶层,体现了宋朝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强调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发展,与农民进入官僚系统无关,排除A项;奖励军功制度实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强调重视文官,与农民成为官僚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24.(2024·广东卷)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A.强化中央集权 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的驻军比南方多数倍,这种部署意在应对边防压力,D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削弱武将兵权主要体现在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南北方驻军数量的比较,与节约军费开支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25.(2024·山东潍坊卷)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料可用于研究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募役法,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就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从而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等,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排除B项;清初的开荒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无考点28金与南宋的对峙无考点29宋代经济的发展26.(2024·江苏宿迁卷)宋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运送商品到广州销售,他应当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南宋时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A项正确;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4·宁夏卷)从传世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汴梁城郊外到城内街面,有行商、坐贾与摊贩,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沿街闹市,通晓不绝。”据此可知,当时宋代A.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B.连通全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C.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D.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答案】D【详解】据题干“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坊、市隔绝的制度完全被打破,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商业活动发达,人们的活动时间也不再有严格的限制,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所以题干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D项正确;题干只涉及汴梁,未涉及很多城市,排除A项;题干主要描述汴梁城内外商业活动的繁荣景象,不能说明连通全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也未体现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排除BC项。故选D项。28.(2024·青海卷)《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A.城市商业繁荣 B.科学技术领先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知,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店铺林立、门面宽广、交易数额大,A项正确;北宋时期有很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但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排除B项;宋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店铺林立,贸易频繁,但没有体现对外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29.(2024·山东威海卷)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的是宋朝文人地位高于军人,体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体现的是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暗示着民众对寇准的喜爱与期望,他们认为只有召回寇准这位老资格的官员,才能够治理天下,让国家恢复稳定和繁荣,结合以上信息,此朝代应为宋朝,B项正确;唐朝没有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项;寇准是北宋时期的宰相,排除C、D两项。故选B项。考点3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30.(2024·吉林长春卷)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 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D项正确;西夏未统一全国,排除A项;辽朝没有统一全国,辽宋议和只是有利于维护辽宋之间的相对和平局面,排除B项;金军南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1.(2024·山东临沂卷)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这主要反映了文天祥A.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B.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 D.掌握着南宋末年朝廷大权【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诗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人,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体现了文天祥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A项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文天祥是南宋最著名的抗元将领,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天祥掌握着南宋末年朝廷大权,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31元朝的统治32.(2024·山东聊城卷)“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把中央权力分寄到地方,行省是中央和地方的中转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排除C项。故选D项。33.(2024·山东枣庄卷)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C.宣政院 D.台湾府【答案】A【详解】由题干设问“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西域设立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B项;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设置宣政院,排除C项;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先后设置了台湾府和台湾行省,排除D项。故选A项。34.(2024·吉林长春卷)“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社会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丰富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往交融【答案】D【详解】据题干“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回族是由中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体现了民族的交融,因此,题干信息的共同主题都是民族交往交融,D项正确;社会经济繁荣与题意中的三个历史信息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交融,排除A项;市民生活丰富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市民生活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不属于对外交流的范畴,无法体现对外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3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35.(2024·甘肃兰州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这反映了北宋都城A.农业的发展 B.商业的繁荣 C.手工业的兴旺 D.贫富差距加大【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经商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与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旺无关,排除AC项;题干反映的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市民生活丰富,没有涉及到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36.(2024·吉林长春卷)“瓷”与“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二者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的辉煌时代,当时汝窑、定窑、哥窑、钧窑以及官窑五大名窑的瓷器各有特色,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词,具有豪放派和婉约派等流派。因此材料所述“瓷”与“词”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宋朝,B项正确;词出现于唐朝,在宋朝时进入辉煌时期,A项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所述“瓷”与“词”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宋朝,而不是明朝、清朝,排除CD项。故选B项。37.(2024·山东聊城卷)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A.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C.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秦朝汉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答案】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转换为秦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宋代诗词也经常提及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些都说明诗词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深厚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边境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8.(2024·甘肃兰州卷)仲夏时节,阳气盛极,阴气初生,危机潜伏。人们通过沐浴兰草汤、登高、采药、戴香包、系五彩线、龙船竞渡等方式,借助于艾、菖蒲、艾人、艾虎、蒲剑、雄黄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与上述风俗相关的我国传统节日是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属于仲夏时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赶药市、挂艾草与菖蒲、打午时水、洗草药水、贴午时符、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薰苍术、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D项正确;春节的习俗是贴春联、放爆竹、拜年、祭祖等,且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并非仲夏时节,排除A项;元宵节的习俗是点彩灯、出门赏月、猜灯谜、吃元宵等,且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并非仲夏时节,排除B项;清明节最重要的风俗是扫墓祭祖,人们在这一天通过扫墓祭祀祖先;另外,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不同风俗。清明节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或前后,并非仲夏时节,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3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39.(2024·四川德阳卷)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A.推动了雕版印刷的普及 B.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出现C.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D.促进了科举制度的产生【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C项正确;雕版印刷术是隋唐时期发明的,而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发明的,活字印刷推动了雕版印刷的普及不合逻辑,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战国时期,与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在隋朝,比活字印刷术发明早,活字印刷促进了科举制度的产生不合逻辑,排除D项。故选C项。40.(2024·广东卷)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A.推行行省制度 B.改进运输工具 C.重视交通管理 D.促进江南开发【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和所学可知,元代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驿站,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驿站官印的出土证实了驿站的存在,说明了元政府重视交通管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政府重视交通管理,没有涉及推行行省制度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政府重视交通管理,没有运输工具的信息,排除B项;“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均属于北方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34明朝的统治41.(2024·江苏常州卷)中国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曾训谕其子孙以后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位皇帝是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答案】D【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大大加强。由材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可知该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D项正确;汉高祖、唐太宗和宋太祖均没有废除丞相,排除ABC项。故选D项。42.(2024·山东菏泽卷)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下图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是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C【详解】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处应是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C项正确;宋太祖没有废丞相,排除A项;元朝没有废除丞相,排除B项;设立锦衣卫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43.(2024·湖南卷)某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相关笔记(见下表)。据此判断,她在学习中国古代的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明朝:内阁制度A.文学艺术 B.民族政策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郡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制度”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项正确;文学艺术与诗歌、书法、绘画等有关,排除A项;民族政策主要涉及周边的民族的相关政策,排除B项;科技成就体现在科技著作、发明等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44.(2024·山东聊城卷)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最大的王室成员,他们的财富也不过是像江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一样,仅仅是为了享受财富而已。这句话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繁荣,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明朝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比如小说、书法、绘画等,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没有涉及市民阶层扩大,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明朝农业科技的改进,比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对农业科技改进方面的记载等,排除D项。故选B项。45.(2024·山东聊城卷)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A.葡萄 B.玉米 C.稻 D.粟【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B项正确;葡萄原产于亚洲,排除A项;稻原产于我国,排除C项;粟原产于我国,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35明朝的对外关系46.(2024·青海卷)根据下图所给出的信息,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A.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B.唐朝时期对外交流C.宋朝时期海外贸易 D.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答案】D【详解】根据图片“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两百多艘、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项正确;汉代从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与材料时间1405年——1433年不符,排除A项;唐朝从618年——907年,与材料时间1405年——1433年不符,排除B项;宋代从960年——1276年,与材料时间1405年——1433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7.(2024·辽宁卷)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材料表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A.目的 B.条件 C.经过 D.影响【答案】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据材料“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可知,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主要有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的支持、航海技术先进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排除C项。故选D项。48.(2024·黑龙江牡丹江卷)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于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我国。这得益于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因此,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得益于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且到达天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且到达日本,排除D项。故选C项。49.(2024·广东卷)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可知,明人绘制众多海防图,反映了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绘制众多海防图与造船技术发达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没有体现海外贸易兴盛,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明人的海防意识增强,且明朝中期以前远洋航行已经开启,排除D项。故选B项。50.(2024·甘肃兰州卷)八年级某班开展主题为“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应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英雄谱系中的是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戚继光【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D项正确;汉武帝是使汉朝达到鼎盛时期的帝王,排除A项;唐太宗是唐朝的一位帝王,开创了贞观之治,排除B项;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36明朝的灭亡无考点3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1.(2024·山东菏泽卷)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A.巩固清朝统治 B.促进经济发展 C.反抗外来侵略 D.推动社会变革【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血战歼倭,勋垂闽浙”“驱除荷虏,一代英雄”和所学可知,“血战歼倭,勋垂闽浙”指的是明朝中期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他扫平了多年为虐东南沿海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指的是郑成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反抗外来侵略,C项正确;戚继光是明朝时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他们的共同贡献是反抗外来侵略,郑成功经营治理台湾,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他们的共同贡献是反抗外来侵略,与“推动社会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2024·江苏镇江卷)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历史时期治理措施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到清朝设置台湾府并最终将其建省,可以看出中国历代政府对于台湾这一边疆地区的治理日益重视和加强,D项正确;题干表格中的治理措施主要涉及台湾的管理机构设置和隶属关系,并未提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削弱,排除A项;题干主要聚焦于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完善,排除B项;题干表格中治理措施体现了对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3.(2024·山东聊城卷)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A.《尼布楚条约》签订 B.东南沿海倭患解除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台湾归入清朝版图【答案】D【详解】根据“《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可知,诗中的“海隅久念苍生困”暗示着康熙帝长久以来对某个海边地区人民的困苦有所关注,而“耕凿从今九壤同”则意味着从此该地区将与其他地方一样,实现和平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与“海隅”相符。康熙帝时期对台湾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实现了“耕凿从今九壤同”的局面,D项正确;康熙帝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但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与沙俄的军事行动,且沙俄位于北方,并非“海隅”,排除A项;明朝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倭患解除,排除B项;平定噶尔丹叛乱发生于西北地区,与“海隅”即海边地区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54.(2024·江苏宿迁卷)大概念对书本零散知识具有整合统领功能。请你为下图选择一个恰当的“大概念”()A.明清反抗外来侵略 B.清王朝的边疆管理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消除长期为患的倭寇,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了荷兰的殖民势力,保障了东南沿海的安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于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和控制,‌确保了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主权得以行使,‌治权得以加强,‌有力维护了西藏地方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因此,题干材料中的“大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明清反抗外来侵略概括不全面,设立台湾府,和设驻藏大臣不是反抗外来侵略,排除A项;清王朝的边疆管理不全面,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不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5.(2024·辽宁卷)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答案】B【详解】据材料“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可知,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巩固了我国的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内地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涉及海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未涉及交通,排除C项;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56.(2024·山东潍坊卷)下图为某史学著作第二章的目录。最适合这一章的标题是第二章_________第一节撤藩第二节取台湾第三节治河第四节绥服蒙古第五节定西藏第六节移风俗A.抗击外敌 B.巩固统治 C.加强集权 D.发展经济【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第一节撤藩第二节取台湾第三节治河第四节绥服蒙古第五节定西藏第六节移风俗”,结合所学知可知,撤出地方藩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取台湾,定西藏,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移风易俗便于对社会的管理,治理黄河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因此这些措施都利于巩固统治,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抗击外敌,排除A项;撤藩王、加强边疆治理等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治理黄河,移风易俗等措施没有这一影响,排除C项;题干主要措施在政治和移风易俗,治理黄河方面,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信息,排查D项。故选B项。考点38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57.(2024·湖北武汉卷)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A.人地矛盾突出 B.工厂制度确立C.商品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解体【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汉口镇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此地,说明该地方商品贸易兴盛,C项正确;材料描述了汉口镇商业贸易兴盛,没有体现人地矛盾突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贸易,不是工厂生产,没有涉及工厂制度,排除B项;明末清初,中国农村的经济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58.(2024·山东济宁卷)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鼓励百姓垦荒◆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晋商开设票号◆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沿海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因此,“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只有清朝符合其特征,D项正确;唐朝和元朝时期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未出现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排除AB项;明朝时期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但未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39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59.(2024·黑龙江牡丹江卷)下图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A.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削弱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C.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过程 D.重文轻武政策的延续发展【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完善三省六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权达到顶峰。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项;北宋形成内轻外重局面,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重文轻武政策,即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60.(2024·四川乐山卷)关羽集忠、义、仁、勇、礼、智、信于一身,这些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令人敬仰的精神品格。康熙年间,清政府尊关羽为夫子,将其与孔子并称。此举主要目的是A.强化忠义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