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专题0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2024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选择题考点09秦统一中国考点10秦末农民大起义考点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考点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考点13东汉的兴衰考点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考点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考点16三国鼎立考点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考点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考点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考点20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考点09秦统一中国1.(2024·山东枣庄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制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新皇帝”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A项正确;推行郡县制的是秦始皇不是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排除BCD项。故选A项。2.(2024·江苏南通卷)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经济措施,比如统一货币,因此,无法强化经济管理,排除A项;秦朝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材料属于秦朝地方管理制度,与外戚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四川乐山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制定标准器,这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交流,同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D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推行于秦统一后,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与不同地区之间语言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这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交通往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山东潍坊卷)“‘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A.毛公鼎 B.刀形币 C.半两钱 D.瓦当【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采用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全国,促进全国社会经济联系,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C项正确;毛公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属于秦朝,排除A项;刀形币是秦统一全国之前齐国等国的货币,排除B项;题干中“汉并天下”瓦当是汉朝时期的文物,与题干秦朝变为现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内蒙古赤峰卷)“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共深远。”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A.历史肯景 B.主要目的C.重要内容 D.历史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共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历史影响,D项正确;秦朝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是在秦朝之前,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方言和文字系统,造成了地域之间沟通困难,以及文化交流阻碍,排除A项;秦朝统一文字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巩固统治,方便政令通行,排除B项;秦朝统一文字的重要内容,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广东卷)《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注重兴修水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可知,秦朝以法律形式进行要求官员对农业生产情况及时上报,表现秦朝重视农业生产,在当时,农业生产关系到国家安全,B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秦朝重视农业生产,秦朝赋税沉重,排除A项;西汉初年,刘邦实施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材料中没有涉及兴修水利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10秦末农民大起义无考点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7.(2024·山东临沂卷)《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食物匮乏,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B项正确;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情况,排除C项;连年灾荒,起义不断是东汉末年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8.(2024·山东聊城卷)“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建立之处经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平抑物价”主要是针对物价波动采取的措施,在汉初不是首要解决经济凋敝问题的关键政策,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采取的经济政策,汉初经济急需恢复,还未到实行这种加强控制经济的政策的时候,排除C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政策,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而非解决汉初经济困境,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9.(2024·山东济宁卷)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恢复郡县制 B.实行休养生息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三省六部【答案】C【解析】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图,可知,地方封国实力较大在管辖范围和管辖人口上已经超过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C项正确;从战国后期开始郡县制一直存在,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推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4·四川德阳卷)汉武帝即位以后,就有不少朝臣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对此,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军机处 B.设置转运使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锦衣卫【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数奏其过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王国问题,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削弱王国实力的建议,汉武帝接收其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大一统,C项正确;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设置转运使是宋朝时期收地方财赋的机构,排除B项;设立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4·辽宁卷)“诸侯王嫡长子继嗣王位之外,其余兄弟亦当推恩,均沾先王之福荫。”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A.郡县制 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 D.盐铁专卖【答案】C【解析】根据“诸侯王嫡长子继嗣王位之外,其余兄弟亦当推恩,均沾先王之福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C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不是实行盐铁专卖,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4·吉林长春卷)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答案】D【解析】据题干“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D项正确;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题干中的政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不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的,排除BC项。故选D项。13.(2024·广东卷)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勇”“雄”“猛”“安汉”“广武”“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材料现象符合“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A项正确;光武中兴为东汉刘秀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排除C项;文景之治发生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13东汉的兴衰无考点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4.(2024·山东枣庄卷)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西汉时这条道路的起点是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洛阳是东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项;开封、大都都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D项。故选B项。15.(2024·甘肃兰州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宣言》(2005)提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国际探索之路和贸易之路。又是一条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为开辟这条道路做出突出贡献的是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由此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突出贡献,A项正确;玄奘是唐太宗时期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的高僧,排除B项;鉴真是唐玄宗时期前往日本传播佛教的高僧,排除C项;郑和是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4·黑龙江牡丹江卷)数千年前,中国、印度、阿拉伯一伊斯兰、西欧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需归功于A.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驻藏大臣的设置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D.伊犁将军的设置【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四大文化在新疆交汇可以判断出,这一现象归功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驻藏大臣的设置与西藏有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不经过新疆地区,排除C项;伊犁将军是清代设置的管理新疆地区的官职,与“数千年前,中国、印度、阿拉伯一伊斯兰、西欧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到中国的新疆地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4·江苏宿迁卷)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南稻北麦,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下列源自西域的食物传入中原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些食物的传入始于A.丝绸之路开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通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从此西域等地的物种传入中原,如黄瓜、蚕豆、核桃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A项正确;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与西藏地区的联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8.(2024·吉林长春卷)《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历史研究应A.形式创新 B.贯通古今 C.秉笔直书 D.彰显个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知,题干意思是《史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说明历史研究应秉笔直书,C项正确;《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其形式,排除A项;贯通古今说明通晓古今的知识,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历史研究应秉笔直书,排除B项;彰显个性是比喻与众不同,独特新奇,自成一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9.(2024·广东卷)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鉴真东渡的影响力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和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学习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C项正确;儒家学说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吸取其他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原文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涉及创新,无法得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4·山东枣庄卷)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 B.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造纸原料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答案】C【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1.(2024·山东菏泽卷)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答案】B【解析】根据“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治未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医学文献,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的著作,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所著的药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16三国鼎立无考点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无考点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22.(2024·黑龙江牡丹江卷)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A.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 B.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C.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D.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的农林品种,这反映出了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与交流,A项正确;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北人南迁促进物种交流,并未涉及生产工具方面,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北人南迁促进物种交流,并未涉及先进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23.(2024·湖北武汉卷)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思维导图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北方各族内迁的地域是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黄河流域,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文化内容,更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4.(2024·江苏南通卷)《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可知孝文帝认为并未完成统一,因此并未举行封禅,说明孝文帝胸怀国家统一大志,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关于封禅的内容,无法得出学习汉族政治制度,排除A项;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导致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并未促进北方人口南迁,排除B项;唐朝中后期才出现藩镇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25.(2024·四川广元卷)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族的交融,D项正确;政权的更替,是指政权更迭或者社会制度改换,与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联系,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联系,排除B项;科技的进步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以便具体解决各项社会经济任务,题干内容没有涉及科技,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26.(2024·内蒙古赤峰卷)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这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地区A.民族间经济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C.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 D.生活丰富多彩【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逐渐的民族隔阂趋于缓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B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府云平台招标文件格式3篇
- 招标文件编写中安装技术的要求3篇
- 挂靠买房协议3篇
- 文化石购销合作意向书3篇
- 安装委托书样本模板3篇
- 安全驾驶我承诺驾驶员宣言3篇
- 工程审计建筑工程版3篇
- 改进部门沟通协作3篇
- 布草租赁协议格式3篇
- 居民小区广播网络安装协议
- 法律职业伦理-复习题资料
- 抖音汽车直播培训方案
-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 政治学概论 - 国家政体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50497-2019)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试题库
- 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无纸笔测试题
- 小学科学实验图片和文字
- 施工单位自查自纠记录表
- 产品合格证出厂合格证A4打印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