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4——中国古代史·学生版选择题专项100练一、选择题(共100小题)1.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A.郧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郧县人和山顶洞人都属于直立人 C.郧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2.如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3.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的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功能上可以共同印证我国原始居民()A.开始饲养家畜 B.掌握了比较高的制陶技艺 C.会种植农作物 D.有一定的音乐活动和艺术爱好5.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6.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这说明()A.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B.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D.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7.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8.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9.如图,北京冬奥会火种台的造型设计模仿商代青铜礼器“何尊”的样式。这凸显了()A.奥运会的精神 B.青铜器的价值 C.铸造技术发达 D.传统文化元素10.“月”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各种写法如下,这说明甲骨文()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1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C.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D.思想活跃,文化繁荣12.《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分封体制走向瓦解 C.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西周王室权威动摇13.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A.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 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14.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一强”是指图上的()A.甲 B.乙 C.内 D.丁15.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宽而得民”,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此可见,他们认为为政者应()A.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B.维护君主专制体制 C.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D.勇于突破传统束缚16.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17.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B.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18.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种统治模式()A.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B.为统一六国创造条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19.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到汉武帝时人口达到3600万。其中,黄河中下游人口六十年增长了约25倍。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休养生息政策 B.“推恩令”的实施 C.盐铁专卖政策 D.北击匈奴的胜利20.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21.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文帝 D.“杯酒释兵权”——宋太祖22.如图是汉代画像砖《讲经图》。位于画面左中部的是一位老师,只见他盘腿坐于高台上,显然是在向学生传授圣贤的经典。整个画面老师和学生围坐成“椭圆形”,气氛既和谐,又井然有序,也暗示出讲经课堂的庄严和肃穆。该画像砖的内容可以佐证的历史事件是()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文字狱23.下列关于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光武帝下令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D.黄巾起义的打击24.东汉洛阳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这表明洛阳城的规划()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布局十分严整统一 C.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5.如表反映了汉、唐、元三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设立互市监,管理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贸易活动元朝在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要道设立众多驿站,在沿海重要港口设市舶司,管理贸易A.三朝均积极推动丝绸之路发展 B.各朝都重视提高丝织技术 C.唐朝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 D.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2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2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A.华佗是五禽戏的创造者 B.张仲景是第一个使用麻醉做手术的人 C.蔡伦写成《伤寒杂病论》 D.《史记》出现光武中兴的场景2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指绸缎布匹)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指思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据此可知,蔡伦()A.有大量竹简和雏帛 B.发明了造纸术 C.造纸的工艺高超 D.改进了造纸术29.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事件对应正确的是()A.曹操一一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一一官渡之战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3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的图示是()A.B. C. D.3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空白处应该填的是()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北魏32.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34.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35.《宋书》记载:“江南……地旷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江南地区()A.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B.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C.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D.海外贸易非常发达36.如图是魏晋时期画像砖,它们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江南经济开发 B.国家实现统一 C.文化艺术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37.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但没有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区分,既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也导致贵族的腐化。此观点强调()A.改革导致贵族的腐败 B.应辩证看孝文帝改革 C.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 D.要着力维护民族特色38.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 B.西域都护设立 C.孝文帝改革 D.唐蕃和亲3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变革,关于这两次变革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有()①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②都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③都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④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40.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反映了()A.大河文明曙光出现 B.雕塑艺术绵绵流长 C.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D.中原文化历史悠久41.图1至图3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书法艺术的发展 B.雕刻技艺的流传 C.数学知识的拓展 D.科技文化的璀璨42.唐代黄滔称赞科举制时这样说到,“吾唐取士最堪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取士不问家世”。读书人考中后,则“金榜高悬姓字真”。这说明科举制度()A.彻底改变论资排辈 B.导致血缘关系疏远 C.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有效防止社会动荡43.“它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材料叙述的是科举制()A.创立的原因 B.包含的内容 C.完善的过程 D.产生的影响44.据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A.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C.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45.从下列表格可知,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皇帝措施治世局面唐太宗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贞观之治唐玄宗对吏治、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开元盛世A.社会环境的稳定 B.贤臣能将的辅助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与时俱进的政策46.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A.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D.重视地方吏治管理47.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A.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 B.以史为鉴,任用亲信,打击异己 C.反击突厥,注重文教,横征暴敛 D.开拓边疆,编修经籍,滥用民力4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的是()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②玄奘西游天竺③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④鉴真东渡日本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49.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下面对四幅图中的古中国农业工具表述正确的是()A.图一出现于春秋时期,推动井田制发展 B.图二是三国时期翻车,推动了耕作技术进步 C.图三工具推动唐朝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图四反映出了南朝时期水稻的育秧移栽技术50.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这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B.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 C.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 D.亚洲国家发展较均衡51.下列文物出土于唐初墓葬,这些文物反映出()A.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 B.唐朝杂剧艺术的繁荣 C.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 D.唐朝中外交流的频繁52.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如他在《垂老别》一诗中,用“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是()A.黄巾起义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53.唐朝后期“地方文武官吏,擅自设置机构,税收钱财也不交给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表明了唐朝后期()A.皇帝与宰相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54.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55.北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和设置多重机构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危害主要是()A.军队战斗力削弱,财政负担沉重 B.文臣足智多谋,有利于战争取胜 C.一职多官,相互推诿,无所作为 D.唐代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更加严重56.史载,宋代帝王“日阅三卷”,以至乡童“朝诵暮弦”,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由此可见,宋代()A.崇文风气成为社会时尚 B.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推崇 C.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国家教育体制十分完备57.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由“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创立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皇帝喜爱读书58.宋朝官僚主要有“阶、职、差遣”等称谓,“阶”、“职”为虚名,只有“差遣”才掌握实际权力,州县长官也都由皇帝“差遣”京官去担任,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情形。这些做法()A.扩大了科举考试影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落实了重文轻武政策 D.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59.下表所示是北宋时期福建的进士录取情况。据此推断()时间/年9739921024103410421053107310971112人数/个423306356618898120A.科举制在宋朝步入衰亡 B.读书风气在宋代最为浓厚 C.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宋代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60.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尤其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以下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唐朝登科(科举考试被录取)总数为6603人,两宋则达到45640人②完善三省六部制③文官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④建立行省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1.下表所示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建立时间(年)民族灭亡时间(年)辽907契丹族1125北宋960汉族1127西夏1038党项族1227A.政权并立 B.交往交融 C.和战相间 D.共同繁荣62.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矛盾的加剧 D.海外贸易的兴盛63.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A.民族交融 B.北宋经济发展 C.宋夏和约 D.辽宋议和64.2023年初,电影《满江红》上映,票房不断创新高,电影歌颂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与岳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陈桥驿兵变 B.澶渊之盟C.王安石变法 D.郾城之战65.贺岁电影《满江红》讲述了小人物张大、刘喜、丁三旺和瑶琴不怕牺牲、舍身取义,换来岳飞诗词《满江红》的流传百世。该故事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B. C. D.66.为纪念岳飞,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因为他()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67.宋代商业方面大发展,被史学家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主要是因为()A.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B.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C.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68.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 C.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69.宋元时期政府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宋元时期()A.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 B.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外国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D.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70.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A.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71.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A.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B.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C.统契丹,建政权,宋夏和议结和平 D.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72.比较下面两幅示意图,可以反映出的共同点是()A.并立的政权都是由汉民族建立 B.都蕴含着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C.都是对外文化交往的繁荣时期 D.都是北方经济发展领先于南方7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据此判断,①处应填写的管辖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 B.西域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74.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75.2023年3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强调,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 B.枢密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76.《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该材料反映了宋代()A.已经出现了草市 B.与少数民族政权边界贸易兴旺 C.商业贸易的繁荣 D.南方出现较大规模的商业都市77.《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这表明此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 B.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C.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 D.开创编年体的叙史新形式78.《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A.医术高明竞争激烈 B.深受八股取士政策影响 C.面向市场服务大众 D.致力于总结医药学成果79.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写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王朝。”下列选项不属于宋朝“发展、创新”的是()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指南针的发明 C.词的兴盛 D.活字印刷术发明80.重庆钓鱼城是南宋与蒙古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在此地南宋衙署遗址出土的铁雷中装填的火药能把超过1厘米的铁壁炸裂,与南宋史料中记载的铁火炮、震天雷一致。这一考古发现的意义是()A.说明南宋时期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领域 B.为南宋火药武器的使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C.证明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传到了欧洲 D.论证火药武器使用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81.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82.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他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A.明朝政权初立,事务繁多 B.明朝官员多庸冗,不堪使用 C.防止大权旁落,废除丞相 D.朱元璋才智过人,精力旺盛83.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84.如图所示对联描述的历史事件()A.推动了欧亚物种交流 B.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发展了宋元市舶制度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85.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记述。据此可见,郑和下西洋()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86.清朝年间,由徽商出面组织徽班(表)先后进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京剧”是由“徽剧”逐渐发展而成的。徽班最初产生于()四大徽班概况三庆徽班创建于安徽安庆,常演于杭州、扬州四喜徽班创建于安徽,成名于扬州,常演于苏州春台徽班两淮盐商总领江鹤亭组建于扬州和春徽班组建于安徽(或扬州),常演于苏州、扬州A.关中地区 B.江南地区 C.北京地区 D.西南地区87.唐长安城、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古代都城布局,世代传承“东西南北中”以“中”为核心的国家理念,代表着中央政府的大朝正殿,均在宫城中央,突出大朝正殿处于国家核心地位。该布局制度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中华民族谋求国家统一的历史传承 B.中国古代都城具有多民族文化认同的一致性 C.中国古代都城拥有一脉相承的布局特点 D.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规模保持不变88.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建立清朝,统一中国C.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D.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89.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均田免赋”、“大顺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立刻想到()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90.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水乳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面年代尺反映出的我国古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是()A.设置管理机构 B.开放边境贸易 C.册封宗教领袖 D.平定民族叛乱91.如图呈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机构的演变。其中①、②处分别填写的是()A.设置西域都护、设置驻藏大臣 B.设立宣政院、设澎湖巡检司 C.设置安西都护府、设置伊犁将军 D.设立宣政院、设置驻藏大臣92.小平同学准备创办一期板报,为此收集了如下资料。由此可知,本期板报的主题是()明朝中期以后,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 D.民族政权的并立93.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出海贸易从吕宋(菲律宾)引入番薯种植,缓解了福建饥荒,此后,番薯种植被推广到大江南北。清朝时,后人为表彰他的功绩,建“先薯祠”“先薯亭”等,其功绩主要是()A.促进了商业贸易 B.推动了物种交流 C.缓和了人地矛盾 D.丰富了食物品种94.学者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D.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95.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人口数量的增长96.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其根源是为了保证()A.决策的科学民主 B.选官的公平公正 C.理政的高效精准 D.皇权的至高无上9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98.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这样评价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据此可知()A.军机处增强政务的保密性 B.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 C.国家军政要务由皇帝裁决 D.军机大臣参与政务决策99.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朝代秦朝西汉宋朝明朝清朝政治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颁布“推恩令”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融合100.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读史方舆纪要》,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衰落与危机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8:练习卷4——中国古代史·教师版选择题专项100练一、选择题(共60小题)1.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A.郧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郧县人和山顶洞人都属于直立人 C.郧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郧县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题干材料说明“郧县人”3号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这一发现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故D符合题意;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山顶洞人不是直立人,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郧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郧县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郧县人的发现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2.如表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地点:云南元谋县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和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炭屑和烧骨化石”可以说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头盖骨、牙齿化石”可以验证“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这说明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京人会保存火种,排除A;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和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史前文明的特点,知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解答】依据材料“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的特点,也没有体现阶级分化和礼乐制度,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的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功能上可以共同印证我国原始居民()A.开始饲养家畜 B.掌握了比较高的制陶技艺 C.会种植农作物 D.有一定的音乐活动和艺术爱好【答案】D【分析】本题以三张图片为背景,考查原始居民的社会生活。【解答】A.材料三张图片都是乐器,和家畜无关,排除A项。B.贾湖骨笛是用鹤类直骨制成,排除B项。C.材料三张图片都是乐器,和“会种植农作物”无关,排除C项。D.根据所学可知,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河姆渡陶埙是一种吹奏的乐器;陶寺陶鼓是当时的重要礼乐器,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和原始居民生活相关的知识。5.海内外华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答案】C【分析】本题以“炎黄子孙”为依托,考查的是人文初祖的知识。【解答】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今天海内外的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C。【点评】本题以“炎黄子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人文初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6.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这说明()A.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B.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D.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知道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解答】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这说明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AB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首领传承制度,排除。B.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与题意相符。C.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D.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隋朝创立,排除。故选:B。【点评】拓展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分封对象、分封依据、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意义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8.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状况。【解答】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中规定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可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9.如图,北京冬奥会火种台的造型设计模仿商代青铜礼器“何尊”的样式。这凸显了()A.奥运会的精神 B.青铜器的价值 C.铸造技术发达 D.传统文化元素【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青铜艺术以及影响,注意题干图片的识读。【解答】根据题干可知,“何尊”是商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北京冬奥会火种台的造型设计模仿商代青铜礼器“何尊”的样式,凸显传统文化元素,D项正确;奥运会的精神与“何尊”无关,排除A项;青铜器的价值、铸造技术发达与“北京冬奥会火种台的造型设计模仿商代青铜礼器‘何尊’的样式”无关,排除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青铜艺术以及影响。10.“月”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各种写法如下,这说明甲骨文()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等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各种写法”和图片,可以看出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各种写法都与受到甲骨文写法的影响,表明甲骨文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B项正确;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或文字雏形是贾湖刻符,距今8000年以上,排除A项;C项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表述错误,与材料意思相悖,排除C项;楷书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锺繇所创,“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等史实。1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C.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D.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是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解答】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使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铁农具与牛耕使用的意义。12.《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分封体制走向瓦解 C.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西周王室权威动摇【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解答】题干材料与青铜器具无关,排除A;西周时期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体现的是诸侯势力做大,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强调的是分封制走向崩溃,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诸侯纷争的问题,排除C;王室权威动摇属于表象,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13.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A.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 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所以A正确;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不属于文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河南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文字,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错误;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是西汉时期的,比东周晚,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4.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一强”是指图上的()A.甲 B.乙 C.内 D.丁【答案】A【分析】本题以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解答】战国中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中的“一强”指的是秦国。秦国位于西方,图中甲是秦国。故选:A。【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5.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宽而得民”,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此可见,他们认为为政者应()A.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B.维护君主专制体制 C.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D.勇于突破传统束缚【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答】A.孔子和孟子提出重视民生的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是认为统治者应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排除A项。B.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C.根据材料中孔子“宽而得民”和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体现了“爱民”的核心思想,与重视民生相符合,故C符合题意。D.材料体现的是重视民生,没有体现突破传统束缚,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史学基本素养。16.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方法。【解答】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17.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B.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与文字。【解答】根据图片与文字“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知,图片反映的内容与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图片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A;“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首创县制,派员管理无关,排除B;“名为推恩,实夺其权”是与汉武帝有关,与秦朝秦始皇无关,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8.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种统治模式()A.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B.为统一六国创造条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以及作用;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排除B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秦的暴政,不是郡县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以及作用等知识。19.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到汉武帝时人口达到3600万。其中,黄河中下游人口六十年增长了约25倍。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休养生息政策 B.“推恩令”的实施 C.盐铁专卖政策 D.北击匈奴的胜利【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全国人口增长了近两千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增长尤为迅速,反映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信息,排除B;盐铁专卖政策属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管理的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C;北击匈奴与人口的增加无关,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休养生息政策。20.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图示a阶段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故D正确;题干只反映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题干不能体现兴衰纷乱,科技进步,排除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21.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文帝 D.“杯酒释兵权”——宋太祖【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相关史实以及影响,注意题干漫画图片的识读。【解答】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推恩令”——汉武帝。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这一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主旨与汉景帝、汉文帝、宋太祖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22.如图是汉代画像砖《讲经图》。位于画面左中部的是一位老师,只见他盘腿坐于高台上,显然是在向学生传授圣贤的经典。整个画面老师和学生围坐成“椭圆形”,气氛既和谐,又井然有序,也暗示出讲经课堂的庄严和肃穆。该画像砖的内容可以佐证的历史事件是()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文字狱【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重点掌握汉武帝尊崇儒学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根据材料“汉代画像砖《讲经图》”可知,汉代重视教化,向学生传授圣贤的经典是儒家经典。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C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用暴力手段加强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排除A项;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与汉代不符,排除B项;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均曾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实行文化专制,与汉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下列关于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光武帝下令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D.黄巾起义的打击【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武中兴。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解答】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农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光武帝不是东汉后期。故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光武中兴和汉朝的建立。24.东汉洛阳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这表明洛阳城的规划()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布局十分严整统一 C.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建筑特色,理解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解答】据材料“‘采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宫城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可知,《易经》和《礼记》都属于儒家的经典著作,说明东汉洛阳城的建筑深受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东汉洛阳城的布局特征,不符合主旨,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洛阳城的布局理念,并不是强调维护君主制统治,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认识东汉时期的建筑特色,理解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5.如表反映了汉、唐、元三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设立互市监,管理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贸易活动元朝在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要道设立众多驿站,在沿海重要港口设市舶司,管理贸易A.三朝均积极推动丝绸之路发展 B.各朝都重视提高丝织技术 C.唐朝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 D.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唐、元三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设置西域都护,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设立互市监,管理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贸易活动;元朝在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要道设立众多驿站;这说明三朝都采取各种措施,设置机构,积极推动丝绸之路发展,A符合题意;题干表格没有涉及丝织技术,排除B;唐朝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汉、唐、元三朝促进丝绸之路发展的措施,体现不了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唐、元三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2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解答】据所学知,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选:B。【点评】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2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A.华佗是五禽戏的创造者 B.张仲景是第一个使用麻醉做手术的人 C.蔡伦写成《伤寒杂病论》 D.《史记》出现光武中兴的场景【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以华佗、张仲景、蔡伦、《史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成就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选项A说法正确,选项BCD均说法错误,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中国古代成就的相关史实。2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指绸缎布匹)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指思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据此可知,蔡伦()A.有大量竹简和雏帛 B.发明了造纸术 C.造纸的工艺高超 D.改进了造纸术【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蔡伦有大量竹简和雏帛,排除A;西汉发明造纸术,排除B;题干材料仅仅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不能说明造纸的工艺高超,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9.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事件对应正确的是()A.曹操一一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一一官渡之战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表现。明确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A建立魏国的是曹丕,不是曹操,排除A;C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与官渡之战不符,排除C;D灭吴统一全国为司马炎,与司马懿无关,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3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的图示是()A. B. C. D.【答案】B【分析】本题以“三国鼎立的形势“的图示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位于我国北方;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位于我国西南;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位于我国东南。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3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空白处应该填的是()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北魏【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西晋建立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演变顺序。【解答】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故空白处应该填的是西晋。B符合题意;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A;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建立东晋,排除C;420年—589年,中国南方政权频繁更迭,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而北方的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演变顺序。32.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图片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①处应为人口迁徙。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属于它的表现。东晋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_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AB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C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34.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的兴亡的相关知识。祖逖的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有力地促进了南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解答】材料描述的是东晋政府阻挠北伐,而非决定收复中原,排除A;根据题干信息“祖逖率军北伐”“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的描述说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进而阻挠北伐,B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东晋为阻挠北伐而采取的措施,而非政权被文臣控制,排除C;材料描述的是东晋为阻挠北伐而采取的措施,而材料并未提及东晋政权落入了武将手中,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东晋的兴亡的知识。35.《宋书》记载:“江南……地旷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江南地区()A.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B.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C.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D.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答案】C【分析】本题通过史料,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答】依据《史记》记载:“江南……地旷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出江南地区由原来地广人稀、荒芜贫瘠到地广野丰,经济富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因此C项符合题意。“丝绵布帛之饶”可知,A项生产力水平较低,表述错误;“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人民生活有保障,因此B项表述错误;D项海外贸易发达,政治清明,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36.如图是魏晋时期画像砖,它们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江南经济开发 B.国家实现统一 C.文化艺术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需要考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解答】依据题干中“甘肃嘉峪关地区的牛耕图”“汉人胡食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当时少数民族受到汉人农耕方式的影响,而汉人也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食物,由此可见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加强,D项正确;甘肃嘉峪关地区属于北方,并非江南地区,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题干也无法得出国家统一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反映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说明文化艺术本身十分繁荣,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7.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但没有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区分,既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也导致贵族的腐化。此观点强调()A.改革导致贵族的腐败 B.应辩证看孝文帝改革 C.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 D.要着力维护民族特色【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因此对待孝文帝改革应该辩证看待,B项正确;改革不一定导致贵族腐败,排除A项;CD项都只强调了部分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38.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 B.西域都护设立 C.孝文帝改革 D.唐蕃和亲【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自晋宋以来,洛阳并非荒蛮之地,而是一派繁盛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各民族的融洽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B项;唐蕃和亲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等知识。3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变革,关于这两次变革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有()①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②都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③都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④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解答】①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表述正确。②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与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相关,表述错误。③商鞅变法未体现促进民族交流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融合,表述错误。④商鞅变法顺应了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魏汉化、封建化的历史潮流。表述正确。所以①④表述正确,即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记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目的、时间、内容、结果、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40.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反映了()A.大河文明曙光出现 B.雕塑艺术绵绵流长 C.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D.中原文化历史悠久【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龙门石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可知,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反映了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故C符合题意;大河文明曙光出现与题干时间北魏至唐朝时期不符,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雕塑艺术绵绵流长、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排除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1.图1至图3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书法艺术的发展 B.雕刻技艺的流传 C.数学知识的拓展 D.科技文化的璀璨【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书法及石窟艺术成就,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典型代表是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排除A。B.图1和图2讲的均不是雕刻,排除B。C.只有图1是数学知识,排除C。D.根据所学可知,图1是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图2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图3是云冈石窟中的主佛,是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因此图1至图3都描述的是科技文化,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魏晋时期的书法及石窟艺术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2.唐代黄滔称赞科举制时这样说到,“吾唐取士最堪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取士不问家世”。读书人考中后,则“金榜高悬姓字真”。这说明科举制度()A.彻底改变论资排辈 B.导致血缘关系疏远 C.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有效防止社会动荡【答案】C【分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会采买蛋糕卡合同3篇
- 教育图书购销合同
- 政府委托采购合同的变更3篇
- 教育宣传单设计印刷合同3篇
- 教育机构绿化养护合同3篇
- 提前解除租房合同范本3篇
- 教育培训行业工作协议3篇
- 工业园租赁合同格式打印打印生成3篇
- 排水招投标解析3篇
- 文明建设责任书3篇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含答案(新)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格模板
- 春节人员流失预控方案
- 2019年日照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答案(更新全)
- XX集团公司“揭榜挂帅”实施办法
- 小学少先队活动课赣教三年级上册主题一唱响嘹亮的队歌勇敢前进
- 《穿井得一人》《桑中生李》阅读练习及答案
- “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 (3)110KV配电装置安装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1
- 课程设计之年产90000吨丙酮水连续精馏塔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