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_第1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_第2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_第3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_第4页
202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2022历史课程标准壹知识网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多元一体元朝形成回族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差别对待联姻和亲接纳迎合清朝满蒙联姻秦朝、明朝修筑长城北魏孝文帝改革

武力进攻设障防御联合交好中国古代应对多元与一体的策略贰核心考点本部分结合考试热点,依托新课标整合知识2022历史课程标准2023核心考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秦朝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万里长城”,注意与明长城的比较,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统一南越,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朝汉武帝时,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遭到沉重打击。)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理。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核心考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措施:494年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联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

唐太宗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唐与吐蕃:①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②唐中宗→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合同为一家”;③唐穆宗—唐蕃会盟碑。核心考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宋朝辽、宋、西夏、金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核心考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元朝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各民族为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核心考点2-新中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定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特点: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核心考点2-新中国的民族关系机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五个省级自治区:机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核心考点2-新中国的民族关系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20世纪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被高原人民称为“吉祥的天路”)核心考点03-边疆地区的管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唐朝新疆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1875年,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打破了阿古柏的阴谋,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清朝核心考点03-边疆地区的管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合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唐朝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宣政院:元朝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元朝西藏西藏自治区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实行金瓶挚签制度。清朝核心考点03-边疆地区的管辖台湾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第三次分离。新中国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元朝吴国船只到达夷洲三国明末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明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正式建省。清朝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民国①②③核心考点04-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有利于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朝汉武帝在位时,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等;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肃清边境。西晋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266年,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核心考点04-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隋朝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朝前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朝统治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组织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维护了国家统一;后期:1875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粉碎了英俄企图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统一。核心考点04-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民国时期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28年底,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人们的共识。新中国时期核心考点05-民族融合的高潮010203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秦汉时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边疆开发.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表现:民族迁移范围广;少数民族汉化程度高;多民族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中央对边疆管辖加强。)明清时中央和边疆地区的联系空前加强.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族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时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叁核心素养2022历史课程标准2023本部分依托新课标突出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哪些“努力”?(3)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噶尔丹叛乱。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中外历史纲要(下)》(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1)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在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目的?(1)郡县制;推恩令;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肆中考预测2022历史课程标准2023预测中考考点核心素养-中考预测1.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D2.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A核心素养-中考预测3.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4.“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C核心素养-中考预测5.乾隆时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这体现了清朝A.设置宣政院统辖西藏 B.完成对全国的统一C.创设了金瓶掣签制度 D.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6.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1727年,清朝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台湾府C伍解题指导2022历史课程标准2023中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因果考察类选择题中考历史选择题解法探究因果考察类选择题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结果原因原因结果解题指导-因果考察类选择题中考历史选择题解法探究【答题对策】

对策:(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防止因果倒置。(2)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3)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