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编制说明_第1页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编制说明_第2页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编制说明_第3页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编制说明_第4页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编制组

2023年11月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21年7月26日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

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52号),

指出了长期跟踪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及长期演变趋势,是“十四五”

期间加强我国海岸带生态预警监测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需在现有海

洋生态监测能力基础上,逐步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以下简称“生态

站”)。为推进全国生态站建设,统一制定生态站的建设标准依据,自

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安排北海局牵头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编制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由自

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牵头起草,计划项目编号为202320028。参加

起草的单位有自然资源部北海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

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洋

中心、自然资源部大连海洋中心和自然资源部温州海洋中心。

2.制定背景

推进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统一发展和管理工作,需

要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实现对海洋资源的统一调查、

规划、监督和修复,这离不开对海洋生态系统状况的精细化动态监控。

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利用单要素或

者少数要素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对海洋水

1

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等多项要素开展长期、定点、持续跟

踪监测,从而达到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的目的。

目前,我国现有的传统海洋站已难以满足对海洋生态系统开展精

细化动态监测的需求,需在现有海洋生态监测能力基础上逐步建设生

态站。生态站可以长期、定点、持续跟踪监测某类海洋生态系统的分

布、结构、功能、干扰及变化趋势等动态过程,有效识别海洋生态系

统退化问题,评估预警生态系统风险和变化趋势,为建设监测立体化、

重点区域全覆盖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提供能力支撑。为确保生态站建

设工作有据可依、具有科学性和统一性,首先需要开展生态站建设的

标准化工作。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可为实现生态站建设规范化、网络化,

充分发挥其预警监测作用奠定基础,对我国长期海洋监测体系的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3.主要起草人及工作分工

编制任务下达后,受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委托,北海局

牵头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能力建设”专题研究工作。自然资源部北

海生态中心(以下简称“北海生态中心”)迅速成立包含生物、化学、

水文、地质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编写组,并广泛征询自然资源部海

洋减灾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东海局和南海

局等单位对于生态站建设的意见,形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团队。主要人

员组成及分工见表1。

2

表1编制组主要人员及分工

序号姓名单位任务分工备注

标准负责人,负责标准的

自然资源部北海生

1沙婧婧建设内容总体设计及统

态中心

稿。

自然资源部北海生负责综合监测基地建设要

2王利明

态中心求及内容设计。

负责编写生态站功能定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

3王彬位、分类、组成及命名等

洋中心

通则。

自然资源部北海生负责标准术语定义以及通

4赵鲁丹

态中心篇表述、格式校对。

负责编写气象观测设施设

自然资源部北海生备及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

5维妙

态中心态站特需监测设备配置要

求。

自然资源部北海生

6宋晓丽负责标准内审。

态中心

负责建设程序、典型海洋

自然资源部北海生生态系统生态站标准样地

7菅潇扬

态中心设置及生态站运行维护与

管理。

自然资源部南海生负责编写综合监测基地实

8邓伟

态中心验室建设要求。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负责编写海洋监测平台建

9杨颖

态中心设要求。

自然资源部北海发负责总体框架设计和建站

10赵玉慧

展研究院原则。

自然资源部大连海

11宋文鹏负责标准内审。

洋中心

负责编写水文、水质、生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

12王肖波物监测设施设备建设要

态中心

求。

负责编写野外监测设备中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

13李阳的外业调查设备建设要

态中心

求。

负责编写基础设施设备及

自然资源部南海生

14叶立金沉积环境监测设备建设要

态中心

求。

负责编写红树林及珊瑚礁

自然资源部南海生

15石荣贵生态站监测设备配置要

态中心

求。

3

负责编写数据通信设备建

16李燕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设及标准样地的设置要

求。

自然资源部大连海

17郭富负责开展标准应用验证

洋中心

自然资源部大连海

18殷吉强负责开展标准应用验证

洋中心

自然资源部温州海

19邱进坤负责开展标准应用验证

洋中心

4.主要工作过程

2021年4月,为落实2021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完成

自然资源部“十四五”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思路系列专题研究工作

部署,受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委托,北海局牵头开展“海洋生

态预警监测能力建设”专题研究工作。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以

下简称“北海生态中心”)迅速成立包含生物、化学、水文、地质等专

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编写组,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生态站”建设的必

要性、初步建设思路及建设内容,并广泛征询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南

海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海洋减灾中心对于生

态站建设的意见,形成了生态站建设的初步构想。

2021年6月8日,为推进生态站建设,在现有海洋生态监测能

力基础上提升监测业务化水平,在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的组织和指导下,

北海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三所、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等

多家单位在青岛集中召开了生态站建设工作思路研讨会,分析梳理了

国内外经验及形势,初步确定了生态站建设思路及方案。会上提出生

态站建设拟建立一套“1+7”建设标准,即总则和分别针对7类海洋生

态系统的生态站建设标准。

4

2021年6~7月,北海生态中心编写组正式启动了标准的编制工

作。编写组成员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前期专题研究、文献资料

分析和基础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开研讨会,对标准的编制思路、编

制内容等进行了充分研讨,确定了开展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

步骤和方法,编制形成了标准初稿。

2021年7月22日,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海洋生

态预警监测工作讨论会,各海区局、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家

海洋信息中心参会。会上,北海生态中心介绍了生态站建设标准编制

情况,司领导及各单位对标准初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

议经讨论明确了生态站建设需形成统一的一个标准,避免内容上的重

复,并以此作为各类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的建设依据。此外,根据东

海局提出的意见,补充了海洋监测平台的内容。

2021年9月7日,为加快推进生态站建设标准论证工作,落实

北京工作讨论会的会议精神,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组织以视频会议的方

式组织召开了生态站建设标准编制工作讨论会。各海区局、海洋技术

中心、海洋减灾中心参会。各海区局分别介绍了生态站建设工作思路,

会议对生态站的功能定位和框架内容进行了集中研讨和梳理分析,并

具体部署了建站标准编制工作,由北海生态中心牵头编制。

2021年10月,部海洋预警监测司19~20日在青岛召开了生态站

建设标准研讨会,各海区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参会。会上,北海生

态中心汇报了生态站建设标准编制初步成果,并征求了各单位对标准

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研讨,各方统一意见,明确了生态站建设的原则、

5

基本内容和要求。会后,北海生态中心组织各单位代表集中进行了标

准的编制,从选址、设施设备建设、标准样地及海洋监测平台设置、

人员配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并

征求了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推

进本标准的制定,编制单位在内部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形成了标准立

项审查稿和编制说明。

2021年11月24日,中国海洋咨询中心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形式

组织召开了团体标准立项审查会。与会专家对本标准进行了立项审查,

审查组一致同意该团体标准立项,并提出了修改建议(附件A)。编

制组在对本标准修改完善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2021年11~12月,按照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要求,由北

海局发函,对本标准征求辽宁、河北等沿海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海洋

部门、海区局等20家单位意见,收到正式回执20份,其中有意见的

9份(见附件B)。根据相关意见,编制组进一步对本标准进行了修

改完善。

2021年12月31日,北海生态中心邀请了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

工程勘察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标准计量中心、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等单位的专家,

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专家组从标准编写的

表述规范性、格式、编写内容、技术方法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会后编制组按照专家意见对本标准又进行了修改完善,重新形成征求

意见稿。

6

2022年1~2月,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函征求沿海省、自治

区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派出机构、

直属单位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40家产、学、研相关单位关于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规范》团体标准的意见。收到正式回执36份,

其中有意见的19份(见附件C)。编制组根据相关意见对本标准内容

又进行了反复斟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2022年3月15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邀请自然资源部第一

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海调查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

天津海洋中心、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

所、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及自然资源部

海洋咨询中心等单位的9名专家组成审查组,以网络会议的方式组织

召开了团体标准《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送审稿)审查会。审

查组认为,本标准达到国际一般水平,一致同意通过审查,并形成会

议纪要。编制组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本标准内容又进行了修改完善,

并列出专家意见及采纳情况表(见附件D),形成报批稿。

2022年5月13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公告,本标准正

式发布,编号为T/CAOE44-2022,并在东营黄河口生态站建设及北

海区生态样地划定工作中开展自验证。

2022年12月,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站建设工作,本标准申报行

业标准。2023年2月23日,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视频会

议形式组织召开了行业标准立项审查会。7月24日,自然资源部办

公厅发布公告,该行业标准立项。2023年8月29日,全国海洋标准

7

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下达标准制订计划。

2023年9月22日,北海生态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

织召开了《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行业标准制订项目启动会。会

议邀请了自然资源部北海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大连海洋中心、自然

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

中心等单位的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与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关于标准

草案的编制情况和实施方案的汇报,审查了标准草案文本,经讨论形

成会议纪要(附件1)。

2023年10月,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自然资源海洋标准制修订

工作程序的通知》相关要求,标准起草单位北海生态中心在相关业务

开展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自行验证的基础上,委托

了河北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自然资源部大连海洋中

心和自然资源部温州海洋中心3家单位对该标准的关键技术内容或

指标进行了试验应用验证。验证结束后,验证单位均编制并提交了验

证报告。

2023年11月,起草单位北海生态中心根据标准制订项目启动会

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吸纳3份应用验证报告的结论及问题

建议,对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

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1.标准编制原则

8

本标准指出生态站的建设采用“一站多点”的监测布局,发展野

外长期、定点、持续跟踪监测能力,以及配套室内测试、样品分析、

数据保存等能力。生态站的选址、标准样地和海洋监测平台的设置、

监测参数的选择应能够反映该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综合监测基

地的选址根据资金和政策要求,可在被监测的海洋生态系统区域范围

内或周边依托现有监测机构建设,也可新建。标准样地应选择具有代

表性的自然群落或人工恢复群落,宜尽可能覆盖生态站监测区域内所

有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同一海洋生态系统根据分布现状,可设置多个

标准样地。标准样地的具体布设应根据所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实际分

布情况,综合考虑代表性、可行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来划定,本标准

给出指导性意见,不作强制性要求。可根据各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

监测需求,依托海上平台、浮标、岸基站等不同载体开展海洋监测平

台的建设。针对各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建站,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主

体功能从本标准中选取相应设施设备进行分类建设。

本标准编制依据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统筹考虑生态站的建设目标和业务需求,科学论证生态站的功

能定位,科学设置建设内容、监测指标等,使生态站建设有据可循,

从而制定针对性建设方案。

(2)可行性原则

综合考虑依托现有的技术基础和保障条件,以及生态站建设的

安全性、长期性和经济性,列出的建设要求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现

9

业务化应用。

(3)普适性和特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考虑各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共性和特性,提出总体原则、

基本建设内容及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规定了建

设要求,尽可能全面的列出了监测设施设备,并界定为基本建设内容

和可选建设内容。指出建站时应依据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建设标准样

地及海洋监测平台,选取合适的监测设施设备,保证标准的普适性。

2.国内外调研情况

经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充分进行前期调研可知,生态系统生态

学区域/全球尺度的联网观测与联网实验蓬勃发展。目前在国际上,

服务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全球尺度的联网观测网络众多,例如美

国国家生态观测网络(NationalEcologicalObservatoryNetwork,

NEON)、澳大利亚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TerrestrialEcosystem

ResearchNetwork,TERN)、英国环境变化网络(EnvironmentChange

Network,ECN)及加拿大生态监测与分析网络(EcologicalMonitoring

andAssessmentNetwork,EMAN)等。由于起步较早,国外的生态联

网观测系统在监测仪器配置、各项技术及管理体系等方面均相对成熟

完善,为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社会认知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

为促进生态学理论实现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了长期生态学研究计划。经过30多

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一个拥有一系列观测站点,代表湖泊、森林、

草原、荒漠、冻原、农田、海岸和南极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的长期生

10

态学研究网络(TheLongTermEcologicalResearchNetwork,LTER)。

LTER至今已进行约40年的连续观测,为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社会

认知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以杜克森林次生演替规律调查为例,

自1977年起建立了105个20m×50m的永久样地,每个样地的中线

区又被划分成25个连续的小样方,详细记录了林木实生苗、草本植

物种类、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土壤化学和环境条件等信息。从1994

年开始,以DavidTilman为代表的科学家建立了多个草地生物多样性

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长期控制实验样地,研究生态系统组成、

动态、功能和服务的基础过程和原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氮沉降、

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降雨格局改变、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

功能和服务的影响机制。该站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生态学理

论的建立和实验生态学的发展,开创了国际BEF实验研究之先河。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美国海洋大气署(NOAA)的主持协

调下,美国建立了综合海洋观测系统(IntergratedOceanObserving

System,IOOS),旨在对其近海环境资源进行管理保护和应用。IOOS

是一个建立在现场观测基础之上的多层次业务化观测系统,基本上实

现了对海水表层和海洋气象等各项要素的全天候、自动化无人监测,

为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探索和海洋灾害预报等方面贡献了显著力量。

大洋观测计划(OceanObservationInitiative,OOI)是美国自2000年

起开始建设的海底观测网,对从海面到海底的各项要素进行联网观测。

除在大洋底部布设大型监测设备外,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对“赛博基

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公开数据网络的建设,这对实现

11

海量实时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国外现有的国家生态监测网络,基于国家生态网络监测

规范,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大气污染、土地利

用/覆被等方面的生态学问题。其中涉及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

资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通过综合研究

分子-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生态现象,

探索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成因和后果,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并提出相

应对策。

本标准还参考借鉴了中科院系统建立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hineseEcosystemResearchNetwork,CERN)的相关设计理念。中

国科学院于1988年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了标

准样地。CERN是一个涵盖中国主要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根据我国

自然区划特点系统设计,集生态监测、科学研究和科技示范为一体的

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国家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而标准

样地是其开展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和研究的基本保障。CERN现有44

个野外站,在建立之初就对其野外站的科研样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设

计。每个野外站的科研样地均包括长期监测样地、试验/实验样地、

示范样地三大类。其中长期监测样地共计300余个,包括气象观测场、

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站区调查点四大类。此外,我国还构建了

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hineseNationalEcosystem

ResearchNetwork,CNERN)、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hina

BiodiversityObservingNetwork,ChinaBON)、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

12

监测网络(ChineseForestBiodiversityNetwork,CForBio)等,这些

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的研究网络迅速地将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提

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通过设立标准样地等固定监测点,开展联网监

测和实验,不仅为宏观生态学研究提供网络化长期科学观测和实验研

究平台,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观测仪器和技术手段的现

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已针对近岸海域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

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是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的建设规模及

完善性与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仍相差甚远,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

和研究尚不系统全面。在全国范围内缺少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适合

于业务化的长期、持续、定点监测的海洋生态监测站,更缺乏相应的

建设标准。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建站目标及依据,已建成的监测站点无

法满足海洋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的网络化研究需求,难以为政府决

策部门所用。生态站的建设标准、业务化标准和管理制度条例等不够

完善和健全的问题,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海洋生态系统监测、预

警及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所以,应尽快综合国内外生态站建设理念、

规划设计及管理运行等经验,编制形成适用于我国生态站的海洋生态

监测站建设指南,为提升监测业务化能力、丰富完善我国海洋生态预

警监测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3.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关于本标准的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生态站的建设,其他相关工作可参照使用。

13

(2)关于本标准的引用文件

本标准中引用文件为规范性引用,相关引用文件列入了规范性

引用文件中。

(3)关于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主要参考了《LY/T2900-2017湿地生态

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程》《LY/T2989-2018城市生态系统定位

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陆地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

标准》(征求意见稿)《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观测标准》(征求

意见稿)《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观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

相关定义。

(4)关于通则

本标准的通则部分规定了生态站的功能定位、分类、组成、命

名方法及建站原则。相关规定主要参考了《LY/T2900-2017湿地生

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程》《LY/T2989-2018城市生态系统定

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陆地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

设标准》(征求意见稿)《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观测标准》(征

求意见稿)《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观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

的相关设定。

(5)关于建站程序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站的建设程序为:初步确定监测区域后,充

分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开展现场踏勘;根据监测需求和功能定位,

确定主要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依据实施方案开

14

展生态站建设、试运行和验收等步骤。

(6)关于建设内容

本标准给出了综合监测基地、标准样地、海洋监测平台以及野

外监测设施设备的建设要求。

(7)关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建设

本标准给出了以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牡蛎礁、砂

质海岸等单一生态类型为主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以河口、海

湾、海岛等典型区域为特征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站,以及其他生态系

统生态站建设的相关要求。各类生态站的监测指标应结合所监测区域

生态系统特征,参照T/CAOE20.3~T/CAOE20.10确定,本文件所列

指标可作为参考,不作硬性规定。

(8)运行维护与管理

本标准对生态站建设完成后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运行维护

及试运行及验收等内容做出了规定。

三、验证分析

1.东营黄河口生态站建设

根据本标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北海生态中心在东营黄河口生态

站建设项目中开展了应用验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

要的经济地带,新时期黄河滨海湿地和河口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战略布

局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

家重大战略的关键问题之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15

能力差,属于脆弱生态敏感区,随着黄河河口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黄河口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目前对黄河口生态系统的监测仍为

传统监测方式,调查频次、调查技术方法具有局限性,亟待提升对黄

河口生态系统的预警监测能力,建设黄河口生态站,并为生态站建设

在全国沿海区域推广奠定基础。

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生态站建设流程,通过充分收集和分析现有

数据资料,结合现场踏勘结果,明确了黄河口生态站的监测内容为长

期定点监测黄河口区域盐沼、海草床、鸟类、潮沟、牡蛎礁等生态系

统的气象、水文水质、沉积环境、生物生态、潮间带、碳库等方面的

要素,同时关注生态需水、海岸侵蚀等重点生态问题,进行较为全面

的综合性监测。据此确定了黄河口生态站的综合监测基地选址及建设

内容,划定了代表性的标准样地15个,并预设了5个海洋监测平台。

目前,已根据本标准完成了前期调研和生态站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即

将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2.北海区生态样地(标准样地)划定

近年来,国家、自然资源部和北海局均对生态预警监测和保护

修复的业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立建设覆盖面更广、智能化

精准化水平高的生态监测网络,以及覆盖全类型、全要素、全过程的

生态修复项目监管体系。这就要求在现有海洋站的基础上,构建北海

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预警监测网络,形成长期稳定的生态监测布局,

全面优化提升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生态修复业务体系。为实现这个目

标,需依托各海洋站区位优势建设生态站,率先实施生态样地划定,

16

开展长期连续监测,全面服务生态保护修复和修复效果评估工作。

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生态站建设流程,各海洋中心通过充分收集和

分析现有数据资料,结合遥感解译及现场踏勘结果,识别出辖区内典

型生态系统类型,明确了需要关注的生态问题,并根据标准中有关标

准样地的划定方式开展了生态样地的划定。其中丹东海洋站在鸭绿江

口划定泥质海岸生态样地,开展鸟类和盐度等基本要素的观、监测,

逐步构建起鸭绿江口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其他海洋站也已初步选

定辖区内重点关注的典型生态系统,并参照本标准逐步开展生态样地

的选划工作。

3.河北省滦河口-昌黎黄金海岸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

河北省滦河口-昌黎黄金海岸是河北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研

究的重点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该区域

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多种生态问题,亟需建设长

期、定点、持续跟踪监测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生态问题及风险的

预警监测能力。为此,受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委托,河北省地质矿产勘

察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于2023年1月起实施河北省滦河口-昌黎黄金

海岸海洋生态监测站能力建设项目,提升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能力,为

重点海域防灾减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及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河北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八地质大

队根据《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制定了生态

站建设的总体方案,规划了海洋生态监测综合平台能力建设、海洋生

态在线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及标准样地人工监测能力建设等三大主体

17

任务的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对《指南》的建站流程、综合

监测基地、在线监测系统及生态样地建设等核心技术内容进行了验证。

验证结果表明,《指南》所规定的建设程序合理,技术路线可行,提

供的实验室及野外设施设备清单可以满足生态站的建设需求,为实现

“一站多能”的监(观)测布局,实现气象、水文水质、底质、生物群

落、特征性指标等生态要素长期持续观监测,提升海洋生态预警监测

能力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4.东海东瓯平台生态站建设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地处浙东南沿海、瓯江出海口,素有“百岛

之县”“东海明珠”美称。洞头区位于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交汇区,

海域生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进一步掌握该海域复杂

海洋动力与海洋生态过程,及时识别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等潜在生态问题,亟需建设长期、定点、持续跟踪监测生态系统状况,

准确识别生态问题及风险的预警监测能力。为此,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出资建设东海东瓯平台生态站,由自然资源

部温州海洋中心组织实施。该生态站建设东瓯综合观测平台,能够有

效,提升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能力,为重点海域防灾减灾、海洋生态预

警监测及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然资源部温州海洋中心根据《指南》

制定了生态站建设的总体方案,以东瓯海上观测平台为基础,建设集

气象、水文动力、化学、生物生态、碳通量、水上水下目标监控为一

体的长期、连续、在线、立体、综合的东瓯海洋生态监测示范站,对

18

《指南》的建站流程、海洋监测平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等核心技术

内容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指南》所规定的建设程序合理,

技术路线可行,提供的海洋监测平台及在线监测设备清单可以满足生

态站的建设需求,为实现“一站多能”的监(观)测布局,实现气象、

水文水质、底质、生物群落、特征性指标等生态要素长期持续观监测,

提升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能力,服务东海区海洋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技

术依据。

5.辽宁省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

鸭绿江口、长海海草床、老虎滩牡蛎礁、盘锦辽河口盐沼、兴

城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是辽宁省海洋生态保护和研究重点区

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针对上述区域存在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

多样性降低等多种生态问题,亟需建设长期、定点、持续跟踪监测生

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生态问题及风险的预警监测能力。为此,根据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相关任务要求,自然资源部大连海洋中心在责任海

区开展辽宁省海洋生态监测站能力建设项目,在5处海洋生态系统布

设标准样地,以实现对区域内重要海草床、牡蛎礁、盐沼生态系统的

长期原位跟踪监测,准确掌握其现状及变化趋势。项目计划工期为3

年,于2023年3月开始实施,拟于2025年12月竣工验收,由自然

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然资源部大连海洋中心根据《海洋生

态监测站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制定了生态站建设的总体方

案,规划了海洋生态监测综合平台能力建设、野外监测设施设备能力

19

建设及标准样地能力建设等三大主体任务的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工

作量,对《指南》的建站流程、综合监测基地、野外监测设施设备及

标准样地建设等核心技术内容进行了验证。项目实施可为实现海洋生

态站建设规范化、网络化,充分发挥其生态预警监测作用提供数据和

技术支撑,也为提升辽宁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能力,为重点海域防灾

减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及保护修复提供保障,对加快推动我国现代

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包括鸭绿江口海洋生态监测站、长

海海草床海洋生态监测站、老虎滩牡蛎礁海洋生态监测站、辽河口盐

沼海洋生态监测站、兴城海草床海洋生态监测站5个站点建设,是自

然资源部大连海洋中心受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委托,积极响应国家、省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重要举措。参照《指南》,各生态站技术人

员结合当地典型生态系统特征,依托海洋中心及各海洋站的技术基础

和保障条件,力求科学设置生态站建设方案,开展建设工作。

根据《指南》中给出的建设流程和设施设备选配指导,大连海

洋中心合理规划了辽宁省鸭绿江口海洋生态监测站的综合平台建设

方式、建设内容以及海洋生态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规划,并科学划定

了标准样地;规划了其他生态站标准样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初步获取

了相应的监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所

规定的建设程序合理,技术路线可行,提供的标准样地建设方案可行,

建议《指南》充分考虑各地的地域特点,对于针对各类典型生态系统

监测的新型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下一步,辽宁省

20

海洋生态监测站也将在目前的建设内容、现有设备和检测条件的基础

上,不断加强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