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手册_第1页
三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手册_第2页
三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手册_第3页
三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手册_第4页
三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手册TOC\o"1-2"\h\u19437第一章三农经济概述 256561.1三农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2316821.1.1定义 2138141.1.2特征 2242451.1.3传统农业阶段 3213971.1.4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 320601.1.5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 3204951.1.6农村振兴阶段 3112001.1.7新时代三农经济发展 34534第二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307561.1.8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与意义 3126941.1.9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4240631.1.10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4127281.1.11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4169321.1.1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4273391.1.1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511528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5094第四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6286621.1.14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675481.1.15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 6135011.1.16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 783701.1.17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7215291.1.18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7283521.1.19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728712第五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7266281.1.20农村金融需求 8316491.1.21农村金融供给 8166161.1.22金融产品创新 8234661.1.23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8191541.1.24金融政策创新 9384第六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9188671.1.25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95971.1.26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9253291.1.27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1099891.1.28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策 1022721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313821.1.29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状况 1174671.1.3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19221.1.31政策背景 11251621.1.32政策内容 125655第八章农村社会治理 12147371.1.33农村社会治理概述 12281461.1.34主导作用 1287201.1.35村民自治 12186591.1.36市场机制 1397461.1.37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 1320421.1.38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3272821.1.39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 133020第九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4264451.1.40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涵与特征 1422241.1.4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内容 14298271.1.4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 14158821.1.43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意义 159321.1.44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问题 15124731.1.45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与措施 1517018第十章三农经济与社会发展前景 16189801.1.46战略意义 1693621.1.47战略定位 1621671.1.48挑战 16278831.1.49机遇 17第一章三农经济概述1.1三农经济的定义与特征1.1.1定义三农经济,是指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涵盖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三个方面的一种经济形态。三农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福祉。1.1.2特征(1)以农业为基础:三农经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涵盖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等多个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粮食、原材料和生态保障。(2)以农村为载体:三农经济涉及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3)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三农经济的主体,其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是三农经济研究的核心。(4)产业链条较长:三农经济涉及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等多个环节,产业链条较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产业体系。(5)地域特色鲜明:由于地域差异,我国三农经济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玉米为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6)政策导向明显:我国高度重视三农经济,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第二节三农经济的发展历程1.1.3传统农业阶段在传统农业阶段,我国三农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村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这一阶段,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生活水平基本满足温饱。1.1.4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1.5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三农经济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阶段,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村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1.6农村振兴阶段21世纪初,我国提出农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阶段,我国三农经济呈现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新特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1.1.7新时代三农经济发展新时代,我国三农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三农经济将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三农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1.1.8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与意义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在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9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2)坚持发挥区域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3)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1.1.10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1)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调整养殖业结构,发展瘦肉型猪、肉鸡、奶牛等优质高效养殖业,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3)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地区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二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1.1.11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发展除农业以外的产业,包括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农村建筑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1.1.1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2)坚持科技创新,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3)坚持政策引导,优化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健康发展。(4)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发展非农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1.1.1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1)发展农村工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村工业经济效益。(2)发展农村服务业,发挥农村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发展农村建筑业,提高农村建筑质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农村建筑业发展。(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条件。(5)培育农村非农产业人才,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愿、依法、有偿转让。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在流转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愿原则,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基于农民自愿,不得强迫;二是平等原则,即流转双方地位平等,流转价格由市场形成;三是依法原则,即流转过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四是保护农民利益原则,即流转不得损害农民合法权益。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经历了从限制到鼓励的发展过程。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支持力度,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地位,为流转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节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保障。(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3)增加农民收入。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农民增收,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流转收益,另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值。(4)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5)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条件,有助于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应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规范流转行为;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防止流转土地用于非农用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第四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第一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1.14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在当前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1.1.15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1)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投入资金等方式,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2)企业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3)社会力量推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社会力量包括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农民合作社等,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1.1.16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1)创新研发: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2)技术推广: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3)人才培养: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持。(4)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第二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1.1.17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1.1.18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1)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2)技术指导: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3)技术示范: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区,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4)技术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信息。1.1.19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措施,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政策保障。(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摸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第五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第一节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1.1.20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主要包括农户、农村企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等主体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对资金的需求。农村金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1)季节性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村金融需求与农业生产周期密切相关。(2)资金需求量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基础设施项目等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3)风险较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普遍缺乏有效抵押担保,且农业受气候、市场等因素影响,风险较大。(4)融资渠道有限。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相对匮乏,融资渠道较为单一。1.1.21农村金融供给(1)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也在农村地区逐步拓展业务。(2)金融产品。农村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贷款、担保、保险、租赁等。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逐步满足农村各类主体的融资需求。(3)政策支持。在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对农村金融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投放。(4)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格局。第二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1.1.22金融产品创新(1)农业产业链金融产品。以农业生产为主线,将产业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进行整合,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2)农村微小企业贷款。针对农村微小企业特点,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融资成本。(3)农村消费信贷。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满足农民购房、购车、子女教育等消费需求。1.1.23金融服务方式创新(1)互联网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智能化。(2)跨界合作。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电商平台等开展合作,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3)政银担合作。银行、担保公司共同参与农村金融服务,降低风险,提高融资效率。1.1.24金融政策创新(1)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2)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3)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第六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第一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1.1.25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关乎农民收入的提高,还关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1.1.26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持续扩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超过2.8亿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2)转移去向多样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去向逐渐多样化,从最初的以进城务工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多渠道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去向主要包括: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就业、返乡创业、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等。(3)转移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逐步优化,高技能、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逐年提高。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4)转移政策不断完善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就业环境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二节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1.1.27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1)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非农产业发展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2)就业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在寻找就业机会时,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了解不足;另,城市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和能力认识不清。(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面临疾病、养老等问题时,承受较大的压力。1.1.28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策(1)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非农产业发展的需求。(2)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3)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其在面临疾病、养老等问题时的压力。(4)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在本地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1.1.29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状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交通设施方面:农村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道路通行条件较差。(2)供水设施方面: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部分农村实现了自来水供应,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供水不足,水质安全问题仍然突出。(3)供电设施方面: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供电能力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足。(4)信息设施方面: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滞后。1.1.3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投入,而财政压力较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技术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参差不齐。(3)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项目审批、建设、运营等环节存在漏洞,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效果。(4)建设与维护脱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设轻维护,导致部分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缩短,利用率低。第二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1.1.31政策背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1.1.32政策内容(1)加大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充足。(2)优化项目审批:简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3)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4)强化技术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5)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项目监管,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果。(6)加强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利用率,延长使用寿命。第八章农村社会治理第一节农村社会治理体制1.1.33农村社会治理概述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在的主导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治理结构,对农村社会进行有序管理的过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制主要包括主导、村民自治、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1.1.34主导作用(1)政策制定与实施: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负责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政策规划以及具体实施措施。(2)公共服务提供:要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如教育、医疗、养老等。(3)社会治理创新:要积极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引导农村社会向现代化、法治化方向发展。1.1.35村民自治(1)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负责协调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民主决策:村民自治组织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方式,保障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权利。(3)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组织要实行村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透明度。1.1.36市场机制(1)农村产业升级:市场机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村经济效益。(2)资源配置: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第二节农村社会治理创新1.1.37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社会矛盾等。因此,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成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1.1.38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内容(1)治理体系创新:构建以为主导、村民自治为基础、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为支撑的多元化农村社会治理体系。(2)治理能力创新: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能力。(3)治理手段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1.1.39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1)加强政策引导:要制定有利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引导农村社会治理向现代化、法治化方向发展。(2)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参与度。(3)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农村社会资源,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益。(4)创新治理模式:摸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治理模式,如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等。(5)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法治保障。第九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一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1.1.40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涵与特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指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面向全体农村居民,旨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2)非排他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具有排他性,任何农村居民均有权享受。(3)非竞争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涉及市场竞争,主要由主导。1.1.4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2)教育服务:包括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3)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农村卫生室、卫生院、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4)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5)文化体育服务:包括农村图书馆、文化站、体育设施等提供的文化体育服务。(6)公共安全服务:包括农村治安、消防、环境保护等公共安全服务。1.1.4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1)主导: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2)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市场、社会多元化供给格局。(3)创新机制:摸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如购买服务、公私合营等。第二节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1.1.43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意义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消除地区、城乡、人群之间的差异,使农村居民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1.1.44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问题(1)现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a.地区差异较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距。b.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城市。c.人群差异明显,农村低收入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2)问题: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以下问题:a.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b.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