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研究手册_第1页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研究手册_第2页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研究手册_第3页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研究手册_第4页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研究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研究手册TOC\o"1-2"\h\u8766第一章绪论 2299061.1研究背景与意义 232411.2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391.2.1研究内容 3193921.2.2研究方法 320228第二章三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 4189892.1劳动力资源总量及结构 4307212.2劳动力就业与流动情况 4179302.3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 429971第三章劳动力资源开发政策与环境 5321243.1政策法规体系 5166103.2劳动力市场建设 5187543.3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服务 516155第四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6236994.1转移就业的动因与机制 6172384.1.1经济因素 6238004.1.2非经济因素 6174084.1.3转移就业机制 6230584.2转移就业的类型与模式 7167854.2.1产业转移 7113644.2.2地区转移 7278144.2.3职业转移 7152604.3转移就业的效应分析 7106764.3.1经济效应 7286554.3.2社会效应 7182774.3.3生态环境效应 7285454.3.4教育效应 89447第五章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 840865.1培训需求分析 8122155.1.1需求分析的意义 8260105.1.2需求分析的方法 873365.1.3需求分析的内容 8258025.2培训体系与模式 877325.2.1培训体系构建 8285335.2.2培训模式选择 8108505.2.3培训内容设置 8143315.3培训效果评价与改进 9135055.3.1培训效果评价指标 9275705.3.2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995385.3.3培训效果改进措施 927350第六章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 9233006.1资源配置原则与目标 9165576.1.1资源配置原则 9169666.1.2资源配置目标 9261566.2资源配置机制与策略 10325396.2.1资源配置机制 10272306.2.2资源配置策略 10313836.3资源配置效果评价 1014165第七章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完善 11201097.1市场发育现状与问题 1180617.1.1市场发育现状 11112887.1.2市场发育问题 11323737.2市场体系建设与完善 11316167.2.1完善市场基础设施 12209697.2.2促进市场一体化 12103037.2.3提高劳动力素质 1246067.3市场监管与政策支持 12251337.3.1加强市场监管 1236587.3.2政策支持 129508第八章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 12316068.1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问题 1388508.1.1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13325018.1.2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3176238.2权益保障政策与措施 13126678.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36148.2.2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 1356498.2.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399758.2.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 14130608.3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的协同发展 1411090第九章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 1489529.1劳动力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 14144649.2区域差异与劳动力资源利用 15266019.3劳动力资源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 156494第十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52224010.1研究结论 151379710.2政策建议 162730210.3研究展望 16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农村劳动力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劳动力流失、技能水平低、就业结构单一等。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进行研究,探讨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约为4亿人,但实际利用率仅为60%左右,这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加大。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受限于城市容纳能力,部分劳动力难以实现稳定就业。(3)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的现象,这限制了其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的适应能力。(4)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撂荒、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1.2研究内容与方法1.2.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现状分析。通过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分布、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现状。(2)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从劳动力流失、技能水平、就业结构等方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3)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优化策略。结合国内外经验,探讨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优化途径,包括政策引导、教育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措施。1.2.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理论体系、研究动态和实践经验。(2)实证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实证分析。(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企业,对其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进行案例分析。(4)比较分析法。对比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经验,探讨其差异及原因。(5)专家咨询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研究内容进行指导,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章三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2.1劳动力资源总量及结构我国三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间分布不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三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为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女性劳动力占%。从年龄结构来看,劳动力主要集中在1559岁之间,占比约为%。从学历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占比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占比约为%。2.2劳动力就业与流动情况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比约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占比约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明显,主要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据统计,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占比约为%。2.3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整体较低。从文化素质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占比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占比约为%。在技能水平方面,具备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占比约为%,具备多项技能的劳动力占比约为%。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低下,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推广农业科技等。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仍有待提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三章劳动力资源开发政策与环境3.1政策法规体系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涉及众多领域,因此构建一套完善、高效的政策法规体系。我国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和基本法律。宪法和基本法律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明确了农村劳动力权益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等相关内容。(2)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对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补充,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3)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办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章,涉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卫生、就业等。3.2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载体,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1)劳动力市场体系。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包括劳动力供求双方、市场中介、监管等组成部分。应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市场效率。(2)劳动力市场机制。劳动力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3)劳动力市场信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4)劳动力市场政策。应制定一系列劳动力市场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3.3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服务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服务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1)劳动力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体系,包括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2)劳动力培训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提高培训质量。(3)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服务。(4)就业援助。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5)创新创业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助力农村劳动力实现自主就业。第四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转移就业的动因与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动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收入偏低、城市就业机会较多等;非经济因素则包括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子女教育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等。在转移就业的机制方面,政策引导、市场配置、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因素共同作用。4.1.1经济因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导致转移就业的重要原因。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收入偏低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动因。农业收入不稳定且相对较低,使得农村劳动力寻求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4.1.2非经济因素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推动其转移就业的非经济因素之一。城市生活节奏较快,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丰富,对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子女教育需求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动因。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就业。4.1.3转移就业机制政策引导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机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如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市场配置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机制。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等信号,调节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地区间的流动。劳动力自身素质对转移就业也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助于其适应城市就业需求,提高就业质量。4.2转移就业的类型与模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类型主要包括产业转移、地区转移、职业转移等。产业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地区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职业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低技能职业向高技能职业转移。4.2.1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类型之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4.2.2地区转移地区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另一种类型。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地区转移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空间。4.2.3职业转移职业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类型。农村劳动力从低技能职业向高技能职业转移,有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职业转移需要劳动力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因此,职业培训和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具有重要作用。4.3转移就业的效应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转移就业的效应。4.3.1经济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转移就业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3.2社会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城市化进程。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转移就业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4.3.3生态环境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助于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口密度降低,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同时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4.3.4教育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子女教育具有积极影响。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转移就业还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为子女教育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第五章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5.1培训需求分析5.1.1需求分析的意义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分析是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重要前提。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方向、目标和内容,为培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5.1.2需求分析的方法需求分析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问卷调查适用于大规模的劳动力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则适用于深入了解个体和区域需求。5.1.3需求分析的内容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培训需求、培训意愿、培训资源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为培训工作提供参考。5.2培训体系与模式5.2.1培训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应包括政策体系、组织体系、资源体系、评价体系等。政策体系为培训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组织体系负责培训的实施,资源体系提供培训所需的资源,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培训效果。5.2.2培训模式选择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和需求,可以选择以下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订单式培训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培训注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远程教育培训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5.2.3培训内容设置培训内容应结合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综合素质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为主,创业培训注重培养劳动力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培训则关注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升。5.3培训效果评价与改进5.3.1培训效果评价指标培训效果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覆盖率、培训满意度、培训成果转化率、劳动力就业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培训工作的效果。5.3.2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评估培训效果,定性评价则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5.3.3培训效果改进措施根据培训效果评价结果,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体系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第六章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6.1资源配置原则与目标6.1.1资源配置原则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保证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地区、行业、城乡之间的公平分配,使广大农村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2)效率原则: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追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和产出水平。(3)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保障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供给。(4)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6.1.2资源配置目标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包括:(1)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通过优化配置,使农村劳动力在合适的行业和地区就业,提高就业率。(2)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3)实现劳动力收入增长:通过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4)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6.2资源配置机制与策略6.2.1资源配置机制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调节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引导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地区、行业、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3)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劳动力参与资源配置的积极性。(4)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权益。6.2.2资源配置策略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可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2)发展农村产业: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吸引劳动力资源向农村产业转移。(3)优化城乡劳动力流动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4)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6.3资源配置效果评价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效果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就业效果:评价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2)收入效果:评价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变化。(3)素质效果:评价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情况。(4)经济结构调整效果:评价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的优化程度。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发觉资源配置中的问题,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第七章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完善7.1市场发育现状与问题7.1.1市场发育现状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流动规模扩大。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市场需求多样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劳动力素质、技能和年龄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3)劳动力市场信息逐步完善。各地纷纷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求职、培训、就业等信息服务。(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创业支持等。7.1.2市场发育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市场分割。农村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域、行业、城乡分割,导致劳动力资源无法有效配置。(2)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其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对市场信息了解有限,容易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4)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7.2市场体系建设与完善7.2.1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服务能力,包括:(1)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劳动力流动效率。(2)加强职业培训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3)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求职、培训、就业等全方位服务。7.2.2促进市场一体化推动农村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消除地域、行业、城乡分割,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1)加强区域间劳动力市场协作,促进劳动力流动。(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7.2.3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适应市场需求:(1)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质量。(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3)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7.3市场监管与政策支持7.3.1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农村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市场监管:(1)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行为。(2)加强劳动力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3)完善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提高市场诚信水平。7.3.2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1)完善就业援助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基本生活。(2)制定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第八章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8.1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问题8.1.1社会保障制度现状我国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方面。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大、就业形式多样、收入水平较低等原因,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8.1.2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尽管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部分农村劳动力未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社会保障问题更为突出。(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尤其是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农村劳动力的保障水平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个人,但在实际运行中,部分企业拖欠、少缴社会保障费用,导致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4)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果。8.2权益保障政策与措施8.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权益的保障。主要包括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8.2.2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政策的引导和监管,保证政策落地生效。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加强对企业执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监管,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8.2.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村劳动力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保障待遇。具体措施包括: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缴费基数,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8.2.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具体措施包括: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社会保障数据共享;加强社会保障队伍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能力。8.3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的协同发展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为实现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的协同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和实施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政策时,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的需求,保证政策目标的协同。(2)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的有机结合。(3)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村劳动力在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方面得到持续、稳定的保障。(4)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促进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的协同发展。第九章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9.1劳动力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劳动力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决定了生产力的规模。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区域经济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即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效率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劳动力结构,有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9.2区域差异与劳动力资源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而内陆地区受限于地理条件,劳动力资源利用相对较低。(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劳动力市场发育较为成熟,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3)政策差异。不同地区在劳动力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差异也会影响其利用效率。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而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的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较低。9.3劳动力资源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1)优化劳动力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