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创新实践探索手册_第1页
三农创新实践探索手册_第2页
三农创新实践探索手册_第3页
三农创新实践探索手册_第4页
三农创新实践探索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创新实践摸索手册TOC\o"1-2"\h\u13447第一章三农创新实践概述 2213911.1三农创新实践的背景与意义 226541.2三农创新实践的发展趋势 328333第二章农业科技创新 46713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4302332.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 4202542.3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 59620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182543.1农业产业布局优化 5219503.2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 5263133.3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530980第四章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6171334.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6126284.1.1多元化金融服务主体建设 6225104.1.2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完善 6194874.2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6161934.2.1农业生产融资产品创新 681064.2.2农村消费金融服务创新 756814.3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 7234974.3.1风险识别与评估 7323014.3.2风险控制与监管 712652第五章农村电商发展 7114215.1农村电商市场分析 740145.2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与运营 8282195.3农村电商政策与支持 827206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251486.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 8236866.1.1投资来源 950786.1.2投资结构 9218366.1.3投资效益 933016.1.4管理机制 970646.2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评估 947946.2.1评估内容 9144906.2.2评估方法 916226.2.3评估程序 9316126.3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10275606.3.1可持续发展原则 10113196.3.2发展策略 10305956.3.3保障措施 1028198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10169907.1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1062087.1.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10282057.1.2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10143687.1.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10163267.2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11241307.2.1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队伍建设 11288537.2.2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手段 1113037.2.3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制度 11257107.3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11127757.3.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实践 1110757.3.2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1196257.3.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实践 1124376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2258138.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2227238.2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2230698.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 1215443第九章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13107079.1农村人才培养与培训 1341279.1.1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13202929.1.2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131059.1.3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 1349099.2农村人才引进与交流 13211079.2.1建立农村人才引进机制 13121269.2.2加强农村人才交流与合作 1410509.3农村人才激励与保障 14205709.3.1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1495809.3.2完善农村人才保障体系 14279529.3.3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149130第十章农村改革与发展 142838110.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41473810.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51125310.3农村综合改革与发展战略 15第一章三农创新实践概述1.1三农创新实践的背景与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三农创新实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创新手段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1)背景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同时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为三农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约束、生态环境恶化、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实践寻求突破。(2)意义三农创新实践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4)优化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5)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1.2三农创新实践的发展趋势在当前背景下,三农创新实践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三农创新实践的核心动力。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装备技术等为主要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三农创新实践的重要任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3)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保障三农创新实践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未来,农村社会治理将更加注重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关键。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5)农业产业链整合农业产业链整合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未来,农业产业链将更加注重向上游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第二章农业科技创新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约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合理等。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2)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3)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粮食生产、蔬菜水果、畜牧业等领域。以下以粮食生产为例,介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1)良种选育: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技术,选育出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新品种;(2)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节水灌溉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培养与引进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策略。加强农业高等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师资水平等措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通过政策引导、待遇保障、项目支持等手段,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2.3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的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整合科研资源、优化科研设施、提高科研服务水平等手段,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产业协同等手段,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专家等途径,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1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旨在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农业传统,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区域。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还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为农业产业布局优化提供有力保障。3.2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是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加强农业产业链前端,即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二是拓展农业产业链中端,即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末端,即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型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同时要注重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价值链优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3.3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一是推动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整合。二是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多功能、多业态的发展模式。三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四是发挥引导作用,加强政策支持,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四章农村金融服务创新4.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基础。应当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框架,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主体。需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如支付结算系统、信用评级体系等,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应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4.1.1多元化金融服务主体建设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主体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核心。政策性银行应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应下沉服务网络,优化网点布局,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紧密联系农户,发挥贴近农村的优势,提供适销对路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4.1.2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关键。应当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效率。同时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信息,降低信贷风险。还需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4.2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开发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4.2.1农业生产融资产品创新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创新融资产品,如推出基于农产品预期收益的融资模式、农产品期货抵押贷款等。应摸索建立农业保险与信贷结合机制,通过保险产品分散农业信贷风险。4.2.2农村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消费需求,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如农村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4.3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是保证农村金融服务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农村金融风险。4.3.1风险识别与评估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准确识别各类金融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同时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风险防范提供依据。4.3.2风险控制与监管金融机构应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加强信贷审核、完善担保机制、提高风险准备金等。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保证金融服务的合规性和稳健性。监管部门应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和处置金融风险隐患。第五章农村电商发展5.1农村电商市场分析农村电商市场是我国电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电商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本节将从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已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25%。预计未来几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市场潜力来看,农村电商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据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达到9.1万亿元,同比增长9.5%。另,农村电商扶贫成为政策扶持的重要方向,将进一步激发农村电商市场潜力。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农村电商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激烈的态势。各类电商平台纷纷布局农村市场,如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农村电商创业者也纷纷涌现,推动农村电商市场的发展。5.2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与运营农村电商平台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平台建设、平台运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功能完善,提供商品展示、交易、支付、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具备线上线下融合的能力,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三是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农村电商平台运营。农村电商平台运营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牌建设,提升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商品品质保障,保证消费者权益;三是物流配送优化,提高配送效率和满意度;四是线上线下活动策划,激发消费者购买热情。5.3农村电商政策与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本节将从政策层面分析农村电商的支持措施。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通知》、《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等。这些政策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地方层面政策支持。各级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一是财政扶持,对农村电商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二是税收优惠,降低农村电商企业的税负;三是人才培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电商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村电商企业提供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商项目投资,拓宽农村电商融资渠道。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涉及多个方面,以下从投资来源、投资结构、投资效益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6.1.1投资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来源主要包括投资、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以及社会捐赠等。投资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渠道,应当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6.1.2投资结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应遵循合理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合理分配投资于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6.1.3投资效益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提高投资效益,有助于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6.1.4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包括投资决策机制、项目管理机制、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6.2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评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评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涉及项目规划、实施和运营等方面。以下从项目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6.2.1评估内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评估主要包括项目投资规模、项目效益、项目可行性、项目风险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6.2.2评估方法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主要采用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方式,定量评估则运用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等手段。6.2.3评估程序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评估程序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审查、项目评估和项目审批四个环节。评估程序规范,有助于保证项目评估的公正性和有效性。6.3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以下从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6.3.1可持续发展原则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为本、区域协调和创新发展。6.3.2发展策略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项目评估和强化政策支持。6.3.3保障措施为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保障措施: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项目监管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和强化国际合作。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7.1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7.1.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强化对村级事务的监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组织领导核心作用。7.1.2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7.1.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加强农村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处理农村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体系,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农村社会秩序。7.2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以下为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几个关键方面:7.2.1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首先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农村社会治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吸收优秀人才充实农村社会治理队伍;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队伍活力。7.2.2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手段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手段,提高治理效率。主要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形成治理合力。7.2.3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制度,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规范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工作落实;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保证治理工作依法进行。7.3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7.3.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实践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重要任务。创新实践包括: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提高农村治安防控能力;推广平安乡村建设,构建和谐安宁的农村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治安管理效能。7.3.2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农村社区治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践包括: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发挥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开展农村社区治理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做法。7.3.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实践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创新实践包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8.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包括土地整治、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二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实施重点保护,如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三是对受损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湿地恢复、矿山生态修复等。8.2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制定生态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二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生态环境问题等;三是对农村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如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保证监测与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二是系统性原则,全面反映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三是动态性原则,及时掌握农村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四是实用性原则,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8.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保障。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一是法律法规政策。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定职责、政策措施和法律责任。二是规划引导政策。我国编制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明确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三是财政支持政策。我国设立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包括农村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环保设施建设等。四是技术创新政策。我国鼓励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创新,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五是政策激励机制。我国建立了农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激励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参与者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六是公众参与政策。我国鼓励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透明度,促进社会监督。第九章农村人才队伍建设9.1农村人才培养与培训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农村人才培养与培训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9.1.1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应涵盖农村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农村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格局。9.1.2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通过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农村居民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9.1.3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9.2农村人才引进与交流农村人才引进与交流对于优化农村人才结构、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9.2.1建立农村人才引进机制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通过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工作环境等手段,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9.2.2加强农村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农村人才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部门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农村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9.3农村人才激励与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