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A/32/wKhkGWdv3LSAfOOqAALLzZ_9isg565.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A/32/wKhkGWdv3LSAfOOqAALLzZ_9isg5652.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A/32/wKhkGWdv3LSAfOOqAALLzZ_9isg5653.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A/32/wKhkGWdv3LSAfOOqAALLzZ_9isg5654.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A/32/wKhkGWdv3LSAfOOqAALLzZ_9isg56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华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材料二: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国城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B.“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C.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D.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B.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C.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D.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A.《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B.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C.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4.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老舍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①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告诉你,好小子,别再跟家里的吵!日本人进了城!”李四妈没说完,叹了口气。剃头匠孙七并不在剃头棚子里耍手艺,而是在附近一带的铺户做包月活。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他想发发牢骚:“四太爷!您是好意。告诉大伙儿挂白旗,谁爱挂谁挂,我孙七可就不能挂!我恨日本人!”六号没有人出来。②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地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得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只有瑞宣,不知从何处学来的,或者学也不见就学得到,老是那么温雅自然。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他做事非常认真。但是,在认真中——这就与他的老人们不同了——他还很自然,不露出剑拔弩张的样子。他很俭省,不虚花一个铜板,但是他也很大方——在适当的地方,他不打算盘。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到外国去求深造。他对任何人都保持着一个相当的距离。他不故意地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结人。他是凭本事吃饭,无须故意买好儿。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三说得来。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他愿意摆脱开一切俗事,到深远的山中去读书,或是乘着大船,在海中周游世界一遭。然而他的心很快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既不能远走高飞,便回家招老小一笑吧!北平陷落了,瑞宣像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老三还正在读书。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③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瑞宣一声没出,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忽然,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大哥!”“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走?上哪儿?”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瘩。“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没了华北,还有北平?”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大哥,咱们一同走!”④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本文节选自《四世同堂•惶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很热,人心却凉了,“热”与“凉”形成巨大反差,在北平陷落后很多人情绪很低落,不知道以后会遭遇什么。B.小崔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他出来进去地乱晃,最终开口向李四妈求援,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处境。C.排行老三的瑞全还在读书,之前在家里不愁吃穿,他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什么是文雅,什么是粗野。D.小说塑造了瑞宣的鲜明形象,瑞宣受过高等教育,有些本事,但最终选择留在家里,作者对他有褒有贬,贬多于褒。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李四爷对大家的建议,他让大家预备下一块白布,以便投降时做旗子用。B.句子②描写了此时北平的静寂,头上没有飞机,城外没有炮声;但静寂是暂时的。C.句子③写瑞宣想起了一些历史人物,他不能接受在日本人脚底下做亡国奴的命运。D.句子④主要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写瑞宣在“走”与“留”这个问题上难以抉择。8.小说前面一部分花大量笔墨描绘了众生相,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对小说中的瑞宣与瑞全两个人物,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呢?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上罢布①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②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选自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注]①布:黥布,秦末汉初名将。②相国:文中指相国萧何。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且秦以不闻A其过B亡天下C李斯之分过D又何足E法哉F陛下何疑G宰相之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道遮行上书”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道”的含义不同。B.与,指交给,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中“与”的含义相同。C.百岁,即百年,也指终身、毕生。文中表示死的讳称。D.“帝得之矣”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得”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收到了民众的上书,让相国自己向百姓谢罪,相国趁这个机会为民众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很多空地给百姓耕种。B.王卫尉认为,宰相萧何在自己职责范围内从有利于百姓的角度出发,为百姓发声,这的确是宰相分内的事情。C.高祖听了王卫尉的劝谏后虽然不太高兴,但当天还是派人持节赦免释放了相国。相国入见高祖,赤脚步行来感谢。D.萧何的后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2)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14.有人认为,萧何强买百姓良田、住宅是为了消除功高震主的嫌疑,让高祖安心,并非真的贪图享受。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说这种看法成立的理由。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暮春张耒夜雨轻寒拂晓晴,牡丹开尽过清明。庭前落絮谁家柳,叶里新声是处莺。白发生来如有信,青春归去更无情。便当种秫长成酒,远学陶潜过此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雨过天晴和牡丹花凋谢,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节的更替。B.颔联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的景象相似。C.颈联对仗工整,“白发”与“青春”相对,“有信”与“无情”相对,而且形成对比。D.本诗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前两联偏重于写景,后两联偏重于抒情。16.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四、默写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愚民措施。贾谊的《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就其愚民措施在文化方面的反映。五、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①)如今,气象部门为不同行业发展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气象服务不仅预报阴晴雨雪、冷暖变化,还覆盖农业、能源等70余个行业大类。(②)A___________的天气,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B___________,还与社会生产和建设紧密相连。而气象服务能助力人们看懂天气,知天而作,赋能行业发展。(③)用好气象服务,就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④)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事件,气象灾害风险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比如,人们需要更加精准、高效乃至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农业生产、交通、电力、能源等不同行业,需要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加快推进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促进各行各业C___________,防控风险,稳健发展。要打造气象科技利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要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发挥好气象基础性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赋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两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种被称为“公园20分钟”的理论在社交平台上悄然走红,据称,只要在公园闲逛片刻,①_______。逛公园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公园的环境对缓解焦虑情绪②_______。我们在走进公园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既可以感受到阳光、空气、花草香带来的舒适感,又能暂时将生活中的压力放置到一边,这起到了类似正念治疗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这一神奇效果③_______。内啡肽是一种和快乐相关的活性物质,能够起到缓解疼痛、舒缓紧张的作用,帮助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已有研究显示,户外活动可以激发内啡肽的产生。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根据上述文字,简要阐述逛公园为什么可以让人放松。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六、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他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文化表达方式”指的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问答“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根据材料一“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以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可知,A选项属于此意义上的“挽歌”。B、D两项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C项不属于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作品,不符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畴。故选A项。4.答案: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依据,出处明确,真实可信。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等。②强调表达重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述类文本中引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使用的引号,一共有三种作用,分别是表直接引用、表强调和表特殊含义。直接引用的例子为:材料一中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材料二中“大混杂、大融合”格局、“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文化实心化”“文化空心化”等,这些引用都是选自其他作者的原句,可以使论证有理有据,真实可信。“村庄”“乡愁”“愁”等词使用引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些词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引号的使用加深了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了该词的重要性。“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词引号的使用使得词语产生了比喻义和引申义,更符合文本的表达,形象生动。5.答案: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留住村庄的情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③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村社会的人才能够返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如何“记得住乡愁”考查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两则材料可找到相关语句:材料一中“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材料二中“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这成为了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结合以上材料,筛选整合信息即可得出答案。6.答案:D解析:7.答案:D解析:8.答案:①小说花大量笔墨描绘了以李四爷、李四妈、小崔、孙七为代表的众生相,表明了北平陷落对人们心理和生活的冲击很大。②小说写孙七发牢骚,不赞同李四爷挂白旗的主意,恨日本人,为后文写瑞宣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和瑞宣、瑞全兄弟二人的不同选择作了铺垫。解析:9.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瑞宣。①瑞宣文雅自然,做事认真,有学识,能力强。②瑞宣责任感强,自觉对家人、对学校负起责任。③瑞宣有公民意识,心系家国安危,不愿做亡国奴。[示例二]我更欣赏瑞全。①爱憎分明有个性。瑞全激动时想要用石头砸碎日本人的广播。②头脑清醒有思想。瑞全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知与判断,认为日本人不会轻易放弃对北平的占领。③热爱国家有良知。瑞全痛恨日本侵略者,坚决不做亡国奴。解析:10.答案:CDF解析:(原文标点)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11.答案:D解析:A项,第一个“道”的含义是“在道路上”,第二个“道”的含义是“有道德、有才艺”。B项、C项,表述正确。D项,第一个“得”的含义是“得到”,第二个“得”的含义是“处事合宜”12.答案:C解析:“赤脚步行来感谢”错误,应该是“赤脚步行来谢罪”13.答案:(1)几天以后,一个姓王的卫尉侍奉高祖时,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弥天大罪,陛下把他拘禁得如此严酷?”(2)相国为民众请求苑林,我不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而你则是个贤明的宰相。解析:参考译文:高祖征罢黥布军队回来,民众拦路上书,说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极多。高祖回到京城,相国进见。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的!”高祖把民众的上书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相国趁这个机会为民众请求说:“长安一带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进去耕种打粮,留下禾秆作为禽兽的饲料。”高祖大怒说:“相国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财物,然后就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相国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几天以后,一个姓王的卫尉侍奉高祖时,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弥天大罪,陛下把他拘禁得如此严酷?”高祖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始皇时,有了成绩归于主上,出了差错自己承担。如今相国大量地收受奸商钱财而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苑林,以此向民众讨好,所以我把他铐起来治罪。”王卫尉说:“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如果有利于百姓而为他们请求,这确是宰相分内的事,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呢!况且陛下抗拒楚军数年,陈豨、黥布反叛时,陛下又亲自带兵前往平叛,当时相国留守关中,他只动一动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归陛下所有了。相国不趁着这个时机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图商人的钱财吗?再说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为什么怀疑宰相到如此浅薄的地步!”高祖听后不太高兴。当天,高祖派人持节赦免释放了相国。相国上了年纪,一向谦恭谨慎,入见高祖,赤脚步行来谢罪。高祖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民众请求苑林,我不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而你则是个贤明的宰相。我之所以把你用镣铐拘禁起来,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萧何一向不跟曹参和睦,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顺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他说:“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可以不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孝惠二年(前193),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萧何的后代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有四世,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功臣中没有谁能够跟萧何的这种情况相比。14.答案:①高祖在收到百姓的上书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笑着让萧何自己去消除民怨。可见高祖内心是乐于见到萧何犯错并失去民心的。②萧何如果贪图钱财的话,在高祖亲自带兵平定陈豨、黥布的反叛时,萧何就有机会为己谋利,但萧何并没有那么做。③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并希望后代能像他一样俭朴。解析:15.答案:B解析:“描绘的景象相似”分析不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的是早春景象,而本诗描绘的是晚春景象16.答案:①表达了青春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诗人描写了暮春的景象,而自己的白发悄然而至,诗人感慨青春远去,岁月无情。②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诗人化用陶潜的典故,希望种植高粱,将其酿造成酒,效仿陶渊明度过余生。③表达了对春光和岁月的珍惜。诗人愿与自然为伴,在劳作和欢愉中忘却年龄和时光,也寄寓了对时光的珍惜。解析:17.答案:(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解析:18.答案:A变幻莫测(变化多端)B息息相关C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解析:A变幻莫测:变化奇特,使人无法捉摸。B息息相关:形容关系极为密切。C趋利避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19.答案:B解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放在文中②处最恰当,与后文“……的天气,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与社会生产和建设紧密相连”衔接最好。20.答案:示例: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多发,气象灾害风险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将“极端天气多发事件”改为“极端天气事件多发”;②结构混乱(搭配不当),将“需要”改为“对”。21.答案:①就能有效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铺面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进口建筑材料采购合同
- 2025年度公司合同管理培训与咨询服务合同
- 公厕改造施工合同范本
- 俩人合伙协议合同范例
- 关于编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上海金山货车租赁合同范例
- 关于围巾合同范本
- 医务人员合同范例
- 2025年度职业教育中心实训设备更新合同
- 《经典常谈》课件
- 视频会议室改造方案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课件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四川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十七套合卷【附答案】
- 【中考真题】广东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五级人工智能训练师(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计算题专项训练
- DL∕T 5452-2012 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 2024至2030年中国中档商务酒店连锁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