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括选择题(第1-16题,共16小题48分)、非选择题(第17-20题,共4题52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一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A.兼收并蓄 B.一脉相承 C.独立发展 D.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境内,有多个文明遗址,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融影响,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中文明遗址来自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无法体现一脉相承,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几个文明遗址,未体现其是否独立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孔子企望周之复兴,提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主张是()A.复兴周王朝 B.恢复礼乐制度 C.建立新王朝 D.崇尚隆礼重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孟子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可以得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赞成,两者相同主张是恢复礼乐制度,B项正确;孟子主张尊新王,排除A项;孔子主张复兴周朝,排除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部分目录。由此,可以看出其编纂体例是()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共12本纪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共10表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共8书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共30世家伯夷列传第一管晏列传第二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共70列传A.纪传体通史 B.纪事本末体 C.编年体通史 D.国别体通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因此,《史记》是纪传体通史,A项正确;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排除B项;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代表是《资治通鉴》,排除C项;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A项。4.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自然条件优越 D.门阀士族执掌朝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刘宋的元嘉后期,社会稳定,徭役宽松,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嘉之治”。因此,南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刘宋政权实行的政策宽简和社会安定,B项正确;北民南迁,人口增多是南朝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南朝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排除D项。故选B项。5.唐太宗时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当兵,门下省侍中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后受到太宗的嘉奖。武则天时宰相刘讳之受诬告后拒不承认不经中书门下的敕书,结果被赐死。这说明唐代三省制的运行效果取决于()A.君主的个人素养 B.当时的社会环境 C.臣下的行政能力 D.制度的成熟程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唐太宗时期,三省制的运行效果良好,而武则天时期,三省制的运行效果不好,这说明唐代三省制的运行效果取决于君主的个人素养,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信息主要说明皇帝的个人素养与臣下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C项;制度的成熟与材料信息主体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材料中订约的双方是()A.唐与吐蕃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宋与西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条约是北宋与辽签署的澶渊之盟,订约规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B项正确;唐与吐蕃有和亲、会盟等关系,与材料中条约无关,排除A项;南宋与金签订的是绍兴和议,内容是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与辽的关系,与西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五代时期的冯道,身居高位,历仕四朝十君。明后期的李贽倍加称赞,称其为“吏隐”,能将百姓之存亡置于君主和自身的荣辱之上,在保身的同时又使百姓免遭涂炭之苦。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认为李贽奖掖冯道是故为“奇诡”之言,危害世风,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在冯道评价上的对立主要是由于()A.时代环境的变化 B.学术水平的不同 C.阶级立场的对立 D.占有史料的差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和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贽身处明朝后期,其对冯道的推崇,体现出对贤相的呼唤,而冯道历仕四朝十君,这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强调民族意识、倡导气节等认识相悖。因此,他们在冯道评价上的对立主要是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A项正确;李贽和黄宗羲在冯道评价上的对立主要是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未体现两者学术水平的差异,排除B项;李贽和黄宗羲的阶级立场一样,并不对立,排除C项;李贽和黄宗羲在冯道评价上的对立主要是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未体现两者占有史料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8.1850年,两名英国传教士在福州神光寺租住了两间房屋,时任福建巡抚徐继畲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两名传教士主动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说明()A.开眼看世界已成为主流 B.洋务派遵循国际外交规则C.清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D.徐继畲具有近代外交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0年(中国)。根据题意可知,徐继畲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迫使两名传教士主动撤出神光寺,说明他运用近代外交思维妥善地处理了涉外事务,即徐继畲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项正确;当时开眼看世界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当时洋务派尚未形成,排除B项;“清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材料“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的表述不符,并且当时的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9.“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这说明东南互保()A.导致了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C.保障了东南地区的社会安定 D.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上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可知,作者认为“东南互保”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维护了南方各省的和平与安全,C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导致了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排除A项;“东南互保”使得中央权威遭到削弱,而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东南互保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进一步上升,而不是开始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10.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表明()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君主立宪政体正式确立C.封建专制制度的破产 D.中华民族意识得以继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2年清帝退位,共和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中华民国是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而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1.“努力春耕切莫停,生产增加公粮足,战争胜利归我们……大家努力开荒田,多种杂粮和蔬菜,农民生活好改善”。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民众在《春耕歌》、《春耕运动歌》等红色歌谣宣传鼓动下,齐心协力开展春耕运动。这一时期红色歌谣的传唱()A.动员广大民众武装反抗国民党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保证了反围剿斗争胜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努力春耕切莫停,生产增加公粮足,战争胜利归我们……大家努力开荒田,多种杂粮和蔬菜,农民生活好改善”“齐心协力开展春耕运动”可知,《春耕歌》、《春耕运动歌》都是鼓励春耕的歌曲,这些红色歌谣的传唱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这一时期红色歌谣的传唱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是动员民众“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A项;此时革命统一战线早已破裂,排除B项;这些红色歌谣的传唱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未涉及反围剿斗争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为1938年漫画家张乐平发表的抗战漫画《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该漫画()A.反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C.表明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以《唯有军民合作》为主题的政治漫画中,强调军民合作能成功碾压日本侵略者,突出“军”“民”是“抗战力量”,肯定和宣传了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B项正确;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材料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突出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排除C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13.1950年的淮河水灾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到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此后,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这一举措()A.建立了完整的救灾减灾体系 B.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C.增进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D.为我国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过渡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1950年的淮河水灾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到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治淮工程的完成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恢复发展,进而增进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仅为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成果,没有其他事例,不能说明建立了完整的救灾减灾体系,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底,排除B项;治淮工程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但为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在某国际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行为,希望会议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考虑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范文同的主张,实现越南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民主自由。这次会议()A.践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形成了与亚非国家建交热潮C.展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反对法国的殖民主义,帮助越南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形成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5年万隆会议形成了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才全方位对外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15.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建成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这些成就()A.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构建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先后建成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使西部地区兴起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一定程度改善了我国城市布局不平衡的问题,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此时国民经济比例并不平衡,重工业比例突出,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这些成就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未体现完整工业体系的构建,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表中的“高频词汇”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格特征是()时间会议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1992十四大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竞争、市场经济1997十五大发展、建设、理论、邓小平2007十七大科学、中国特色、发展2017十九大新时代、全面小康、主要矛盾A.与时俱进 B.艰苦奋斗 C.奋发图强 D.开放包容【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至201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92年至2017年,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在各个时期各有不同,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格特征是与时俱进,A项正确;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的斗争精神。题干中的竞争、主要矛盾等于艰苦奋斗无关,排除B项;奋发图强是指振作精神,努力奋斗,谋求强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题干中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主要矛盾等词于“开放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3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的财政思想中,一直强调“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杨炎在两税法中创造性的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将以往分别征收的租庸调、地税、户税以及其他杂税等各种税收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这便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复杂的税种所带来的征收繁琐的问题。同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并且“定税之数皆计缗钱”,虽然当时的“田亩之税”仍以实物的形式来征收,但两税中的重要部分户税,则都是以货币来征收的。两税法使资产多者税负重,资产少者税负轻,充分体现了财政税收公平负担的原则。——徐柏泉《两税法财政思想及其产生的争论》材料二“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可见,陆贽看到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陆贽作为反对两税法代表人物坚决反对货币赋税,认为应当恢复租庸调制,实行实物赋税。他看到了当时钱重物轻现象造成的危害,他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商品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对立,两税法中的征税“以资产为宗”和货币赋税思想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陈明光《唐宋人论杨炎倡行两税法述评》(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蕴含的财政思想。(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对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认识。【答案】(1)内容:每户按认定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财政思想:税制的全面改革;公平税负原则;量出为入原则;简化税制。

(2)认识:两税法加重人民的纳税负担;两税法的征税标准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量出为入原则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反对两税法,提倡恢复租庸调制。【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内容:依据材料“两税法将以往分别征收的租庸调、地税、户税以及其他杂税等各种税收合并起来,统一征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户按认定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依据材料“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财政思想:

税制的全面改革:两税法是对原有地税和户税的整合,取消了租庸调等复杂的税费制度,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种税种。

公平税负原则:两税法强调税收应公平地分配给所有纳税人,不论其身份高低或财富多寡,每个人都应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量出以为入原则:两税法遵循了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即根据国家的财政支出需求来确定税收总额,然后分配给各个地区。

简化税制:通过合并多种税费为单一的地税和户税,两税法简化了税制,使得税收的计算和征收过程更为便捷,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

【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陆贽看到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可知,两税法加重人民的纳税负担;依据材料“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知,量出为入原则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依据材料“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商品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对立,两税法中的征税“以资产为宗”和货币赋税思想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陆贽作为反对两税法代表人物坚决反对货币赋税,认为应当恢复租庸调制,实行实物赋税。”可知,反对两税法,提倡恢复租庸调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时期地方行政区的演变秦朝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初为36郡,后增至49郡。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原来的“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彤成为州、郡、具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道作为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演变成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宋朝在州、县之上设路,路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置路、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制度。明清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答案】论题:县是中国古代最为稳定的地方行政区划。阐述:春秋时期楚国开始设县,由此县正式成为地方以及行政区划,一直到明清时期。期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行政变动较大,二级、三级、五级地方行政都曾出现过,但县长期存在而且非常稳定。县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总之,县是春秋以来县是我国古代地方最为稳定的行政区划,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地方行政区的演变过程可知,地方行政级别划分虽一直都有变动,但都保留了县级,由此可得出论题为“县是中国古代地方最为稳定的行政区划”;其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行政区划的“变”与县的“不变”的对比中说明县的稳定;其次,结合所学分析设置县的作用,以此来揭示县的设置之所以稳定的原因;最后,总结升华,再次回应论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同盟会成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此时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仅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而且正是由于孙中山在晚年的进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斗争的目标,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迎来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为斗争目标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此外,印尼民族运动领导人苏加诺从1918年起接受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苏加诺在一次演讲中称自己“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认清了世界人道主义是要我们消除民族主义的本质。”——史革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答案】(1)变化:在同盟会成立前以反满为主要特征。同盟会成立后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因素: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华民国的成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2)影响: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推动新三民主义的形成;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和国民革命运动;对亚非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变化:据材料“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得出在同盟会成立前以反满为主要特征。据材料“同盟会成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此时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得出同盟会成立后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据材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因素:据材料“1895年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成立后”得出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据材料,第三阶段孙中山形成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主要背景是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反封建斗争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反帝革命浪潮涌动;据材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影响:据材料“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得出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