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卷共分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2、单选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材料分析题用黑色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四川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A.殷商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C.古蜀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中原 D.不同地理环境造就文化差异【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既有蜀地特色,也有中原殷商文化、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文化风格,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殷商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说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蜀青铜冶炼技术与中原地区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领先中原的结论,排除C项;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朝聘会盟非常频繁。晋国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鲁君朝周仅三次,而朝齐、晋、楚竟达三十三次之多。这说明A.春秋时期战争很频繁 B.朝聘会盟消弭了战争C.宗法等级更加森严 D.礼乐秩序进一步瓦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聘会盟非常频繁,但鲁君朝周次数远少于朝齐、晋、楚。这说明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权威增强,而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削弱,反映了旧的统治秩序逐渐被瓦解,故选D。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是战争后才举行朝聘,故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春秋时期的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鲁君朝周次数远少于朝齐、晋、楚,反映了旧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故排除。3.《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个体农户有能力开垦和耕种更多的土地,进而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这是导致从公田到私田转变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排除B项;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是土地制度变化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正逐步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民族交融开始出现中“开始”一词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5.对如下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依据材料“人之性恶”“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要礼法并治进行约束,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世界本源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还涉及了礼治,并非单纯强调法治,排除C项;“性本善”说法与“人之性恶”相反,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萧规曹随”,汉惠帝也只能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A.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丞相权力严重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萧何和曹参在西汉初期先后任丞相,萧何创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他死后曹参继任,完全照章行事,史称“萧规曹随”,“萧规曹随”体现的是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目的是稳定人心和社会,避免加重百姓负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汉初的国家政策,未提及政策实行效果,不能断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措施,未提及地方是否服从中央,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排除C项;“汉惠帝也只能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体现丞相拥有较大的权力,而非权力严重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7.“官山海”就是指官方要对山川和湖海中产生的利益进行管理,汉武帝时,该政策表现为()A.均输平准 B.盐铁官营 C.算缗告缗 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符合材料信息,B项正确;均输平准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打击商人的政策,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据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呈现出“驰命走译,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A.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 B.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的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密切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并不能说明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9.表为《后汉书》中记载的发生于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的两则史事。这两则史事反映出的政治举措是()史事1建武六年(公元30年),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史事2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A.精简机构 B.整顿吏治 C.惩处腐败 D.铲除朋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光武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可知,汉光武帝时期,精简机构,减少冗官,A项正确;整顿吏治主要是针对官员贪腐等违法乱纪行为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腐败行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之间互相勾结形成朋党,排除D项。故选A项。10.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听政,重用外戚情况严重。皇帝长大后多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促使宦官专权局面出现。这一局面()A.消除了“党锢之祸” B.加速了东汉政权灭亡C.遏制了皇权弱化现象 D.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太后临朝听政,重用外戚情况严重”“皇帝长大后多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促使宦官专权局面出现”和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的现象,本质是皇权专制的结果,这一局面的出现导致朝廷内斗频仍,加速了东汉政权灭亡,B项正确;党锢之祸是指中国古代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与材料无关,且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外戚和宦官专权是皇权缺乏制约的结果,非弱化,排除C项;唐朝末年出现黄巢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11.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表述正确的是A.《史记》记载上起皇帝下至汉高祖三千年历史B.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采集北方民歌修改而成C.《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D.《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的专著【答案】C【解析】《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标志着我国应用数学的成熟,C项正确;《史记》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排除A项;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是汉赋,不是采集北方民歌修改而成,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故选C项。12.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在施行的过程中,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致使庶族寒人无法获得高官位,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品评无据,排除C项;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未体现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13.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 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 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可知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孝文帝改革“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不包括平城,“北方地区”表述不对,排除A项;“基本消除”,表述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体现汉化,不等于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14.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A.道家思想影响不断增强 B.北方经济高度发达C.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强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北魏飞天”“已呈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等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文化,说明这时期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强,C项正确;道家思想是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材料没有此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北方经济状况,而是主要体现了民族交融情况,排除B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5.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强化斋戒,以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重新振兴道教。陆修静还被宋文帝请入宫中讲道,太后对他执门徒之礼。这反映了当时()A.道教成为统治思想 B.思想的交融与发展C.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国家统一与安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重新振兴道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修静融合儒家思想和佛教,对道教进行改革,教化民众孝、敬,承担社会使命,从而实现家国太平,这些体现出当时思想的交融与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当时道教不是统治思想,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当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未丧失主流地位,排除C项;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断,排除D项。故选B项。16.这是一部以农为主,兼及副、林、牧业的农村生产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在材料来源上,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在写作内容上,其“起自耕农,终于醯酸,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部农书的作者是()A.氾胜之 B.贾思勰 C.王桢 D.徐光启【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可知,题干情境的关键信息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农书”。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氾胜之是汉代农书《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书》不是兼及副、林、牧业的农村生产百科全书,排除A项;王桢是元代农书《农书》的作者;徐光启是明代农书《农政全书》的作者,元、明两朝都在北朝之后,与“最早”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17.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题干“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建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并非对社会的长远影响,排除A项;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为了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与加强北部边防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大运河修建过程中,征发大量民力,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8.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体现的是唐朝同吐蕃之间的交流。“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渤海郡王”,体现的是唐朝同东北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A项正确;表格涉及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无法得出制度信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商贸往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19.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 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 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分权,加强了皇权,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C项正确;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避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的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的要求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保障”一词表述过于绝对,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C项。20.杜佑在其《通典》中描述唐朝某制度时说:“赋役之法,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该制度()A.以均田制为实施基础 B.按田亩为主征收赋税C.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促进了人口自由流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计丁定庸调及租”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唐朝的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的实施确实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均田制规定了土地的分配,租庸调制则根据均田制下的土地和人口情况征税,A项正确;租庸调制主要是按丁征收,而不是按田亩征收,排除B项;租庸调制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在唐朝后期日益严重,排除C项;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因为人们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缴纳租庸调,排除D项。故选A项。21.唐天宝年间10镇节度使加其他边镇兵力多达49万人,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8万。这些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这导致了()A.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B.人口下降现象严重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地方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节度使权力过大,使得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并不会使边疆地区得到巩固,排除A项;节度使权力过大,使得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未涉及人口下降现象,排除B项;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22.宋代叶适批评时政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说明宋朝()A.过度集权导致国势积弱 B.藩镇割据现象依然严重C.监察体制逐渐臻于完善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使内外皆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叶适认为宋朝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把地方的权力都收归己有,导致地方实力薄弱,一旦遇到外敌入侵等情况,国家整体就会显得积弱,A项正确。唐朝藩镇割据问题严重,但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比如派文臣做知州、设置通判等,大大削弱了地方的权力,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宋朝监察体制完善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中叶适主要论述的是宋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问题,而非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A.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 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 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阻力过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题干所述“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贷款”“在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等内容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变法中官府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说明王安石变法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没有说明失败原因或受到阻力,排除CD项。故选A项。24.北宋蔡襄言:“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郑樵在其所著《通志》中载宋代“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反映了宋代()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世俗观念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科举取士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表明婚姻关系中门第观念下降,更加注重以财产为标准,证明旧的婚俗观念已经变化,这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世俗观念,B项正确;商业的兴起并未瓦解传统的伦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表明是“首选条件”,材料未涉及论资婚姻的占比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举选官的内容,涉及的是婚姻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5.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北宋的士大夫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赋予儒家的伦理道德以新的内涵,这是儒学复兴的表现,C项正确;是儒学复兴,而非原始民主传统复苏,排除A项;社会主流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骤变,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封建依附关系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6.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今缘文字印本多”、“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可知,朱熹认为之前书本不多,很多人都会用心记,而且记得牢,现在书本多了,反而不用心记,这体现了当时印刷业的发展,A项正确;理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教条的思想,材料中主要体现出朱熹对当时印刷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认真诵读这种现象的批判,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宋朝时空,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7.“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A.猛安谋克制度 B.南北面官制度 C.羁縻府州制度 D.崇文抑武方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可知辽朝由于存在比重大致相当的两种社会经济形态,因此采取了南北面官制度,实行一国两制,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是金国实行的,排除A项;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实行的,排除C项;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28.疆域的变化反映着朝代的更替,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三个政权并存的时期。下列不同时期的地图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北宋,西夏与辽并立时期的疆域,②是魏晋南北朝后期的北周,北齐与南陈并立时期,③是三国并立时期,④是南宋,西夏与金并立时期的疆域,依据时间其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9.《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A.国内市场趋于统一 B.边疆与内地的管理趋向一体C.因俗而治多元包容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唐羁縻之州,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反映了元朝的地方治理一大特色是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强调边疆治理,出发点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政治目的为主,与统一国内市场无关,排除A项;因俗而治多元包容符合唐朝羁縻政策,与元朝一体化相反,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没有涉及地方分权,排除D项。故选B项。30.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比为58%,妻子为汉人的占比近70%。这说明了元朝()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奉行民族歧视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的和汉人存在关系,这说明了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A项正确;“完全实现汉化”说法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供科举考试的相关程序和录取标准,无法得知科举考试更加公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民族区别对待的信息,无法体现“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31.明朝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内阁”并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这一现象()A.体现了皇权的渐趋衰弱 B.源于君主集权的加强C.标志中枢决策出现质变 D.反映了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内阁”,成为行政中枢,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B项正确;皇权渐趋衰弱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A项;中枢最高决策权始终处于皇帝掌握,排除C项;虽然内阁首辅在一段时间内曾操纵朝政,但是其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首辅权力失控,排除D项。故选B项。32.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那些弱小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 B.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和平的方式宣扬国威,建立外交,加强了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并未体现开辟新的对外贸易航线,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加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周边国家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A项。33.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如图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B项正确;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是郑和,排除A项;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康熙时期,与戚继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4.明朝前期,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与蒙古关系紧张,蒙古军队南下掳掠。而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后,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表明经贸往来使得双方关系得到改善,民族之间的亲善和睦程度提高,经贸往来有利于化解双方的矛盾,改善关系,D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与蒙古之间关系因通贡和互市而改善,与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诸王守边的情况,没有表明诸王守边与边地防御力量削弱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明朝前期是防御蒙古南下掳掠,后期达成协议恢复通贡和互市,这是根据不同的形势做出的合理调整,并不是政策摇摆不定,排除C项。故选D项。35.王阳明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王阳明()A.抨击君主专制 B.主张“格物致知” C.提倡个性自由 D.强调主观能动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理,愚夫愚妇也可以通过践行来发现良知,即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共性,就能发现良知,D项正确;王阳明并未抨击君主专制,排除A项;王阳明并不赞成格物致知,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提倡个性自由,排除C项。故选D项。36.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和体现,这些思想促使传统儒学进入了反思和批判阶段,故选B;明末清初中国尚未出现新兴资产阶级,排除A;这些思想虽然与正统思想相叛离,但并没有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更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CD。故选B。37.雍正元年二月,谕科道等官:“朕仰承大统,一切遵守成宪,尤以求言为急……尔等科道诸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雍正此谕()A.拓宽了基层民意上达的途径 B.有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D.有助于官僚体系的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尔等科道诸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可知,雍正帝是要求监察官员事无巨细都要向君主汇报,这有利于皇帝掌握更多的信息,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C项正确;雍正帝的这个谕旨是针对科道官员的,并不是拓宽了基层民意上达的途径,排除A项;清朝时期最终决策的皇帝一人,并不是政府进行决策,排除B项;雍正帝此举是为了掌握更多信息,而不是为了完善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38.《清史稿》记载:“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厥后至者弥众,乃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统之。”材料中▲处应为()A.宣政院 B.理藩院 C.伊犁将军 D.巡检司【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和所学可知,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B项正确;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佛教事务,排除A项;清代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在新疆地区设伊利将军,排除C项;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39.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丝银对流”促进了我国A.商业资本的集聚 B.纸币的出现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大量白银通过“丝银对流”流入中国,占世界产量1/4到1/3,结合所学可知,此现象发生于明清时期,此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海外畅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促进了中国商业资本的聚集,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选A;纸币出现于北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丝银对流”是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现象,二者没有关联,故排除B;材料与稻麦复种制的普及无关,故排除C;传统小农经济瓦解于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40.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西学东渐兴起和传统科技转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渴望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而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形式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A项正确。明清时期民族融合有所发展,中外交流也存在,但这并非导致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理学的思辨化侧重于哲学思想领域,它们对于小说创作的繁荣并非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西学东渐在明清时期规模相对较小,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有限;传统科技转型与小说繁荣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41.制度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在分封制条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即所谓“分土而治”。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最高统治者,但对诸侯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天子与诸侯之间是一种类似盟约的关系。(秦汉)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统治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它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皇帝,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官僚制依靠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而发挥其功能。——摘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二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中国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物历史主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交的分封制没有使人民上已根深蒂固有制成为历来的六国旧黄族仍在思念故土,且秦朝暴政开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周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答案】(1)变化:从“天下共主”的分土而治体制变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分封制到郡县制。影响: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强化了专制统治,易于造成暴政。(2)原因:分封制度根深蒂固;秦朝暴政使人民心生不满;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顺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汉初巩固政权的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西周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根据 “(西周)在分封制条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和最高统治者,但对诸侯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天子与诸侯之间是一种类似盟约的关系”、“(秦汉)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从“天下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