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浏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浏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选项标号涂黑。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 C.具有多元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封闭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以看出中国多地在相近的时间里都有的文化遗迹,且内容相近,由此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不在一处,而是具有多元和共融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不同文化遗址情况,未提及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继承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共融行,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3.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取代皇权政治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 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皇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共天下”,而不是取代皇权政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具有一定威胁,而不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故B选项错误;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独立性强,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C选项错误。4.古诗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特征,反映一些重大事件。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孟郊的《登科后》)反映的心境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西汉王昭君出塞 B.魏晋时士族制度C.唐朝的科举制度 D.黄巢攻入长安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诗句出自唐朝孟郊的《登科后》,体现了诗人考取功名后的得意心情,C项正确;“西汉王昭君出塞”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魏晋时士族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黄巢攻入长安城”与题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5.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材料表明,两税法实施后()A.改变了征税标准 B.扩大了征税来源C.增加了政府收入 D.加重了百姓负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可知,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贪吏”加重对百姓的盘剥,导致百姓负担加重,D项正确;白居易意在强调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提及征税标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来源的变化,排除B项;百姓的负担加重并不等同于政府收入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禁军人数军队总载A.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都在上升,必然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没有体现出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无法得出改变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如图,元朝开通了直通南北的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是因为A.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B.南方成为经济重心C.南方反元势力强大 D.来自北方的威胁加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粮食短缺,必须从南方大量运粮。而海运太远,造价太贵,所以,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两段新运河,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8.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造成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C.中央王朝为防止地方割据 D.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一级政区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较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威胁中央,故中央会想尽办法来改变,C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与保守性,与政府管理的行政区变化影响不大,排除A项;直到元朝才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排除B项;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需要与材料中的一级政区问题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9.郑和下西洋时,每次都带去大量的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锦绮和金银等各类商品,每到一地,即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谕,邀请各国派使臣到中国,赏赐锦绮纱罗和金银货币等,并接受当地贡品,然后就用船队所载货物进行互市交易。这反映明朝()A.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B.具有朝贡贸易特征C.具有海洋主权意识 D.熟知近代外交准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每到一地,即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谕,邀请各国派使臣到中国,赏赐锦绮纱罗和金银货币等,并接受当地贡品”,可以看明朝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明朝具有海洋主权意识,排除C项;当时的明朝并不熟知近代外交准则,排除D项。故选B项。10.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A.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C.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D.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可知,奏折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结合所学,奏折制度反映了清朝君权的加强,因此,奏折的公开化有利于皇帝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增强皇权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奏折普及化,与规范文书运行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外省(地方)官员,体现了对外省(地方)官员控制的加强,不能由此得出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排除B项;奏折的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正确性,但不能说“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11.他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敢于抨击“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强烈要求限制君权,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答案】B【解析】根据“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要求限制君权”、“提出‘工商皆本’”等信息可知,符合这一描述的是黄宗羲,B项正确;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顾炎武、王夫之和李贽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2.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强由此轻易地取了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通商口岸传教权【答案】B【解析】领事裁判权指的是西方人在华犯罪后,由西方人审理,这符合“以夷制夷”,B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与“以夷制夷”无关,排除A、C、D。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D.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答案】A【解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侵略战争,除了攫取大量政治经济权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迫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A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错误;C只符合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内地通商口岸汉口,甲午战争开放的重庆、沙市在内地,故D错误。14.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先后设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翻译机构,近代翻译事业逐渐兴起。到1900年共出版了各种西书555种,涉及天文学、物理、数学、公法等领域。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A.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B.主要关注近代政治制度变革C.促进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 D.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ABCD四个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1900(中国)。据题干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设翻译机构,翻译出版西方科技、法律书籍,促进近代翻译事业兴起。结合所学,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就是翻译西书,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A项正确;这一时期翻译的书籍主要是科技类,而非政治制度方面,排除B项;这一时期翻译的主要是科技书籍,目的是引进西方科技,在思想启蒙方面的重要不大,排除C项;洋务运动采取翻译西方书籍等举措,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实现了转型”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15.19世纪末,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与康有为、梁启超无关,排除A、B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题意在强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D项正确;A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排除A项;封建制度的内容包括封建政治制度、封建经济制度、封建文化制度等,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内容是民国建立后的举措,不能作为“分界线”,排除C项。故选D项。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欧洲)。据本题材料“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表明赴法华工的表现并没有收回山东主权和利益,也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中国参战不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表明中国参战并没有收回山东主权和利益,也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8.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同时规定,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A.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C.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可见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C项正确;此时未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此时尚未探索出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19.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表《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规定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推行()A.满足根据地人民集体参政愿望 B.是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C.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极大地提高边区人民平等意识【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用“三三制”原则,组织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政权,团结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满足根据地人民集体参政愿望与“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不符,排除A项;创建人民革命政权与团结非党分子、中间派不符,排除B项;“三三制”原则强调的并非边区人民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20.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表明A.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B.中共工作重心即将转移C.毛泽东思想正走向成熟 D.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突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时,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因此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同志们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是在1949年春,而1949年4月渡江战役意味着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排除A;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排除C;毛泽东对党员的告诫不等于党的干部作风问题突出,排除D。21.中国和苏联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周恩来说:“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项正确;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A项错误;基层民族选举制度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故选B项。22.1956年的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则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变化主要源于()A.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变化 B.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调整C.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D.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的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则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知,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在中共十九大上,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这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没有调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3.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港澳的回归标志着A.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B.外交政策的成熟C.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D.经济特区的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港澳的回归,洗雪了中国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A项正确;港澳回归属于历史事件而非外交政策,排除B项;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港澳的回归与民主法治建设没有紧密联系,排除C项;港澳回归后,香港和澳门建立了特别行政区,而非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A项。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A.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D.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中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A项;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25.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主导参与”的表现有()A.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B.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D.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属于中国主导参与全球治理,D项正确;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排除A项;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排除B项;1955年中国出席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位置上。本题3个小题,共50分)2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三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今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3)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答案】(1)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答两点)(2)设立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答3点)(3)唐:三省六部制。弊端:行政效率低下。改进: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解析】【小问1】实质:根据材料一中的“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可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得出“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维护国家统一、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小问2】根据材料二中的“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根据材料二中的“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设立中朝”;根据材料二中的“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行察举制”;根据材料二中的“确立新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实行盐铁官营”。【小问3】弊端:根据材料三中的“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可得出“行政效率低下”;改进:根据材料三中的“太宗深察其弊,乃今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可得出“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27.的百年土地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的成立,拉开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的序幕。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劳动人民利益,逐渐成为党的重要议题。革命初期,党陆续提出“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等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随着革命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俞明轩等《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百年沿革与发展》材料二:毛泽东概括了土地改革在的防御战略中的作用。他断言,“深入和彻底”地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地方,农民才坚定地和一道反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7年,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三大战役支前民工达539万人,担架10万副,粮食9亿多万斤。——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下)、邵维正《中共党史专题教程》材料三: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定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概括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概括这一合作经济新形式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答案】(1)根据地:井冈山;核心内容:“打土豪,分田地”;意义: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积极拥护,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2)作用: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广大农民坚定地和一道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土地改革是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3)新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现: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产品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核心:以人民为中心。【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成立后(中国)。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年底毛泽东带来自己的军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因此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成立后(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分配给农民土地,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本题第三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成立后(中国)。据材料一“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积极拥护,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二“1947年,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三大战役支前民工达539万人,担架10万副,粮食9亿多万斤”,可得出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广大农民坚定地和一道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土地改革是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小问3】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材料三“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可得出“新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材料三“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可得出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据材料三“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可得出产品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本题第三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2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出发点是人民的利益,因此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28.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一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学习苏联经验,“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会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这是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概括。——摘编自秦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等材料二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要建设一个“小康之家”。我国的现代化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即我国的现代化是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数量庞大、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的现代化,因此在我国推进现代化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