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到契约:寻求农村法治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_第1页
从身份到契约:寻求农村法治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_第2页
从身份到契约:寻求农村法治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_第3页
从身份到契约:寻求农村法治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_第4页
从身份到契约:寻求农村法治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身份到契约:寻求农村法治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目录TOC\o"1-3"\h\u1290目录 I4506摘要: II32157一、当今社会农民身份的现状 120568二、城镇化、法治化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 217286(一)培育新型农民有利于城镇化政策的推进 23530(二)“从身份到契约”是农村法治化的根本出路 320934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具体方式 313037(一)对转移城市居住的农民的培育 42003(二)对乡村社会农民的培育 524830参考文献: 7摘要:在我国城镇化趋势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基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身份观念,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难以融入城市。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转移城市居住的农民和仍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进行培育,从而实现农民从传统身份到现代契约的转变。只有实现观念上的根本改变,由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和农村法治化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的实现。关键词:从身份到契约;城镇化;新型农民;农村法治化伴随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现状,传统乡村社会下的农民身份在逐渐进行转变。但是,我国传统城镇化模式注重土地和空间扩张,却忽视了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农民身份的转化。作为城镇人口增长主体的农民,基于中国传统身份观念,导致其长期只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不被城市认同、接纳,乃至受到忽视、歧视,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还导致农民对城市社会普遍怀有疏离感和责任意识的匮乏。长此以往,必然会为社会发展累积更多矛盾,形成重大的不安定隐患。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将以土地扩张为主的城镇化道路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育,遵循社会发展方向,实现农民从传统身份到现代契约的转变。一、当今社会农民身份的现状农民指的是长时间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谷梁传·成公元年》中描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土农工商四民”。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宋代的《旧五代史》中写道“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民。”朱德的《和何香凝主任原韵》里有“农民分地大翻身,苦战九年镇日勤。”农民自中国古代以来就长期存在,小农经济的发展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英国历史法学家梅因在其著作中描述到“所有进步的社会,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1]这里所指的“身份”是个人基于血缘纽带和家族制度取得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配置也是以“身份”为标准的。“契约”则是与“身份”完全相反的概念,是指个人通过自由订立协定而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和社会地位的一种社会协议形式。恩格斯也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梅因所提到的社会进步在于从身份到契约“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已说过了”[2]。中国乡村社会长期存在的小农自然经济结构决定家庭为基层的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结构下的农民身份是依附于血缘和家族制度的,因此,依赖于土地生存的传统农民,其首先不是把务农当作一种职业,而是被当作一种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身份,是典型的身份社会的特征。农民指的是长时间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人。直至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社会角色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其由以前整齐划一的以务农为职业的“农民”,分化出“农民企业家”、“农民工”等。特别是城市中从环卫工人、花匠、泥瓦工、木匠、屠宰场工人、纺织厂工人、服务行业的招待员到各种个体工商户,农民除务农外扮演着越来越多的“契约社会”中的职业角色。但是,所谓的“农民企业家”、“农民工”的称呼,表示传统农民的身份特征即使是在以契约的形式获得了其他职业(社会角色)时,也无法从人们固有的印象中抹去。按照梅因的观点,当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个人对家族的依附关系也将逐渐消灭,独立、自由、合意、平等的契约式法律关系,这是人类共同的发展规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有三十多年了,要继续向现代化社会的进程迈进,就必然要建立完善的契约社会,而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变就是契约社会的重点。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脱离了血缘纽带和家族制度对个人的限制,能够通过自由订立协定而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和社会地位的就是新型农民。但是,由于“城乡分治”二元体制尚未改变,我国当代农民亟需寻求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新型农民的转变路径。二、城镇化、法治化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表明中国领导者选择推行城镇化建设的方式来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而农民正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基础法治化治理中的中流砥柱。伴随城镇化和法治化的推进,新型农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延续务农的传统,即使偶尔外出打工却依然以乡村社会生活为根本,另一部分逐渐脱离乡村社会,以在城市生活为重心。两部分农民亟需面对身份的转型,可以说,在城镇化、法治化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对解决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培育新型农民有利于城镇化政策的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特别是农民工的出现,他们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一头连着农村和落后地区,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他们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载体。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互联网中只要出现相关问题都会产生热烈的讨论。粮食的价格受到国家的稳定调控,但其他物品的物价一直在上涨,我国农民为社会建设投入了巨大的劳动力,换来的却是低廉的薪水和在城市享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虽然城镇化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城镇就业岗位不足、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但是,我认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于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是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并且,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针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体制、机制、运行方式上的不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家相继放开农民落户县城和县级市、部分设区市限制,陆续取消歧视性、不合理就业限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又如,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取得突破,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政策体系;各地各部门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积极探索。伴随国家政策的推进,远远落后于城镇化发展且一直未被重视的农民问题,是农民身份转变过程中相应的权利义务意识转变的问题。在政策制度不断发展,但农民主体意识却脱节的情况下,制度的继续推进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加大矛盾的冲突。因此,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民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二)“从身份到契约”是农村法治化的根本出路在乡村社会,城乡二元化结构所带来的农民与市民在公民权方面还存在不平等的事实。人人平等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因此,我以为平等与公正问题在乡村社会归根到底是农民的身份问题、权利问题。乡土农村中农民的出路在于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在乡村建构法治秩序。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说到底是实现从传统的农业国家演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进程,是农民获得转换身份的自由过程。当然,就中国的现有情况来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完全消失,而且就算在制度上将城市所拥有的特权取消,也无法保证农民能够享受到相对的公平,只要农民是一种身份不是一种职业,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公平。而探讨农民应享有的公平与身份转变,并不是要使农民一夜之间变成城市人,具有城市居民的公民权,而是要使城市人和农村人在身份上的种种特权失去意义,在法律上享受真正的平等。从法律的公平性、正义性思考,对农民长期不公平的“制度性歧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解决农村的身份问题和公平问题,就不可能有中国真正的现代化。《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田成有﹣《学习与探索》-1999《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田成有﹣《学习与探索》-1999可喜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法治的推行,都在为农民变换职业和转换身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也从根本上打破了沿袭几千年的、以农村土地为主的封闭式循环模式,当下中国的农村正从一个不流动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流动的社会,而这些都在慢慢改变农民的法治意识。当然,培育城镇化过程中和农村法治化下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方式还有待探讨。三、培育法治化新型农民的具体方式新型农民在依靠传统的农耕技术之外,还需要学习现代农业知识,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了解市场,调整农业生产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并合理利用现代的各种农机具,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新型农民相对于普通农民具有更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能够通过市场的变化来安排生产,将自己的农产品更加有效的打入市场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新型农民更加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善于利用互联网等现代营销手段来拓宽销售渠道,例如将农产品上架网络购物平台、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新型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民学习了现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晓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合理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手段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他们还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轮作休耕等方式来保证土地的肥力和保护生态平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的情形下,培育新型农民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式。而针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分化的现状,培育新型农民的具体方式也应因地因时制宜。(一)对转移城市居住的农民的法制教育对于转移城市居住的农民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其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试图定居并融入城市生活,另一部分是由于城镇化政策的推行,不得不放弃曾经依附的土地,借“利益补偿”而被迫“市民化”。对于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农民工来说,其愿意从意识上接受身份的转变,只是由于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身份标志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严重冲突而客观上未能实现“身份到契约”的转变。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情况能够获得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为了适应或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我们首先应去掉“农民企业家”、“农民工”等用词中“农民”这一身份标签,使用“企业家”、“工人”等词,从形式上表示对农民市民化的认同。而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也是进入“契约”阶段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另外,伴随就业歧视问题的解决,应相应培养农民工在契约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培养农民工熟识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普法和法制教育是有效手段,根本上还是培养农民建立平等的思想观,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位于契约社会的农民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除农民工外,在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扩张中,很多地方采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整村改造等方式,使农民失去了继续享有资产增值收益的权利。由于这部分农民对失地、失利式的市民化模式产生抵触,因此其市民化的意愿和积极性降低。对于这部分新型农民的培育方式,首先要明晰土地产权,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使农民对政府政策产生信任感,使其尽快接受身份的转变。为了使曾经依附于土地的农民接受契约社会的生活,主要方式就是进行职业培训,使其通过职业身份的转变和经济的保障来接受生活的变化。另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使市民化的农民体会到城市生活的优质服务,从而更加适应并融入到城市生活。(二)对乡村社会农民的现代化思想培育城镇化发展道路除了解决城市中农民劳动力的问题之外,不能忽视乡村社会本身的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之一。如果乡村社会不进行转型,即使城镇化政策愈加完善,城乡差距也依然会存在,上文也提到“从身份到契约”是农村法治化的根本出路,因此,对一直生活于乡村社会农民的培育也不可或缺。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由小农自然经济决定的,乡村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提升。相应的,在增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政策下,需要培育讲文明、讲创造、讲科学、讲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农民。针对传统乡村社会农民观念相对保守落后、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生活方式不够科学、了解外部世界信息不够灵通等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脱离的问题。建议采取下列对策:1.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培养新型农民的物质保障。2.在农村普及互联网等信息科技,为农民接触外界世界、接受最新信息提供条件。3.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建设,推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新农村环保建设,反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现代化农业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培训,使农民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三)对乡村社会农民的法治意识培育另外,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保障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法律制度、立法原则和制度框架,能够更好地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价值。这就要求进一步培养农民的法制意识,政府应当普及现代农业及其产业相关的立法,普及农业发展政策,推动农民由政府主导到依靠自我学习得来的认知,来了解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将自己作为农业产业的主体,即契约社会的平等主体,投入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去。最后,培养农民的平等权意识是传统农民从身份到契约转变为新型农民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自我管理的规则一般为村规民约。伴随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村民自治在政策,村规民约被纳入到村民自治的总体框架之中。相对于国家法来说,村规民约在基层的乡土社会能够收获到更好的民主自治效果。但是,村规民约中的部分习惯有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国家法律制度,有时按照村规民约中的习惯内容处理纠纷,特别是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益的分配问题,如发放土地补偿金损害部分有婚姻关系变化的村民对户口及相关权益的选择权,由此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因此,一定要培育农民在村规民约运行中优先适用法治思想解决问题,我认为将村规民约的法治化建设是解决方式。村规民约的内容应当经过合法性审查,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法律规定来展开,不能违背平等的法律观和现行的法律制度。同时,加强对乡村农民制定村规民约的法律业务指导,提供成熟科学的范本,提高乡村干部和村民的法治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农民主动将法治精神带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另外,乡村社会终将向现代化契约社会转变,村规民约毕竟是根源于乡村社会的,契约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应该完全依靠国家法律制度来调整,将村规民约法治化只是乡村社会向契约社会过渡阶段的应用方式。村规民约在乡村社会中的效果源于实践中农民感觉自己是“被统治阶级”,因而害怕国家法的压制与不平等对待,导致放弃或诋毁法律。培育新型农民更应该让其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使基层农民对村规民约的信仰转为对国家法的信仰。要改变农民对法律的看法,让农民亲近法律,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农民对基层干部和执法者的看法,确保基层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