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_第1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_第2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_第3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_第4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岭

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统一世界。

运动性:天体系统

特征一

物质性:天体

天体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层次:

地球

地月系

月球.其它星系J太阳系i

其他恒星系一银河系一

河外星系L可观测宇宙(总星系)

二、太阳

太阳辐射:

L纬度因索: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影响因素j昼长因素:昼越长,太阳辐射越多

地势:地势越高,太阳辐射越强

J天气:晴天多,大陌辐射多

对地球影响:(1)太阳辐射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

(2)为生物的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的运动提供能量

(3)地质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对地球影响:(1)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与地球高空大气碰撞摩擦,产生极光

(4)影响地球气候,与降水量有一定关系

三、地球

特殊性:是人类发现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生命的星球

■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普通型V

结构特征

太阳系八大星系:

类地行基巨行里远日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海王

星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1)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有稳定的光照

自身条件:(1)与太阳距离适中,接受太阳光热适量

(2)体积质量适中,可以形成大气层

(3)适宜的温度,水可以以液态存在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地质年代表

宙代纪主要事件

新第四纪人类诞生

显生新近纪

代古进纪哺乳动物崛起,被子植物繁荣

中白垩纪恐龙等生物灭绝

生侏罗纪鸟类出现,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

生代繁荣

三叠纪恐龙出现,泛大陆形成

古二叠纪生物大灭绝

石炭纪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裸于植物

生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

宙泥盆纪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昆虫出现,

代种子植物出现

志留纪陆生裸厥植物出现

奥陶纪鱼类出现,藻类繁荣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前寒武纪

第三节地球外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慢、地核

1、地壳:一个连续图层,平均厚17km,大陆部分原约33km海洋薄约几千米

2、地幔:在莫霍面与古暨堡面之间,在上部有一个软流层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原约3400km有内、外核之分,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二、地震波:横波(S波)纵波(P波)

纵波快,可穿过固液气三态,横波慢,仅通过固态

四、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冷热不均f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2、常见形式:1、海陆风2、J谷风3、城市风

门大必施比海泮堆冷快夜晚砧地比帚汴。祖快白天山MtttX必度的山谷厘处山坡比同高限的山谷

近施制成电一展低上海近地聊砧地气探盆于程HiU快.气渔上升.PK»温快.气而卜沉.气堀

洋.嫉从海洋吹向睹地,潭.风从姑娘欧向海洋低.醴空气制山域I升.禹,冷克气壮山短卜区.

影龙海风电成山地

南于市K.居民生活,工业相交通工具等低放大脑的

人为热.牛氏liKPU岛『郊K.空,在巾K_L升.

作邻区.卜•沉.近地面风山郊K宛向市区.住市区勺

郊区之间形碘市热力杯派

五、大气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面,并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2、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赤道不偏转

R:水平气压梯度力F2:摩擦力F3:地转偏向力

<

-*,nrML

♦—996

*

9-997

北半球南半球

-99&hPa)一—998(»iPa|

—水平%压帏度力,风向

风速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

等压面的弯曲规律:高高低低(高缶向高处弯,低压向低处弯)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

、水圈

海洋水96.538%

大气水

冰川水

陆地淡水地下淡水

2.526%其他淡水

陆地水J

陆地咸水

0.593%

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性质:从温度、盐度、密度来分析

①温度

1)空间分布:表层海水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1)水平分布、

2)时间分布:同一海区表层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较高,冬季较低

(1)一般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一个深度一下(一般是一千米)随深度变化不大

(2)至直分布J

2)在高纬度地区一般有一个冷中间层,是由于冬季海水温度降低而密度增大,下沉

(3)作用:1)是地球热量储存库2)海洋对地球大气具有调节作用3)海洋温度对海平面升降有一定作

②盐度

(1)世界海水平均盐度是35%。

(2)影响因素:1)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2)洋流:暖流经过海域盐度偏高;塞流经过海域盘度偏低:

3)径流: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4)结冰与融冰:结冰的海区盐度会升高,融冰

的海区盐度会降低。

tiT6HN

大洋度收及邮8纬度的鱼化

⑶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1)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域,海水温度渐低,蒸发量降低,盐度也斩低。全球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o,

最高盐度海域是红海,达41%a:最低盐度海域是波罗的海,小于10%0。

2)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3)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高。

4)夏季,长江入海水量巨大,使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呈舌状或口袋状向外海凸出

③海水密度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①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大;2温度: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

越小;③压力: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2)海水密度的分布:

1)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大;

2)密度最小的海域是波罗的海,最大的海域是红海。

3)大河入海口附近一般密度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4)随着深度的增大压力增大,海水的密度也增大。

⑶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船舶的吃水深度,进而影响核载重量2)不同海域海水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

三、海水运动及影响

(1)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等。

(2)海水运动的意义;

1)输送水量、物质和能量2)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天气。

(3)风)Q寸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港口建筑、航运、停泊等;2)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

和污染的加剧3)可用来发电。

①海水的潮汐

⑴潮汐定义: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名词:高潮、低潮、潮差、涨潮、落潮。

⑵潮汐的影响:1)五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租巷口2)可利用潮汐建设

潮汐电站

四、水循环及意义

①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t蒸铲a4;物蒸腾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⑴蒸发

蒸发旺也.蒸发最大

.

湿度裸露的水域表面枳

蒸发微期.蒸发N

⑵水汽揄送

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lM

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

距海远近、是否有地形阻挡

⑶降水

⑷地表径流

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状况):植被;地质条件(土康质地);蒸发;人类活动取水。

⑸下渗

不利地表水下海

利于地表水卜•海

(6)地下径流

岩石缝隙;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量:地形: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修建水库、农田灌溉、人工抽水、矿坑排水)。

⑺人类活动

受影响环节人类活动影响结果利或弊

地表径流修筑水库、塘坝等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利

修筑水库、塘坝、跨流域调水、“早视具体情

加,<1

改水工植树造林等况而定

蒸发

减弱蒸发、削弱抗洪、

围湖造田弊

调节气候功能

下渗精耕细作、植树造林等增加下渗利

降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增加降水量利

(4)水循环的意义

1)水循环使不同区域的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转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地表的生态和生活环境。5)改造着地表形态。

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

一、生物圈的范围:1)大气圈下层2)岩石圈上层3)整个水圈

作用:1)对地表环境形成及变化具有重要作用2)有调节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

二、植被类型

森林植被:1)热带雨林2)常谈阔叶林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4)落叶阔叶林你5)针叶林

草原植被:温带草原、热带草原荒漠植被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和土壤

第一节走进桂林山水

【1】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池势:地表的高低起伏总趋势

地貌:地表的外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海成地貌

一、桂林山水

(1)地貌:喀斯特地貌类形,

(2)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市地区。

(3)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有CO?的水对可溶性客石溶蚀积过程

桂林喀斯特地统形成条件

(1)大气圆:位于我国五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2)水文: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贯穿南北,有利于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富集.

(3)岩石: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较广泛,岩石可溶性,

透水性强

(4)生物:旺盛的生命活动,使土壤有机质积累,导致土壤中有机酸含量高,水溶蚀能力

强.

二、喀斯特地貌

1、其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厂溶沟、石芽、/林]

峰林、峰丛、孤*溶蚀V

溶洞

地面喀岫寺溶蚀洼地、谷地I作用地下河》地下喀斯特

I天坑、落水洞、艮生桥

沉淀一■石钟乳、石笋、石胜

I钙L作用

2、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

r岩石可溶性(最重要):碳酸盐类岩石(石灰,白云岩)

岩石条和

岩石透水性:空隙裂隙的发直程度

加强条件必备条件

水流动性:受降水、坡度、裂隙及连逊度询

水条用

水溶蚀力:Co2、有机酸、无机酸会

3、对人类活动影响:

有利:1.成为旅游景区2、为居住,防空储藏提供便利

不利:地形崎岖区交通不使、水库易漏水、桥梁易塌陷、地基不稳、建筑塌陷、不利于种植

业、易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表水缺乏

第二节风成地貌

地表岩石及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典型风成地貌.(干旱地区最典型)

一、风蚀地貌

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形成的地貌

‘风蚀柱

风蚀磨菇

风蚀她貌I风蚀雅丹

|风蚀洼地

风蚀垄、戈壁

雅丹地貌:广义一干旱地区风蚀地貌狭义一风蚀作用形成垄槽相间地貌

二、风积地貌

①长条状延伸为沙垄

②类似新的叫新月形沙丘:风将迎风坡沙粒带走,在背风坡堆积下来,沙丘内部形成顺风向斜

层理。

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流动沙丘移动规律:迎风坡沙粒在风吹动下,在断越过沙丘顶部向下滑动,沙子源源不断移动,沙

丘向前慢慢推移,形线流动沙丘

③类似金字塔状为金字培形沙区

第三节河流地貌

流水侵蚀: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侵回蚀垂直于河床向下侵蚀垂直于两侧向两岸

侵蚀

影响河源背后松散岩石冲走河床上游岩石冲走河流将河两岸岩石

走,河流后退冲走

行置源头区上游段中下游段

河流侵蚀:

位置地貌成因特征

源头宽浅河在源头区,地形较平坦,河谷流下侵蚀作用较河谷宽而浅

谷弱

上游“V”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侵蚀作用强呈V形山高谷深,

型峡谷江而

狭窄,岸壁陡峭

出山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呈扇形曲扇顶看到

口形成扇形堆积地貌扇缘地区地势降低

颗粒物变细,土层

深厚,地下水丰富

中游曲流河流经丘陵地区,地形坡度变缓,下蚀减弱,

主要以侧蚀为主,河道变弯曲,当达到一定程

度,称曲流

中游牛相湖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自动裁弯取直,形

成牛蜿湖

下游冲积平因地势变平坦,河流从中上游带来泥沙大量沉

原积

入海三角洲流速成慢所搓带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多汉流,河网密布

口地势低平.

流水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堆枳

第四节分析土壤与形成原因

成熟土壤: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基岩

二、影响土壤形成主要因素

(1)土康质地是根据颗粒大小来划分的

1)砂土:以码粒为生,砂粘在709,以上,砂土空隙天,排水,通气条件好,但保水蓄肥能力

差,抗旱能力弱土壤养分少

2)黏土:以黏粒为主,含量不少40%,空隙小,排水通气能力差,但保水蓄肥能力强,抗早

能力强,可塑性好.

3)填土:砂彩、粉粒、黏粘比例大致相同介于砂土有黏土之间,农业价值高.

(2)因素:成土母质、地形、气候、时间、生物、人类活动.

1)成土母质:王壤发音启始于岩石风化,坚石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其是土

壤形成物质基础,为土壤提供犷物质及无机养分

2)气候

为土壤形式提供水分热量,直接间接影响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及动物微生物活动,是土壤形

成动力因素

3)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其提供有机质

4)地形:影响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化,进而影响土壤发育

5)时间决定发育进程

6)人类活动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

式(人口数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人口分布状况可用人口密度表示。

(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

的指标。通0%109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3)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

疏区。

人口稠密区:1、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2、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从海陆位置看,沿海地带往往人口稠密,而远离海洋的

内陆地区通常人口稀疏。

3、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4、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人口稀疏区:1、高纬度高寒区

2、中低纬度干旱区

3、中低纬度湿润区

特例:热带高原山地,人口聚集(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

畅。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扰。)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表现原因

自地形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人类的生产生活多集中

,妖八、:200米以下的平原于平原地区

素气候气温: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过于寒冷、干旱、湿热

带;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降水:较丰富地区

水资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呈点状、线状、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

源片状分布决于水源分布

士康土康肥沃地区人口密度大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

响人口分布

矿产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人口矿产开发提供了较多的

资源的聚集就业机会

人生产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影响最为显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文力著:农业社会居民点比较分散,人社会生产方式有所不同

因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

素社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

发展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人运输条件、医疗卫生等

水平口稀疏方面

历史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历史悠久的地区地理条

因素件较优越,产业基础较

(5)中国人口分布:大致沿胡焕庸线成不对称分布。(黑河一腾冲)

(6)问题:

1、人口分布不均匀,是否人口分布就不合理?

答:不是,自然:从我国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来看,我国东南部气温适宜,

降水量丰富,地形平坦,土康肥沃。

社会: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科技发达,所以东南地区可容纳人口更多。

2、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状况可以改变吗?

答: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短时间无法改变。

第二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迂移及特点

f人口迁移:1、变换常住地(空间移动)2、永久性、长期性改变居住地

人口移动1

人口流动:知期人口移动

不同时期人口迁移:

时原因人口迂移特点流向

早满足生存需求条件较好地区

农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以某团性迁移或大社会活条件较好地区

业环境批迁移为主

15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从“旧大陆”迁往“新大从亚洲、欧洲、非洲流

世义扩张陆”人口迂移规模大,向美洲、大洋州

纪持续时间长

19

第国内人口迂移:以向城镇迂移为主

第二次国际人口迁移:向发达国家和地世界大区迁移;

次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战后外劳工增多;

国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趋于多元化等

外籍劳工对迁入于迁出国的影响:

迁入:利: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引入外籍劳工,可以弥补

本国劳动力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节省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弊:容易滋长当地的排外情绪,引发种族纠纷等

迁出:利:对于人口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居民出国务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汇收入,

缓解本国人口压力

弊: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无疑会对本国发展造成损失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

经济发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我国技术人员“孔

展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雀东南飞”

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和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

通信迁移

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

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

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

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迂移

土壤及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迁移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

土地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

迁移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矿产资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源迁入

自然灾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历史上黄河决口引起的人口移动

害而迫使人口迁移

社会因素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

文文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化教育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

人口迁移

婚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迂移的重军嫂随军

家庭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

老年人的迂移起

要作用

政政策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

治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支援边疆省份;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

流向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

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历史上我国都城交换和朝代更迭引起

变革起人口迁移的人口迂移

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

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

口迁移

人口推拉理论:

迁出地----------------►迁入地

推力因素中间阻力拉力因素

就业机会少人口迁移过就业机会多

收入不稳定,收入低程中克服一收入稳定,收入高

医疗,教育条件差切困难(例医疗,教育条件好

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差如:严格的户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好

公共设施差籍管理制度,公共设施好

居住、交通和通讯条件差传统观念等)居住、交通和通讯条件好

环境质量差环境质量好

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环境优美、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对迁出地:利:1)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开发利用土地资源2)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经济科技的

联系

弊:1)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2)影响迁出地进一步发展3)引发家庭纠纷

对迂入地:利:1)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2)保护迂入地商品流动及经济发展3)促进第三

产业发展

弊:1)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及城市管理难度2)住房、交通、卫生面临巨大压力3)加强

环境负担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合理容量:合理值

人口容量:警戒值

二、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资源丰富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正相关

负相关: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手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

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乡村用地的类型: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公共用地区和商业用地

农村特点:1、从总体上看,乡村内部的空间结的比较简单。

2、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

3、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合理规划和利用的意义:1、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2、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体现社会公正

3、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山村的问题:

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耕地分散面积小耕种不便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

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差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村寨分散不利管理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农村空间

文化底蕴厚重,但传承不够保护宣传文化

缺乏体现原生态产品价值的渠道农业产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类型: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生态用地

城镇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高度聚集

类形态特征区位选择选择原因

商呈点经济活动最城镇中心和街角两侧城镇中心人口

业状或繁荣,人员密集、交通便

区条状,流动大,地利,便于商品

占地*价高,土地流通

较少利用集约

工聚占地集中,城镇外围,交通线两侧为了减轻对城

业集聚性强,市污染,交通

区主要在城市便利降低运揄

外围,沿交成本,城市外

通线分布围地租水平低

住聚占地面积最高级郊区,环境优环境优美,文

宅广,有高级住宅良地区化气氛浓厚,

区与普通之分区交通便利

普通与内城和工便于工人上下

住宅业区*目连或班,居民收入

区在其附近较低,文化教

育程度一般

补充:1)中心商务区:使城市商务活动最繁荣的地区

特点:1、经济活动最繁忙2、建筑物高大密集3、人口昼夜差别大4、内部分区

明显

2)城市外围工业区布局原则:1、以废气为主的一般分布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当地最小风频

的上风向2、以废水污染为主的一半在河流下游3、以噪音

污染的一般在远离居住区4、以固体废弃物为主在远离居

民区和农田的地区

各类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租水平由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便

利程度就决定

2、社会因素:居住区分化

3、历史文化:早起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利用有一定影响

4、行政因素:干预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功能区

5、自然因素

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同心圆膜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概念: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

特点:1、区域性2、多样性3、独特性4、相对稳定性

中国地域文化区:新疆荒漠一一绿洲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东北黑土文化区、

华北平原文化区、黄土高原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江南水乡文化区、云贵高原

文化区、华南妈祖文化区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例:红河哈尼梯田

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涵养水源,村寨位于山腰,水量充足洁清,靠近梯田,方便管理,山坡梯田

海拔低,热量充足,水可顺地势流入梯田,便于水稻种植

森林作用:涵养水源,只有足够多的森林才保持梯田常年有水,体现人地和谐。

第三节城镇化

一、城镇化及过程

概念: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3农业活动

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化可以用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来描述。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

城镇化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低于30%超过30%达到70%

速度城镇人口增长缓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城镇数量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