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_第3页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_第4页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学一容量大,不但要把握目前的学问,还要把高中的学问与学

校的学问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一、总结这四个环节

都比学校的学—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关于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的文章,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1

学问与技能

L上海港的成因和进展的有利条件。

2.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有利条件;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探究式教学,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

因素。

教具

多媒体以及《上海港位置图》《北京市主要大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

位置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一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主要包括哪些呢?

同学回答:铁路线、大路线、内河航线等。

导入新课:同学回答得很对,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都是

由交通运输点组成的,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

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影响交通运输

中的点。

一、港口的建设

同学阅读教材。

老师提问:什么是港口呢?

同学思索:港口是具有肯定面积的水域或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靠、

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同学阅读教材。

老师提问: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优势和劣势?

老师引导,同学思索: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

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

长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

优势:

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

2.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

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供应了优越的陆域条件;

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供应了航行和停靠的水域条件。

劣势:

1.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又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简单淤塞河道,一般在

运营后必需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

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板书并打出投影

片图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书)

(先让同学自己读图分析,并思索图中的小字部分的两个问题)同学

们,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第六单元第四课"城市化〃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

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五课中还学—了上海近年来在爱护和改善城市环

境方面所实行的措施,我们今日来学一上海港口的建设,留意与前面

的学问联系起来,分析图7.15也要与第六单元的6.18、6.26两图结

合,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先让同学回答,然后老师通过引导来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

市主要位于长江口的南岸(由于上海市还包括长江口中间的崇明岛和

一些小岛),而上海港(港区)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上海

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

口的设备、建筑供应了优越的陆域条件;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

多媒体投影:图7.16。

同学阅读教材。

老师引导分析:

1.从自然因素来看。汽车站宜建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

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汽车站应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富

强地段,且让人们简单找到。

3.从经济需要动身来看。便利人们乘车,汽车站应选择在与市内、

市外有直接联系的地方。

多媒体投影:图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来的一项新建筑,当时

在站址的选择时,曾经有三种方案,试分圻哪种?

同学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迁单位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

最远、距电影制片厂很近,车辆行驶震惊对制片生产有干扰,而且翠

微路较窄,道路两侧多政府机关,与旅客车站、服务设施等内容不大

协调。其次种方案,需要拆迁首钢公司的炼钢车间,搬迁量很大c通

过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第一种方案。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2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进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把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分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展中

的差异性,从而学—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忱,猜测家乡城市化的进展

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进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头消失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头。但是,在人类历

史的不同进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

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进展阶段

【展现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思索:

《城市化一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⑴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头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老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进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

呈一个被拉长了的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现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

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索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一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一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受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进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

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老师总结:

《城市化一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城市化进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比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

市化进展差异,思索:

《城市化一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头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进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将来的进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城市化进展的差异。

老师总结:

《城市化一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

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

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消

失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留意平安和中同学形象。

四、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同学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力量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

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

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推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

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

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⑴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消失极昼

现象,南极四周消失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消失极昼现

象,北极四周消失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

圈以北处处消失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

处处消失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

圈以南处处消失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

处处消失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

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WHW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

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

的太阳高度肯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⑴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

假如太阳直射点在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

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转变,由于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而转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

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

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⑴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

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

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湫季9、10、11月份佟季:12、

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

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

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同学争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

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尢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和66。34。与低

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4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具体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

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进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

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

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缘由。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

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分应在

教学中引导同学加以对比。使同学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

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同学就较简单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

大差异的缘由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

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娴熟

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关心同学理解农业生产的布

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

对同学探究力量和读图分析力量的培育。活动I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

出示地图,让同学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同学

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关心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

3是“我国一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不一些这一地

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

最终引导同学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而且要用进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同学分析地中海农产品

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

较,使同学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

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

同时训练同学的读图分析力量。

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

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训练同学读图

分析力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关心同学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

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详细案例引导同学理解法国和西班才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

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方案5

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洁,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同学用〃眼

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

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

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同学在学校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

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

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学问讲清讲透,由于只有这

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木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

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讨论,来推知地

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把握地震波

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地震波速

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

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依据这两

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

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

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

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

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

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进展,为人类造福。否则,

会使生态系统恶性进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育同学的整体意识,熟悉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把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争论法

教学过程

老师行为

同学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

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

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

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

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信任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现给同学看)同学们能

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同学的描述进行鼓舞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

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

心之旅》中的仆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行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老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呢?

认真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其次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

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依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

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化探究:假如是在水面上呢?你

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儿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

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也许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假如会,是如何变

化的?(深化探究:据此你能推想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依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匀称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终,老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的确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

构)

1、同出地球内部圈层不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老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