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_第1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_第2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_第3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_第4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家园——生态保护与美丽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五位一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一体发展、协调推进。生态文明问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长效热点,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一、选择题1.西周有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战国有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上述规定()A.体现了统治者仁爱之心B.说明人与万物平等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D.保证了社会的稳定2.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经历了三个阶段,这说明()阶段时期表现第一阶段从上古至春秋时期环境保护法制十分完备第二阶段从战国到唐代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虞部”的作用逐渐减弱或被取消第三阶段从北宋至清代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A.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B.农田荒芜土地兼并严重C.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D.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变迁同步3.如表为“中国古代沙尘暴天气记载简表”。如表,据此可推知()时间记载次数波及地域公元前4世纪2次主要局限在西北地区4~10世纪39次长安等地多次出现11~15世纪97次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已沙漠化B.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C.游牧民族南下导致中原环境恶化D.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4.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A.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C.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D.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5.明清时期,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仍然不能扭转自然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森林覆盖率每1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乡约、族规、宗教、道德等非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据此可知明清()A.正式环境制度供给不足B.民间环境保护制度将取而代之C.融入世界体系风险加大D.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6.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水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B.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7.19世纪后期冶炼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导致很多工人出现了苯胺染料中毒。20世纪60年代,含铅汽油导致美国儿童铅中毒率高达85%。众多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许多化学中毒等新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石油工业的发展B.国家立法的缺失C.资本家肆意剥削D.城市化进程加快8.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A.城市经济建设倒退推动法制建设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D.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9.英国启蒙文学家笛福曾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B.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C.其他城市的竞争D.工业革命带来负面影响10.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导致()A.生态环境恶化B.经济改革失败C.经济发展停滞D.政治改革受挫11.有人评论罗斯福新政的某一措施: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当时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而且为战后美国的环境运动埋下了伏笔。下列属于这一措施的是()A.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B.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等组织C.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D.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12.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但在全球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南北差距扩大、地区冲突不断、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猖獗等一系列问题。这集中说明()A.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已刻不容缓B.应通过国际协作减缓全球化进程C.发展中国家应注重保卫经济安全D.各国应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在于如何防治エ业发展过程中“三废”排放,促进“三废”的循环利用,但囿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环保工作进展不大。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大跨步地发展。1983年,在中国环境保护第二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86年,农村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污染的关注。1995年,首批对污染企业排污的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于浦东落地,制度本质是对新、改、扩项目征收排污费用,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污染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1998年起,基于财政支付的对森林、草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然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已经开始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探索,关键是主体、资金、方式多元化,即更多依靠企业、贤达、民众的共同发力,激发潜在动力。——摘编自王思博等《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进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并说明其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探讨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的课题上,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阅读史学家钱乘旦的《英国通史》第五卷《光辉岁月——19世纪英国》时节选了以下内容: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孪生姐妹,但城市的急速发展也引发了“城市病”。……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全神贯注地发展经济、追逐利润,对身边的世界——城市和环境不闻不问,于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脱节,英国患上了“城市病”。当时的城市完全没有“规划”,是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产物。……城市污染严重,河流污染也造成严重的卫生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此后,浴室、医院、公园、供电、有轨电车等公共设施也渐由市政管理和经营,公用事业逐步摆脱私营体制单纯牟利的动机,转变成为市民服务的“公用事业”。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与改造工作也开始了……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英国的城市面貌逐步发生改变,因此,“城市病”已得到初步控制。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给历史兴趣小组拟定一个主题,围绕因果关系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主题,论述需围绕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1.C【解析】“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先秦时期生态保护的要求,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仁爱之心,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与万物平等的信息,故B错误;“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说法错误,故D错误。2.D【解析】根据材料“第一阶段环境保护法制十分完备”“第二阶段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虞部’的作用逐渐减弱或被取消”“第三阶段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可概括出国家环境保护的职责逐渐弱化。从战国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从北宋至清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可得出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土地兼并,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自耕农的数量不是大量增加,而是减少,故C项错误。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4~10世纪中国大致处于唐朝时期,统治中心位于长安地区,因此“长安等地多次出现”的频率较高,公元11~15世纪大致处于宋元时期,统治中心位于开封、大都等地,因此“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D正确;西北地区的沙漠在春秋战国之间就已经出现了,这主要和气候环境有关,A排除;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已得到开发,B排除;C属于夸大游牧民族对环境破坏的影响,排除。4.B【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统治者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材料强调了孝文帝改革前期都城平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自然灾害是迁都原因之一,而不是农业生产被破坏,A错误;材料只是涉及自然灾害,而不是多种灾害并发,C错误;材料体现了“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D不是材料主旨。5.D【解析】从材料可知,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是环境问题仍然恶化,说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D项正确;“供给不足”不能体现,排除A;材料只说非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并不能体现取代,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融入世界,排除C。6.A【解析】依据题干“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水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城市,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或者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A正确;仅凭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完备,B排除;题干没涉及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C排除;题干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但没有体现其进程发展迅速,D排除。7.A【解析】根据“冶炼工业迅猛发展”“苯胺染料中毒”“铅中毒”“化学中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和石油工业的出现、化学污染有关,故选A;这些现象主要和石油工业的发展有关,BCD都不是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8.C【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代价是日益恶劣的环境,为此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故C选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A选项错误;对城市化建设问题的管理与政治体制建设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表明英国政府出台法案对城市化建设问题进行管理,并没有体现出由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D选项错误。9.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所以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故选D;据“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可排除AB;其他城市的竞争明显不是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的原因,排除C。10.A【解析】赫鲁晓夫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导致了苏联生态环境恶化,A正确;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不是经济改革失败和停滞的原因,排除BC;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与政治改革无关,排除D。11.A【解析】分析材料,“环境”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主要指严重的失业问题,环境运动主要指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公共工程,有利于缓解失业,缓解经济危机,并且消除了该流域的洪水灾害,因此选A。BCD都属于社会措施,和环境措施不符,排除。12.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差距扩大、地区冲突不断、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猖獗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要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要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故D项正确;国际关系民主化指的是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应积极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全球化进程,不能减缓全球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只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故C项错误。13.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注重发展工业;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技术水平低;“文革”期间国内政治动荡。(2)举措:加大力度,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拓展到农业和民众生活领域;由污染后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建立“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系统补偿制度;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意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展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