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_第1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_第2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_第3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_第4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连续性文明,几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选择题1.[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一模]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认为,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孔子还说:“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惠就能够使唤人。”由此可见,孔子()A.重视将“仁”付诸实践B.迎合了当政者的需求C.意在构建平等的社会秩序D.率先倡导社会责任意识2.[2021·天水市高三模拟]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3.董仲舒认为,按《春秋》之法,灾年、战乱之年不维修旧的建筑,不能让百姓困苦,不能伤害甚至杀害他们。这表明董仲舒()A.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B.主张民众利益是国家利益核心C.利用天谴思想约束统治者行为D.继承了先秦儒学治国理政思想4.明清时期,地方士绅通过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等方式,达到“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的目的。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伦理渗透乡间治理B.文官政治依旧存在C.士绅群体掌控基层权力D.民间文化形式多样5.《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道于老师孔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一思想,理学家程颢曾经指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A.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B.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束缚C.有利于和谐社会形成D.得到民众普遍自觉遵守6.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王夫之的主张()A.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B.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7.甲午战后“中体西用”成了流行词,“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梁启超认为“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亦稍稍和之”。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A.对洋务派仍存幻想B.需要加强思想解放C.多数认可学习西方D.新旧思想纷争激烈8.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B.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9.胡适曾说:辛亥之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孔子与儒教、佛教、道教、家庭、婚姻、孝道、神灵、长生不老,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其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铲除了封建伦理B.完成了民主革命C.结束了专制统治D.推动了思想启蒙10.古代汉语中“传”和“统”两字连用均指皇位的传递。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报端著述之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势高涨C.新文化运动冲击旧文化格局D.儒学仍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1.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此得出《新青年》《民报》()A.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C.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D.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1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强调:“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民族的形式。”对这一主张解读合理的是()A.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社会基础B.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C.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革命纲领D.论证了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千五百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大同”“小康”思想。儒家将“大同”作为最高纲领,但是行事却把“小康”作为实践目标。儒家典籍描述的小康社会,也不过是人类社会刚刚迈入私有制时代的一个靠礼义等国家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秩序的社会。这些思想集中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摘编自乌东峰《论中国小康社会》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江浙地区时,用“小康社会”来描述我国所追求的社会状况,并提出人民的吃穿用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等6项标准。此后,他在内政外交中,多次使用“小康社会”一词。他的认识,已经从经济指标这个量的方面,发展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摘编自申文明《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提出“小康社会”思想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倡导建立“小康社会”的特点,并说明其背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像现代西方这样多元化的社会中,教会和国家、资本和劳工、政府和私人企业诸种力量在法律规定下保持平衡。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耿直和忠心、真诚和仁慈这些整个家庭体制反复灌输的个人美德才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法律是政府必需的一种工具,而个人道德才是社会的基础。古代中国社会并没有因法制观念淡薄而出现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被儒家学说牢固地连在一起。这一伟大的伦理制度在中国的地位之重要相当于法律和宗教在西方共同所占的地位。——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1.A【解析】题干信息是孔子的弟子向孔子问“仁”,孔子强调了“仁”应该付诸实践,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故A项正确;孔子的思想和春秋战国当政者的争霸思想不吻合,B项排除;C、D项材料没有体现。2.B【解析】题目中“养气”“养心”和“学”“思”“行”都强调自己对自己的督促,体现主体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目中“养气”“养心”与仁、礼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并不是需要教化,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而题干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故D项错误。3.D【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观点是遵循了《春秋》之法,说明董仲舒受到了先秦儒家经典《春秋》中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西汉初年的治国主张,而不是董仲舒所提倡的,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董仲舒主张民众利益是国家利益核心,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天谴思想,故排除C。4.A【解析】“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是乡间治理的方式,因此A项正确。地方士绅有退休官员、落第士人,或有名望的乡间人士,与文官政治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士绅群体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教化,不能得出他们掌控了基层权力,C项错误;材料不是民间文化形式,D项错误。5.C【解析】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强调的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A排除;材料与对人的束缚无关,B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6.C【解析】“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体现了王夫之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冲击了宋明理学的权威,故A错误;王夫之的主张不能体现史学革命的必要性,故B错误;该思想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没有影响,故D错误。7.C【解析】据材料“举国以为至言”“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亦稍稍和之”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进行了反思,主张向西方学习。而梁启超认为“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说明他也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也不应舍弃“中学”。这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多数认可学习西方,C选项正确;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也说明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对洋务派抱有幻想,A选项错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进行了反思,主张向西方学习,这正是思想解放的表现,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没有涉及旧思想的信息,更没有涉及新旧思想的纷争,D选项错误。8.B【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中国人的抗争和探索,B正确;西方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不能体现儒家文化的与时俱进,排除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9.D【解析】根据“辛亥之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可得出其强调辛亥革命对思想解放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故推动了思想的启蒙,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排除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10.C【解析】据材料可知,“传统”意指君主专制,但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日渐流行;这与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文化之争冲击文化保守主义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A项是其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B项是“传统”一词客观上所起的作用之一,并不符合设问主旨,故排除;材料强调新旧之争引发“传统”一词频发,而非强调儒学地位,且1920年后儒学正统地位已发生动摇,故D项错误。11.C【解析】根据“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可得出这些报刊都强调民主与自由等进步思想主张,C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新青年》是激进派,而不是革命派,排除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12.B【解析】毛泽东强调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与中华民族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形式的文化。这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故B正确;材料未揭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社会基础,故A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革命纲领,故C错误;材料论证了民族文化与新民主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故D错误。13.答案:(1)意义:反映了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建构了一个私有制时代的社会蓝图;为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诉求提供了一个现实实践方向;以礼记为纲常的治国方略为统治者实施仁政提出了依据;作为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2)特点: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相结合;根据国情适时作出新的调整,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目标;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背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注民生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依归。14.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评析: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和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修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