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论文共2篇_第1页
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论文共2篇_第2页
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论文共2篇_第3页
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论文共2篇_第4页
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论文共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新闻学研究生教育也应注重实践性教学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规模自2002年以来急剧扩大,新闻院系开始大量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①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另一方面,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媒体不招新闻专业学生”,我们发现,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曾几何时,媒介从业人员中的精英人物不再由具有新闻传播研究生学知识背景的人”一统江湖”。一、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与业界需求无法对接随着新闻类型的细分,报道领域渐趋专业化,媒体常常青睐既熟悉报道领域又精通新闻业务的人才,但在这类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情况下,他们宁可要熟悉报道领域知识的人才,而我国新闻教育由来已久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传媒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一家新闻单位,这样一句话流传甚广,”硕士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一位传播学的教授认为该评价“有道理,但不全面”,“要论对传播学理论的熟悉以及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科生肯定是不如研究生的,研究生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能力不强的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教学和研究人员,可现在大部分硕士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新闻实务工作。”②这其实是培养目标的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于硕士学位的认识侧重于学术标准,培养要求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培养目标基本是教学和科研人员。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科学家、大学教师,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而且,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不仅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新闻传播学本身具有学科特殊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学科。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61年,当时复旦大学招收两名新闻学研究生,被视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978年,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发展,当时全国只有三所新闻院校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到1998年,国内共有新闻学专业博士点4个,硕士点25个。③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的诉求就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闻专业人才以己任.掌握新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学识基础,有比较宽阔的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视野和新闻专业的技术技能。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是各大新闻院校认可的新闻研究生培养目标.据统计,200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突破百万.随着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每年有数以百计的新闻学研究生投入就业洪流.他们中,有多少可以进入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理论研究?进入媒体从事新闻传播实务仍是多数人的就业途径。对于媒体而言,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是引进人才的基本标准。新闻专业研究生在学历,专业背景上与本科生及其它非新闻专业毕业生竞争,并无明显优势。笔者所在的班级,有近三分之一是非新闻专业本科生考入的。目前我国新闻院校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多为理论研究型课程,如,传播理论研究,中国新闻史专题研究,法制新闻专题研究一,并不重视实践性课程,很多新闻院校的网站上根本找不到新闻实务这类实践课。这样一来,本科为非新闻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研究生基本没机会接触新闻业务实践,另一部分系统学习了7年新闻学专业知识的研究生也因为疏于新闻业务训练,难以受到业界青睐。其实,媒体十分需要具有多重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早在2002年,广东三大报业集团招聘采编人员时明确表示,优先录用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实践能力强的新闻研究生。通过对比,新闻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纵向竞争,和与其他非新闻专业研究生的横向竞争,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不同层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尚未真正区分,造成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走向上的基本一致;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相对落后,尚未与新闻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接,使得新闻学研究生相对其他专业研究生并无优势可言。④二、高校加强新闻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对于自身的尴尬境遇,一些想在日后从事新闻业的学生,也在积极寻找课堂之外的实践机会。每逢寒暑假,报社、电视台就要接待大量的新闻学实习生。媒体无法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也是令新闻学研究生头疼的问题。目前,国内一些新闻院校已经借鉴国外新闻学教育理念对解决新闻研究生教育实践性差的问题作出了有益探索。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研究生教育上就强调实践性:学院在将大量媒介从业人员引入教学环节的同时,开设了一些项目训练课程和提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条件安排研究生进入国内外各主流媒体机构实习,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还设立了“杜孟奖学金”鼓励研究生优秀策划方案。⑤还有级具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大篷车”课堂,把课堂推向户外,锻炼学生在路上找故事、写故事的能力。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和学习新闻学核心原理,这种“走在路上”的新闻学教学理念,是“大篷车新闻学课堂”的精髓。笔者认为,国内多数新闻院校在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是颇有成就的。笔者所在的新闻传播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大一假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和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开阔眼界,锻炼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二的暑期实习让学生在为期4周的实习中,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初步检验自己采、写、编、评、摄的业务能力。大三开展为期19周的专业实习,学生进入“媒体人”的角色,进行新闻实务训练。此外,还有新闻摄影,广播电视采编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摄影大赛,主持人大赛,DV作品展播,院刊《心语》的采编,推广读书活动《小书楼》的汇编,都大大锻炼了新闻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但这些活动中却难觅研究生的身影。一方面,研究生埋头理论知识的学习,自身参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学院也应重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第二课堂”;与实习基地合作,为研究生在媒体实地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可组织研究生在本院新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可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写出6000字的深度报道或三十分钟的电视深度报道,并不要求必须发表或播出,导师评价合格即可。⑥如果能在新闻学研究生教育中推广这种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刺激有意投身新闻事业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也为新闻学专业培养复合型高学历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第2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践双向考评机制研究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作为刚刚启动不久的新兴学位,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优化新闻传播队伍结构,提升在职新闻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进而完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且在其培养方案中,采用校内外导师合力培养的做法更是为专业型新闻人才提供了学习和展现自我的平台。然而,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往往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为此,落实每一个具体的实习项目,建立可量化的校内外实习实践考评机制,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一、双师制下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践瓶颈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其中,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首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此举“改变了中国高等传媒教育硕士阶段只有学术型硕士的单一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学位并存的双轨体制转型”。“双导师制”的师资结构最能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区别,在培养专业和专门技术的基础上,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重视实践与应用,“弥补了新闻教育中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探讨动态,深入一线,互动研究,对接研究和实践,培养专业潜在眼光的新闻工作者”。这无疑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具体培养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校内外导师责任范围的模糊化由于是新兴学位,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索状态,部分学校也一直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唯独在专业课上有些许的变动。由此也直接导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盲目学习,校内导师将其与学术型学生相区别,学术修为上放任自由;实习阶段也是匆忙上岗,即使有业界导师带领引导,亦属于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长此以往,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仅在校内无法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校外的学习实践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能,表面上是坐拥两位导师,实际上却是两头不顾。而据《新闻与传播硕士设置方案》,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来看,不仅基础理论教育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实践能力方面亦提出了比学术型研究生发展要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落实这一培养目标,明确校内外导师的教育教学责任是培养应用型媒体人才的第一步。(二)具体考核操作过程中的简略化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实习态度的问题,更有业界导师“招收免费劳动力”的思想作祟。首先就实习者自身来说,在实习期间往往因为学校催交毕业论文、找工作、不适应实习单位等种种原因使得实习时间缩短,实习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新闻专业技能的真正掌握。其次是在具体学习实践中,现阶段的业界导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作品往往只是给出当下的参考意见,并不会给出具体的后续性指导意见和中肯的评价;还有就是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出勤、出访,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和操作要求,使得学生自身对于实习实践的投入和关注度不高。这些都对培养杰出的“新闻人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高校传媒的教育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目光不应只满足于简单的粗放型培养和粗糙的管理体系,而应转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就对新闻传播学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实习结束后沟通对话的缺失化当前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在实习之后的普遍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后续的经验总结,忙碌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事宜常常掩盖了实践的真正意义所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也无法让他们沉心静气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但就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来说,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储备队伍的发展决定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衰,亦关乎整个传媒业的未来和发展,匆忙的实习和就业并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而通过学术交流,分享其在采访、写作、策划、编辑等经历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不仅有助于实习者自身在新闻业务上反思,使其更快成长,更是对他们的个人思想、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可以言传身教地影响下一届的学生。学者李彬“把政治素质、文化底蕴、实践意识和国际视野,作为新闻教育的四个有机环节”,其中新闻通识教育贯穿始终。因此,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研究生的未来发展“先行探路”,制定一套严密的培养方案,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尤其是对其实习实践中的考评机制进行细化处理更是迫在眉睫。探寻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模式,来培养和提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也是优化我国新闻传播专业队伍、提高业界新闻工作者整体业务质量、增强我国媒体影响力的关键。二、双向考评:校内外实践基地拓展下的具体机制建构虽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比媒体的实践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够真正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且早在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明确指出专业学位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为此,细化学生实习实践的各项指标,实行校内外实践基地拓展下的双向考评机制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极具战略性意义。在依托(校、院)报、电视台、网站、微博、论坛等的全方位建设,形成立体式的校内实践平台的同时,积极开展与校外实践单位的长期合作,建立与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将其作为校内实践平台延伸出的实践主战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内外导师的双向考评机制。由此,笔者认为整体的双向考评机制应以新闻与传播实践为导向,实践单位与在校导师均需纳入考评主体范围,且双方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能力考评侧重点,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考察。亦正如法国大学里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追求一般文化素质培养,注意教学内容与科技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环境中传播技术和传播实践内容的演变”。(一)业界导师考评的量化操作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为此,在为期半年的学习实践中,不仅要尽快地适应业界对于项目策划,稿件采写、刊发或是播出的快节奏,更要培养时代敏感性,以高质量的专业素养完成每一次的任务。.历次参与的详细备案。具体而言就是要有详细的出勤表、出镜表和出访表,对每一次的准时参与都要有业界导师的勾选和认定。正常的出勤首先体现的正是实习者的态度问题,对于不能及时到达或缺席的应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以请假条的形式写入当日的实习报告中。对于缺席一次者扣除1分,迟到者扣除分,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并最终纳入作品成绩中,而对于缺席或迟到3次以上者,将给予实习不合格处理。.阶段性详细记录。该部分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求实习者呈现每一次的专业作品——产品开发、广告设计、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艺作品、新闻作品或音频视频等形式,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业界导师对于每一次作品的评价。在为期半年的实践学习中,实践单位应根据具体的实践岗位要求,以相应的指标体系给出阶段性的评价表。例如,在个人完成的作品中,最终的成品固然是评判成绩的参考之一,而更应着重考察初稿与指导后的终稿之间的前后变化,以此判定其专业态度并打分,由此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个人专业素养,更有利于激励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而在二人以上合作完成的作品中,以分工形式出现重在考察集体协作能力,并以出力的多少、努力的程度和团队的协作程度来判定最终作品的成绩。.报告式自评记录。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除了业界导师对于学生作品的阶段式评价之外,学生对于自身的考评和审视亦尤为重要。自评包括对于每一个阶段作品的评价,实际操作中对自我表现的评价、对每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一次进步的评价,以及实际出访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的评价,乃至个人在此期间的思考等都应纳入其中。由此,一方面可以使其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业界导师在查看时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培养方式。.总结式他评鉴定。在实习实践的最后阶段,不仅需要业界导师对于实习实践的总结评价,更需要业界资深导师团队对其实习作品和表现的综合鉴定,由此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判此次实习的最终成果。整个实习中作品成绩占50%,自身业界导师占30%,业界其他导师评价成绩占20%,构成最终的实习成绩。(二)校内导师考评的细化指标基于前期已有的实习作品和业界评价,此考评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习实践之后再次回归校园之时,校内导师检验作品、分享经验所用。具体做法如下:.检验实习日志或实习报告。这是在学生回归校园之初需首要完成的任务。检验学生的实习报告,包括其实习期间的各类作品和业界导师的评价,以及自身在此期间的自我认识等等。不仅让校内导师对其实习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更可以让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回归理论指导以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再现实践作品。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学校媒体资源请参加了实习的同学再次展示或讲述实践过程。如在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时,向以自身校内导师为中心的小组分别讲述实践体验的过程,让他们通过实习生的讲述和应对过程给予一定的评判。其次是进行实践课题(学位)论文答辩,同样以导师为中心进行小范围的答辩和释疑,由小组成员和责任导师打分,各组再推举一位最优者面向全部实习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述创作过程,最后由所有导师评价给分,取综合平均分为最终考核分。如此一来,既可以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较为科学的考评和检验,又可以借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以此激励和督促学生实习实践。.近距离师生交流总结。经过上述考评之后,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自由的讨论,导师参与但不主导,主要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这样导师不仅可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教学反思,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细化、优化和个性化”,更可以在零距离的沟通中敦促学生及时梳理实践经验,总结教训,以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三)校内外双方经验交换式对话当前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践的突出问题除了缺少落到实处的量化指标外,还有就是在实习实践结束后鲜见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以致出现了培养分歧也往往不了了之。为此,学生在实习实践结束后,校内外导师之间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成果,包括实习作品和回校汇报作相应的交换式对话,两者“通气”后才能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有较为明晰的判定,并以此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较为明确的喻示。由此形成双向沟通带动学生积极性的良性循环,营造出“高素质、高水准、高就业”的实习实践氛围。三、落实双向考评机制的实际意义学者张昆认为,“在新闻传播领域设置硕士专业学位,一方面是基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性质,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就属于应用文科,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本来就应该是专业学位,何况其对应的庞大社会行业所需要的,并非高级学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是社会巨大需求的拉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固然有其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必要,但是比起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来,毕竟要少得多。”由此可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应然之举,而对于其实习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的科学考评机制的建立尤显重要。(一)以细致分工明确分配导师职责建立双向考评机制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校内外双导师的职责,细致分工下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实践业绩做更为科学的指导和判定,也不至于在具体实践中出现无人指导或交叉重叠的状况,导师们亦可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所长,作出有针对性地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有依可循的考量指标为学生们实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现实保障。另外,科学的校内外考评机制细化双方的培养标准,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通过积极的统筹规划和安排,更是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和实践秩序,也为未来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二)以量化指标激励学生实习实践“新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干中学,经验只有由实践累积”,为此,高质量的实习实践经历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关重要。双向考评机制中的考核维度、各级考评指标及其权重,以及最后实习成绩,都将以等级或分数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