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八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商朝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属于同盟关系,二者未必有血缘联系;至西周,分封对象多为宗室子弟,或者以通过联姻形成的甥舅关系作为补充。西周国家治理制度的这一转变()A.强调了同源同祖的宗法思想理念 B.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D.加强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在商朝,王室与附属国之间未必有血缘联系”“在西周,王室与诸侯国基本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这样一来,西周可以利用亲情等维护政治统治,有利于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C项正确;周王室加强与诸侯国血缘联系,客观上有利于“同源同祖思想”的形成,但主观上,当时的统治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不会主观上“强调”,排除A项;先秦时期尚未实现“国家大一统”,排除B项;周天子未实现“集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2.班固在《汉书》中将刘氏的统绪上溯到尧,并宣称“汉承尧运,德祚已盛”。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清晰地载录了刘邦的背景,与尧毫无关系。班固此举意在()A.构建汉王朝政治统治的正统性 B.扩大汉朝的统治范围C.增强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 D.营造统治者的神秘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刘邦和尧并没有关系,但班固对其统绪进行了虚构,以此凸显汉王朝政权的正统性,A项正确;班固的这一举措有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是扩大范围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C项;“营造统治者的神秘性”材料无法体现,且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草市是一种定期集市。在唐代,草市遍布全国,不仅在黄河流域、江淮流域密布,在岭南、湖南的一些偏远地区,也有草市。当时粮食、布帛、柴草、竹木等农产品和渔产品与农、渔具及日用百货、手工业产品属于常年交换的货物,如蜀地的蚕市、茶市,荆川的橘市等。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经济的专业化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唐朝时期,草市遍布全国,而且出现了很多专业性集市,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市的发展,并不是区域经济的专业化,排除B项;草市多分布在城市区域之外,并不能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C项;唐朝时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4.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刘恕应诏试讲经,“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擢为第一”,这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贾边“舍注疏立异论”被黜的状况已大为不同。“断以己意”已受到了官方的公开肯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宋仁宗时期()A.官员选拔取决于个人喜好 B.注重对儒家经句的整理C.推崇标新立异的学术理论 D.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刘恕应把儒学的相关理论内容放在首要地位,从而被宋仁宗选拔为第一;真宗朝的贾边因为舍弃了儒学注疏而被罢黜。由此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说明儒学复兴运动成效显著,D项正确;宋代的官员选拔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取决于个人喜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仁宗朝对儒学的重视,而不是注重整理儒家经句,排除B项;“标新立异”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采用圆署会议决策某一事项。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会议,会议结果以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议定。同时,行省官员还要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确立()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 B.防止了行政官员的腐败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行省官员还要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这些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而非“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排除A项;“防止了”和“消除了”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故选C项。6.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便着手制定《大诰》,保留大量酷刑以打击惩治贪官豪强、官民犯罪,后又在全国掀起四次反贪污运动。然执政末期,他却疑惑道:“吾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的这一困惑源于()A.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官吏贪腐之风日益盛行C.文官集团逐渐失控 D.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时期之所以贪腐腐败行为无法解决,主要是因为当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官僚队伍都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的,并不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官吏贪腐之风盛行,D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继续强化,没有削弱,排除A项;官吏贪腐之风日益盛行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文官集团并没有失控,排除C项。故选D项。7.清代,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丝织业中流传着“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的诗句、清中期后,包买商制度(向小手工业者提供原材料、工具,或提前给予一定酬金或工钱,然后收取成品转向市场销售)在部分地区的丝织业中甚至取得了支配地位。这些现象()A.折射出商人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 B.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解体C.反映了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 D.推动了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清代包买商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商人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工具或者提前支付酬金,手工业者提供商品,这是商业资本项生产领域渗透的表现,C项正确;清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排除A项;封建自然解体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新的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8.“对于伦敦政界来说,1840~1842年所发生的与中国的战争,并不是一场‘鸦片战争’,而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麻烦。英国为反对衰败不堪、腐败透顶的中国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而战。”这说明伦敦政界()A.追求平等自由的外交地位 B.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C.否认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界并不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而是一个小小的“麻烦”,是英国为反对腐败的中国和中国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而战的,这说明伦敦政界在否认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C项正确;伦敦政界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反对衰败不堪、腐败透顶的中国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而战,而不是为了自由平等的外交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鸦片战争的偶然性,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华夷观念”是古代中国的,不是伦敦政界的,排除D项。故选C项。9.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认为:“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蒋介石则称:“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显豁),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之纪念焉。”由此可知()A.立场不同影响历史结论 B.蒋介石的观点更加真实客观C.历史评价标准尚未统一 D.不同评价都是历史事实呈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曾国藩和蒋介石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二人的阶级立场存在差异,因此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A项正确;蒋介石的观点并不一定比曾国藩更加真实客观,排除B项;“标准尚未统一”的说法明显有误,二者的观点的不同和主要是因为立场的差异,排除C项;历史评价基于评价人的立场和自身经历,所以不同的评价并不一定都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图为1900年7月,美国媒体发布的一幅漫画——《西方列强眼中的“问题”》,描绘了山姆大叔、约翰牛与六个人物站在一起,远眺标有“CHINESEQUESTION”的大山,山顶则是一张被丑化的、满脸愤怒的晚清中国人像。该漫画还配有文字“并不像从远处看起来那么容易”。下列对该漫画解读最为正确的是()A.列强团结一致应对中国人民抗争 B.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引发列强担忧 D.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山上人脸像为列强对晚清中国人的“主观认识”,结合1900年可知,此时中国处于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在远处观望象征着中国的高山,并发出“并不像从远处看起来那么容易”的感慨,表明义和团运动已引发列强的担忧,即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引发列强担忧,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列强团结一致,且列强“团结一致”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1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各地纷纷筹建立宪公会,鼓吹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十八个督抚、将军迫于请愿运动的压力,联名奏请中央立即组织内阁,翌年开设国会。同年11月,清政府宣布缩短预备立宪为五年,国会开设之前先设责任内阁。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舆论决定政局的变化 B.地方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C.政治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 D.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虚伪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各地纷纷响应,甚至迫使地方势力向中央施压,加快立宪进程,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民主政治的向往,即民主政治已是大势所趋,C项正确;“社会舆论决定政局的变化”不符合唯物史观,社会舆论只能影响政局的变化,不能“决定”,排除A项;材料中地方势力向中央施压是迫于请愿运动的压力,并非地方割据一方、不听中央指令的体现,不足以得出割据势力膨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立宪受到社会压力而加快进程,未提及清政府假意改革,实为压制革命、加强皇权,不能体现预备立宪的虚伪性,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100)情况。下列对该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一战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期稳健发展C.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D.西方列强基本放弃对华商品倾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5至1917年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时期,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进而实现中国对外出口的快速增涨,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排除B项;虽然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一战后,列强迅速卷土重来,中国经济没有摆脱对列强的依赖,列强也没有放弃对华商品倾销,排除CD项。故选A项。13.192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以“继承总理(孙中山)遗教”为口号,颁布了《训政纲领》。下面为该纲领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训政纲领》()第3条中华民国于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第4条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第5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改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行之A.丰富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B.开启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序幕C.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 D.意在为一党专政寻求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训政纲领)虽然打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号,但其内容却着重强调了国民党对国家权力的掌控,故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该纲领意在为一党专政寻求合法性,D项正确。该纲领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扭曲,排除A项;1912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标志着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开始,排除B项;材料与完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A.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C.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该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对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有力探索,排除C项;推动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5.如表为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部分傀儡银行。日本设立这些银行的主要目的是()银行简介满洲中央银行九一八事交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设立该行。最初发行五分、一角、一元至一百元的纸币,后纸币面值增加至一千元等。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七七事变后,日本扶植伪华北临时政府设立该行,最初发行的“中联券”面值为1元、5元、10元和100元,后来面值增加到500元等。A.转嫁负担以战养战 B.争夺中国金融的主导权C.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D.对国统区实施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部分傀儡银行,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及物资,以战养战,服务于侵华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战养战,而非争夺中国金融主导权,排除B项;客观上,扰乱了中国社会经济秩序,但不是日本设立傀儡银行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国统区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6.1947年10月,解放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行军作战做到人不踏青苗、马不啃树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进入城市露宿街头不扰民等。解放军对这些规定的践行()A.体现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B.扫除了党在城市接管中的各种困难C.有利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对于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团结人民群众、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发布的,不能直接体现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A项;“扫除了……各种困难”过于夸大,排除B项;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摘编自吴军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主要趋势:明清之前主要由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北向南迁徙);明清时期主要由中东部向西部迁徙。(2)原因:关内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3)积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和西北、东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图示,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金灭南宋后人口都是主要由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北向南迁徙);而明清时期,湖广地区人口迁往四川,主要由中东部向西部迁徙。【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40年到1911年(中国)。据材料二“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可得出关内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据材料二“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可得出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中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中部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和西北、东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的原因。【答案】18.特点:活动区域广;经营种类丰富;官商结合;贾而好儒;资本雄厚。19.原因:封建王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中国江淮地区战乱的影响;徽商经营方式的保守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可知活动区域广;根据材料一“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可知经营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一“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可知官商结合;根据材料一“见利思义,以义为利”可知贾而好儒;结合所学可知资本雄厚。【小问2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知封建王朝的衰落;根据材料二“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根据材料二“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江淮地区战乱的影响;徽商经营方式的保守性。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所谓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是特指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及其意识形态的总和。从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矛盾深化和人民革命斗争深入的产物。由于社会进程的复杂多变,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产生于这块社会土壤中的文化思潮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征。——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论题: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推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

阐述: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封建地主阶级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掀起洋务运动,欲通过学习西方科技以挽救晚清封建统治。但甲午战争的炮火使其化为泡影,列强也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民族危机的加深也刺激了资产阶级的觉醒,他们积极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维新变法的开展,以加速中国政治实现近代化转型,虽遭顽固势力的扼杀,但也大大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使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启迪民智的必要性,毅然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通过批判封建思想,实现国民的思想启蒙。这不仅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总而言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运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从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矛盾深化和人民革命斗争深入的产物。”及所学可得出论题: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推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其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封建地主阶级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掀起洋务运动,欲通过学习西方科技以挽救晚清封建统治。但甲午战争的炮火使其化为泡影,列强也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民族危机的加深也刺激了资产阶级的觉醒,他们积极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维新变法的开展,以加速中国政治实现近代化转型,虽遭顽固势力的扼杀,但也大大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使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启迪民智的必要性,毅然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通过批判封建思想,实现国民的思想启蒙。这不仅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运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