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研修平台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路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智慧研修平台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路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智慧研修平台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路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智慧研修平台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路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智慧研修平台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路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研即教学研究或教育研究。校本教研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1]。传统的校本教研往往以专家讲座、听课评课、主题交流等为主,教师仅以眼睛看、耳朵听来获取信息,难以获取课堂全貌;同时,教师以个人经验与主观判断为导向,缺乏精准客观的数据支持与判断的潜在问题[2]。新时代教育提出了校本教研应满足精准化、循证化与个性化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应强化校本教研,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3]。在重点课题“中小学网络教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引领下,成华区教科院附小课题组作为研究主体,利用智能研修平台推动校本教研的转型升级。本文从校本精准教研的内涵与特征出发,阐述基于智能研修平台的校本精准教研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一、校本精准教研的内涵与特征校本精准教研是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持下,记录、挖掘和分析教学主客体产生的各类数据,以支持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行为优化的教学研究形态。与传统的校本教研相比,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具有精准化、迁移化、循证化与泛在化的特征。(一)精准化教研过程中课堂行为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是校本精准教研的基础。教学行为、参与度、师生转化率等是观察教与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校本精准教研的关键证据。利用智能研修平台的分析系统智能采集师生行为的数据,教研组可以获取课堂教学全貌,对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环节比重、教学节奏进行精准定位,识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诊断与评估,以达成教研决策,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二)迁移化传统校本教研单次研讨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方式很难迁移推广到学科组。在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教研中,教研组反复回看视频片段,采用多轮实践改进的方式,是形成研究成果、推广迁移应用的重要路径。精准教研注重在AI数据的支撑下,获取教学主体的特征,帮助诊断并评估课堂教学表现,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在多次反复的研讨中形成策略,帮助学科组进行经验推广。(三)循证化“循证”一词起源于医学,也称为“基于证据的研究”。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是基于AI数据分析的教研。相较于传统教研以个人经验与主观判断为導向,精准教研遵循的是“证据”而非主观“经验”,强调获取与挖掘真实、客观的过程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评价与改进。这样增强了校本教研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客观性,为区域教研的创新经验提供借鉴。(四)泛在化传统校本教研局限于校内,是一种单向参与。而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精准教研,在“互联网+AI”的帮助下,为更多的参与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从学校教研组教研,到校级跨界教研,再到整个区域“海星式”的开放教研,让教师的磨课、上课、议课过程呈现出教研的泛化现象。二、校本精准教研模型智能平台具备智能录播、实时追踪、智能分析等功能,为实现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提供了环境支持。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的特征出发,参考已有校本教研的实践成果,本研究构建了数据支持下的“3A”2133精准智能教研模式(如图1),具体阐释如下。(一)“3A”的内涵3个“A”分别是指“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精准定位”(accuratepositioning)“评估改进”(assessmentrectification)。“人工智能”是指在智能研修平台上建立磨课组,确定教研主题开展线上教研。“精准定位”是指利用智能研修平台提供的数据生成课堂观察分析报告,找准薄弱点改进教学指导学科教研组反复试讲。“评估改进”是指在区域网络教研背景下,让学科教师聚焦教研主题展开线上线下规模化的观摩和互评。(二)2133精准教研模式分析1.2133的含义分析“2”指研修环境和研修平台2个研修工具:在录播教室环境数据采集,为师生行为画像,运用智能研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线上研修。“1”指1个研修共同体:以磨课教研组、年级教研组、区域教研组为研修主体,共同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研修。两个“3”分别指磨课组进行三研两课、同课异构、反思对比3项研修活动,实现课堂新样态、教研新样态、教师新样态的3个转变。2.2133精准教研过程2133精准教研过程经过三研两课五个环节。(1)一研:数据支持的校本教研初始环节。在该环节,根据区教科院专家组调研学科面临的问题,结合本校学情,教研组共同确定研讨主题。执教教师面向磨课教研组对教学目标、学情、教学重难点等进行设计并说课。磨课教研组教师记录说课过程,探讨教学优缺点。在组内磨课讨论完成后,专家提出改进意见,磨课教研组根据观察、笔记、经验,分析教学优缺点,提出具体的优化意见。执教教师根据反馈优化教案,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2)一课:磨课教研组初次授课,智能研修平台采集课堂数据。执教教师依据上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方案,面向年级教研组对学生初次授课。在该环节,年级教研组及专家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与记录,智能研修平台以录像的方式收集记录课堂上的师生行为,包括教师的讲授、互动、巡视等,学生的应答、读写、互动等。在授课过程中,平台每30秒采集一次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数据,自动分析师生各种行为在课堂上的时间占比。教研组可据此判断该课属于讲授型、混合型还是对话型。(3)二研:年级教研组云端循证磨课。“二研”的开展以“一课”中的课堂数据为基础。年级教研组根据智能研修平台采集的课堂数据,了解学生在课堂不同时间段内的表现、参与度与关注度情况,回看教学片段,开展团队评课议课,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寻找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行为表现的原因。结合客观真实的数据,年级教研组为执教教师“对症下药”,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改进策略。执教教师则根据循证数据回顾课堂教学全貌,了解与分析授课情况,并根据建议优化完善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迈向下一次研讨。(4)二课:面向全区的二次授课,智能研修平台采集课堂数据。“二课”面向全区各学校教师,由执教教师依据“二研”阶段的优化改进方案对学生开展教学。该阶段分为三个过程,第一,分工观课:教师进行授课前,区域教研组按照课堂观察点进行分工。第二,授课观摩:通过网络直播,区域教研组的教师们同步观摩,在云平台上观课和评议。第三,精准诊断:结合数据分析,对课堂行为进行诊断。这些数据不仅为师生在“一课”和“二课”之间的变化提供事实依据,也为“三研”中的研讨提供真实的证据与客观的数据支撑。(5)三研:区域教研组循证议课,执教教师再次优化改进教学设计。执教教师结合前面阶段的经历,介绍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演变历程,参与观课的教师依据观察点分组讨论,在过程中借助数据诊断课堂,通过解读图表,精准诊断课堂问题。区域教研组派代表进行评课议课,靶向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执教教师进行深度反思,磨课教研组长做深度总结。最后,磨课教研组将研修过程中教师的多轮备课教案、观课报告、会议记录、研修视频、教学视频等过程性材料归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线下课例研究示范案例。三、校本精准教研实践——以成华教科院附小数学组为例(一)案例背景针对教研主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符号意识教学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用字母表示数”作为研究案例。笔者通过分析两位教师的磨课过程,得出该案例的核心要素(见表1)。(二)实施过程1.一研一课:数据赋能,初尝设计教师T在磨课教研组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设计,并上传到区域智慧云平台。在组内进行研讨及适当调整后,教师T在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第一次授课。通过智能研修平台提供的课堂教学分析报告,教研组根据图2判断本节课属于讲授型。磨课教研组紧扣关键问题,借助课堂参与度数据分析报告(如图3)全面观察课堂行为,回看关键视频片段。从课堂时长来看,总时间40分钟,教师把握时间精准。课堂导入环节学生参与度最高,接近98%,说明课堂导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点。但在课堂中期(18~26分钟),整体参与度下降。学生以讨论、对话辨析方式深入参与学习活动主要分布在3个活动环节和3个时间段,总时长7分钟,占课时总时长的17.5%。学习方式上以教师为主,教研组讨论梳理以下改进点:不仅要关注知识点讲授,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环节的设计;用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给足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加学生互动的时间。2.二研二课:反复磨课,实践验证教师H进行第二次授课,将前一次研讨得出的策略结论放到课堂中去验证。磨课教研组在表现曲线中继续观察任务环节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数据(如图4)。从课堂总体时长来看,录制时间为45分钟,实际上课时间为40分钟,课堂节奏变化把握精准。学生课堂参与度平均值在70%以上。第4~12分钟,第23~28分钟,第34~36分钟,共15分钟维持在90%以上。学生课堂整体参与度提升明显。学生以讨论、辨析等互动方式深入参与学习活动主要分布在4个活动环节和4个时间段,总时长15分钟,占课时总时长的37.5%,生生互动相对于第一次课例有明显提升。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二节课教师课堂巡视行为比第一节课多,说明该教师更注重到学生区域,与学生展开必要的互动。第二节课教师的讲授行为比第一节课下降较多,生生互动行为占比增加,说明该教师更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预留学生辨析讨论交流空间。第二节课学生的听讲行为比第一节课更多,但学生举手行为占比有所下降,说明在教师提问过程中,听讲者偏多,教师需要反思其问题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引导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中实现深入思考。3.三研:循证比对,反思提升在数据支撑下,经过循证比对,全区和教研组都看到了科学、客观的课堂全貌。通过对课堂环节、学生参与度、师生行为数据的智能分析,教研组聚焦问题核心、优化课堂,实现了精准教研的过程,最终呈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区域同类课型教研提供了参考,实现了线上线下海星状辐射效应。四、实践反思本研究是我校探究出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精准教研模式。全学科的实践证实该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我校学科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教研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探索与实践中,我校有以下几点反思。1.校本精准教研的课例样本量存在局限性本研究分析的65节学科课例中,新授课较多,缺乏更广泛的课型分析。针对教研组、教师群体、学生特征等全方位分析还不够到位。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综合考虑课型、教研组、教师和学生特点等因素,以提取更有效的信息,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2.需加强校本精准教研参与成员的能力培训在校本精准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有认真负责的研修态度,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