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素质教育论文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_第1页
高中素质教育论文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_第2页
高中素质教育论文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内容提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行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也应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高科技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集中体现了新人文精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推动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原委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文化建设首先须要明确的,也应当是当前文化探讨的一个着力点。但由于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所以,我们应从多层次、多角度详细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丰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从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人文两大领域角度来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当是人类有史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才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分、两大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科学的精神本质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经过多数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自近代以来它就形成了自己明显而独特的精神特征和品行。对于科学技术中的这种精神因素及其重要性,很多科学家和科学史家早就留意到了。闻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指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爱因斯坦也指出:科学的“方法背后,假如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1](P253)。

所谓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求真。这是科学精神的根本要义。“真”,规定了科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准;求真,就是信任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对象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能够通过科学实践和逻辑推理被人所相识,由此构成了科学技术活动区分于人类其他实践形式的主要标记。(2)求实。它是科学方法的精神本质。实即实在性、实际性和好用性,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只唯实;求实,就是要使我们的科学活动以系统、严格的视察、试验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依据,并使之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最终造福于人类。(3)创新。这是科学进步的永久核心。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任何详细的科学结论都是科学家在肯定的试验条件和学问水平上作出的,是有条件的、可错的,因而科学探究活动没有止境。科学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需不断推陈出新。(4)存疑。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动力。有怀疑才能去探究。科学所以能够无止境和不断创新,就在于其存疑精神。因此,科学是宽容的,它与独断论永不相容。(5)奉献。这是科学精神的内在灵魂。科学的历史是科学家刻苦、勤奋、艰辛攀登的历史,也是他们为真理、正义及人类华蜜而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历史。假如没有这一点,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实践中,即它的创建、传播、说明、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是,科学文化寻求客观性和因果性说明,人文文化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寻求意义和价值的表达。它是通过创建一个符号世界表达人的情感与价值。在人文文化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具有这样的特点:(1)求善、求美。假如说科学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文化实践的目的就是求善、求美。科学也求善、求美,但那不是它的干脆目的;人文也求真,但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真,即真诚和真感。假如肯定要说它脱离不了真,那么,这种真对于它也只是一个中介和手段,它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2)超越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它根源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生活的价值追求,又超越于好用理性和当下功利之上,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人的一种自由的本真精神,即超越于各种现实的、外在东西的束缚,构筑人类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3)以人为本。人文文化实践的尺度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异化了的神学教条,而是人自身,人的须要,人的志向。

在有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问题上,须要我们留意的是:

一是要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区分开来。科学主义,是指现代科学产生以来所出现的一种盲目夸大和崇拜自然科学的社会作用及其方法的意义而贬低哲学人文科学的价值及方法的理论观点。在科学主义者看来,只要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就可以消退当今社会的各种弊病,使人民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完善。他们把自然科学特殊是数学和物理学的逻辑推理及视察试验方法,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和理性的典范,而完全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好像只有运用上述自然科学的方法才称得上科学。这样,便把人文-社会科学解除于科学殿堂之外,而其所谓科学精神也仅指内涵于科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气质和境界。然而,真正具备科学精神的人,决不会把自然科学看成惟一有价值的人类文化活动,也不会把某一种科学方法看成探究世界的惟一正确的方法。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与对自然科学的盲目崇拜的科学主义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二是要把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分开来。“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在西方历来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是文艺复兴及其后一个时期兴起和存在的一种与封建宗教神学和神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礼教,高扬人性和人的价值,把人提到第一的位置。而人文精神指的是人文文化实践中所蕴涵和表现出的精神特质。人文主义无疑蕴涵和体现着人文精神,但它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特定的形态、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因此,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已经过去,但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仍旧被回忆着、生成着、发展着。

三是要把科学哲学与科学主义区分开来。有的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本主义,一是科学主义,科学哲学属于科学主义。这无疑就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了科学主义,并把当代的人学思潮与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混为一谈了。事实上,这样的概括极易引起概念的混乱和思想的误导。科学哲学是探讨科学学问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学问发展方法论的一门有关科技的哲学与方法论的学问。科学哲学家大都具有不同的科学背景,有的自己就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家,但他们未必都持有科学主义的观点,故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科学主义者。同样,也不是全部探讨人的问题的哲学家都可以称为人文主义者,例如,那些宗教哲学家就是如此。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代文化的主导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行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但是,应当承认,二者之间是有差别、有冲突的。因此,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有时科学精神更受重视,人文精神就受到忽视,甚至抑制;相反的状况在历史上也同样存在着。同时,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日益丰富,分工越来越细,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区分,人们对二者必定有所取舍,有所偏爱,这就形成了在肯定程度上科学与人文、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隔膜、怀疑、轻视乃至指责。这即是英国文化指责家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惊慌关系。两种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提出或得以出现,就是这两种文化惊慌关系的极化,结果便导致了某些严峻的片面性。以至于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由于科学只关切客观性,日益忽视人,甚至敌视人,科学的发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反而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灾难,科学的“霸权”产生了对自然的去魅和人性的漠视,因此,须要用人文精神限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泛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文文化乃至社会科学是言语不清、思想混乱的典型,在这里找不到客观的、明确的真学问,有的只是“伪问题”和“伪陈述”,以及虚张声势和作假的习惯。这种状况说明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实,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在总体上占有主流地位。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预见到这种融合的必定性,他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P128)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尽管二者亦捍格,但融合仍旧是主导趋势。

首先,这种融合统一的趋势表现在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上,这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教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各种新学科有5600多种[3](P23),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汇合的巨大潮流。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并且正在向普遍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这其中特殊引人注目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人文-社会科学大量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概念、手段,使自身科学化,从而获得了巨大发展,系统、信息、反馈、结构、功能、熵、非线性等等,已经成为标准的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正变更着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思维模式和评价标准。

其次,这种融合趋势表现在高科技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人性化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