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旧教材)-【口袋书】2022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知识_第1页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旧教材)-【口袋书】2022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知识_第2页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旧教材)-【口袋书】2022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知识_第3页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旧教材)-【口袋书】2022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知识_第4页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旧教材)-【口袋书】2022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教材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地理主题(旧教材)

第一节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定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

轮廓定位法、地理要素特征定位法、地理事物规律原理定位法等。在考试时优先选择最熟悉的定位方

法,再利用另外一种或两种定位方法进行验证,以提高定位的准确率。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

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牢记各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1.亚洲

亚洲是七大洲中跨越的纬度最广的大洲。识记容易混淆区域。

(1)东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20,

(2)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记住7—8—9,即东经70°~80°~90°,纬线记住1—2—3,即北纬10°〜20°〜30°。

(3)中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5~8,纬5~4

(4)西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控制点(50°E,30°N)

2.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20020040°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东经20°把非洲分为东

西两半,注意0°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东经30°,北纬30°。

3.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2040*20*40*60*66°34,

0°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经线、10°E和20

E,40°N经过地中海【联想地中海气候范围】,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4.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度范围60°w~120°w,纬线30°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北纬

50°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5.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60,

0,

经线范围:40°W~80°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120°E〜150°E,纬线:23°26'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二'根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原理进行空间定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

化的分布规律,日影朝向,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貌

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

题中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

光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2.利用地理原理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

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之

间的大陆西岸。

第二节区域地理特征及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区域特征分析

与比较的内容见下图:

三'区域特征分析及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描述角度及术语】

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

+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葭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上自然资源等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

地形特征

地势特征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

河流水系特征

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

气候特征

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

植被

荒漠为主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

资源

水资源丰富(短缺)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的思路

类型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社会经济环境

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地域联系方式、环境污染状况等

特征

人口特征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

交通特征主要运输方式、交通网(点、线)的分布与发展状况

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结构(各部门所占比重)、生产规模、

农业生产特征

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专业化水平、商品率)等

类型(轻工业、重工业等)、部门(主要工业部门)、规模(大型、中小型)、方式

工业生产特征(大批量标准化、中小批量定制化等)、投入(原料、劳动力、技术等)、产出(市

场范围、产品周期)、地域分布、发达程度、生产结构、技术水平等

(-)区域自然地理要素比较(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径流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念

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技术的现在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

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

1.遥感的应用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①资源调查;②环境监测;③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2)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①土地资源调查;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③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

④农作物长势和估产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应用广泛,例如:定位,导航、测距、测速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

三、“3S”技术手段的区别:

1.“点”与"面"判断GPS、GI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

GIS技术的工作对象一一“面”。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

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思维导图

主题一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高原面

职大

深居内陆

对水汽阻

询跻用碉——高山环

远离海洋端盆地

水汽难以作用

到达

原隆起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

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

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水资源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

不当9.6%不注意环保0.7%

/过度开曳/过度樵弟

26.9%/\32.7%,

放缸J

\30.1%y

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

过度开垦

别是沙区边缘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

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注意环保

二'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

干旱的内陆地区

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绿

措施,

【条带状砂陵的作用1

①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一定水分和温度条件,

有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长。

②铺设砂嵇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自然条件宜林

的差异则林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发展林业、

洲之间的灌草地带牧业

土地的适宜牧

宜性则牧退耕还林、

L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

砍柴伐薪、

能源能源L解决兴建沼气池、

破坏植被缺乏口问题厂措施

推广省柴灶

⑸控制人口增长

主题2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

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

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

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②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

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

③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

的条件。

④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地理t之肺”

占全球氧气上千彳忆吨碳

总量的1/3

吸收

放出02C02

全球最古老的

世植物群落。繁

辜邑雨林环需生态效应衍物种最多、

水汽进生

保护时间最长

入大气蒸腾-------十二-----物

吸滞因

促进全球水循环纳蓄宝由于不合理的开发,

调节全球水平衡库使得雨林不断消减,

大气降水导致雨林物种灭绝

速率加快

二、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及带来的生态危害

1.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中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因此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

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

快丧失,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毁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

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涝失调的局面。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

(3)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导致雨林物种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不断减少。

主题三湿地专题

一、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

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

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

的乐园”)

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

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

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

环境污染

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

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三、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四、湿地成因的分析方法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

气候:①降水量较多;②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微弱;

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土壤:冻土发育,不利于下渗;

水文:凌汛,洪水泛滥;水网密度,水量充足等。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

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

积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

畅。

主题四湖泊专题

一、湖泊的效益或价值

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减轻洪涝、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经济效益:提供淡水、水产养殖、发展航运、发展旅游、科考价值。

二、湖泊对气候的影响

1.由于湖泊(包括水库)水体存在而造成的一种局地气候。其特征以湖泊范围大者显著。主要特

征如下:

①由于湖泊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水体比热大,蒸发耗热多,使湖面上气温变化较周围陆

地缓和,冬暖夏凉,夜暖昼凉。

②湖面上湿度大,夜雨多于昼雨。由于湖面在白天与夏季的最高温度低,空气对流弱,因此年总

降水量偏小。

③夜间陆面温度低于湖面,风从陆吹向湖;白天陆面温度高于湖面,风向从湖吹向陆,形成以一

天为周期的湖陆风,湖陆风对沿湖陆地的气候有调剂作用。

2.湖泊的影响可波及附近一定距离的陆地,使之具有湖泊气候的某些特征。(类似于沿海地区的

海洋性比较强)。

三、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①咸水湖:自然:①降水少,蒸发旺盛;②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①过度的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②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措施:①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淡水湖:

原因治理对策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湖面减小禁止**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湖区萎缩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危害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

主题五水土流失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渔副全面

发展,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意义

修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一一山区一一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一一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一一干旱灾害频繁。关联分析如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

水土流失越严重。②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

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③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

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④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

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点睛】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A固沟工程、B护坡工程、C保塘工程

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等

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生物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第三章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一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区域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思维导图

1.常见资源类型及分析内容

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及肥力高低、可开垦土地、区位条件等

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特点及组合状况等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资源的类型、富集程度、埋藏条件等

生物资源主要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特色及分布等

水资源水资源的储量、时空分布、水质状况等

2.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评价:

自然

条件

开生态脆弱、冻土、湿地

社会

条件

【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

资源优势储量丰富、分布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中厚煤耋

-求

层,埋岛

开大同二产厂

藏浅,市

适于露场

天开采平朔.《力

件J

和大规煤

模机械的

化开采消

部焦-兖-日线至日照

主晶位置适中,

条)./■Ij

件有多条铁

条路通过,交

场通比较便

3.新能源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储量多少;距消费市场远近;开发难度大小;开发技术高低开发资金和基础设施等。

4.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问题原因或影响应对措施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当地的非可再生资

移。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数量,

经济结构单一源(当地的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

扩大规模;鼓励和引进新兴产

利用不充分

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资源枯竭,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地区企业

资源枯竭

主导产业衰退,失业人员大增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严重

环境污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

降,而一些技术型的产业对环境质量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生态破坏的要求很高,因此新兴产业不愿进驻,

地区的经济活力不足。

用地紧张,由于很多资源型企业在此集聚,导致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企业效益下降,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交通拥挤甚至出现产业转移、外迁现象。

5.新能源优、缺点对比

类型优点缺点

可再生,清洁无污染,蕴藏量大,分布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

风能

广泛消费区不匹配

太阳能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较分散,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大

地热能可再生,清洁无污染投资大,受地域限制

生物能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总量丰富产量小,利用率低

6.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内加大能源勘探和开发;积极开发新能源

扩宽能源的来源渠道,如从中亚、俄罗斯等进口油气,加大与非洲、

源国外

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开发合作

节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储存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其他能源基地

调配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7.能源综合利用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

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8.如何实现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

(1)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新形成一批资源战略接续区,保障国家资源供应;

(2)深化矿业国际合作,构建从供应国经通道国到消费国的供应链保障体系;

继续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全面融入国际资源经济新格局。其中,油气方面,要抓住全球能源

经济新格局重塑的机遇,建立并巩固中国一俄罗斯和中国―中亚油气的稳定石油供应链,增强贸易体

系能力建设,保障进口稳定与运输通道安全;金属矿产方面,需要加强与南美、非洲等地区有关矿业大

国的合作,实施核心国家和地区矿业投资保障工程。

(3)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减缓对原生矿产的供应压力;

(4)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推进加工制造业的资源高效利用;

(5)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矿业产业素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推进矿业全产业链管理和矿产

品生命周期管理;

(6)加强部门协作,增强风险应对和风险处置的协调能力;

(7)提升我国战略性矿产全球治理话语权,促进战略性矿产资源全球配置力的提高。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指从河流或河段的上游到下游,呈阶梯形地修建一系列

水电站,以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的开发方式。

一'流域协作发展的措施

(-)流域内部协作解决措施

1.信息共享,联合研究,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开展上下游的联合监测、研究与保护工作。

2.签订协议,制订有关的原则、法规和争端解决的法律程序

3.流域内国家(或区域)开发目标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流域协调发展

4.公众参与与多方参与

公众参与与多方参与是协调多方利益冲突的必要途径之一。

二、水利工程修建的影响与分析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

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

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

自然条件具体内容

落差大,水能丰富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流量大,水能丰富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工程条件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

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

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

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

量;改善水质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

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三、河流断流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断流的成因】

【东北封冰型断流】河流封冰,土壤冻结,地下水补给极少。河流径流难以形成

【华北干旱缺水型断流】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需水量逐年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暧等因

素的影响

【西北冰雪难融与干旱型断流】夏季: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以及河流的大量渗漏,蒸发等原因,

愈向下游水量愈少;冬季:冬季气温在0以下,冰雪难以消融,

土壤冻结,河流失去补给源,形成全程断流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

农业

区域

区域

经济

发展

工业

区域

市化

和城

分析

条件

展的

业发

区农

北地

1.东

】:

条件

【自然

气候

(1)

同期

雨热

暖,

季温

冷,夏

季寒

,冬

气候

季风

湿润

、半

湿润

温带

热同

:雨

有利

害影响

低温冷

:易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