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1页
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2页
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3页
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4页
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案TOC\o"1-2"\h\u26864第一章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概述 2276401.1食品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2123441.1.1引言 3327391.1.2食品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3282341.1.3食品生产安全法规 3130021.1.4食品生产安全标准 432350第二章食品原料质量控制 4142961.1.5原料采购 4165031.1.6原料验收 5108531.1.7原料储存 5144401.1.8原料管理 5259621.1.9原料检验 6271201.1.10质量控制 618350第三章生产过程安全控制 66941.1.11设备与设施的选购与验收 6210671.1.12设备与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7105431.1.13设备与设施的安全操作 7154911.1.14生产环境卫生管理 7163141.1.15消毒措施 7120171.1.16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执行 795751.1.17安全培训 810657第四章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 826411.1.18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8295921.1.19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8234101.1.20食品添加剂的采购 8101811.1.21食品添加剂的储存 9108351.1.2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9211261.1.23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9222831.1.2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927666第五章食品加工工艺安全控制 9141841.1.25工艺流程优化的重要性 1080821.1.26优化策略 1031331.1.27温度与湿度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029951.1.28温度与湿度控制措施 10240941.1.29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0207111.1.30微生物控制措施 1025883第六章食品包装与储存安全 1188971.1.31包装材料的选择 11315451.1.32包装材料的检验 11320061.1.33包装工艺的选择 12224501.1.34包装工艺的安全控制措施 12251911.1.35食品储存管理 123311.1.36防腐措施 1231242第七章食品质量检验与分析 1262041.1.37引言 12190121.1.38检验方法选择原则 13236841.1.39常见检验方法及其应用 135601.1.40检验设备管理 13152551.1.41检验设备维护 1343681.1.42数据处理 14186341.1.43数据分析 14406第八章食品生产环境监测与改进 14240531.1.44生产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141311.1.45监测内容与方法 14199801.1.46监测频次与记录 15289951.1.47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586601.1.48预防与控制措施 15185461.1.49环境改进计划 15222281.1.50实施步骤 15254481.1.51监督与考核 156961第九章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与处理 1533881.1.52应急预案的制定 1654041.1.53应急预案的演练 1694451.1.54报告 16314801.1.55调查 17136681.1.56处理 17105951.1.57整改措施 176159第十章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737761.1.58目标设定与原则遵循 18149751.1.59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18163841.1.60制度与规程建设 18114411.1.61安全培训与教育 18268051.1.62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183371.1.63安全检查与整改 1863251.1.64监督与考核 1964811.1.65数据分析与反馈 19173651.1.66技术更新与引进 19320511.1.67内部审核与外部评审 19113991.1.68持续改进机制 19第一章食品加工业生产安全概述1.1食品生产安全的重要性1.1.1引言食品生产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是国家食品安全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的管理与控制,保证食品安全,已成为食品加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1.1.2食品生产安全的重要性(1)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旦食品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消费者出现食物中毒、过敏等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保障食品生产安全是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2)促进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离不开食品生产安全的保障。保证食品生产安全,才能使食品企业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维护社会稳定食品安全问题容易引发社会不安,影响社会稳定。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管理,有利于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提升国家形象食品生产安全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食品生产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保证食品生产安全,才能提升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力。第二节食品生产安全法规与标准1.1.3食品生产安全法规(1)法律法规体系我国食品生产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基本法律,以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规。(2)监管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共同负责食品生产安全的监管工作。各级地方也设有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管。1.1.4食品生产安全标准(1)国家标准我国食品生产安全国家标准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这些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标准等方面的要求。(2)行业标准食品生产安全行业标准是根据不同食品类别的特点,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的。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卫生规范》、《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3)企业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用于指导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标准。企业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安全法规与标准体系,我国食品生产安全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保证食品安全。第二章食品原料质量控制第一节原料采购与验收1.1.5原料采购(1)采购原则在食品原料采购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原料来源合法、合规,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2)选择具有良好信誉、质量稳定的供应商。(3)注重原料的产地、品种、品质及安全性。(4)充分考虑原料的价格、供应量及运输距离等因素。(2)采购流程(1)根据生产需求,制定原料采购计划。(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采购合同。(3)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原料采购。(4)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保证原料质量。1.1.6原料验收(1)验收标准原料验收应按照以下标准进行:(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2)与采购合同约定的品质要求相一致。(3)原料包装完好,无破损、污染现象。(4)原料标识清晰,包括产地、品种、生产日期等信息。(2)验收流程(1)对原料进行外观检查,保证无破损、污染等现象。(2)核对原料标识,确认产地、品种、生产日期等信息。(3)进行质量检测,包括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指标。(4)对验收合格的原料进行登记、入库。第二节原料储存与管理1.1.7原料储存(1)储存条件(1)原料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防潮、防虫、防鼠。(2)根据原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冷藏、冷冻等。(3)原料储存时应分类、分区存放,避免交叉污染。(2)储存期限原料储存期限应根据其性质及保质期确定,保证在保质期内使用。1.1.8原料管理(1)原料入库(1)对验收合格的原料进行登记、入库。(2)按照原料品种、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进行分类存放。(3)保证原料储存条件符合要求,防止原料变质。(2)原料出库(1)根据生产需求,合理调配原料。(2)出库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原料在保质期内使用。(3)对出库原料进行登记,以便于追溯。第三节原料检验与质量控制1.1.9原料检验(1)检验项目原料检验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感官检验:色泽、口感、气味等。(2)理化检验:营养成分、有害物质等。(3)微生物检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2)检验方法(1)感官检验:通过观察、品尝等方法进行。(2)理化检验:采用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3)微生物检验:采用培养、镜检等方法进行。1.1.10质量控制(1)建立原料质量控制体系(1)制定原料质量控制标准。(2)建立原料质量检验流程。(3)加强原料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管理。(2)提高原料质量控制水平(1)加强原料采购源头管理,选择优质供应商。(2)提高原料储存条件,保证原料质量稳定。(3)加强原料检验,及时发觉并处理质量问题。(4)加强原料质量控制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三章生产过程安全控制第一节生产设备与设施的安全管理1.1.11设备与设施的选购与验收(1)选购生产设备与设施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选择具有合格证明、安全认证的产品。(2)设备与设施的验收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设备质量、功能及安全可靠。(3)设备与设施验收合格后,应建立完善的档案,包括设备说明书、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资料。1.1.12设备与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1)建立设备与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制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2)定期对设备与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发觉问题及时整改,防止发生。(3)对关键设备与设施实行重点监控,保证生产安全。(4)加强设备与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护罩、限位器等,防止意外伤害。1.1.13设备与设施的安全操作(1)制定设备与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求、注意事项及紧急处理措施。(2)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3)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监督与检查,保证操作安全。第二节生产环境的卫生与消毒1.1.14生产环境卫生管理(1)建立生产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证环境卫生。(2)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清扫、消毒,保持清洁卫生。(3)加强对生产环境的监控,发觉污染源及时处理。1.1.15消毒措施(1)制定消毒计划,明确消毒时间、范围、方法及责任人员。(2)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保证消毒效果。(3)对生产设备、工具、容器等进行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污染。(4)对生产人员实行健康监测,发觉传染病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第三节生产操作规程与安全培训1.1.16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执行(1)制定生产操作规程,明确生产工艺、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等。(2)操作规程应简明易懂,便于操作人员掌握。(3)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生产安全。1.1.17安全培训(1)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使其了解生产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及紧急处理措施。(2)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3)建立安全培训档案,记录培训内容、时间、人员等信息。(4)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培训内容与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第四章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第一节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1.1.18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功能,按照一定比例添加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根据其功能和作用,食品添加剂可分为以下几类:(1)食品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2)食品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等,用于防止食品氧化变质。(3)食品着色剂:如胭脂红、日落黄等,用于改善食品色泽。(4)食品漂白剂:如二氧化硫、过氧化氢等,用于去除食品中的色素。(5)食品增稠剂:如明胶、果胶等,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地。(6)食品香料:如香草醛、柠檬油等,用于增加食品的香气。(7)食品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用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1.1.19食品添加剂的作用(1)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和质地,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2)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减少食品浪费。(3)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4)降低食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节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储存与使用1.1.20食品添加剂的采购(1)采购食品添加剂时,应选择具有合法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保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2)采购过程中,要核实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等信息,保证产品质量。(3)建立采购台账,详细记录食品添加剂的采购来源、数量、质量等信息。1.1.21食品添加剂的储存(1)食品添加剂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混放。(2)储存时,要按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规格、批号进行分类存放,保证标识清晰。(3)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的储存状况,防止过期、变质、污染等现象。1.1.2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1)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保证添加量符合规定。(2)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合理选择使用,避免盲目添加。(3)使用过程中,要保证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充分混合,避免局部过量。(4)定期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第三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监管1.1.23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明确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的职责和操作规程。(2)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详细记录添加的品种、数量、时间等信息。(3)定期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保证食品安全。1.1.2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保证产品质量。(2)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防止违法添加、过量添加等现象。(3)定期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检,保证食品安全。(4)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第五章食品加工工艺安全控制第一节加工工艺流程的优化1.1.25工艺流程优化的重要性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工工艺流程的优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加工工艺流程的优化,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高食品质量。1.1.26优化策略(1)合理布局生产线:根据生产需求,合理规划生产线布局,保证生产过程的顺畅,降低交叉污染的风险。(2)优化生产设备:选用高效、安全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率,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3)严格原料筛选:对原料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原料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4)强化过程控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监控,保证各环节操作规范,降低安全风险。第二节加工过程中的温度与湿度控制1.1.27温度与湿度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温度与湿度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食品变质、微生物滋生,影响食品安全。1.1.28温度与湿度控制措施(1)设立温度与湿度监测点:在生产线上设立温度与湿度监测点,实时监测生产环境的变化。(2)调整生产工艺:根据食品特性,调整生产工艺,保证温度与湿度在适宜范围内。(3)优化设备布局:合理布局生产设备,降低设备间温度与湿度的相互影响。(4)加强通风换气:加强生产车间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降低湿度。第三节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控制1.1.29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微生物是食品质量的主要威胁之一。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食品变质、中毒等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1.1.30微生物控制措施(1)严格原料检测:对原料进行微生物检测,保证原料合格。(2)加强生产过程卫生管理:对生产车间、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定期清洁、消毒,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3)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工艺,杀灭微生物,保障食品安全。(4)增强检测能力:建立健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提高检测水平,保证食品安全。(5)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保证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第六章食品包装与储存安全第一节包装材料的选择与检验1.1.31包装材料的选择(1)选择原则在选择食品包装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2)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不含有毒有害物质;(3)具有良好的阻隔功能,防止氧气、水分等外界因素对食品的侵害;(4)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保证包装的完整性;(5)易于印刷、加工和成型,降低生产成本。(2)常用包装材料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有塑料、纸、玻璃、金属等。其中,塑料包装材料因轻便、成本低、易加工等优点,在食品包装中占有重要地位。1.1.32包装材料的检验(1)外观检验外观检验主要包括检查包装材料的颜色、光泽、透明度、厚度、表面平整度等指标,以保证包装材料符合质量要求。(2)物理功能检验物理功能检验主要包括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透气性、透湿性等指标,以评价包装材料的阻隔功能和强度。(3)化学功能检验化学功能检验主要包括检测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如重金属、塑化剂等,以保证食品的安全。第二节食品包装工艺的安全控制1.1.33包装工艺的选择(1)根据食品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包装工艺,如真空包装、气调包装、无菌包装等;(2)保证包装设备符合卫生要求,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3)严格控制包装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避免食品受到污染。1.1.34包装工艺的安全控制措施(1)加强原材料的检验,保证包装材料符合国家标准;(2)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污染;(3)加强包装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正常;(4)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包装过程中的监控和检测。第三节食品储存管理与防腐措施1.1.35食品储存管理(1)建立食品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储存条件、储存期限等;(2)根据食品的特性,合理选择储存方式,如冷藏、冷冻、干燥等;(3)保持储存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4)加强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的监控,保证食品质量。1.1.36防腐措施(1)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提高食品的保质期;(2)采用先进的防腐技术,如真空包装、气调包装、辐照等;(3)加强食品储存环境的监测,防止微生物的滋生;(4)定期检测食品质量,发觉问题时及时处理。通过以上措施,保证食品在包装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食品。第七章食品质量检验与分析第一节检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1.37引言在食品加工业中,质量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与品质的关键环节。检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节主要阐述检验方法的选择原则、常见检验方法及其应用。1.1.38检验方法选择原则(1)科学性:检验方法应具有科学依据,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可行性:检验方法应适用于实际生产过程,操作简便、快速。(3)经济性: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检验成本。(4)安全性:检验过程中应保证人员安全,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1.1.39常见检验方法及其应用(1)物理检验法: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口感等检验。适用于对食品的感官品质进行评价。(2)化学检验法:通过分析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判断其安全性与品质。如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3)微生物检验法: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判断食品的卫生状况。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瘦肉精、抗生素等。(5)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6)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食品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如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第二节检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1.1.40检验设备管理(1)设备选购:根据检验任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验设备。(2)设备验收:对购进的检验设备进行功能验收,保证设备符合国家标准。(3)设备档案:建立检验设备档案,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时间、使用情况等。(4)设备维护: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1.41检验设备维护(1)设备清洁: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清洁,保证设备表面干净、无尘。(2)设备校准:对检验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零部件更换:对损坏或老化的零部件进行及时更换,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设备保养:对检验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第三节质量检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1.42数据处理(1)数据整理:将检验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整理,便于分析。(2)数据校验:对检验数据进行校验,排除异常数据。(3)数据统计:对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检验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等参数。1.1.43数据分析(1)质量趋势分析:通过分析检验数据,了解食品质量的变化趋势。(2)异常原因分析:针对异常数据,查找可能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3)预警分析:根据检验数据,预测食品质量潜在的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4)持续改进:根据检验数据分析结果,对生产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提高食品质量。第八章食品生产环境监测与改进第一节生产环境的监测与评估1.1.44生产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意义生产环境监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评估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产品质量。通过对生产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1.1.45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生产环境的监测主要包括空气、水质、土壤、设备表面等指标的检测。(2)监测方法:采用快速检测、定期检测和在线监测等多种方法,对生产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1.1.46监测频次与记录(1)监测频次:根据生产环境的特点和食品安全要求,确定合理的监测频次。(2)监测记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以便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第二节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1.1.47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危害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设备、原料、包装材料、人为操作等因素。环境污染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引发食品安全,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1.1.48预防与控制措施(1)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定期清洗、消毒,防止设备污染。(2)严格控制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质量,保证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3)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加强操作规程培训,降低人为污染风险。(4)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第三节环境改进措施的实施1.1.49环境改进计划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环境改进计划,包括设备升级、工艺优化、操作规程改进等。1.1.50实施步骤(1)设备升级:更新生产设备,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操作失误。(2)工艺优化:调整生产工艺,降低环境污染风险。(3)操作规程改进:完善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素质,降低环境污染概率。1.1.51监督与考核(1)建立环境改进监督机制,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2)定期进行环境改进效果评估,对改进措施进行优化调整。(3)对环境改进工作实施考核,保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第九章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与处理第一节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1.1.52应急预案的制定(1)编制原则为保证食品安全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应急预案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实际生产情况,科学制定。(2)实用性:应急预案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发生时快速实施。(3)完整性:应急预案应涵盖发生的各个环节,保证应对措施的全面性。(2)应急预案内容(1)分类:根据食品安全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分为不同等级。(2)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应急指挥部、调查组、救援队伍等组织机构的职责和任务。(3)应急响应流程:包括报告、应急启动、调查、救援处置、信息发布等环节。(4)应急资源:明确救援队伍、物资、设备等应急资源的配置和调用。(5)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应急培训,提高员工应对食品安全的能力。1.1.53应急预案的演练(1)演练目的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提高员工应对食品安全的应急能力。(2)演练形式(1)桌面演练:通过模拟情景,讨论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2)实战演练:模拟实际场景,进行实战操作,检验应急响应能力。第二节食品安全的报告与调查1.1.54报告(1)报告程序食品安全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企业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指挥部根据等级,及时向部门报告。(2)报告内容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初步判断。(2)影响范围、涉及人数、伤亡情况。(3)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效果。1.1.55调查(1)调查机构食品安全调查组由部门、企业、专业机构等相关人员组成。(2)调查内容(1)原因:调查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2)责任: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3)救援处置:评估应急响应措施的有效性。(4)整改措施:提出整改建议。第三节食品安全的处理与整改1.1.56处理(1)救援处置根据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处置。(2)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3)法律责任对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1.57整改措施(1)整改方案根据调查报告,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节点。(2)整改实施按照整改方案,有序推进整改工作,保证整改措施到位。(3)整改评估整改完成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