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单元测评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单元测评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单元测评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单元测评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单元测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评

・•・・....・・•・・・

・•・•・•••・・・・・・•・・・・♦・・・・・・•・•••・・・・・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0

A.而这一切都隐在湿灌(而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

B.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蟾(juan)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C.我们拾(shi)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

D.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hui)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营扎寨历历在目浩瀚无垠

B.震耳欲聋山崩地裂怒不可揭

C.接踵而至名副其实消声匿迹

D.轻歌曼舞和颜悦色纷至踏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A.近几年,黄石相继建成了父子山、柯尔山'熊家境等登山步道,下有通端,市政府对全

民健身是越来越重视了。

B.“十一”长假期间,全国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拥堵的车流、攒动的人头接踵画至。

C.尽管在公众面前,她总是和颂馋包但实际上她长期生活在一种苦闷、抑郁的痛苦状态

中。

D.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百彩理璃,美丽极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公里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采取了强化

安全管理的措施。

D.为实施“天蓝”“地绿”“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娄底市积极推进涟水河、孙水河综

合治理工作。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

前。

B.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而他兄弟只有37次。

C.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D.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

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6.请根据下面的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重庆商报讯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2016年5月20日,寻美

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采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摄影爱好

者。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

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美的作品,都可以参赛。即日起至8月31日止,摄影爱好者可以

发送有关重庆江河的摄影、摄像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2016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

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和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7.观察下面的这幅画,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山

冯源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

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

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近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入涧,迂回曲折,

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

如一幅恬淡的油画,又如T立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

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T立哑然的孤独

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

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

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里的烦闷。盛夏的天,

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丽之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

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

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操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

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

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

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犹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歌曲。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

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

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在凄风苦雨里,在残阳古道上,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

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

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可以听到云的轻盈、

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

一支高亢而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

拥有了它,或许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

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着。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

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T5史的鼓声

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十六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

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

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据为己有,便叹日:富哉,

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1700

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

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

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时,他们便种下

了第一个希望一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第二批、第三批.…接踵而至。他们用双手

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可以

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

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⑩徐志摩先生曾说:居山是福。我信然。

(选自《散文佳作鉴赏》,有删改)

8.通读全文,解释题目中“听”的含义。

9.文中写到了两支旋律,请指出这两支旋律的内容。

10.第②③段中,作者分别写了两次听山的经历。试概括这两次听山的收获有什么不同。

11.第④段写道:“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作者既

说听山是“寂寞的”,又说听山是“不寂寞的”,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12.请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第⑨段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秋,看芦花去

陈栋林

秋深了,天凉了。每年这时候,我都要去湖边看芦花。

初春,芦芽刚刚拱出,放眼望去,除了一碧湖水,就是湖滩那光秃秃的黄土,无甚好看。

夏季,天气海热,芦苇尚未吐穗,密密匝匝,几不透风,让人颇有拥堵憋闷之感。

冬天里,芦花早已飘飞净尽,只有枯干坚挺的苇秆,甚至苇秆已被收割了,仅剩苇茬。天寒

地冻,冷风刺骨,缩着脖子于冰天雪地里看这些,也着实无奈。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风清水凉,这时去看芦花,才最便意。

湖水漫展无际,湖心处幽深清碧,近岸的水却很浅。堤岸高出水面许多,岸上还架有一座

曲折回环的廊桥。站在桥上,正可以居高望远,尽揽湖上景致。

芦苇已然通体金黄了,芦花绽放在梢头,毛茸茸的,洁白,素净,与秋日的晴光相辉映,有

些耀眼。凉风时缓时疾,花絮像雪片漫天飞舞;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时而摇曳,时而排山倒海

般齐刷刷倒向一方,万千花穗一如银色的流苏,美得让人震撼。

正是捕鱼的好时节。渔民撑着小木船,撒网收网,摇橹穿行于芦苇荡中,人影船影时隐时

现,水声阵阵回荡.船行间,不时惊起成群的小鸟。它们呼啦啦猛然腾起,在空中翻飞、盘旋、

鸣叫,又箭一般扎进芦苇荡里,只留下无边的静寂。

儿时也在家乡小河边玩耍,采一片鲜嫩的苇叶,卷成喇叭状的苇哨,吹出呜呜的声响;抑

或削一截苇秆,做成芦笛,吹将起来,笛音很是单调,却也清脆。一边吹,一边跟伙伴们在河滩

里疯跑嬉闹。宋初隐士潘阊有词句: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可就今天的我而言,

年少时那呕哑11周斯的笛音,早已飘散在岁月的长河里,只见鸟儿飞起又飞落。眼睛竟然有些许

潮湿,不知是对稚真岁月的怀念,还是一路走来为许多风雨而感伤。

天空忽然传来咿呀的鸣叫,循声望去,瓦蓝的天空中,有一队人"字形的大雁正缓缓南

飞。何日来归?目送它们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天际,心头生出淡淡的怅然。

天色向晚,斜阳透着隐隐的清寒,霞光在水面和芦花上跳跃,写下空灵的音符与诗行;湖

的那边,炊烟袅袅升起,徐徐弥漫开来,如纱如雾,笼罩如黛的村郭远树。这世界好安详,好静

美。

梅妻鹤子的林逋有诗写道:苍茫沙嘴鹭鹫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

火饭渔船。"这时候,下一场秋雨多好。风雨过后,这里会更加静谧安详;那芦花,会更加风姿

绰约;这周围的世界,会是别样的美。

这令人荡气回肠的美,只有在深秋时节。

人也像一茎芦苇。少时茁茁,继之青春勃发,但懵懂无知,冒失粗剌,不识人间愁滋味,经

受一场又一场风雨的洗礼,慢慢变得成熟,虽有了许多沧桑,却是一生最美的时刻。

13.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在四季看芦花时的不同心情。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4.文中说:“站在桥上,正可以居高望远,尽揽湖上景致。”请概括出作者看到的湖上景

致有哪些。

1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时而摇曳,时而排山倒海般齐刷刷倒向一方,万千花穗一如银色的

流苏,美得让人震撼。

16.作者写“儿时也在家乡小河边玩耍”的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7.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人也像一茎芦苇”的理解。

三、作文。

题目:昂起头来真美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

名。

第五单元单元测评答案

一、1.答案:A解析:B项中,“蜷”应读qudn;C项吊,“拾”应读sh8;D项中,“徊”应

读hudio

2.答案:A解析:B项中,“揭”应为“遏”;C项中,“消”应为“销”;D项中,“踏”应为

3.裹案;B解析:“接踵而至”指脚步紧相连接到来比喻相继不断。用在B项中,使用对象

错误。

4.答案:D解析:A项中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让”;B项中,“大

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应去掉其一;C项中,“避免不再发生”的意思是“一定让它发生”,

属于双重否定,使用不当,应去掉“不”。

5.答案:B解析:A项中,“遇强则抗”后面应为;C项中,句末的“?”应为”;D

项中,句中的两个“、”应为。

6.答案:“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解析:用“谁”+“干了什么”概括中心事件,

表述规范。

7.示例:画面主体由两株兰花和两只鸟儿组成。一株兰花生长在坡上,另一株生长在平地上。

两株兰花都在盛开,坡上那株开着淡黄色的花,另一株开着淡粉色的花。兰花的叶子修长而茂

盛,向四处伸展,有的直抵画面底端。画面右下角,一只鸟儿伏在地上,静静地仰头望着画面上

方那只腾空飞起的鸟儿。生于乡野的兰花无人欣赏,只有鸟儿偶来过问,但兰花依然傲然开放,

展现自己的美丽。这幅画立意高远,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解析: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注意

说明顺序,其次要分析画面内容的象征意义。

二、(一)8.答案:“听”字颇具匠心,既指用耳朵去听,也指用心去感受。解析:“听”在这

里有其本义,用耳朵听的意思,也有文中的语境义,用心去感受的意思。

9.答案:①大自然融汇成的高亢而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②历史的鼓声和时代的潮音融合

的旋律。解析:首先要找出两支旋律所在的段落,然后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概括。第一支旋律

指第④段中的自然的旋律,第二支旋律指第⑥段中的历史的鼓声和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10.答案:①第一次听山时,作者认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

味,令人难耐;②第二次听山时,作者的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

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亦动亦静、或柔或刚的性格。解析:题干中的指向非常明确,信息区

间就是第②③段。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前面写听山的经历,后面总结听山的收获。

回答时,只要抓住这两个自然段的结尾句即可。

11.答案:不矛盾。听山时没有城市的喧嚣热闹,没有大海的惊涛拍岸,所以是“寂寞的”。而

听山时又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优美旋律,拥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又是“不寂寞

的”。解析:解答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分析,找到作者这样说的依据。

12.该段运用比喻、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的旋律之美和时代的旋律之美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赞美了生活在群峦之中的蜀人所创造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解析:首先指出该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