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几年来教育工作中的争论,归根到底,集中地表现在“什么是全面发展”这个问题上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经过教育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谈全面发展,这是好的。但是,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却有原则的分歧。从我国九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来看,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并不直接地公开地反对全面发展,他们甚至似乎是“积极拥护”这个方针的,但是他们主张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书本知识,同时却既不主张学生学习政治,又不主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就实际上把全面发展庸俗化,使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的所谓培养“通才”的教育方针。我们共产党人,对于全面发展的了解,包含着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我们主张工人在工业生产中成为多面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成为多面手,并且主张工人兼农民,农民兼工人,主张公民服兵役,军人退伍又成为生产者,主张干部参加劳动,生产者参加管理,这些主张已经在逐步实行。这种既有分工又能转业的办法,适合于社会的需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工合理得多,不仅增加了生产,而且在社会发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国家可以合理地调配生产力而不会引起社会的震动。在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中,现在已经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某些产品达到了可以满足现时期人民的最高限度的需要而有余的时候,生产这些产品的一部分生产者就应当转业,转到另外的生产部门去,到那时,不转移就不合人民的需要,不合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继续提高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国家的其他有关工作必须为这种转移准备条件。教育应该使学生得到广博的知识,但是广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具体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将来,在完全巩固、完全发展、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将要培养出能够做很多事情,能够担任很多职业但是又有重点知识能力的人。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必须向这个方向走去。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我们能够培养多面手,还不能培养出“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另一个根本的内容,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须是比较完全的知识,而不是片面性的不完全的知识。这就必须实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对于他所理想的未来教育说:“这种教育使每一个已达一定年龄的儿童,都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摘编自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材料二:总体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今天的涵义已大大拓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从宏观层面上看,第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邓小平曾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今天所强调的进一步下好教育“先手棋”,以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等,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一立场出发。第二,建立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变化,人们日益认识到,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实体经济至关重要,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之下的辅助与配套。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从微观层面看,第一,促进学校和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对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校整体层面上,就是要求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上开门办学、开放办学,拆除学校与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藩篱,积极与社会生产部门链接,既吸纳社会生产部门的有益信息,同时积极回应社会生产部门的需求。第二,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既指这五方面教育以及教育整体都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同时又指五种类型的教育要做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五育”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方式,例如,各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必备的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劳动等等。第三,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又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第四,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现代化生产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这就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教材要反映生产劳动的新成就,加速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同时,与时俱进,改革课程的结构,学生既要学好基础理论,又要不断掌握高深新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摘编自郑金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释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产党人主张学生们成为多面手,既能分工又能转业,这种办法有助于社会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或会发生产品有余而需要生产者转移的情况,教育工作必须为此准备条件,让生产继续服务人民。C.不同时期各种条件不同,对知识“广博”程度的要求不同,陆定一据此认为国家当时不需要“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D.材料二提到“五育”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那么在各类课程中的体育目标中也可包括品德的树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全面发展”,但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将之片面理解“通才”教育。B.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拥有广博理论知识及医学工作经验,符合材料一中“全面发展”的人。C.今天强调下好教育“先手棋”,与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而教育要同之相适应有关。D.实体经济对中国富强之梦至关重要,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涵的“微观层面”的一项是(

)A.某校研发“星娃农场”劳动课程,增长学生知识技术,培养保护生态的责任与担当。B.物理课上,王老师强调要将所学物理知识转化为“生活助手”,在劳动中学会物理。C.某校与某厂深度合作,结合该厂的前沿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探索科学世界并调整课程。D.教育应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4.材料一中多处使用的“归根到底”“就是”“必须”在论述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5.班会上,大家就“新时代青年如何成长成才”话题展开讨论,推荐你发表看法。请你根据材料,从我们自身的角度谈谈可以获得哪些重要启示?【答案】1.C

2.B

3.D4.①这些词语在文中或表总结,或表达肯定,或强调必要性与主观判断;②都起强调作用,论证观点鲜明突出;③语气铿锵,都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④表达出作者自信、坚决的态度、立场。

5.①积极将学习融入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之中,增长各种知识才干,全面发展。②扎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选择将个人成长成才之路融入时代发展需要中。③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能力,尤其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解析】【导语】这篇文章围绕“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开,材料一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深入阐述了全面发展的内涵,强调广博知识与劳动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具有鲜明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材料二结合当代社会现实,进一步扩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代内涵与实践路径。从思想启发到教育实践,两则材料脉络清晰,相互补充,既有历史性又具时代性,为教育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C.“陆定一据此认为国家当时不需要‘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错误。原文是“教育应该使学生得到广博的知识,但是广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具体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我们能够培养多面手,还不能培养出‘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是还不能培养出,而不是国家当时不需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符合材料一中‘全面发展’的人”错误。根据原文“我们共产党人,对于全面发展的了解,包含着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另一个根本的内容,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须是比较完全的知识,而不是片面性的不完全的知识”可知,仅是“拥有广博理论知识及医学工作经验”的藤野先生不符合“多面手”“完全的知识”等,故不符合材料一中所称的“全面发展”的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材料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微观层面看包括“第一,促进学校和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对接”“第二,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第三,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第四,有效实施科学教育”。A.体现的是“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属于微观层面内涵;B.体现的是“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属于微观层面内涵;C.体现的是“学校和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对接”“有效实施科学教育”,属于微观层面内涵。D.体现的是“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属于宏观层面内涵。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归根到底”带有总结的意味,它把前面提及的各种教育工作中的争论进行归结,突出了“什么是全面发展”这个核心问题,让读者能清晰地把握众多争论背后的关键所在。“就是”用于表达肯定。像“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这里的“就是”明确地界定了共产党人对于全面发展所包含内容的看法,肯定了学生要有广博知识这一观点。“必须”强调必要性与主观判断。例如“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必须向这个方向走去”,“必须”强调了朝着培养这样的人的方向前进的必要性,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判断。②这些词语在论述过程中,让重点内容更加醒目。无论是总结出关键问题,还是肯定某种观点,亦或是强调某种必要性,都使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从众多内容中突显出来。例如在阐述全面发展的根本内容包含学生要有广博知识这一观点时,通过“就是”这个词,使这一观点在文中格外突出,让读者能够明确作者的重点所在,不会被其他内容所干扰,使整个论证的观点鲜明。③这些带有强烈语气的词语,使文章具有一种坚定有力的风格。它们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观点的坚定信念。如“必须”一词的使用,在强调观点和做法的必要性时,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这种语气能够感染读者,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起到了号召读者认同并按照作者所倡导的方向去思考和行动的作用。④从整体上看,这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的自信。作者对于自己所阐述的教育理念和观点深信不疑,并且以坚决的态度表达出来。例如在使用“归根到底”总结出核心问题后,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其语言风格展现出作者对于自己能够把握问题本质的自信。而“就是”和“必须”等词在陈述观点和要求时,也表明了作者立场的坚决,不会轻易动摇自己对于教育理念的坚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类的唯一方法,且指出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要有广博知识成为多面手,通过在生产劳动中学习实践,青年能接触到实际的生产场景、社会需求,从而获取书本之外更丰富多样、实用性强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契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可得出,积极将学习融入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之中,增长各种知识才干,全面发展。

②材料二从宏观层面提到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建立相应教育体系。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只有将个人的成长路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结合,关注实体经济等重要领域的发展走向,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根据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习方向,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成就个人事业。可得出,扎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选择将个人成长成才之路融入时代发展需要中。③材料二在微观层面提到要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以及有效实施科学教育,且强调教材、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反映生产劳动新成就,学生要掌握高深新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革,青年面临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在持续更新。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实现自身的持续成长与成才。可得出,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能力,尤其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读山贾平凹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①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②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其中大智:(甲)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乙)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③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④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这时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里,“我”感到身心疲倦;在老家,“我”享受懒散清净。老家人民不必忙碌,“钓几尾鱼”“拔几棵菜”的生活令人向往。B.作者笔下的石头富有生命情调,《故都的秋》中的落蕊等颇显悲凉,作家将不同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C.“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作者通过想象描绘出山那边活泼生气的景象,寻常的细节中倾注了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脉络条理自然清晰。如从记录“早晨”看山到描写“下雨天”看山,场景的转换有内在的连续性。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比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将山比作“大书”,照应了标题“读山”,自然总领全文对山充满哲理情思的描绘。B.②句“虫”既形象地刻画出傍晚前山景的形态特征,又化静为动,体现出儿童的趣味性。C.③句以“梦”设喻,恰如《荷塘月色》中“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般营造出幽静优雅之境。D.④句将“漫天的鸟”比作“撕碎的纸片”,喻体生动新奇,陌生化效果增强了语言表现力。8.本文饱含哲思。请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补写到文中甲、乙处,并从“景与理”的关系角度说明理由。①这就是含蓄,丰富吧!②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9.文末画波浪线句中,作者提到“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全文是如何写出这种“谜”的感受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A

7.C

8.甲:②

乙:①甲:②。理由:甲处前文先写山的浑沌、凝固,再于观察中表现其贯通流动的气势,表现出力(动)势于静寂中酝酿的哲理,故选②句。乙:①。理由:乙处前文描写山路之乱的趣味,对比城里大街的直白无趣,说明弯曲中蕴含着含蓄和丰富的哲理,故选①句。

9.①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山的形态特质,雄伟、浑沌、静谧、无规律、灵怪、梦幻、莹透……山的变化无常尽显大自然的“谜”之神秘。②作者在表达对山的精神内涵的思考时多处使用问句、猜测说法、直抒疑惑,体现出山中深邃的哲理、智慧像谜难以被译解。③作者在文末两段留下高空视角下的山的形态空白,以山与人的心灵对话创设物我交融的状态,激起读者想象并思考山与人的关系的未知之谜。【解析】【导语】贾平凹的《读山》通过细腻的观察、独特的比喻和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山的多面之美,展现出自然的丰富与神秘。文章以山为主线,从不同视角对山进行审视,从形态到生命,通过云雾、雨天、日光等动态变化,揭示了自然景物的存在之谜。作者巧妙地借景抒情,将山寓为哲思之境,彰显对生命本质与自然规律的思索,文字朴实中蕴含深刻的自然哲理,令人回味无穷。【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老家人民不必忙碌,‘钓几尾鱼’‘拔几棵菜’的生活”错误。原文是“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钓几尾鱼”“拔几棵菜”写的是我个人回老家后懒散清净的生活状态,而“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语句(段)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C.“恰如《荷塘月色》……般营造出幽静优雅之境”错误。本文中以“梦”设喻写景,突出早晨看山时不真切的茫然感受,没有表现出优雅之境。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及哲理表达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语句的衔接连贯能力。甲处:前文说山“来得平常”,但“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描述山的平常模样却有着独特的动态呈现,在平凡中蕴含着让人意外的动势。应补写“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因为前文描写山的平凡中蕴含的力量,这里以“静寂”和“骚动”的对比,强调山的内在力量和生命力,景与理相互呼应,即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传达出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感悟,故选②句。乙处:看到“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总感觉不到尽头”,山路的乱、弯以及给人的独特感受,然后和“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对比后,“这就是含蓄,丰富吧”刚好能点明山路这种独特形态所蕴含的深层韵味,以“含蓄”和“丰富”的表述,强调山的内涵和美感,景与理相互交融,故选①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作者通过对山的形态、色彩、光影等细节的描绘,比如“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展现出山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读者感受到山的神秘和丰富;多个角度描绘山的形态特质,雄伟、浑沌、静谧、无规律、灵怪、梦幻、莹透……山的变化无常尽显大自然的“谜”之神秘。②作者将山与城市、与日常生活进行对比,通过联想和比喻,揭示出山的独特魅力和内在意义,如将山的静寂与城市的喧嚣对比,突显山的宁静与深邃;通过哲理性的思考:作者在描绘山的过程中,融入了对自然、生命、宇宙的深刻思考,如“无为而为”的哲学观念,使山的形象超越了自然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自己在山中的亲身体验,如静观、漫步、冥想等,将个人的情感与山的形象紧密结合,使山的“谜”性更加生动和具体。③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对山的未解之谜的感慨,如“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这种未解之谜正是山的魅力所在,激发读者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作者在文末两段留下高空视角下的山的形态空白,以山与人的心灵对话创设物我交融的状态,激起读者想象并思考山与人的关系的未知之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汉高专任萧何关中事。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第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诸君皆贺,召平独吊。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封君置卫,非以宠君也,以今者淮阴①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何从之,上悦。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取所有佐军,如陈豨②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还,百姓遮道诉相国,上乃大悦。(节选自《智囊·术智部》)材料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③者,谁乎?已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已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④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节选自苏轼《晁错论》)[注]①淮阴:淮阴侯韩信。②陈豨:汉十年造反,遭汉高祖平叛。③七国之难:汉景帝即位后,采用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提议,从而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④重:难。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得百姓A心十余年矣B尚复孳孳得民C和D上所为E数问君F畏君G倾动关中。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吊,文中指忧虑,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吊”词义不相同。B.被,文中指遭受,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被”词义相同。C.“乃为自全之计”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两句中“乃”词义相同。D.“欲求非常之功”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两句中“非常”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时,屡次派遣使者慰劳镇守关中的萧何,鲍生认为是因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B.黥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萧何像陈豨叛乱时一样,在后方强购百姓的田地,贬损自己的声望,使得高祖安心。C.苏轼认为大禹治水,事先就预料到工程有决堤等可怕祸患发生,所以他能从容治理,体现出超绝的才能和意志。D.苏轼认为七国力量强大,晁错却突然想削弱他们,导致他们叛乱;即使没有袁盎进谗言,晁错也会遭杀身之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今者淮阴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2)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14.学习小组围绕“自全之计”展开了讨论,请从萧何、晁错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其事迹写一则人物短评。【答案】10.BDF

11.B12.B

13.(1)因为现在淮阴侯的谋反刚被平息(或“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刚谋反”),(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2)按情理来说(从情理上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难于反对他的建议。

14.示例:选萧何。萧何听取建议,率领子弟和君主并肩作战,辞让赏赐并以家财充军,主动贬损声望,从而消除了皇上的疑虑,保全身家性命。萧何善听良言,懂得进退取舍、明哲保身之智。示例:选晁错。晁错于祸患安危中,让皇帝亲征,而自己留守,结果被忠臣义士愤恨,被小人离间致死。晁错欲求功业却缺乏临危不惧的君子担当。【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展示了萧何与晁错在面对权臣疑忌与政治困局中的应对策略。萧何善于全身保命,采取自污、让封等策略巧妙化解危局,体现智慧与权谋;晁错则刚直犯上,以大义理事,却忽视权谋,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二人对比传达了“智谋”与“忠直”在复杂权力斗争背景中的不同意义,彰显历史中平衡智慧与忠诚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现在还在勤勉不懈地为百姓谋福。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使者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得百姓心十余年”句子结构完整,“矣”在此处是句末语气词,其后B处断开;“得民和”是动宾结构,“民和”作“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D处断开;“所为数问君”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数问君”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所以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忧虑/慰问。句意:唯独召平向萧何表示忧虑之意。/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B.“词义相同”错误。遭受/覆盖。句意:没有遭受战场上的急难。/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覆盖上冰雪一样。C.正确。均解释为“竟然”。句意:竟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D.正确。非同寻常的/意外的变故。句意:如果想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萧何像陈豨叛乱时一样”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萧何准备采取上次皇上讨伐陈豨叛变时的相同做法,即在后方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可后被人劝说,为了保全性命,故意低价强购百姓的田地,从而贬损自己的声望,使皇上安心。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以”,因为;“新”,刚刚;“让”,辞让;“悉”,全、都。(2)“以”,按照;“固”,本来;“难”,以……为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并撰写人物短评的能力。人物短评属于文学评论的一种,是指对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是非功过等进行分析评论,可以按照“引、评、析、结”的模式进行写作。萧何:萧何在君主多疑的政治环境中,积极采纳鲍生建议,遣送子孙昆弟能打仗者到军中效力,向君主表明忠心;听从召平劝告,辞让封邑并以家财佐军,避免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又依客之策,故意毁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完美形象,让君主觉得他只图私利而无政治野心。正是因为萧何善听良言,才能够巧妙地应对君主的猜疑,化解危机,也充分展现出他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智慧。晁错:晁错在面对七国之乱这一重大危机时,采取了让皇帝亲征而自己居守的策略。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忠臣义士在危难时刻应有的担当精神,也引发了天子内心的不满以及忠臣义士的愤怨不平。即使没有袁盎的进谗,晁错也难以逃脱灾祸,因为他的行为已经破坏了君臣之间应有的信任与责任平衡。晁错缺乏应对危机的果敢与担当,其自全之计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成为历史上一个因决策失误而导致悲剧结局的典型。参考译文:材料一:汉高祖专任萧何管理关中事务。汉高祖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汉王屡次命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今君王在战场上奔波劳碌,之所以屡次派使者慰劳属臣,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啊,为您考虑,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并肩作战。”于是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汉王非常高兴。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的事情后,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召平向萧何表示忧虑之意。说:“相国的灾祸从现在就要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遭受战场上的急难,却获赐增加封邑和护卫兵,这并不是宠信相国,主要是因为现在淮阴侯的谋反刚被平息,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萧何采纳了陈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汉高祖十二年秋天,黥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其间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后方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稀叛变时做法相同。”(这时)有人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不远啦!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进入关中,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现在还在勤勉不懈地为百姓谋福。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使者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果想保命,不妨低价强购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从而贬损自己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又采纳了这个建议。高祖在平定黥布之乱凯旋后,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低价强购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材料二: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他们,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竟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人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难于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四时读书乐翁森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①,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②,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③在,及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注]①羲皇侣:隐士,这里指诗人自己。②林薄:草木生长茂密之处。③短檠:一种油灯的代称。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北窗高卧”呈现读书的闲适之趣,陶渊明“南窗寄傲”融入归隐的傲世情怀。B.诗人调动不同感官观察时节,通过视觉描绘夏的活泼趣味,从听觉角度渲染秋意冷清。C.诗人体味读书之乐,好比煦暖南风、瑶琴一曲,又如在秋天霜夜赏玩高悬的明月。D.两首诗的构思相同,描绘季节景物起兴,直抒“读书之乐”结尾,其间情景交融。16.“树”和“叶”物象相同,为什么“昼长吟罢蝉鸣树”句用“树”,“昨夜前庭叶有声”句用“叶”?请结合《说“木叶”》相关观点简要分析。【答案】15.B

16.诗歌语言带有形象性、暗示性的特点,同一物象以不同语言形象可传达出不同意趣。树,枝叶繁茂富有绿色生机的整体形象,夏蝉在树林中鸣叫,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夏天读书心旷神怡的无穷乐趣。叶,轻小零散的独体形象,秋风穿过叶间,簌簌之声更显秋意的清冷静谧(但不悲戚),衬托享受挑灯夜读的逸致。【解析】【导语】此组诗以夏、秋为题,描绘季节景物和读书场景,抒发读书带来的闲适乐趣。诗中情景交融,季节之美烘托读书之乐,借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深化意境,展现诗人淡泊高远的精神追求和自然情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人调动不同感官观察时节,通过视觉描绘夏的活泼趣味,从听觉角度渲染秋意冷清”错误,在《夏》诗中除了视觉描写,也用到了听觉描写,如“昼长吟罢蝉鸣树”。在《秋》诗里也有视觉角度的描写,如“篱豆花开”,并非只用单一感官来观察时节。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根据《说“木叶”》中所阐述的观点,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即便同样的物象,采用不同的词语表述,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以及传达出的意趣是不一样的。“树”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枝叶繁茂、有着蓬勃绿色生机的整体形象。在“昼长吟罢蝉鸣树”这句诗中,夏天里蝉在树林间鸣叫,呈现出的是一种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氛围相契合,很好地烘托出诗人在夏天读书时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乐趣。“叶”相对而言是一种轻小、零散的独体形象。“昨夜前庭叶有声”中,秋风拂过,叶子发出声响,这种簌簌的声音更凸显出秋天那种清冷静谧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伴着短檠油灯挑灯夜读的逸致,展现出别样的读书之乐,突出了秋天读书时独特的情境与意趣。虽是同样的物象,但“树”和“叶”因自身形象特点不同,在诗中传达出了不同的意趣,服务于读书之乐这一共同的主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刚在作文中提到“忧患意识是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你建议他可以引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加以论证。(2)诗词名句巧联成对,是一种极富创意的艺术形式。如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吟咏诸葛亮的对联,上联取自《蜀相》“_____________”一句,下联是“一番晤对古今情”。又如题于南昌百花洲的对联,上联出自《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下联是“闲云潭影日悠悠”。(3)古人常以“梦”入诗,来强化诗歌的情感,或抒写绵绵怀念,或蕴含淡淡哀伤,或接续未尽之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

①.忧劳可以兴国

②.逸豫可以亡身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④.枫叶荻花秋瑟瑟

⑤.庄生晓梦迷蝴蝶

⑥.望帝春心托杜鹃(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逸”“荻”“楫”“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作为“奔月先行者”,进入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的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迎来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到来,并在其近月制动过程中展示了太空的超强本领。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探月四期工程的“总开关”,后续探月四期任务也少不了它的“

”。嫦娥六号任务是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难度

。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先期到达环月轨道的一个半月里,坚持“苦练内功”,在顺利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后,

地开始各项测试工作。首先,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证明如果鹊桥一号中继星一旦退役,自己(A)。随后,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与它调通后,便可证明鹊桥二号中继星能够与嫦娥六号正常开展通信。完成上述两项关键试验后,又进行中继通信天线指向标定测试,确认天线指向精度满足要求。此外,还要进行一次完全模拟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工作前后的全流程演练,以有效保障其在轨运行全阶段实现各类重要数据信号的传送及其他重要功能。(B),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我已就位,状态良好,嫦娥六号可以按计划出发!”鹊桥一号中继星是为嫦娥四号任务量身定做的,(C)。为了服务众多探测器,鹊桥二号中继星用于接收月面探测器数据的返向中继链路,不仅要适应不同的调制方式,还要支持多达17种码速率,并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切换。后续,探月四期任务有“空窗期”,这时鹊桥二号中继星也不会“放假”,而是摇身变成为一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0.文中有多处使用引号的表达,有人认为这样写降低了新闻的客观准确性,有人则认为不然。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新闻特点及本文简要说明。21.校园公众号准备转载上文,请你为其拟写一则标题。要求:突出重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0个字。【答案】18.示例:①一臂之力(鼎力相助/运筹帷幄)②不言而喻(前所未有)③马不停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19.示例:A可以立刻接棒为嫦娥四号服务B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后C而鹊桥二号中继星则肩负多个任务

20.示例:可以使用。文中多处使用引号,或以特定称谓突出鹊桥二号中继星的地位、作用,或以拟人的写法寄寓航天人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或借特殊含义表现鹊桥二号中继星的任务能力,新闻内容、报道价值仍是客观准确的,在科普类报道中,这样表达增强了新闻语言的生动性、文学性、可读性等。

21.示例:鹊桥二号“苦练内功”,尽心助力探月工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强调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后续探月四期任务中有着重要作用,能起到协助、帮忙的关键作用,此处有引号,可用拟人化表达,如可填“一臂之力”/“鼎力相助”/“运筹帷幄”。一臂之力: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②:嫦娥六号任务是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其难度可想而知是非常大的,可填“不言而喻”/“前所未有”。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③:前文提到中继星“苦练内功”,进入相应轨道后就开始各项测试工作,可形容工作之迅速,或者工作的有条理,如可填“马不停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文提到要和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目的就是验证在鹊桥一号中继星退役的情况下自身能否接替其为嫦娥四号服务,可填“可以立刻接棒为嫦娥四号服务”。B处:前面段落详细阐述了中继星进行的多项关键试验和测试等工作,此处说“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那必然是在这些工作都顺利完成之后,这样补写能自然承接上文的工作内容并引出后面中继星发出的状态良好的话语,可填“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后”。C处:前文说鹊桥一号中继星是为嫦娥四号任务量身定做的,后面说鹊桥二号中继星要服务众多探测器,有不同的功能要求,通过对比突出鹊桥二号中继星肩负任务更多,所以补写内容体现其肩负多个任务这一情况,可填“而鹊桥二号中继星则肩负多个任务”。【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谈观点的能力。新闻虽然要求客观准确,但也需要考虑可读性和传播效果等。在这篇报道中,使用引号有着积极作用。比如用引号标注“总开关”“苦练内功”等,“总开关”属于特殊含义,能鲜明地突出鹊桥二号中继星在探月四期工程里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关键作用;“苦练内功”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中继星当作人一样为完成任务而积极准备,寄寓着航天工作者们为了任务刻苦钻研、认真筹备、不懈努力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还有像提到一些功能方面的表述使用引号体现特殊含义,展示出鹊桥二号中继星独特的任务能力。整体上并没有改变新闻本身客观准确报道探月工程相关情况的实质,反而让科普类的新闻语言更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利于传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标题的作用是概括文章核心内容并吸引读者注意力。在本题中,要突出重点关键主体“鹊桥二号中继星”以及其主要行为或在探月任务中的关键意义。由于是校园公众号面向学生群体,使用修辞能使标题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阅读吸引力。比如运用拟人,可以将鹊桥二号当作有情感、有行动目的的人来描述,像示例中的“苦练内功”,把它为任务做准备的过程拟人化;运用比喻,则可将其与探月工程的关系比作某种形象的助力行为,如“鹊桥二号:探月征程的忠诚导航星”,把鹊桥二号比喻成导航星,突出其在探月工程里的引领、辅助作用。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在20字以内,这就要求我们精炼语言,去除冗余词汇,精准地传达关键信息,让读者一眼就能了解文章围绕鹊桥二号在探月工程中的作为展开报道,从而激发他们阅读正文的兴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2.“好作品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下面是小刚同学写景习作的片断,其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五处表达不当,请你指出其中两处序号帮忙修改润色,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使语言准确生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主题立意鲜明集中。介绍南京的秋天,栖霞山的红叶就像一张名片。①秋天一到,②栖霞山的枫树就换上红色的衣裳。③遍山红叶像被火焰点燃了的“小手掌”,④一片一片红叶自由地落下,⑤映在清亮的潭水中,⑥绘成一幅充满古都韵味的秋日画。⑦漫步“二月花林”中,⑧随脚步聆听着轻轻踩在上面发出的阵阵噪音,⑨那是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交响乐。那落叶归根的声音,好像在吟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答案】示例:①“秋天一到”改为“每当秋意正浓时”。理由:表达不准确,时节与物候特征不符。③“小手掌”改为“天边晚霞”。(或点燃了的“小手掌”改为“点燃了似的”)理由:表达不生动贴切,喻体的选择与本体意境不符。④整句删除或置于第⑧句前面。理由:内容衔接不畅,层次混乱。⑧“阵阵噪音”改为“簌簌响声”。理由:用语情感色彩不当,不符合语境及主题立意。⑨“交响乐”改为“乐章”。理由:表达不准确,语意与语境相矛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写景习作片段中语言表达准确性与生动性、内容衔接连贯性以及情感色彩与主题契合度的判断与修改。对于①句的修改,原句“秋天一到”表述较为直白和简略,修改后的“每当秋意正浓时”则更能体现出秋天氛围渐浓的过程,使表达更细腻准确,且富有情境感。

③句中,原比喻“小手掌”虽然形象,但对于栖霞山红叶的壮美意境展现不足,修改为“天边晚霞”,能更好地描绘出红叶漫山遍野如晚霞般绚烂的景象,使描写更生动贴切,更能凸显栖霞山红叶的独特魅力,增强感染力。

④句位置调整或删除的原因在于其与上下文的衔接。原位置使得行文逻辑有些跳跃,若删除可使③到⑤句对红叶与潭水画面的描写更紧凑;移到⑧句前,则能使落叶飘落与踩落叶的声音在顺序上更合理,使层次更清晰。⑧句中“噪音”是贬义词,与漫步在美景中欣赏落叶的情境不相符,改为“簌簌响声”能准确地描绘出落叶被踩时发出的自然、轻微的声音,符合语境且契合主题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⑨句“交响乐”规模宏大,与落叶归根单一的声音不匹配,改为“乐章”更能准确地表达出这是大自然谱写的一段富有诗意与哲理的音乐篇章,使表达与语境相协调,突出主题。通过这些修改,能让整个写景片段在语言、层次、情感和主题表达上都得到提升。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I材料中提到“探月四期任务有‘空窗期’,这时鹊桥二号中继星也不会‘放假’,而是摇身变成为一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人与机器不同,但在人的学习、工作过程中也都有或时间上、或心灵上,或主动、或被动的“空窗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