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文章主旨(原卷版)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文章主旨(原卷版)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文章主旨(原卷版)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文章主旨(原卷版)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文章主旨(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文章主旨(解析版)考点趋势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小学阶段将其称作中心思想。概括文章主旨,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由于此考点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思维量较大。因此难度较大,往往得分不高。不过,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效果。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1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2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3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4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故初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当中尤其喜欢关注这个知识点,可算逢考必出。考查方式A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B考查对体现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如:“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C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如:“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D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分类讲解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枣核》、《春》、《挺进报》等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真题再现(2021·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节选)[英]米里亚姆•伊利亚

以斯拉•伊利亚4月30日,星期三今天是我的纪念日。可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六个月了。六个月前的今天,他们把我从“自命不凡宠物店”“买”回家。5月3日,星期二我决定永远不碰跑轮。5月4日,星期日我决定还是玩跑轮吧,但只在晚上玩,晚上他们都睡了。我在笼子里,抓呀,挠呀,刨呀,总之要弄出声音烦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可不玩那些小把戏,要是我做点儿什么,那都是为我自己,绝非为他们。那个小个子今天来过,她想要把我抓起来,我跑开了,藏在干草后面。她随即收手了。5月5日,星期一为什么存在?5月7日,星期三他们俩今天都来了,把我从笼子里拽出来,放进一个用书本和手纸搭建起来的近似于迷宫的东西里面。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他们把这当作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看着我在死胡同里转来转去,他们笑呀叫呀。但我知道,这不是游戏。他们试图击溃我的意志,压迫我、折磨我。他们可以拿走我的鼠身自由,但他们永远无法夺走我的灵魂。我叫爱德华,我是一只仓鼠。5月10日,星期六在这里,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没有理由不开心。5月14日,星期三对于跑轮的评价:它在转动。它漫无目的。它吱吱作响。我不该再玩跑轮了。5月16日,星期五玩跑轮。吃谷粒。喝水。5月17日,星期六今天我先喝了一些水,又吃了一些谷粒。6月1日,星期日跑轮谷粒水跑轮谷粒水就没点儿别的了吗?我要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为自己以及为所有受压迫者们争取权利;杀一杀那些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们的嚣张气焰。我打算从现在开始绝食,不吃不喝直到自由……或者说直到死。下午2:33绝食两分钟了。我意志坚定。下午2:36绝食五分钟了。我开始感到虚弱。下午2:41谷粒。它们在嘲笑我。下午2:45我的体重减轻了一克。没准儿更多。下午2:47今天的牺牲已经足够大了,就到此为止吧。一只死仓鼠对于抵抗运动来说有什么用?所以我吃了五十颗谷粒,喝饱水。下午2:48中毒了!中毒了!死亡之神就那么瞪着我。下午4:00从轻度消化不良中恢复过来。真是漫长的一天啊。……11月6日,星期四我多日的祈祷终于有了回应:笼子的门开了。今夜,我将踏上一段完全未知的旅途。(节选自《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王思楠译)从“11月6日,星期四”的日记来看,仓鼠爱德华终于走出笼门,走向新的旅途。爱德华还会返回笼子吗?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至少三点)。【答案】我认为爱德华还会回来。(1)从情节上推测:选文前面已有多处伏笔,比如爱德华满足于人所提供的“有所需要的一切”的笼中生活,暗示爱德华还会回来。(2)从形象上推测:①选文多次出现“我决定”“我要”“我打算”,说明爱德华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他没有付诸行动的恒心。②爱德华的情绪大起大落,忽而绝食抵抗,忽而暴饮暴食。③爱德华是多变的,他对跑轮一变再变的态度可以判断,他缺少坚定的信念。④爱德华缺少坚强的意志。密集的绝食日记和短暂的绝食过程形成鲜明的对比比。⑤爱德华想争取权利,却吃不了苦。绝食以后的暴饮暴食,让他感到不适,他就觉得死亡之神瞪着他,而真相不过是轻度的消化不良。⑥爱德华享受笼子里安逸的生活状态。比如从选文的插图中就可以看到,气定神闲,悠然自得。(3)从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推测:爱德华对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缺少清醒的认知,导致他经常出现摇摆。(4)从主题来推测:爱德华回来更能强化个体面对强大牢笼时的无力与迷惘。【分析】本题考查想象能力。想像不是漫无目的乱想,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情节、人物性格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来推测。我觉得他会回来。从情节上看,“在这里,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没有理由不开心”,可见,他对这里心满意足。如果到了外面,生活不如意,他会很快回来。从人物性格来看,爱德华缺少意志力,变化多端。如他绝食,当初信誓旦旦,结果不到半天就自我变化,不再绝食。因此,出去后,他很可能坚持不住,很快改变主意,又回来了。从主题来看,作者借此表达弱小的个体,面对强大的藩篱,是那样的无奈和迷茫,如果爱德华回来,更能强化主题,所以,爱德华必定回来。(2020·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父亲和苦瓜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调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清苦瓜白苦瓜红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入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来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了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由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红,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红,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有点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坪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原文有改动)请结合选文主旨和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选文之后的感受。【答案】示例: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学习文中父亲和苦瓜身上的优秀品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会坚守,敢于吃苦,终会苦尽甘来。【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符合文本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学习父亲身上那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的精神品质,像苦瓜一样,默默坚守,最终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2020·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赔偿余显赋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倒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盘:“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大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畔,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蓬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答案】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的故事情节,从表层意义来分析,“赔偿”指的是老人双倍赔偿“我”泥塑,“我”用真钞赔偿假钞。结合文章主旨,从深层意义来分析,“赔偿”指的是人的品质方面,老人和“我”最后的行为表明我们都在用诚信赔偿欺诈,突出了“诚信”这一主题。(2019·四川德阳·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昆明的雨汪曾祺(1)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2)我想念昆明的雨。(3)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4)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5)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6)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7)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8)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9)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10)夏天,雨,是最常见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1984年5月19日(有删改)链接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出口。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用简洁的话概括《昆明的雨》一文的主旨。【答案】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件的描写叙述,抒发了作者对昆明浓烈而绵长的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文章的主旨,要通过文中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来分析,格式是“通过……表达了……的情感”。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昆明的雨”,文章第(6)至(10)段通过对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思念。(2019·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马吴伯箫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孟春雨霁,滑㳠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守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减。)[注]斩将搴(qiān)旗:杀死敌方将领,夺取敌方的旗帜。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答案】感情基调:愉快、温馨,热烈、豪迈。主旨: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表达了一定的家国情怀。【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很多有趣的事,表现了欢快,温馨,热烈的基调。在文章结尾“说句儿女情肠的话,我有点儿想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灯笼》中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据此作答。(2018·广西河池·校联考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父爱有多坚硬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5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主人公是“他”。本文主要通过一次帮助父亲出门维修干活的事来反映“他”的成长历程,“他”由一个不理解解父亲的人变成了理解父亲的艰辛和理解了父爱的人,他也变成了像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所以说文章的主人公是“他”。【解析】分析主人公要看文章的主旨,本文重在表现他的成长,而不是表现父爱,所以其主人公应是“他”。(2018·青海西宁·中考真题)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答案】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本文的主旨的把握。概括文章中心要求是:明确,表达意思要正确、清楚。完整,概括出主要内容。直接,语句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特别是要分析好“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可上升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高度作答。习题演练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文/陈柏清

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5.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穿越摄像头的真情①自从在家里装上监控摄像头,远在大都市的我,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乡下父母的动向了。②开始父母总是惦记着房子的角落里有个摄像头在“偷看“,于是,他们的行为举止端庄隆重起来,吃饭前会向着摄像头的方向挥手微笑,表情憨厚又局促。③偶尔瞟一眼,会看到他们还在摄像头前表演从没有过的相敬如宾。母亲脾气急,有时会因为父亲越帮越忙而斥责他。现在好了,斥责到一半,她猛然想起摄像头的存在,就赶紧拍拍老伴儿的手背以示安抚,又望一眼摄像头,以唇形一字一顿地说:“我跟你爸——没——事——啊!”母亲是以这种方式告诉我用不着情急之下,驱车300多公里回家劝架。照她的话说,我回来劝架吓她一跳,那嗓门十里外都听得见。④到了腊月,摄像头里经常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她用粗盐腌好了腊货,每天将那一竹竿的腌腊物什抬出来吹晾,等到太阳落山,又小心翼翼地扛回家中。她还拿出一个木澡盆,用艾草汁液揉搓糯米粉,做一批春节吃的青团,这些农活对她来说手到擒来。⑤那年工作任务忙。我早早打电话给父母,说年初二才能归家。父母在摄像头里面失了神,母亲做饭做到一半,停了下来,似乎是失去了忙碌的兴致。爸爸只好接过锅铲,好歹把菜炒完。⑥这一天,他们破天荒地忘了将那一竹竿腊货扛出去吹晾,满桌子的饭菜似乎都失去了香气。最后,还是父亲打破沉默,给母亲满上了酒,还撕下鸡腿放在老伴碗里,似乎在说:“他们不回来,咱自己吃。”⑦为了向儿女们宣告“你们不回来,我们也能过得很好”,母亲居然很快在村里邀集了一伙老太太,到家中门廊来晒太阳、喝茶,吃她给儿女们准备的山芋干、笋干豆还有重新蒸热的红豆青团。老太太们言笑晏晏,似乎聊得甚是开心,间或还炫耀般地微笑着,高举手中零食,对着摄像头摇晃,仿佛在说:“你看你不回来,便宜我们了吧。”⑧不知为什么,明知这些老太太出现的原因,我心里依旧很酸涩。我在下班路上对丈夫直言此事,丈夫微笑道:“你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吃醋,妈妈寄来的青团、腊货,还有九蒸九晒的陈皮山芋干,已经到咱小区的快递柜里了,这会儿就去拿。”⑨2021年4月7日,母亲突发脑出血,连夜进城,但最后失去了语言和行动能力,见了儿孙只会用眼神含笑示意。⑩母亲出院后回家静养,我雇了一辆可以平放担架的车,赶在新年到来之前,带着父母回家。回到7个多月无人居住的地方。⑪摄像头里,父母寻常的相伴依旧在延续。父亲每顿都要精心做好三菜一汤,按照菜谱喃喃自语:“热锅凉油,清炒5分钟……”,再轻轻吹凉,一勺一勺喂她。脑部受伤的母亲有时躁动不安,正在外面忙着的父亲听到响动,走到母亲身边,开始有节奏地轻拍她的手背,这不慌不忙、充满宽慰信息的拍抚就像滴下来的水,一滴又一滴,洗去了母亲满脸的焦躁。⑫这一天,我一如既往紧盯着摄像头,父亲帮她掖好被角,在床边坐了下来。这一坐,父亲似乎就困了。阳光骤暖,花气渐浓,我忙了一会儿报表,再打开手机看监控,却发现父亲伏在母亲的床头睡着了。此时的农家小院看上去如此宁静,只有麻雀与母鸡偶尔走动。⑬突然,我看到母亲醒来了,似乎在竭力辨认伏在床边的是谁,继而,她伸出唯一能动的右手食指,颤颤巍巍地抚平父亲头顶一缕翻翘的白发。监控这一头的我心弦一颤,继而热泪盈眶。在得病250天之后,从前那个能觉察家人细微的情绪起伏,并给予爱的回应的母亲回来了,她回转来的脚步如此蹒跚艰难,却又如此坚定。⑭以前,父母瞥向摄像头时就仿佛看见了我,但我却无暇顾及。现在,我的目光穿越摄像头却真切看到了他们,唯恐漏掉细节点滴。小小的镜头已经化为生活变迁的见证者,联结不同时空的人们,传递着饱含情愫的目光。(1)阅读选文③——⑭,完成下面图表。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照她的话说,我回来劝架吓她一跳,那嗓门十里外都听得见。(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④段和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这些农活对她来说手到擒来。这一天,他们破天荒地忘了将那一竹竿腊货扛出去吹晾。(4)选文⑪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父亲每顿都要精心做好三菜一汤,按照菜谱喃喃自语:“热锅凉油,清炒5分钟……”,再轻轻吹凉,一勺一勺喂她。(5)选文第⑬段尾说母亲回转的脚步“蹒跚艰难”和“坚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的老师严侨李敖①我在台中一中,最难忘的一位老师就是严侨。②严侨是福建福州人,是严复的长孙。身材瘦高、头生密发、两眼又大又有神。三十一岁时到台中一中,那是1950年8月间,他比别的老师稍晚来,但却很快使大家对他感到兴趣。他有一股魔力似的迷人气质,洒脱、多才、口才好、喜欢喝酒,和一点点疯狂气概,令人一见他就有对他好奇、佩服的印象。③有一次高班生踢足球,足球踢到场外,正巧严侨经过,此公也不走路了,突然直奔此球,奋身一脚,就给踢了回来。大家为之叫好,他也趁机加入,大踢特踢起来了。④1951年到了,我十六岁。暑假后进了高一上甲。正好严侨教数学,这样他就正式成了我班上的老师。这时我的知识成长已经极为快速,在班上喜放厥词,好争,好错,颇为张狂。当时班上同学很吃我不消,王文振甚至写匿名信丢在我书包里痛骂我:施启扬(后来做了国民党的“司法院长”)喜欢同我辩,但他实在很笨,又做少年老成状,令我总要用口舌修理他。由于我张狂好辩,在严侨课堂上,也就常常在数学以外,扯到别处去。⑤严侨上课,才华四溢,大而化之,许多机械的题目,他自己干脆不做,反倒自己坐到学生座位上,叫吴铸人等数学极好的同学“站板”(站到黑板前)去做。⑥他常在课堂上聊天。有一天居然说:“我要把你们的思想提动起来!”还有一次为了证明他说得对,他近乎打赌地说:“我若说错了,我就把我的名字倒写!”说着就用极熟练的笔画,把倒写的严侨两字写在黑板上,俨然是“镜子书法”专家,我们鼓掌呼啸,师生之情,融成一片。⑦那个时候,我们的数学作业有专门印好的“数学结习簿”,我在练习簿中做习题不在行,但扯别的倒有一套。我来了一段"簿首引言",引用。OscarW·Anthoy的一段话,说:“数学是人类智力的灵魂……它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领域,告诉我们宇宙是这样的悠远,光线曾经历百万年的行程,方才照射到大地上……”后来,“数学练习簿”发回来了,在“它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一行下,被严侨打了一条红杠子,下有朱笔批曰:“我想它超越不了空时!”——这就是严侨的可爱处,他是数学老师,但他在精改习题以外,还会跟学生的引文打笔仗!⑧严侨真是迷人的老师,我愈来愈欣赏他。⑨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细述我成长的历程、我对现实的不满、我对国民党的讨厌等等,交了给他。严侨看了,对我有所劝慰。他跟我的交情,自然也就不同一般师生了。1952年我升高中二年级后,编到高二戊,数学改由黄钟老师来教。⑩严侨虽然不再教我数学,但他和我的交情却与日俱深。⑪他家住在一中斜对面宿舍,就是育才街五号,是一栋日式木屋,分给两家住,前面住的是郭大傅老师(他是江西兴国人,国立中正大学毕业。二十年后,在景美军法处坐牢,和我见过面。真没想到他还有这样迟来的红帽),后面就是严侨家。因为一栋房子硬分成二户,所以变得狭长阴暗,不成格局。⑫严侨约我去他家看他,我有时去。在黄钟住院后,一天严侨正好去探望,碰到我,我告诉他医生说黄老师恐怕已没希望了,严侨颇多感触。那时已是晚上,严侨要回家了,约我同行。在路上,他低声而神秘地告诉我:“你不要回头看,我感觉到好像有人跟踪我,是蓝色的。”(国民党特务源出蓝衣社,他指蓝色,当然是指“国特”。)我倾时若有所悟。⑬隔天黄钟死了,严侨再去医院,感触更多。当天晚上我送他回家,他约我进去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他劣酒下肚,终于告诉我,他是“那边来的”——原来他是共产党!⑭黄钟的死,给严侨带来了极大的感触,他似乎感到人生无常、好人难长寿。⑮黄钟死后,严侨的酒好像愈喝愈多了。因为没有钱,严侨喝的酒是烟酒公卖局出品的最劣等米酒。他喝酒的方式,是粗犷的,没有情调、没有小菜,用牙齿把瓶盖一口咬下,就咕嘟咕嘟,大喝起黄汤来。严侨喝酒虽多,但我从没看过他有泥醉的现象,他只是喝得很兴奋而已。黄汤下肚后,往往大背和醉酒有关的诗词。他最喜欢:背辛弃疾的那首《西江月》:辞里且贪欢笑,要悠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⑯每背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他也总是伸开十指,双手向前推去,郑重表示不要“松”来扶他。中国国学非严侨所长,他“以手推松曰‘去!’”,自然不知道《汉书·龚胜传》中这一典故,也不知道龚胜七十九岁成了殉道者的悲剧,但他那醉后一推曰“去!”的真情,如今事隔半个多世纪,却使我记忆犹新,永远难忘。6.严侨教我数学,而我却偏爱文科,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对一个数学老师的欣赏,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说听严侨真是迷人的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7.亲其师信其道,严侨老师在我眼中是迷人的,值得佩服的,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严侨老师身上有哪些特点吸引了我。8.描写可以使人物活灭活现、刚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语句。足球踢到场外,正巧严侨经过,此公也不走路了,突然直奔此球,奋身一脚,就给踢了回来。9.文章题目是我的老师严侨,写作重点应是老师评件,但同时又写我的能言善辩与不务正业,这样写有何意图?10.诗传情,诗言志。文章结尾引用书奔疾的《西江月》“以手推松曰‘去!’”,有何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娘的红色木夹刘绍堂①娘的传家宝,是一个做鞋用的木夹。木夹用红色枣木做成,经年累月被磨得光滑照人。说它是娘的传家宝,是因为娘用这木夹做了很多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事。②母亲当年常讲,用木夹做军鞋支援前线的事。那是1944年春季的一天,敌人在冀鲁边区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在我们村北碱河滩的那场阻击战里,八路军一个连将从河北省盐山县小马家据点出来“扫荡”的几十名鬼子大部消灭。③当时,身为民兵的父亲,负责抬担架护送伤员和牺牲的战士。他们经过我家时,母亲看到战士们穿的鞋子大多都破了,有的用绳子一道道地捆着,还有人露着脚趾。更令人心酸的是,一位烈士竟只穿着一只鞋!母亲很痛心,回到家对我姥姥说:“八路军战士为咱拼命流血,咱得让他们穿上鞋!”④说干就干,母亲将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拆了,用粗布被里做鞋底,用青色的被面做鞋面,又找来破衣服撕成碎块,打成布夹子做鞋衬。⑤为把军鞋做好,姥爷找了一块枣木,请木匠做了一个纳鞋底用的木夹。这木夹,在冀鲁边区的乐陵和盐山交界一带,是寻常老百姓家做鞋常用的工具。它由两块宽20多厘米、长约二尺多的木板组成,中间部位用铁轴固定。纳鞋底时,两腿将木夹下部夹紧,木夹上部紧夹着鞋底,比起用手拿着鞋底一针一针去纳,既省力又快捷。⑥在昏暗的油灯下,全家齐动手。母亲纳鞋底,缝鞋帮。姥姥识几个简单的字,也会画些花草。她把柳树枝烧成炭做笔,在鞋底画上花草,写上“抗日光荣”“杀敌立功”,再将用煮杏树根水染成的红线,沿着画好的痕迹绣上去。姥爷在门口观察动静,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给屋里传递信号,母亲和姥姥就迅速把鞋藏入炕洞中。半个月后,军鞋做了两包袱。⑦当36双绣着“抗日光荣”“杀敌立功”字样的布鞋送到部队时,战士们向母亲敬礼,纷纷表示:“穿上拥军鞋,一定要多杀敌人!”那时,驻冀鲁边区的部队领导龙书金、陈德曾夸奖母亲,说她送的鞋能保障一个排。从此,母亲成了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支前模范。母亲说:“多亏这木夹,用它做鞋又省力又方便。”意思是,功劳有这木夹的一半。⑧新中国成立后,这木夹又派上了新用场。⑨那时,家里打油称盐的日常开销,孩子满月的份子钱,过年添置新衣和表达喜庆的鞭炮钱,差不多都是娘用这木夹做鞋卖掉挣来的。白天,母亲去生产队干活,夜晚就在油灯下用木夹纳鞋底、上鞋帮。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从小喜欢读一些儿童读物、小人书,所需钱大都来源于娘用这木夹做的鞋。我长大后,入了团,非常喜欢读《中国青年》杂志。那时,订全年的杂志需要几元钱,可家中很难拿出来。母亲最了解我的心,亲切地安慰我:“有用,咱就订!”她又连续几个夜晚做鞋到天亮。那天,到集上卖了鞋后,母亲一到家就交给我一份全年的杂志订阅单,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再看看母亲手上的老茧和血泡,我忍不住泪流满面。⑪从一份份杂志上,我认识了董加耕、侯隽、邢燕子,特别是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品质,这对我的成长非常有帮助。⑫1964年12月,我应征入伍。临行前,母亲又将木夹找了出来,接连两个夜晚忙到鸡叫,做出一双结实的千层底布鞋和15双鞋垫,每双鞋垫上都有“当兵光荣”或“保卫祖国”的大红绣字。⑬我从老家带到军营的物品,都与这做鞋的木夹有关。一是母亲用木夹做鞋赚钱订的《中国青年》合辑本,二是一双结实的千层底布鞋和15双鞋垫。⑭对于专刊雷锋事迹的《中国青年》合辑本,我经常反复阅读,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深深地记在脑海里。母亲不识字,还常托人给我写信,激励我“好好干,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⑮我休息时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心里格外温暖。那鞋垫,班里战友每人一双,每当训练或执行任务碰到艰险时,战友们都会相互打气:“别忘了家乡老人‘当兵光荣、保卫祖国’的嘱托。”之后,大家立马虎气生生、信心百倍。⑯母亲爱那木夹,因为它承载着艰苦岁月中的风风雨雨;我们爱那木夹,因为它将一位普通妇女的母爱,传递给了她的儿女。⑰这木夹,理所当然地成了娘的传家宝,我们子女更是这传家宝的受益者。⑱去年,小外孙入伍时,我又将木夹的故事讲给他听,期望他也当一个不负新时代的好兵!(有删改)11.请按时间顺序认真梳理文中与“红色木夹”相关的情节,将下面空缺的事件补充完整。①1944年春天,母亲用红木夹做拥军鞋。②③“我”入团后,母亲熬夜用木夹做鞋换钱给“我”订全年杂志。④⑤去年,“我”给入伍的小外孙讲木夹的故事。12.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品读下列语句,感受母亲形象及作者的情感。(1)白天,母亲去生产队干活,夜晚就在油灯下用木夹纳鞋底、上鞋帮。(2)母亲最了解我的心,亲切地安慰我:“有用,咱就订!”13.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很多与“红色木夹”相关的事件,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14.文中的“传家宝”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磨刀匠进城肖国才①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②“磨把菜刀多少钱呀?”③“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④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都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⑤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⑥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维、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⑦“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⑧“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⑨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菜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⑩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型青石上只轻轻点了点,水珠就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菜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豆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⑪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菜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菜刀就立马摆在了磨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脸上略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姓张,在乡下磨刀三十多年了。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串户一把刀一把刀磨出来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时间久了,来磨刀的都很愿意和张师傅说上几句,听他聊这样那样的故事。⑫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菜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来的,够他忙一天,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磨完。说完,他得意地笑。⑬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⑭跟张师傅熟识的顾客老李,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⑮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一天,张师傅边磨刀边和顾客聊天:“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我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说完他把磨好的刀递给顾客。顾客接过刀,看了看,拉长了声音;“好——”(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有删改)15.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小说故事情节人们心理反应①半信半疑张师傅现场展示磨刀手艺②张师傅讲述自己磨刀故事理解接受③(同行)诧异感激;(老李)担心忧虑张师傅想开磨刀公司④16.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1)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2)结合语境,赏析第⑭段加点词语。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17.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小说主旨。18.本文侧面描写人物的写法比较突出,请举两例并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孙道荣①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②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③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④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⑤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⑥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拣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⑦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⑧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⑨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⑩“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⑪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⑫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⑬……19.本文写母亲在吃饭过程中为“我们”做的事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电话。20.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21.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别概括出母亲两次“笑”时的不同心理。22.本文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母亲的形象?结合全文,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23.请在第⑬段省略号处给本文续写一个结尾,来点明文章的主旨。游记散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大禹那个渡①我无数次过黄河,有平静,有感动,不管是无数次经过的风陵渡还是禹门关,抑或是新乡、东营等地的黄河时,都没有我站在这个叫做大禹渡的地方感受来得猛烈和震撼。②每于此时,我便想起诗人那首一泡尿的工夫,黄河流远了的诗句。黄河之水似乎从天上而来,经过九曲十八弯,从青海的卡日曲出来一路蜿蜒向东,再向北,又向东,再向南,在风陵渡折了一个弯。在地图上,这个弯看着很生硬很不情愿,尔后再次向东,一路浩浩汤汤,不复回头,奔向大海。③诗人的那句诗惹得我对黄河相思了许多年,虽然屡次相见,都只是暗恋。只有今天,站在风陵渡大桥上,望着宽阔而滚滚的河水,我被这翻腾汹涌的黄色夹杂泥土的水淹没了。④我几乎每次过黄河都是行色匆匆,无数次我从列车或汽车的窗口偷窥黄河,渴望零距离接触黄河。即使在夜里,我都要紧紧趴在窗子隔着玻璃朝外面望。漆黑的夜,我看不见她,但我凭两岸的星星灯火想象着她。⑤据说黄河有200多个渡口,而此处是唯一以大禹命名的渡口。我此刻站在黄河这个大弯处,站在大禹渡,站在大禹渡大禹的塑像前,我跺了跺脚下的土地,确信这次是真的站在黄河边上,凝望着巨人大禹。想象着这位先人“凿龙门,辟三门,舟于此,出水得”的丰功伟绩,那之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⑥我作为九州的子民,站在脚下咫尺峭壁的岸边眺望黄河,感到真是渺渺如蚁。人一辈子忙忙碌碌也许只是在做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无数个微不足道,才能凿山辟门,撼动山河。因为坚持,茫茫九州终归被禹制服,开始了朝代的纪元。⑦大禹渡在山西芮城南十公里的黄河岸边,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然而传说时常就是未经证实的历史,但是大禹渡的历史就是经过证实了的传说。⑧在清凉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旁边有一处摩崖石刻,“舟于此,出水得”六个字依稀可见,乃北魏所刻。出山谷南行数里有一村子叫禹门口,村后遗址出土了许多陶片、蚌壳,还有很多陶钵,三角纹弧线纹的陶片,有高领罐,鬲等,俱为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代表物。可以认为,禹曾率众在此山伐木作舟,漂流而下。虬龙般的手植柏,据说是大禹为了确定高山大川和观察水势的标记,顺着神奇的滴水台阶而上便是禹王庙。当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感念修建了禹庙,此处的渡口也就被称为大禹渡。据说是大禹活了一百零六岁,所以台阶也是106阶,这台阶发出的滴水声难道真是大禹的脚步声?⑨此处可以设想也正是大禹当年治水的基地之一,几千年淹没了许多历史,而人们对大禹的纪念却从来没有休止。从大禹渡再往下就是当年挡住洪水去路的地方,大禹手持劈山神斧连挥三下,洪水分流而去,而这三处就是后来的人门、鬼门、神门,统称三门,即现在的三门峡市。⑩冬天,万木萧萧,黄河水有些呜咽,却是另一番雄壮,和夏秋里的滔滔浑然不同。⑪从古到今的诗人,他们看见黄河无不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⑫王之涣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喊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喊完又说,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王维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⑬而这条大河,不管你来不来,不管名人还是百姓,不管狂风还是暴雨,一路而来,经过曲曲折折,闯过鬼门关,回头望,望着给了她无数次欢与愁,喜与悲,爱与恨的山川大地,一切都成为过去,毅然转过身,一路狂奔,奔向了大海,奔向更远更辽阔的四方。把此间的养分,分享给了那些遥远不相识的人和物。⑭而此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来的呢。⑮人一辈子的修行,即是做舟,做诺亚方舟,禹凿得三门后,从此渡舟而下,置九州而天下安。若把修行比作做舟,黄河一路蜿蜿蜒蜒就是做舟,做诺亚方舟,归于大海,归于慈航之海。⑯在冬雨中我是那么地深情望着大禹渡,我不忍离她而去,而大禹渡任自逍遥,不因阳光,不因雨露,依然静静地在黄河拐弯处,安静自然,不增不减。⑰大禹渡,不是传说。大禹渡,是修行的驿站,是造舟的地方。⑱我会一如既往地虔诚,再来朝拜她。【材料链接】“诺亚方舟”又译为“挪亚方舟”,根据《圣经》记载,此船是诺亚依据神的嘱托而建造的一艘巨大船只,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让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种陆上生物能够躲避一场因神惩而造的洪灾,最后方舟实现了目的,这个故事被代代相传保留并纪录在《圣经》里。24.本文行文思路有跳跃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单梳理,把下面空缺处补充完整。首段总领全文→先写()→次写()→再写()→结尾又写()25.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感受。找出两处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6.反复阅读文中第③、④段,任选句子和角度品味其语言的妙处。27.通读全文后,结合文后的链接材料,归纳本文主旨。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我在教丁香树开花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刚出炉的糕点香,仿佛每个人都很幸福。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很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老夫妇悠闲地聊着天。他们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说要挖掉重栽,一个说要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着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道:“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③我不禁莞尔,拎着装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忽然身后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道:“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点心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⑤那位父亲平静地告诉我,他的儿子十九岁了,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⑥那位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