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衢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下列表述中的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鱼塘的全部鱼 B.两个山谷中的所有鼠C.一片草原上的部分斑马 D.一片草地中的所有蒲公英2.水和无机盐是细胞及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极性的分子或离子易溶于水中B.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无机盐可以作为生物体内某些蛋白质的组成成分D.植物秸秆燃烧后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3.如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B.②的分布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C.③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D.②和③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4.以下能够用来预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的是()A.年龄组成 B.性别比例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5.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都是水溶性物质C.都含C、H、O、N这4种元素 D.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6.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B.细胞学说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多样性7.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与包裹细胞自身物质的膜融合,从而降解细胞自身衰老损伤的物质或结构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自噬体的膜由一层磷脂分子组成B.图中的水解酶是在自噬溶酶体中合成的C.图中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还可能被细胞再度利用8.当人体处于十分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增多。下图为肾上腺素作用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B.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C.当人体处于十分危险的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D.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与肝细胞膜上相同的受体结合来升高血糖9.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和b点时的R值相同,因此a、b点时种群的数量相同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年龄结构是种群重要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D.该田鼠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为“S”形,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10.沙眼衣原体是一类导致人患沙眼的病原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可以确定沙眼衣原体是原核生物。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有细胞壁 B.有细胞膜C.没有线粒体 D.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1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是进行需氧呼吸的生物所特有的B.酵母菌厌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在酶催化下被直接还原为酒精C.人体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再转变成葡萄糖不需要消耗能量D.需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在ATP中12.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获总鸟数灰喜鹊画眉第一次捕捉30648(标记后放生)37(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29843(其中6只标记)32(其中8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C.由于标记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画眉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1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A.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B.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1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某科研小组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下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B.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C.上清液中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左右,原因是大约20%T2噬菌体外壳没有与大肠杆菌分离D.细菌和病毒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个体小,结构简单,都可在培养基内单独大量培养15.判断关于DNA分子结构说法错误的是()A.①和②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所有的DNA分子中都有游离的磷酸基团C.同一条链上碱基⑤⑥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图中④不能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6.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观遗传是基因型不变,但是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变化B.DNA的甲基化水平与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C.DNA的甲基化影响翻译过程,是发生表观遗传的唯一机制D.表观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能够在世代间传递17.下图所示中心法则反映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传递,RNA病毒的发现丰富了经典中心法则的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所有细胞都有①②③过程B.新冠病毒颗粒内会发生③④过程C.⑤过程需要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D.③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8.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都要经过选择纯合化才能培育出新品种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子D.无籽西瓜的出现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19.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Ee,其体内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某一过程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B.图示细胞中,a基因来自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C.该精原细胞可以产生ABe、aBe、AbE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15N标记DNA的精原细胞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分裂2次,有一半细胞含15N20.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甲、乙、丙),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A.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形成适应的前提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C.新物种的形成,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2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一组是()A.肾上腺素、Na+、尿素、葡萄糖B.K+、血红蛋白、磷脂、胆固醇C.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D.CO2、胰岛素、载体蛋白、抗体2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C.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即发生增殖分化D.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23.某兴趣小组开展“探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某植物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点a、b、c分别表示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作用。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促进生长、b停止生长B.b停止生长、c抑制生长C.仅依据c不能体现调节作用的两重性D.此实验的因变量为萘乙酸浓度24.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②~③之间时,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大量开放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钾通道大量开放,膜内钾离子快速外流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同D.a处只有在神经冲动传到后才能合成化学递质2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疾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传播,并可经母婴传播由母亲遗传给孩子B.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不宜实施剖宫产C.HIV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后,前病毒立即复制出子代HIVD.HIV识别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并侵入细胞二、综合题26.为确定小豆作为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科研人员通过试验,测定了全光和弱光(全光的48%)条件下两个小豆品种的光合作用特性,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光补偿点是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
品种
处理最大净光合速率(μmolCO2.m-1s-1)光补偿点(mol.m-3.s-1)叶绿素含量(mg.g-1)气孔导度(molH2O.m-3.s-1)
A全光组14.9945.92.290.22弱光组9.5930.74.360.12
B全光组16.1643.82,880.16弱光组8.8541.73.210.09(1)小豆吸收光能的色素除了类胡萝卜素之外,还包括,这些色素分布在(填具体结构),主要吸收(光质)。(2)如需测定小豆的呼吸速率,必须在环境下测定,此时提供18O标记的水,首先能测到放射性的化合物是。(3)遮光会降低小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从碳反应的角度分析,主要由引起,并直接影响碳反应的过程,导致光反应阶段产生的和积累,最终使光合速率下降。(4)据表中数据可知,在弱光条件下,小豆主要通过来提高光合速率,以适应环境。27.某兴趣小组研究果蝇中的两对相对性状:眼色——红眼和白眼(用B与b表示);翅型——卷翅和直翅(用A与a表示)。已知卷翅基因是由直翅基因突变而来的,且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相关问题。杂交组合子代情况♀♂1红眼卷翅♀×白眼直翅♂红眼卷翅112红眼直翅101红眼卷翅124红眼直翅1272组合1的F1红眼卷翅♂×白眼卷翅♀红眼卷翅121红眼直翅59白眼卷翅127白眼直翅61(1)基因A和基因B互为基因,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2)眼色性状中是隐性性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最可能位于染色体上,其与控制翅型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3)由杂交组合2可知,卷翅中致死的基因型为,组合2的亲本基因型为。(4)若将组合1的F1卷翅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则F2中红眼卷翅雄蝇的概率为。(5)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组合2杂交子代中的白眼卷翅雄果蝇测交过程。28.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是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B表示;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引起效应器收缩,此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判断的依据是。(2)图2结构的名称是;a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兴奋在图2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3)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填字母),此时膜外电流方向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4)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4指针偏转角度最大,此时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电流计指针如何变化?(填“向左”或“向右”或“不变”)。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区段的变化;CD段形成的原因。29.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下图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请回答:(1)HPV上被免疫细胞识别的物质在免疫学上被称作;图中甲是细胞,其功能是。(2)图示过程属于免疫,不能清除HPV病毒。若要完全清除HPV病毒,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即被HPV致敏的B淋巴细胞,接受来自于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形成细胞和记忆B细胞,前者细胞产生物质,能与HPV发生特异性结合,最终清除HPV。(3)简述人体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的机理。30.内分泌系统是保证机体功能正常、身体细胞处于稳态的重要系统,下丘脑—垂体组成了一个神经内分泌系统。下图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据图回答:(1)B代表的激素名称是;若成人长期处于缺碘环境中,则激素分泌增加,通过口服激素B(填“能”或“不能”)缓解病症。(2)D代表的激素是,影响其分泌量的刺激是。(3)为了验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第一步,取9只兔子,分别注射适量且等量的含放射性的碘溶液。第二步,。第三步,将上述实验兔子随机平均分为A、B、C三组。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五步,2天后,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①指出并改正实验步骤第一步中的不妥之处:。②补齐实验步骤中的第二步:。③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④预期实验结果:第四步注射以后,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从高到低的组别依次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A、鱼的种类有很多,故一个鱼塘的全部鱼,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B、两个山谷上的所有老鼠,属于两个区域,不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C、一片草原上的部分斑马,没有包括全部个体,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D、一片草地中的所有蒲公英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判断标准: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答案】B【解析】【解答】A、水是极性分子,所以凡是有极性的分子或离子都易溶于水中,A正确;B、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水主要以游离的自由水的形式存在,B错误;C、无机盐可以作为生物体内某些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C正确;D、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如点燃小麦种子,烧尽后可见到一些灰白色的灰烬,这些灰烬就是小麦种子里的无机盐,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
3.【答案】A【解析】【解答】A、①是糖蛋白,与细胞识别、保护、润滑有关,分布在细胞膜外侧,A错误;B、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B正确;C、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正确;D、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图中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答案】A【解析】【解答】A、种群的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进而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正确;B、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D、种群密度反应种群数量的大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种群的特征:
5.【答案】A【解析】【分析】淀粉被淀粉酶催化水解,脂肪被脂肪酶催化水解,蛋白质被蛋白酶催化水解,核酸被核酸酶催化水解,A正确;脂肪不具有水溶性,溶于有机溶剂,B错误;淀粉和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C错误;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蛋白质作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核酸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不能作为能源物质,D错误。6.【答案】B【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错误;B、细胞学说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B正确;C、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D、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但是并没有揭示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主要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的意义:
①标志着细胞学学科的兴起,意味着人们对生物体结构的认识已由器官层次进入到细胞层次。
②推动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③它与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④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7.【答案】D【解析】【解答】A、自噬体是双膜结构,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A错误;B、图中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中合成,B错误;C、由图可知,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D、图中溶酶体将物质水解后,产物可能被细胞再度利用或被排出细胞外,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
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8.【答案】D【解析】【解答】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图a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图b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血管细胞,A正确;B、图b和图c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B正确;C、根据题意,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使血液更多地流向骨骼肌,增强机体运动能力,C正确;D、激素作用具有专一性,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上受体不同,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微量的激素可显著地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9.【答案】B【解析】【解答】A、a~b时期R一直大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b点时的种群数量大于a点,A错误;B、在b~d时期R值先大于1再小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C、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以及迁出率,C错误;D、R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R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所以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稳定,不属于S形曲线,c~d时期R值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d点时田鼠的种群密度最小,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R=出生率/死亡率,当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当R等于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
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R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10.【答案】D【解析】【解答】A、部分真核生物也具有细胞壁,因此根据其有细胞壁不能确定其为原核生物,A错误;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B错误;C、部分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C错误;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包围的细胞核,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主要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都是DNA细胞核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DNA分布的区域称拟核;无染色体有核膜和核仁;核中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细胞壁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形成的肽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举例放线菌、蓝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增殖方式一般是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11.【答案】D【解析】【解答】A、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也存在于无氧呼吸的生物中,A错误;B、酵母菌厌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在酶催化下被直接还原为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C、人体内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消耗能量,C错误;D、需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少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有氧呼吸:绝大多数生物进行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
12.【答案】D【解析】【解答】A、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B、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B正确;C、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实际数量可能更少,C正确;D、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13.【答案】A【解析】【解答】A、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都发生在间期,A正确;B、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后期,细胞质的分裂发生在末期,B错误;C、细胞板出现在末期,纺锤体出现在前期,C错误;D、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在间期,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条件:连续分裂的细胞
两个阶段:①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②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存在: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植物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动物皮肤生发层细胞。②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如神经细胞、表皮细胞等。14.【答案】D【解析】【解答】A、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即本组数据作为对照组,说明细菌没有裂解,A正确;B、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很重要,如果时间过短,部分被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如果时间过长,32P标记的噬菌体进入细菌后,细菌裂解释放出含32P噬菌体。由题分析可知,细菌并未裂解,因此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B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外壳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到底部,C正确;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依赖活细胞生存和繁殖,其不能单独在培养基中繁殖,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2、(1)要获得被35S或32P标记噬菌体,首先要获得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在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中培养获得被S或P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注意:(1)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过长大肠杆菌细胞会裂解;保温时间不能过段,过短噬菌体侵染不充分;(2)35S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中出现沉淀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有少量蛋白质外壳;32P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沉淀物中,若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保温时间过长是大肠杆菌裂解,也可能是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侵染不充分。
15.【答案】B【解析】【解答】A、①磷酸基团和②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B、细胞质中环状的DNA分子如质粒,无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C、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C正确;D、④中的①磷酸基团属于另一个核苷酸,故图中④不能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是胞嘧啶;④包括-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但不是一个
脱氧核苷酸;⑤为腺嘌呤;⑥为鸟嘌呤;⑦为胞嘧啶;⑧为胸腺嘧啶;⑨为氢键;⑩为磷酸二酯键。16.【答案】A【解析】【解答】A、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有些基因的表达却无法完成,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A正确;B、DNA的甲基化使基因不能表达,DNA的甲基化程度越高,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越强,DNA的甲基化水平与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B错误;C、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DNA的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C错误;D、表观遗传可遗传给下一代,但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
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17.【答案】D【解析】【解答】A、不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①DNA复制,只有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复制,A错误;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体内不能发生③④过程,只有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③④过程,B错误;C、⑤过程为逆转录,需要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C错误;D、图示所有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③为翻译过程,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
18.【答案】C【解析】【解答】A、杂交育种时若所需优良性状为杂交种(杂种优势),则不需要通过纯合化手段,A错误;B、诱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因此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B错误;C、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纯合子,例如四倍体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的基因型可能为Aa,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子代是基因型为AAaa的杂合子,C正确;D、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因此无籽西瓜的出现属于可遗传变异,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几种常见育种方法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染色体组成倍减少基因重组常用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物理方法:紫外线、X射线、激光等
化学方法:亚硝酸、硫酸二乙醇等
生物方法:病毒等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离体培养将一种生物特定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优点目的性强,获得优良品种的产物;产量高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缩短育种年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生殖障碍,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缺点①周期长
②进程慢
③操作复杂
④杂交后代性状分离
⑤只能利用已有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①:突变的方向难掌握
②:突变个体难以将优良性状集中一体发育延迟,结实率低,只适用于植物方法复杂,需与杂交育种配合
成活率较低可能引起生态危机,技术难度大实例水稻的育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无子西瓜培育矮抗小麦抗虫棉19.【答案】C【解析】【解答】A、图示为体内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某一过程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为次级精母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A错误;B、由于该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Ee,因此a基因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C、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图示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则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分向两个子细胞,因此该精原细胞可以产生ABe、aBe、AbE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C正确;D、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若进行减数分裂,则15N标记DNA的精原细胞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分裂2次,则DNA只复制一次,所有子代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故所有子细胞都含15N;若进行有丝分裂,则DNA复制两次,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内的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第二次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的两个DNA中只有一个DNA含15N,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向两个子细胞,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最少有两个含15N,最多有四个含15N,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
20.【答案】B【解析】【解答】A、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使个体间出现差异,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正确;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种群在选择压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1.【答案】A【解析】【解答】A、肾上腺素作为激素可以存着与内环境中,Na+是内环境的成分,尿素作为代谢废物需要通过内环境排出,而葡萄糖需要通过内环境的运送到各个组织细胞,因此,肾上腺素、Na+、尿素、葡萄糖均可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B错误;C、肝糖原存在肝细胞中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纤维素是多糖也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C错误;D、载体蛋白是细胞膜的成分,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1、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22.【答案】C【解析】【解答】A、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免疫的物质基础,A正确;B、吞噬细胞除了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性,B正确;C、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细胞接受这两个信号刺激后发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D、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这些记忆细胞保留有对抗原的长期记忆,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3.【答案】C【解析】【解答】A、由曲线可看出,a促进生根、b点在虚线下方,为抑制生根,A错误;B、b、c都是抑制生根,但仍在生长,B错误;C、由曲线可知,a点浓度低促进生根,c点浓度高抑制生根,说明萘乙酸调节具有两重性,C正确;D、本实验中萘乙酸的浓度为自变量,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萘乙酸(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其生理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似。
24.【答案】B【解析】【解答】A、②~③过程为动作电位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通道关闭,A错误;B、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大量钾离子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快速外流,B正确;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C错误;D、a处随时进行神经递质的合成,神经冲动传到时,会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5.【答案】D【解析】【解答】A、艾滋病是传染病,可经母婴由母亲传染给孩子,不是遗传给孩子,A错误;B、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防止自然生产过程中母亲通过血液传播给婴儿HIV,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B错误;C、HIV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后,需要先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然后前病毒完成复制,C错误;D、HIV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因此主要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6.【答案】(1)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囊体膜(光合膜、基粒也可);蓝紫光和红光(2)黑暗(完全遮光、无光照);C18O2(CO2、二氧化碳)(3)气孔导度变小(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固定;ATP;NADPH(4)提高叶绿素含量【解析】【解答】(1)小豆吸收光能的色素除了类胡萝卜素之外,还包括叶绿素,这些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2)为排除光合作用产生和消耗气体对测定呼吸速率的影响,因此测定小豆的呼吸速率时,必须在黑暗环境下测定,细胞呼吸过程中水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O2,因此若提供18O标记的水,首先能测到放射性的化合物是C18O2。(3)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遮光导致气孔导度变小,从外界环境吸收的CO2减少。使叶肉细胞碳反应CO2固定产生的C3减少,消耗的ATP和NADPH减少,导致ATP和NADPH积累,最终导致小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4)据表中数据可知,在弱光条件下,小豆叶肉细胞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来增强对光能的吸收,以适应弱光环境。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
2、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3、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色素种类颜色含量定性滤纸条上显现的色素层析图谱吸收光谱主要功能化学性质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橙黄色最少①橙黄色蓝紫光吸收、传递光能①四种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②叶绿素的化学性质没有类胡萝卜素稳定,其合成易受温度、光照和Mg等的影响。叶黄素黄色较多②黄色吸收、传递光能叶绿素叶绿素a蓝绿色最多③蓝绿色蓝紫光、红橙光少数吸收、转化光能;大多数吸收、传递光能叶绿素b黄绿色较少④黄绿色吸收、传递光能27.【答案】(1)非等位;碱基序列(核苷酸序列、脱氧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2)白眼;X;控制果蝇眼色和翅形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3)AA;AaXBY和AaXbXb(4)1/6(5)【解析】【解答】(1)基因A和基因B为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2)由分析可知,果蝇的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控制眼色的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由杂交组合2可知,亲本均为卷翅,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卷翅为显性性状,亲本为Aa与Aa交配,后代A_∶aa=2∶1,因此最可能是AA致死;由分析可知,组合1的F1红眼卷翅♂的基因型是AaXBY,白眼卷翅♀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4)由分析可知,组合1的子一代卷翅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二者相互交配,后代中红眼卷翅雄蝇(AaXbY)的概率=2/3×1/4=1/6。(5)根据分析可知,组合2的子代中的白眼卷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测交另一个亲本应该是双隐性(隐性纯合子),且是雌性,基因型是aaXbXb,测交后代的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8.【答案】(1)效应器;不属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2)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3)h;g→h或i→h(4)AB;向右;BC;K+通过易化扩散外流【解析】【解答】(1)根据分析可知,B是效应器,反射必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引起效应器收缩,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2)图2是两个神经细胞相联系的结构,为突触。a是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间为单向传递。(3)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h表示兴奋部位;由于未兴奋部位是外正内负,而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因此膜外电流方向是g→h或i→h。(4)①图4的导线一端在膜外,一端在膜内,测的是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由于钠离子内流,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则图4的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图示相反,由于图示表示向左偏转,所以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流计指针向右偏转。②钠离子内流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因此图5中BC段是Na+内流引起的,CD段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是K+通过易化扩散外流引起的。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