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4047-2024 信息技术咨询 数字系统设计要求_第1页
DB21-T 4047-2024 信息技术咨询 数字系统设计要求_第2页
DB21-T 4047-2024 信息技术咨询 数字系统设计要求_第3页
DB21-T 4047-2024 信息技术咨询 数字系统设计要求_第4页
DB21-T 4047-2024 信息技术咨询 数字系统设计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35.080CCSL7721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21/T4047—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4缩略语 5总体设计 5.1设计原则 5.2设计步骤 6价值视角 6.1设计目标 6.2设计要点 7社会视角 7.1设计目标 7.2设计要点 8业务视角 8.1设计目标 8.2设计要点 9数据视角 9.1设计目标 9.2设计要点 10知识视角 10.1设计目标 10.2设计要点 11场景视角 11.1设计目标 11.2设计要点 12创新视角 12.1设计目标 12.2设计要点 13安全视角 13.1设计目标 13.2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DB21/TXXXXX—20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沈阳华睿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辽宁省公司、辽宁交投艾特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信息中心、辽宁省烟草公司沈阳市公司、辽宁省烟草公司鞍山市公司、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辽宁省市场监督事务服务中心、沈阳尚源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工程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华、高刚、袁辉、马欣、李军、李鹏、郭洪武、李芳芳、董祥俊、马婧、杨海涛、曹侃、邱暾、肖江、黄书鹏、姜浩、王宇飞、宋宪辉、杨成实、严健、刘广大、王淼、于丹、赵云志、何英杰、胡许冰、王黎明。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归口管理部门通信地址:沈阳市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2号。归口管理部门联系电话标准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青年大街386号华阳国际大厦2396。标准起草单位联系电话1DB21/T4047—2024信息技术咨询数字系统设计要求本文件提出了数字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及价值、社会、业务、数据、知识、场景、创新、安全八个视角的设计要求。本文件适用于:a)数字系统咨询设计服务供方提升服务水平;b)数字系统咨询设计服务需方对供方的选择和评价;c)第三方对数字系统咨询设计服务供方的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40-202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3011-202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GB/T25058-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5070-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6463.2-2019信息技术服务咨询设计第2部分:规划设计指南GB/T37988-2019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9204-2022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GB/T39786-202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GB/T43697-2024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分类分级规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数字化转型digitaltransformation深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建设提升数字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新型能力,加速业务优化、创新与重构,创造、传递并获取新价值,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来源:GB/T23011-2022,3.3]3.2数字系统digitalsystem融合各相关系统而产生并具备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大系统。3.32DB21/T4047—2024咨询设计consultinganddesign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工程实践经验、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员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的与信息技术服务相关的活动。[来源:GB/T36463.1-2018,2.1]3.4业务数字化businessdigitization将传统的业务过程和操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转化为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实施。3.5业务模式创新businessmodelinnovation基于新型能力模块化封装和在线化部署等,推动关键业务模式创新变革,构建打通组织内外部的价值网络,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形成新的价值模式。3.6数据驱动datadriven通过收集、分析、解释和利用数据等方式将数据看作指导决策制定和业务流程优化等手段的资源,实现通过数据推动业务价值增长和创新的过程。3.7数据要素dataelements数据要素是指参与到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使用者或所有者带来价值效益、能够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生产要素。3.8数据基座datapedestal数据基座是为数字系统提供一系列技术架构、数据结构、算法模型和基础设施的新型基础设施。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I: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5总体设计5.1设计原则数字系统的设计原则如下:a)价值导向原则:通过明确的价值驱动来指导并确定系统所需的具体功能,可以确保系统的设计符合其价值目标并实现效用最大化;b)社会责任原则:考虑其对社会、生态的影响,通过明确自身或生态的社会责任,确保系统设计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责任;c)业务驱动原则:紧密围绕业务需求和战略目标进行,确保系统能够有效支持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效率和创造业务价值;3DB21/T4047—2024d)数据驱动原则:基于数据分析和洞察,通过数据来驱动系统的优化和决策,实现精准运营和高效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访问性;e)知识管理原则:确保数字系统具备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收集、整理、存储、共享和应用知识资源;f)场景驱动原则:明确流程、组织、数据分析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具体信息,依据发展目标,通过优化场景资源的方法,寻找系统潜在风险甚至是高频急难问题,进而引导和推动数字系统设计改进;g)创新引领原则: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系统不断优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价值导向;h)安全保障原则: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系统能够抵御各种内外部安全威胁和攻击。5.2设计步骤数字系统的设计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现状调研:1)发展目标调研:调研长期愿景、短期目标以及当前的战略重点和痛点;2)社会责任调研:调研内外部组织架构、生态和各相关方相关责任,了解外部与合作伙伴及相关责任,确定组织及生态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公共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用户隐私等;3)业务流程及应用场景调研:调研业务模式、应用场景、关键业务流程及其运营效率;4)IT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调研:调研当前的IT系统架构,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及安全等方面的配置,考察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度,以及与外部系统的接口情况;5)组织文化与人才储备调研:考察组织管理层及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程度和支持度,评估组织当前的人才结构,特别是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能储备情况;6)市场竞争与合作环境调研:分析组织所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和成效,考察组织与上下游合作伙伴、技术提供商等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是否构建了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系统。b)数字化转型:1)诊断与评估:评估数字化转型对组织、社会、生态的多维度价值,如促进数据利用,辅助业务拓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收入,加速市场响应与产品创新等。深入分析组织当前的运营状况,对标发展目标识别存在的问题、瓶颈和痛点,并评估建议;2)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根据组织战略目标,根据识别出的问题、瓶颈和痛点,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场景分析,深入洞察各视角每一个细节与痛点,确定数转目标;3)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将数转目标分解为阶段可执行的具体目标,确保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在每个阶段中融入前瞻性和创新性思维,推动业务模式的创新,为每项任务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包括业务指标、数据指标等;4)数字化转型优化:实现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资源配置、知识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或改进;5)数字化转型评估:量化评估数字化转型完成情况,确保数转结果与组织战略及价值导向保持一致。c)数字系统目标设计:应围绕价值、社会、业务、数据、知识、场景、创新、安全八个视角明确设计目标,具体设计目标见本文件第6章至第13章。d)数字系统总体设计:1)架构设计:按照GB/T36463.2-2019中第7章的要求,紧密贴合数字化转型需求进行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设计;4DB21/T4047—20242)视角设计:应围绕价值、社会、业务、数据、知识、场景、创新、安全八个视角明确设计要求,具体设计要求见本文件第6章至第13章;3)确定集成框架:设计数字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应用集成、数据集成、流程集成等,确保系统间的无缝连接。e)数字系统子系统详细设计:1)功能设计: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点,规划各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数据交互,确保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扩展性;2)界面设计:设计直观、易用、符合用户习惯的操作界面,确保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并高效完成操作任务;3)数据库设计:构建高效、规范的数据存储结构,设计合理的表结构和索引策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查询性;4)接口设计:定义清晰、稳定的系统间通信接口,包括输入输出参数、错误处理机制和数据格式,确保系统间能够高效、安全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功能集成。6价值视角6.1设计目标数字系统能通过价值驱动,让数据发挥价值、辅助业务开拓、提升业务运行效率、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带来新的收入机会,响应市场变化并更快地推出产品,还能提升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经济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服务和管理成本。6.2设计要点6.2.1概述从价值视角考虑,数字系统应满足GB/T23011-2022中第6章的相关要求,以生产运营优化、产品/技术创新、业态转变为导向进行设计。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挖掘数据的创新驱动潜能,加强数据价值的开发和资产化运营。数字系统设计的要点至少应包括:a)生产运营优化。对于制造和生产型企业,设计需考虑建立数字化生产信息模型,明确生产流程,并通过仿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流程的智能化管理设计,获取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价值效益;b)产品/技术创新。设计需考虑利用三维建模、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产品的数字化模型,进行多方案的设计和测试,确保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将新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入产品设计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c)业态转变。设计需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业务壁垒,主要为发展壮大数字业务,以数据为驱动协同推进传统业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新业务培育壮大,开展跨组织、跨产业的网络化协同和社会化协作,获得数据和社会的价值效益。6.2.2生产运营优化6.2.2.1效率提升数字系统设计应关注生产与运营管控能力,通过纵向贯通生产管理与现场作业活动,横向打通供应链/产业链各环节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全价值链、全要素的动态配置和全局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细分生产与运营管控能力,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具备智能生产与现场作业管控功能,实现生产全过程、作业现场全场景集成互联和精准管控,提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动态调整和自适应优化等;5DB21/T4047—2024b)具备数字化运营管理功能,实现运营管理各项活动数据贯通和集成运作,提升数据驱动的一体化柔性运营管理和智能辅助决策等。6.2.2.2成本管控数字系统应确保制造和生产型企业实现更高效、更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将许多传统人工完成的工作自动化,减少人工成本,缩短交付周期。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人力成本;b)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智能决策支持,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降低运营成本;c)实现产品创新从试验验证到模拟择优,降低创新试错和研发成本;d)能够优化交易的搜寻和达成过程,降低产品/服务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6.2.3产品/技术创新数字系统设计应关注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品创新、产品研发过程创新,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缩短价值变现周期。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技术融合创新,研制和应用新技术,开发和运营知识产权,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和价值空间;b)支持通过催生具有感知、交互、决策、优化等功能的智能产品和高体验产品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单位产品/服务的价值,开发智能产品的生态价值。6.2.4业态转变6.2.4.1数据价值数字系统应将数字化的资源、知识、能力等进行模块化封装并转化为服务,实现内外部数据价值的开发和资产化运营,形成数据驱动的信息生产、信息服务新业态,实现新价值创造和获取。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手段,将数据要素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具备对外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交易等数字资源服务的功能;b)具备基于知识数字化、数字孪生、智能化建模等对外提供知识图谱、工具方法、知识模型等数字知识服务的功能;c)具备通过主要业务相关的数字能力打造及其模块化、数字化和平台化,对外提供研发设计、仿真验证、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数字能力服务的功能。6.2.4.2社会价值数字系统设计应间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通过改善信息传递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等方面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促进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包括:1)网络基础设施: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2)算力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3)技术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6DB21/T4047—2024b)智能化应用普及。支持智能化应用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包括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方面;具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各领域的智能化升级的功能。7社会视角7.1设计目标数字系统支撑其为社会提供政务和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满意度,并最终建立完整的数字社会体系;支撑其连接和整合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与内外部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促进生态化价值合作,共享共赢发展,从控制和占有物质资源转变到共享“数字”、共创“数字生态”。7.2设计要点7.2.1概述从社会视角考虑,对于政府和事业单位,数字系统主要以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为核心导向进行设计,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公众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对于企业来说主要考虑生态建设,构建一个全面、互联、协同的数字生态,以支持企业的业务运营、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7.2.2政务服务组织通过建设数字系统实现IT治理架构的资源集中、人员集中、技术集中和能力集中,全面提升集约化建设水平,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组织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需求,实现线上线下办事,以政务业务数字化建设为表征,为群众提供更广泛的办事、咨询和投诉的渠道,提升群众的满意度;b)支持整合和共享来自不同部门和机构的数据资源,内部汇聚政务数据,外部循环社会数据,理顺支撑部门间业务协同应用的数据协调机制,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和共享共用;c)支持设立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标准和方式,使各政务服务部门既利用共享政务服务信息实现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又使线上政务服务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保留对信息管理的权力,从而推动政务信息共享,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d)具备智能化提取政务业务数据的功能,并支持利用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公共服务预测和分析,帮助指导业务决策和政策推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和精准性,使其应用于资源配置和权利分配等复杂公共决策的核心议题;e)具备监管的功能,包括“一网统管”、智慧监管等功能,提高对行政行为和公共资源的监督,以及管理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例如,通过数字系统实现在线申报和审批流程,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实现对各类数据和资金流向的监控,降低腐败和违法行为的风险。7.2.3公共服务7.2.3.1基础性公共服务基础性公共服务主要满足公民和组织的基本需求。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对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如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的实时数据收集与分析,确保基础服务的稳定供应;b)具备大数据分析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2.3.2经济性公共服务7DB21/T4047—2024经济型公共服务旨在促进经济发展,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等。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为组织提供数据,辅助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组织决策,促进经济增长;b)具备实时监测市场动态的功能,预测经济趋势,提供预警信息,帮助组织应对市场风险。7.2.3.3社会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公民福祉,涵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在医疗领域,支持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病历、电子处方等数据库,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支持远程医疗,推进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等应用方便患者就医,并实现医疗服务的普惠性;b)在教育领域,支持将社会化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纳入公共教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线辐射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发展场景式、体验式学习和智能化教育管理评价;c)在交通领域,支持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出行服务,推动公路智能管理、交通信号联动、公交优先通行控制;d)在社会保障领域,具备自动化处理社会保障相关业务流程的功能,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处理效率。7.2.3.4安全性公共服务安全性公共服务主要确保公民和组织的安全,如公安、消防、国防等。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具备对公共安全进行实时监控的功能,如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监控预警;b)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备收集信息和辅助决策的功能,优化应急响应流程,降低损失。7.2.3.5社会应急数字系统应为社会应急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安全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在应急事件发生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响应。通过整合各类应急救援数据资源,包括地理信息、气象数据、人员物资情况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灾情监测、资源调配、物流分配和协调救援工作,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b)具备公共卫生的监测和管理的功能。能够收集、分析和共享疫情数据,提供疫情预警和防控建议,帮助组织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c)具备社会应急资源共享且可协同的功能。能够建立社会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利用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高效协同应对。通过提供实时数据、共享信息、在线沟通等方式进行信息共享和传递,促进各方的协同合作,共享的信息涵盖库存、物流、仓储数量及布局等;引导各类型社会组织等参与应急资源的整合工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7.2.4生态这里的生态是指组织与其供应商、合作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组织与其生活在它周围的其他个体或组织连同社会经济环境构成了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组织与其外部环境通过资源与信息的交换,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整体。数字系统应从协同合作、开放互联、全生命周期管理、价值创造等维度进行生态的建设,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构建生态体系与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数字化生态圈,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8DB21/T4047—2024b)保持开放性与互通互联,积极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合作组织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开放系统平台和API等方式,实现与其他系统和平台的无缝对接,达到“数据横向贯通、业务高效协作”,构建横向业务协作新生态,帮助组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业务协同和效率;c)生态的全生命周期基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管理需求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蜕变期四个时期。生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组织制定长期战略规划,确保资源在各个阶段得到合理分配和优化使用,同时,在生态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都面临着各种风险,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组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并应对潜在风险:1)初创期:在这个阶段,主要以数据为依托,利用数字系统收集的相关数据,对组织内部进行评估,快速聚焦战略重点,进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2)成长期。在这个阶段,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组织的评估结果分析,进而制定组织具体的发展策略,同时,根据评估结果排除潜在风险;3)成熟期。在这个阶段,数字系统赋能组织战略方向决策,统一数字化规划与技术架构,实现全链路、全流程、全要素的全局业务数字化,以业务数据驱动技术革新和敏捷组织;4)蜕变期。在这个阶段,组织以扎实的数字化底盘形成中长期适应、迭代能力,应对外部变化;整合跨组织链接、多业务协同、多应用集成、数据共享、智能决策等能力,提高生态全成员的整体效能,实现共赢式增长。d)打破传统组织的业务边界,使得组织更容易地实现生态融合。通过整合不同组织、不同行业的数字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更广泛的合作网络。数字化创新倾向于使用系统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和共享经济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和价值创造,为生态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8业务视角8.1设计目标数字系统设计能够实现业务过程线上化、自动化、精细化、标准化、产品化及智能化管理,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数字系统建立在内外一体化数据资源之上,根据数转战略及驱动目标,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业务流程优化设计,实现动态跟踪和在线管控,主营业务领域内的主要业务流程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将不同行业或领域的业务模式和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业务模式,打破传统行业界限。8.2设计要点8.2.1概述从业务视角考虑,对于企业,数字系统以业务线上化、业务流程优化和业务模式创新为核心导向进行设计。业务线上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为业务流程优化和业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业务流程优化则进一步提升了业务线上化的效率和效果;业务模式创新则是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和驱动力。通过数字系统企业可以实现业务的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8.2.2业务线上化数字系统是实现业务过程线上化的关键。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将传统的线下业务流程转移到线上,实现数据的实时录入、查询、处理和分析。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数据在线。具备数据的在线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功能,帮助组织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数据资产化;b)产品研发在线。支持产品研发过程高效和协同化。如通过数字系统,团队成员实时分享设计思路、数据和反馈,加速产品迭代和优化;9DB21/T4047—2024c)业务运营在线。具备使业务运营效率高和准确性高的特征。如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工具,组织实现流程的在线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数字系统实现订单、库存和运输的在线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8.2.3业务流程优化在数字系统设计中,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是确保系统性解决方案高效、灵活且满足业务需求的关键步骤。从业务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管控两个方面出发,对数字系统设计中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具备开展跨部门/跨层级流程、核心业务端到端流程以及产业生态合作伙伴间端到端业务流程等优化设计的功能,优化设计应涵盖流程运行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数据信息等,并形成流程文件;b)具备实现业务流程的运行状态跟踪、过程管控和动态优化等功能,通过实时监控机制,对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c)具备将重复性人工任务转变为自动化任务的功能,并能够识别出冗余、低效或不必要的环节进行简化,在流程中从人来执行转变为由人来监管与设计,通过自动化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流程效率,并通过智能化实现流程的自适应优化;d)具备业务流程设计灵活、可扩展的特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业务环境,包括设计可配置的流程模板、可重用的流程组件等,以便快速响应业务变化。8.2.4业务模式创新为推动关键业务模式创新变革,数字系统应构建打通组织内外部的价值网络,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形成新的价值模式。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业务过程的智能运营优化,以及与生态合作伙伴间智能驱动的业务能力协同等;b)支持基于关键业务在线化运行的技术网络和合作关系网络,实现相关方之间关键业务和资源的在线协同和动态优化等;c)支持基于数据集成共享和数据资产化运营,沿产品生命周期、上下游业务等提供增值、跨界、全场景的延伸服务等;d)支持基于产品的模块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满足用户动态变化的个性化需求等。9数据视角9.1设计目标数字系统设计首要是构建数据资源目录,打造数据基座,建设一体化数据要素管理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整合内外数据,打造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数据质量,探索数据增值。利用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水平,增强数据的可信性和可靠性。9.2设计要点9.2.1概述从数据视角考虑,数字系统以数据资源和数据基座为核心导向进行设计。数据资源是数字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决策分析、业务优化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9.2.2数据资源数字系统设计应从数据采集、数据集成与共享、数据应用和数据驱动等方面,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并激发创新驱动潜能,以数据驱动技术、流程、组织等要素的互动创新。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10DB21/T4047—2024a)数据采集。明确数据采集需求,对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数据累积、清理和重构等做出制度性安排,自动采集设备设施、业务活动、供应链/产业链、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态合作伙伴等相关数据,构建数据资源目录;b)数据集成与共享。支持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利用数据接口、数据交换等开展多源异构数据的在线交换和集成共享,推动数据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c)数据应用。支持按需开发并部署数据模型,开展基于数据模型的应用与优化,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丰富数据应用场景;d)数据驱动。利用数据模型分析、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来指导决策和业务发展,在决策过程中,数据应作为核心依据和驱动力。通过收集、分析数据来洞察业务情况,以数据为依据来制定策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并驱动创新和增长。具体做法应包括:1)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提高销售额、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用户体验等具体目标;2)根据决策目标和问题,从各种数据源中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和标准化,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最后使用统计方法、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算法等工具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3)从数据分析结果中抽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将其转化为决策直接使用的形式,如识别市场趋势、了解客户需求、评估产品性能等;4)基于数据分析和提取的知识,制定具体的决策和策略,决策涉及的方面包括产品定价、市场推广、生产优化等;5)将决策和策略付诸实施,并持续监控其效果。通过收集和分析实施后的数据,评估决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9.2.3数据基座数字系统设计应通过建设数据基座,将组织内外部的数据汇聚在一起,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和联接,让数据有清晰的定义和统一的结构,并在尊重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让数据更易获取,最终打破数据孤岛和垄断。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统一管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将数据视为资产,能够追溯数据的产生者、业务源头以及数据的需求方和消费者等;b)支持打通数据供应通道,为数据消费提供丰富的数据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满足组织自助分析、数字化运营等不同场景的数据消费需求;c)具备使数据完整、一致、共享的特征。监控数据全链路下的各个环节的数据情况,从底层数据存储的角度,诊断数据冗余、重复以及“僵尸”问题,降低数据维护和使用成本。10知识视角10.1设计目标数字系统具备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体系,包括知识采集的能力、知识自我发现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实现人员培训与考核等管理。知识与系统实现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应用,并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10.2设计要点10.2.1概述11DB21/T4047—2024从知识视角考虑,数字系统以知识管理和知识数字化为核心导向进行设计。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共享、创造、更新和应用,以及将传统知识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以便于处理、存储和传输。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数字系统的效能和用户体验,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10.2.2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进行设计,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的业务战略、流程、机构、人员等因素,制定体系化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知识体系架构和整体知识的分类、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流程、激励机制、知识管理人员培养机制和资源保障体系;b)支持建立适应数字系统的组织文化,培养员工的数字化意识、知识和技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具备数字化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c)支持基于业务场景建立部门级、团队级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鉴别、知识获取、知识萃取、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过程运作规范;d)具备建立智能化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具的功能,能够支持决策,支持基于个体的千人千面知识推荐,支持智能化的内容创作,知识与业务体系深度融合;e)支持对存量知识及增量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各类隐性经验能够得到共享和交流,各类显性知识能够得到记录、沉淀或积累。10.2.3知识数字化对知识数字化进行设计,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通过内部和外部来源获取知识、整理和分类知识、将知识与业务相关联等;b)具备建立知识存储和管理机制的功能,支持版本控制、权限管理、文档标签化等;c)具备知识共享和协作的功能,支持用户间的知识分享、评论、讨论,以及协作编辑和共同建设知识;d)支持智能化的知识推荐和个性化的知识体验;e)具备知识分析和挖掘的功能,支持决策制定和业务创新;f)支持采取用户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知识的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等措施,确保知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g)提供知识培训的功能,包括在线学习和培训的课程管理、知识测试和评估、学习记录和证书颁发等。11场景视角11.1设计目标数字系统通过将不同的业务细化为不同的场景,更清晰地识别每个场景下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应用场景能覆盖全业务相关领域(如:决策、经营、研发、生产、协同、办公等);能实现数据、资源与功能分离;实现从管理到服务转变;实现从功能管理到应用场景管理转变。11.2设计要点11.2.1概述从场景视角考虑,数字系统以场景信息采集、场景优化和提供解决方案为核心导向进行设计。通过不断的信息采集和优化,数字系统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和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地识别用户的问题和痛点,12DB21/T4047—2024提供更加精准的解决方案。同时,随着解决方案的不断提供和实施,数字系统也能够不断获取用户的反馈和意见,从而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和优化的策略和方法。11.2.2场景信息采集11.2.2.1用户信息清晰定义数字系统的目标用户群体,描述用户的基本特征,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数据,构建用户画像,画像包含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使用习惯、技术熟练度、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11.2.2.2背景信息详细描述场景背景信息,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a)明确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主要目的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用户遇到的问题及痛点;b)明确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时间段,包括白天、夜间工作时间段等;c)明确用户可能使用系统的地点,包括办公室、家中、移动环境等;d)考虑外部环境对用户使用系统的影响,如网络状况、光线条件、噪音水平以及7.2.4中给出的生态部分等。11.2.2.3流程信息详细描述场景相关流程信息,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a)明确用户从进入系统到完成任务的整个路径,包括所有可能的分支和异常处理,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用户操作、系统响应和反馈方式;b)明确流程中涉及的所有用户角色及其对应的权限,描述每个角色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责和作用,以及他们如何与系统和其他角色进行协作;c)描述流程中数据的流转路径和存储方式,包括数据的输入来源、处理过程、输出结果以及存储位置和格式。11.2.2.4资源需求信息详细描述对场景任务需求比较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计算资源:分为包括CPU、内存、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主板、显卡、网卡和电源等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软件资源;b)数据资源:数值、文本和音视频多媒体数据;c)人力资源:对于完成本场景任务需要的人员数量和质量;d)其他资源:包括经济、科技等社会资源以及土地、水、矿产等各种自然资源。11.2.3场景优化针对场景痛点进行优化,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a)业务流程优化:通过流程再造、技术整合、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等方式,实施持续的监控机制跟踪流程性能,根据价值导向和市场变化趋势对业务流程进行持续优化,预测业务流程优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制定应急方案,提高业务流程效率;b)数据分析优化:针对痛点和风险点,通过不断迭代数据分析模型,优化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分析质量,包括数据预测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及时性、数据分析的完整性,分析结果的实用性、可解释性、可靠性和易理解性;13DB21/T4047—2024c)资源配置优化:根据业务价值导向和战略目标,对资源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引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考虑直接成本(如资源采购和运营成本)、间接成本(如维护和支持成本)以及潜在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和有效性。11.2.4提供解决方案针对每个应用场景,提供针对用户需求和痛点的具体解决方案,即技术、产品或服务如何工作以解决问题,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a)功能设计:明确在不同场景下用户希望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录入、查询、报表生成、自动化处理、智能分析等方面的功能;b)数据设计:明确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要求;c)界面设计:明确在不同场景下用户对页面布局、颜色、字体等方面的界面要求;d)资源设计:明确在不同场景下用户对系统响应时间、负载能力、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资源要e)兼容性设计:明确用户对操作系统、浏览器、分辨率等方面的兼容性要求;f)安全设计:明确在不同场景下用户对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备份与恢复等方面的安全要求;g)集成设计:明确在不同场景下用户对业务集成、数据集成等方面的集成要求。12创新视角12.1设计目标数字系统能够实现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成果和创新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创造新的模式和新的收入机会。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产品或分析数据,来帮助实现增值、增效和快速反应,建立数据为依据的决策体系。12.2设计要点12.2.1概述从创新视角考虑,数字系统以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成果和创新技术为核心导向进行设计。在数字系统中,创新机制是确保创新活动能够持续、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创新组织是确保企业提高决策效率、促进跨部门协作、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基础;创新成果是衡量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创新技术是推动整个系统不断升级和进化的关键驱动力。12.2.2创新机制数字系统应从竞争、变革、激励和管理等机制上进行创新,创新机制的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具备建立竞争评价体系的功能,鼓励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b)具备快速响应变革机制的功能,以便及时调整战略、资源配置和组织结构;c)具备建立基于绩效的激励机制的功能,激励成员创新;d)支持搭建数字化管理工具和平台,建立开放、透明的管理机制。12.2.3创新组织数字系统设计应围绕业务流程优化的要求,开展有关职能职责的调整,并对相关人员角色变动以及岗位优化配置做出妥善安排。创新组织的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14DB21/T4047—2024a)开展职能职责调整时,支持根据业务流程优化要求建立业务流程职责,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牵引,梳理和调整部门职责,将业务流程职责和部门职责落实到岗位职责,建立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协调运转机制,以确保业务流程的有效运行;b)支持按照调整后的职能职责和岗位胜任要求,开展员工岗位胜任力分析,人员能力培养、按需调岗等,不断提升人员优化配置水平;c)支持在组织内和组织间建立数字化协作体系与运行机制,促进新型能力协同协作,实现多组织生态融合,与外部生态合作伙伴开展开放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市场互补、产品创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目标。12.2.4创新成果数字系统应赋予成果创造价值的新能力,逐步增加成果生命力,创新成果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质量管理、文化、商业模式以及自主成果,创新成果的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支持建立质量管理创新成果的内外部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品牌质量管理创新体系;b)支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成果理念,建立文化创新保障体系,建立识别、分析和确立提升成果价值的措施;c)支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市场调研,在新产品开发、运营理念或模式创新、诚信自律经营、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升商业模式创新成果;d)支持自主创新成果技术资源开发与创新,自主成果培育机制应健全。12.2.5创新技术数字系统应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关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通过“数据+算力+算法”赋能传统产业智能化生产,推进技术集成融合,实现创新应用。创新技术的具体设计要求至少应包括:a)智能化。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处理,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优化从而产生更智慧的应用,推动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达到优化流程设计、提高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