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160CCSA0245I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体目标 25基本原则 35.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35.2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 35.3坚持农村优先、城乡融合 35.4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35.5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 36脱贫成果巩固 36.1动态监测和帮扶 36.1.1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 36.1.2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 46.2社会保障 46.2.1社会救助 46.2.2养老保障 46.2.3残疾人保障和服务 5 56.3.1教育保障 56.3.2医疗保障 56.3.3住房保障 56.3.4饮水安全 56.4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66.4.1安置区就业帮扶 66.4.2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 66.4.3安置区公共服务 66.4.4安置区配套设施 66.4.5安置区组织建设 66.4.6安置区文化服务 66.5粤桂协作 76.5.1组织领导 76.5.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76.5.3区域协作 76.5.4促进乡村振兴 77产业发展 77.1产业规划 7 8 8 8 8 8 8 9 97.3.5质量提升 9 9 9 8环境美化 10.3.1村民自治 11生活提质 11.3.3应急管理 12.4.1考核方式 附录A(资料性)产业发展规划框架 附录B(资料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价指标体系 20 DB45/T2648—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技术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泽、徐文伟、李暄、覃明园、马庭瑞、蔡旭平、谢罗生、林建业、农凯、杨文清、梁显菊、何承方、罗琨、黄菲、许洁、梁媛。1DB45/T2648—202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南本文件规定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脱贫成果巩固、产业发展、环境美化、乡风培育、乡村治理、生活提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指导。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7774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GB/T40491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指南GB/T41375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GB/T5143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DB45/T2067美丽乡村无害化公共卫生厕所建设与维护规范DB45/T2129美丽乡村人畜分离管理规范DB45/T2139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规范DB45/T241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effectivetransitionfromconsolidatingandexpandingtheachievementsofpovertyalleviationtoruralrevitalization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渡时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巩固拓展产业发展、环境美化、乡风培育、乡村治理和生活提质成果,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过渡期transitionalperiod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5年过渡阶段,在此期间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四个不摘povertyreliefresponsibilities,policies,assistance,andmonitoringcontinueevenafterapoverty-strickenhouseholdbeingremovedfromthepovertylist2监管。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countiesidentified四好农村路ruralroadsthatarewelI-constructed,welI-managed,well-maintainedand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障”35基本原则5.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5.2.1过渡期内应注重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5.2.2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正视不同地区脱贫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分类5.2.3坚持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工作任务转向“五大振兴”,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5.4.1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防止泛福利化倾向。5.4.2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6脱贫成果巩固6.1.1.2建立广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返贫监测信息平台,加强部——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b)部门信息比对;6.1.1.5强化“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将帮扶对象分层分类纳入帮扶范围,并实施动态管理,4DB45/T2648—20236.1.1.6科学制定脱贫人口收入增长目标计划。鼓励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外出或就近就业,脱贫户、监测户一年中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每年脱贫人口务工人数应不低于2020年底的水平。按规定做好脱贫户、监测户收入统计。6.1.1.7建立并完善建档立卡脱贫户的退出机制。6.1.1.8加大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困难群体的临时性帮扶,对受灾群众集中开展灾后生产恢复、倒塌房屋重建、农业保险理赔、救助救济等,确保资助政策落实到位。6.1.2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6.1.2.1对下列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保边缘人员;——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6.1.2.2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6.1.2.3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6.1.2.4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产业、就业帮扶;对确无劳动能力的,落实兜底保障措施。6.1.2.5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应高于全国、全区农民平均水平,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应高于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社会保障6.2.1社会救助6.2.1.1实施“按户施救”和“按人施救”相结合的救助模式。6.2.1.2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保障水平的差距。6.2.1.3健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对发展产业和就业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低保对象,给予6个月渐退期。6.2.1.4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延长至18周岁。6.2.1.5健全临时救助制度。6.2.1.6健全农村儿童保护制度,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6.2.1.7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应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照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6.2.2养老保障6.2.2.1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政策,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下列6类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低保残疾人;——脱贫后继续扶持两年人员;5DB45/T2648—2023——城乡低保对象。6.2.2.2加强对农村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的保障和照料服务,提升改造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6.2.2.3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困难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6.2.3残疾人保障和服务6.2.3.1建设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服务体系。6.2.3.2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和康复服务。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6.2.3.3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6.2.3.4开展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帮扶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6.3.1教育保障6.3.1.1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户、监测户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率为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对符合条件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6.3.1.2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资助政策。6.3.1.3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6.3.1.4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普及农村学前教育。6.3.1.5发展面向乡村的远程教育。6.3.1.6协调对接区内外优质学校选派校长、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开展定点帮扶工作。6.3.1.7加强农村教师进修培训,提升其教学及管理水平。6.3.2医疗保障6.3.2.1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进行监测管理,保障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空白点”动态清零。6.3.2.2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6.3.2.3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推动医疗保障政策调整优化,实行差异化渐退式参保资助政策。6.3.2.5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脱贫户、监测户家庭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四种重点慢病患者签约管理率应达到100%。6.3.2.6保持待遇政策总体稳定,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6.3.3住房保障6.3.3.1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监测发现的住房安全问题建立工作6.3.3.2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住房安全。6.3.3.3根据危房等级、改造方式、补助对象自筹资金能力等不同情况,实施差异化补助。6.3.3.4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管理,推广绿色新型技术,提升农房品质。6.3.4饮水安全6.3.4.1加强对脱贫人口和供水易反复人群的饮水安全动态监测,脱贫户、监测户供水问题保持动态清零。6DB45/T2648—20236.3.4.2因地制宜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和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供水保障水平。6.3.4.3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开展水质检测监测。6.3.4.4落实农村供水保障地方主体责任,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做好工程维修养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6.4.1安置区就业帮扶6.4.1.1将易地搬迁安置区作为劳务输出重点保障地区,确保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人就业。6.4.1.2安置区政府投资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公共服务管理项目等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用于吸纳搬迁群众就业。6.4.1.3加强安置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实名制动态管理。6.4.1.4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培训。6.4.2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6.4.2.1推进安置区优势产业全产业链项目。6.4.2.2规划项目建设布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6.4.2.3健全搬迁对象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多种模式实现搬迁户增收。6.4.3安置区公共服务6.4.3.1完善安置区普惠性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配套设施,确保“有学上”、“上好学”。6.4.3.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能力。6.4.3.3做好搬迁群众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6.4.3.4建设安置区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解决群众办事难等问题。6.4.4安置区配套设施6.4.4.1完善安置区内配套设施,至少包括:——供水供电;——排污排水;——垃圾处理;——安保设施;——信息网络;——电动车管理;——文体活动场所及公共体育器材;——消防设施。6.4.4.2健全基础配套设施管护机制。6.4.5安置区组织建设6.4.5.1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安置区组织架构和组织体系,实现党的基层组织、自治组织和工、青、妇、残疾人等各类组织应建尽建并发挥作用。6.4.5.2依托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等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6.4.5.3向符合规定的集中安置区按要求强化驻村工作力量。6.4.6安置区文化服务7DB45/T2648—20236.4.6.1每半年在中型及以上安置区开展1次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4.6.2开展多种文化服务活动,提高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的能力。6.4.6.3加大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的安置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6.5粤桂协作6.5.1组织领导6.5.1.1加强粤桂协作研究部署,组织编制粤桂协作规划。6.5.1.2建立粤桂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调研对接情况。6.5.1.3指导受帮扶对象落实主体责任,引导加强沟通对接。6.5.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6.5.2.1深化粤桂就业协作,强化供需对接,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做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和服务工作。6.5.2.2推进粤桂职业院校合作,建立粤桂协作职业学校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6.5.2.3优化帮扶资源配置,保障资金、项目、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6.5.2.4实施消费帮扶,畅通流通环节,支持市场主体多渠道、多途径销售产品,开展各类展示展销、贸易洽谈等活动,推介广西名特优农产品。6.5.3区域协作6.5.3.1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广东产业梯度转移。6.5.3.2利用粤桂产业协作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推动粤桂共建产业园区。6.5.3.3完善供应链基础设施,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6.5.3.4做好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圳品”认证工作,促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6.5.3.5加强粤桂产业协作项目资产管理和效益管理,明确项目产权归属、资产收益分配、带农益农机制。6.5.3.6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引导带动能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的广东企业投资投产。6.5.4促进乡村振兴6.5.4.1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加大农业科技、文化服务、乡村规划、企业管理等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交流培训力度。6.5.4.2加强援桂人才关怀,落实保障措施。6.5.4.3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创新工作方法,推进乡村振兴。7产业发展7.1产业规划7.1.1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划分发展阶段,做好风险评估,统筹安排项目资金。产业发展规划参见附录A。8DB45/T2648—20237.1.2自治区建立遴选机制,选择10个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强的特色产业,给予倾斜支持。7.1.3优化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县级“5+2”、村级“3+1”产业目录,县级重点选择5个特色优势产业长期培育,在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7.1.4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大格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7.2.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7.2.1.1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投入标准,提升建设质量。7.2.1.2加强耕地保护,推动撂荒耕地复垦复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7.2.1.3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7.2.2农产品物流配套设施建设7.2.2.1建设县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和加工基地,建设和完善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冷链物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7.2.2.2建设产地保鲜仓和移动冷库。7.2.2.3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配备产后清洗、加工、预冷、烘干、质检、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补齐农产品供应链“最初一公里”短板。7.2.2.4加强农村物流骨干企业帮扶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7.3.1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7.3.1.1加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7.3.1.2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园区路网、给排水、污水处理、电网、信息网络、标准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7.3.1.3利用广东省帮扶政策共建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示范基地。7.3.1.4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区内定点帮扶单位的对接沟通,引进带农益农企业项目,推动产业梯度转移。7.3.1.5抢抓RCEP政策机遇,依托地方区位优势,整合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向外型农业,推动国际化农业合作。7.3.2农业全产业链构建7.3.2.1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推动产业各环节有机衔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7.3.2.2围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配套建设育苗、育种基地,增强产业链前端研发和育种技术支撑。7.3.2.3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做强产业链中端环节。7.3.2.4完善销售、品牌、体验、消费等环节,提升后端服务能力。7.3.2.5加强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97.3.3.1培育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7.3.3.2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推动地理标志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建设、高水平发展。7.3.3.4深化与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获取高端品质认证。7.3.4.2完善产业标准体系,聚焦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开展标准研制和7.3.5质量提升7.3.5.1开展“一站式”质量服务,综合运用检验检测、标准、计量、认证等手段,促进农业产业质7.4.1加强产业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巩固提升项目储备谋划和前置性审查工作,落实项目入库管理制7.4.2健全项目管理内部控制机制,落实全责清单制度,强化关键环节监管,完善内部自查与外部纠7.4.3完善项目资金监管体系,强化资金使用全链条监管,规范项目管理资金统筹管理,严格执行资7.4.4加大产业项目管理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使用、管理资金的能力水平。7.4.5落实项目全流程管理制度,应按如下工作流程a)规划编制及评估、明确项目绩效目标;f)项目竣工验收、结算(决算);j)排查整改。7.5.1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引领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推7.5.2选派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建设科技小院,提供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农业新型技术,培养农村7.5.3规范运营益农信息社,开展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提高农7.5.4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良种联合攻关。7.5.5加强重大畜禽水产疫病、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7.5.6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研发,推广农业机械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率。7.6风险防范7.6.1生产风险防范7.6.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7.6.1.2保护生态平衡,科学防治农业病虫害。7.6.1.3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违规行为。7.6.1.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识别真假农资能力及维权意识。7.6.1.5提高农业生产保险的保障水平,支持农民购买农业保险。7.6.2销售风险防范7.6.2.1加强农业生产主体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防范价格风险和滞销风险。7.6.2.2推广对接会、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网上对接等各类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7.6.2.3引导电商企业入驻田头市场,开展线上批发、零售和产销对接活动。7.6.2.4建立脱贫地区与预算单位、农产品交易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间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7.6.2.5扩大农业市场保险的覆盖范围。7.7产业帮扶措施落实7.7.1产业帮扶覆盖率(无劳动能力、已享受就业帮扶除外)达到90%以上。7.7.2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含监测户)所享受的产业帮扶政策支持不少于1项。7.7.3用于产业发展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重点投向农户参与度高并有增收空间的乡村产业。7.7.4产业扶持由到村到户为主转向区域带动为主,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运行模式。7.7.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充分的财产权益。7.7.6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7.8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7.8.1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按GB/T40491的要求进行建设。7.8.2强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利益联结、合理分工、要素融合,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受益。7.8.3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带动生产、帮助产销对接、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7.9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7.9.1加强针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帮扶和指导。7.9.2加强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财税、金融、项目、土地政策等方面支持。7.9.3鼓励村集体(合作社)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发展8环境美化8.1.1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规划整合、引导和执行,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多规8.1.2村庄规划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特色、突出乡土韵味,不搞大拆大建,严格规范村庄8.1.3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8.1.4对暂时没有条件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8.2污染防治8.2.1.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8.2.1.2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的资源8.2.1.4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绿色农业。8.2.2工业污染防治率应达到100%。8.3生态保护治理8.3.1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8.3.2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加强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8.3.3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规范采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8.3.4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和污染源治理,加强河湖水生态保8.3.5推进碳汇项目融入产业发展,加强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相互促进。8.3.6外来物种引种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外来生物入侵。8.4.1.1改造和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DB45/T2648—20238.4.1.2因地制宜开展“沼改厕”、沼气净化型公厕建设。公共卫生厕所的建设与维护应符合DB45/T2067的要求。8.4.1.3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8.4.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8.4.2.1农村生活垃圾应按照GB/T51435的要求处理。8.4.2.2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对行政村的覆盖率≥95%。8.4.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4.3.1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污水减量化、就地处理和循环利用。8.4.3.2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和技术工艺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末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应达到20%,列入国家监管清单的黑臭水体治理率应达到100%。8.4.3.3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DB45/T2413执行。8.4.4村容村貌提升8.4.4.1村域内不应有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的现象,水体清洁、无异味。8.4.4.2道路路面平整,不应有坑洼、积水等现象;道路及路边、河道岸坡、绿化带、花坛、公共活动场地等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8.4.4.3房前屋后整洁,无污水溢流,无散落垃圾;建材、柴火等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8.4.4.4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8.4.4.5按规划在公共通道两侧划定一定范围的公用空间红线,不应违章占道和占用红线。8.4.4.6地名标志、宣传栏、广告牌等设置标准规范,整洁有序;村庄内无乱贴乱画乱刻现象。8.4.4.7农家庭院畜禽养殖区域管理按照DB45/T2129的要求执行。8.4.4.8规范殡葬管理,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倡导生态安葬。8.4.4.9村庄绿化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协调。8.4.4.10庭院、屋顶和围墙提倡立体绿化和美化,适度发展庭院经济。8.4.4.11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并设标志牌。8.4.4.12传统民居按DB45/T2139的要求进行保护。8.4.4.13在主要道路、重点建筑、村民聚集活动场所等处合理安装照明路灯,并因地制宜建设夜间景观亮化工程。8.4.5病媒生物综合防治按照GB/T27774的要求组织进行鼠、蝇、蚊、蟑螂等病媒生物综合防治。9乡风培育乡村精神文明9.1.1思想道德建设9.1.1.1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1.1.2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DB45/T2648—20239.1.1.3宣传脱贫攻坚精神。9.1.1.4普及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活动。9.1.1.5提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9.1.2农村德育工程9.1.2.1开展创建文明新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评比活动。9.1.2.2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9.1.2.3开展新风宣教活动。9.1.2.4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9.1.2.5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作用,以良好家风净化乡村社会风气。9.1.2.6推行精神文明实践积分制。9.1.2.7组建村级文明乡风宣传志愿团队,协助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9.1.2.8开展婚俗改革试点,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婚嫁陋习,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9.1.2.9开展“廉洁文化进乡村”活动,助推形成崇廉、倡廉、守廉的清廉乡村新风貌。乡村文化发展9.2.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改造,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包括:——建设文化广场、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承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室外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器材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站达标率(自治区标准)应达到100%。9.2.2农村文化活动9.2.2.1大力促进优秀文化遗产和高雅艺术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项目。9.2.2.2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9.2.2.3加大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开展“推普乡村行”活动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村镇、社区建设。9.2.2.4鼓励支持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乡土人才培养9.3.1注重思想引导、精神鼓励和心理支持,提高脱贫群众的认识水平,弘扬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爱精神,破除“等靠要”等不良思想。9.3.2立足和挖掘本土人才资源优势,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提高本土人才的综合素质。9.3.3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9.3.4发掘和培育乡村工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维护和弘扬乡村文化精髓,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村级后备干部、年轻干部、优秀干部培养方式,建立完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10.1.1.2开展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干部(含驻村干部)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农村基层主要领导干10.1.2.3延续帮扶单位各基层党组织与对口帮扶村党组织固定结对帮扶制度。10.2.1.1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动法律进村、入户、到人,包括:——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10.2.1.2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和“互联网+警务”,行政村“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官、一村——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10.2.2.2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平安乡村”体制机制,保障“矛盾不上交、平10.2.3.2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有效遏制非法宗教渗透蔓延。10.3.1.2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决策机制。10.3.1.3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推进“互联网+监督”,推行“清单制”,加强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和基层微腐败整治;11生活提质11.1.1.2健全培训与就业联动机制,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11.1.2.5支持带农益农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就业,推动返乡创业发展。11.1.3.1坚持就业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1.4.2落实脱贫人口跨省就业交通补助政策。11.1.4.3协调广东各地各部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1.1.4.6集聚广东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2.1.3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屯)基本通硬化路。对狭窄道路进行拓宽改造。11.2.1.5完善屯级道路管护制度体系。11.2.2.1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7%以上,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2%以上,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5千伏安。11.2.3.1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提升11.2.3.3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11.3公共服务11.3.1.1乡村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11.3.1.4乡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普及,推进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及11.3.2.1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设施设备水平。11.3.2.3每个行政村配备1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及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11.3.2.4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中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分别达到15%、25%,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50%11.3.2.5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对65岁以上老年人定期开展体检,做好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预防。11.3.3.1建设县乡村应急管理体系,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11.3.4.1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应达100%,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应按GB/T41375的要求进行建11.3.4.2提升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化水平,为村民提供社会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房屋租赁合同
- 安徽生物会考数学试卷
- 2024年跨区域电力并网调度合同
- 2024年设计师技术咨询与服务标准化协议版B版
- 2024年鸡粪肥料购销合同
- 生化工程设备课程设计
- 大学下学期高等数学试卷
- 2024美容仪器销售渠道建设与市场推广合同3篇
- 田径:三级跳远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01
- 年度热学计量标准器具产业分析报告
- 山区道路安全驾驶教案
- 安全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及回复
- 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员工激励模式探索
- 采购部年终总结计划PPT模板
- CDI-EM60系列变频调速器使用说明书
- 【汇总】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三(统编版) 重点知识点汇总
- 材料表面与界面考试必备
- 骨科重点专科省级市级申报材料
- 焦点CMS用户手册
- 丙酮-水连续精馏塔的设计
- 菜鸟也上手:最最完整的Cool Edit Pro 图文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