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教学重难点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前导学高考考点展示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激趣导思导学质疑讨论高考考点梳理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课堂实践区——课堂实践区——(1)议论性较强。(2)观点鲜明。(3)材料涉及面广。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1)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明大意(2)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3)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选择题要求归纳某一片断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达,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引导合作探究1、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2、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反馈矫正典题拓展分析(07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创新与想象王生平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12-A)⑵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14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12-B),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⑶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3—A),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13—A):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⑷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12-C)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4题)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14题)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14题)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12-E)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13—C)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⑸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2-D)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15题)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A)(C)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课堂实践区——课堂实践区——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此题选项的设置有从文中截取的,有文中语句变式表达的,有对文中语句含义片面或绝对化解说的。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指津:A项的语义从原文“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和“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中可找到依据。B项与原文的语义不符,原文说的是或然而不是必然。C项的表达与文中“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一致。D项表述颠倒了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的思维特质。E项曲解了“职业的痴呆”的内涵,原文指的是科技或艺术工作者有时会过于偏执自己的职业,受职业的限制,眼界不宽。F项则是将原文的表达绝对化了,混淆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参考答案:AC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解题指津:A项“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原文中有“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后来“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等信息,可以作论据。B项“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木兰花慢》为词,属于文学艺术,“地圆”则含有地理学知识,属科学范畴,可以作论据。C项中的科技美学则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的标志。D项的“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只强调了艺术创新的特质,没有言及科学,不能作论述题干的论据。参考答案:D(答非所问。)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解题指津: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这样写道:“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强调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第四段侧重说明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因而也都具有科学性。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重复,只是各有侧重。参考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意对即可。)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课堂实践区——课堂实践区——★怎样快速整体把握文章?—————1、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2、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解题指津:作者在文章结尾明确地告诉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借助形象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应该学习科学,借助理性思维,把握艺术的规律。而两者的相得益彰,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答题时只要将文章结尾段的概括论述分条陈述即可。参考答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得到全面发展。(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知识规律总结四、巩固迁移迁移达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说园(节选)①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直是根本,曲随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②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③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④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注]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园冶》一书终未列式。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少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像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课堂实践区——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1、A(A正确,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正有此意,这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自然随意的思想。B曲折多少,并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是否做到曲直有度,曲本直生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豫园九曲桥是因为不理解这个原理生硬屈曲而成坏例,还有“不临水面”无“凌波之意”也是一个原因。C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并未失去了桥廊径原来的用意。D曲本直生的意思是曲本于直生,直是根本,在此基础上“随直曲折一下”,因此说曲是根本不对。)2、D(“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不对,它们只是相通,而非相同,更不是“完全相同”)3、网师园东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但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4、造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各臻其妙(做到得体),重在巧妙运用规律,可以有各种方法、原则,但不能形成一种程式、规定,否则造出的园子就会没有特点。注:计成,明朝人,园林理论著作《园冶》一书的作者。1、下列对园林中曲与直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被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C.桥本是为连接两点而设,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D.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声影相依,有无相生,形神兼备,园中有诗,园中有画,这是古代造园者追求的审美境界。B.无锡寄畅园景物面山而构,纳外山景于园内,使得园外有景,与古诗词意在言外相类似。C.兰竹简单,画家能自成一格;小园简单,亦可成小园极则:全在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不拘一格。D.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都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3、根据选文第二段,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6分)4、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说“造园有法而无式”?(6分)整体巩固提高第二课时------第四课时教学要点:通过练习总结论述类文本的答题技巧.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练习(20XX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诗与直觉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课堂实践区——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14.本题考查考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B、C。这种说法不正确。在“诗的境界”中,思考与联想必不可少;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1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①由“见”到“直觉”,并依靠“直觉”发现“诗的境界”;②处理好“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关系,二者不能同时进行;③重视“灵感”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④强调“独立自足的意象”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二、师讲解并作答题指导: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许多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其实,只要能够掌握高考题的命题特点,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有针对性地适量训练,在短期内是能够收到明显效果的命题特点(1)选用材料的新颖性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对于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课堂实践区——课堂实践区——=1\*GB3①部分与整体。=2\*GB3②主观与客观。=3\*GB3③原因与结果。=4\*GB3④主要与次要。=5\*GB3⑤肯定与否定。=6\*GB3⑥已然与未然。=7\*GB3⑦偶然、可然与必然。=8\*GB3⑧有与无。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队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1\*GB3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2\*GB3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3\*GB3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4\*GB3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5\*GB3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GB3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7\*GB3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8\*GB3⑧有与无。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三、巩固练习趋时——周易的大智慧曲庆彪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包裹在卜筮大氅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周易》中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的不同阶段。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中的把握。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趋”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1.D(这恰恰是“宿命论”的观点)2.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3.(1)“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1.D(这恰恰是“宿命论”的观点)2.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3.(1)“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答“‘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或“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也可。(2)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每点3分)4、(1)论述《周易》中所论及的“时”的含义;(2)《周易》中的“趋时”的意思是怎样的;(3)《周易》对趋时的要求是辨证的。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如《周易》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矣哉”。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宇宙的演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从《周易》对“趋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道莫盛于趋时”,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通过“趋时”的大智慧而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校长)1.下列各项是对《周易》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周易》是对易卦象征意义作解说的卜筮书,同时又是一本哲学著作。B.《周易》中每一卦都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C.《周易》认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D.《周易》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这一观点超越了宿命论。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概念,都是在《周易》中所论及的“时”的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B.要实现“趋时”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要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努力让这种感觉成为悟性。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我们要坚持“时”与“势”的一致性,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D.宇宙、社会、生命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3.文章说“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这个辨证性包括哪2个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6分)答:4、说说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哪3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趋时”的深刻含义的。(6分)答: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9、D。D项中的“低头做事”并非“独善其身”的心态。(3分)10.【解析】C。A项反映的是个人生活小圈子中的“低头做事”,并非本文作者所赞同的做法;B项是大自然中的现象,并非做法。D项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不符合。(3分)11.答:“知”是指知道“低头做事”的重要性。(2分)“行”是指躬身实践“低头做事”的原则。(2分)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2分)12.答:本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2分)开篇总说“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中间分说低头做事是“用脑做事”“调研做事”“低调做事”“专心做事”;结尾引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紧扣中心,深化主题。(4分)第一遍阅读逐句快读,基本把握整体文意。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一是找准信息区二是找全信息点9.根据文意,下列对“低头做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10.根据文意,下列选项符合“低头做事”原则的做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B.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C.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1、.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什么?“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1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6分)二、师讲解并作答题指导理论指导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1\*GB3①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课堂实践区——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课堂实践区——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三、巩固练习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①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②《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艺人受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视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③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课堂实践区——参考答案:17.D(A从全文第一句看,该项当为因果颠倒;B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未否认这种描写中的文学性笔法,只是说不是“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即不是个人创作,而是“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来写的;C“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说法绝对化,应为“不可能写出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18.B(A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C应是“二十四史”中吸收的民间传说加上稗史、遗闻等;D“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点,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文中无此说。)19.(1)广采博纳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答“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算对,答“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也算对。)(2)正史和野史中都吸收民间传说,且数量可观。(其中第(1)问3分,第(2)问3分。)20.可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支持以“尊重历史,再现历史”为原则的“正说”;二是支持把“重写历史,艺术表达”作为原则的“戏说”。(有观点有原则得2分,能展具体阐述进行分析佐证得4分。)A.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B.司马迁对项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校园课程设计
- 最近文学课程设计
- 微课课程设计与制作课程
- 月饼粘土课程设计
- 电气倒闸操作常见问题分析
- 微积分的课程设计
- 会议记录的汇报制作要点
- 幼儿蛋糕合集课程设计
- 托班入园心理课程设计
- 幼儿园春晚主题课程设计
- 新版深度学习完整整套教学课件
- 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 高等数理统计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大学
- 机组空冷塔冷却三角组装指导书
- 大学英语I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3200钻机操作规程60
- 儿童脑性瘫痪
- ISO9001:2023年质量体系认证辅导计划
- 2023年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
- 2023-2024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模考题
- TSEESA 010-2022 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