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

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

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

号---对应,不能错位。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自见者不明,,o(《四章》)

(2),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用反

问语气否定秦国统治者夺取、使用六国财富的做法和态度。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

是()(3分)

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

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

Oo,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

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

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

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

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

会等级

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

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

A.④②③⑤①B.⑤②③①④C.②③④⑤①D.①④⑤②③

(2)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

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B.此书力图引导

读者认识复杂文化现象

C.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D.诚意推荐给

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

阅读70分

(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以下书籍资料,完成各题。

“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主题论坛对话录(节选)

论坛参与者:戏曲史学专家廖教授

澳大利亚汉学家M教授

传统戏曲爰好者杜先生

廖教授发言1:

中国戏曲本身无所谓“现代性”,只能说当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戏曲不是精英的文化形态,其作品自古不入经

史子集,不进入圣贤儒统的政治结构,却是渗透到民间文化的角角落

落,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情感联系,这是大家

喜欢戏曲的很重要的原因。陕西人就爱吼一声秦腔,河南人就爱听豫

剧。鲁迅散文《社戏》里的描写是大家都熟悉的,戏曲是社会民俗生

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状况至少持续了一千年,曾经一度停止,

现在又开始复活。比如在湖南临武县的小山村,傩戏曾停演三十多年,

现在每年都演十几次。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中的古希腊悲剧、印度

梵剧都消失了,中国戏曲却还活着。它还活着,这是最重要的。今天,

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世界性的呼声,中国戏曲活着,就让我们有一个

与西方文化对照的自己文化的鲜活样本,从而可以感受人类不同文化

形态的不同质地。

M教授发言1:

我看过昆曲《红楼梦》《牡丹亭》,它们有一种梦幻般的美,很特

别。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伟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无论是其音乐、

舞蹈、歌唱、服装、姿态、化妆或是舞台展现,都值得被欣赏、被分

析。但依我看来,戏剧在社会中的角色同样是个十分有趣的、非常值

得研究的领域。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问:为什么人们会想去写作、表演

或是欣赏戏剧?是为了娱乐、教育、道德提升、神明崇拜,还是兼而

有之,或是有其他的原因?

您刚谈到中国戏曲正在复活,我希望您这么说是对的,但我不确

定能不能这样说。1953年中国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到90%;而根据

2010年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各占一半。我听说现

在城市的人口比农村人口要多。几年前,《戏剧报》上有一些辩

论,传统戏剧是否会灭亡。农村人口变少了,他们热爱的戏曲会衰落。

我希望这种文化不会因此而灭亡。

杜先生发言1:

戏曲没有了过去的生长环境,味道就变了。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

请人吹喇叭唱戏,热闹就行,不讲究质量。演员也青黄不接,很多都

改行了。

M教授发言2:

很多国家的古典戏剧发展都遇到当代文化的挑战。相比之下,中

国戏曲的处境可能更艰难一些。2016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

周年,然而关注莎士比亚的人远比关注汤显祖的人多。我当然非常肯

定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但是也会好奇,为什么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的

待遇会有如此的差别?

廖教授发言2:

汤显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是

不同的。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文学源头,

今天仍被称作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学的鼻祖。讲英语文学当然要从莎士

比亚讲起。英语占领了全球,莎士比亚也就受到了最高推崇。而在中

国传统文化里,戏曲处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置,不入士大夫法眼,

在这样的风气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就被认为是“不入流”的。

今天我们谈戏曲的影响力,同样离不开时代风尚的托举。要获得

广泛认可,就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人

的心中,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一下子带起来一批“80后

粉丝”,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

A.廖教授不愧是戏曲史学专家,说起话来就是高屋建苑、条理

清晰!

B.M教授发言很真诚也很得体,农村人口比例这个切入点找得

真好!

C.两位教授都喜爱戏曲,语言都特别抒情,M教授表达更委婉

一些。

D.两位教授有时都抛出问题不自己回答,看来是要大家一起想

答案啊。

6.请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为例,向M教授解说中国古代

社会“戏曲不入士大夫法眼”的现象。(3分)

7.论坛结束后一般会进行总结、形成报告。请根据对话录(节

选),帮助主办方围绕论坛主题,概括发言者的共识及留待未来继续

探讨的问题(120字左右)。(4分)

(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蒙古的歌

冯至

“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

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

像是一首歌,一首唯一的蒙古的歌,正如古时鲜卑民族所唱的“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二

②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

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

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

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这种憧憬不知怎么又转移

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了。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

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

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自此以后,我脑里所萦回的,也无

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谓戈壁上的蒙古人会不会对着天空的幻洲

唱出歌来的问题,再也无心想起了。

③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H

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

家版店里。席间,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

在一起。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

④片时的静默C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

“诸位!这里,关二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

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

⑤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

⑥“蒙古歌。”

⑦出乎意外,一片鼓掌的声音。

⑧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

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

新鲜罢了。

⑨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

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冷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

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一一是一个迟钝的人在

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

它那昏黄的天地。

⑩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

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

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

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一一什么事都是因

缘,谁想得到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

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

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

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

席散后,我请求这位俄国人,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他说可

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

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

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

“但是,什么意义呢?”

“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

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

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

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

“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哀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

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

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

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

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

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至于那鲁钝而又

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

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

夜里非常冷,我们在街上走着,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

地深深吸了一口气C

8.分析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9.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描写蒙古歌声的语句。(4分)

10.为什么文章中间连续两处说唱歌人态度是严肃的?(4分)

11.唱歌者认为:文明人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似一种病态,而我

们不大容易了解和发现蒙古人的情感表达。请你评价这个看法。(4

分)

(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2.下列关于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言南溪得雪之难得,抒发衣自然美景的赞叹。

B.颔联以“独自”探寻的描述,暗含无人相伴的遗憾。

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并深化作者情感。

D.尾联以拟人手法写暮鸦,巧妙营造物我交融的意境。

13.以下是针对本诗主题的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自己的看

法。(5分)

A:我认为本诗以表现作者生活的闲适为主要基调。

B:我不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

状的忧虑。

(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雷希颜墓铭

元好问

①南渡以来,天下称宏杰之士三人,曰高廷玉献臣、李纯甫之纯、

雷渊希颜。献臣雅以奇节自负,名士喜从之游,有衣冠龙门之目c卫

绍王①时,公卿大臣言献臣可任大事者。绍王方重吏员,轻进士,至

谓高廷玉人材非不佳,恨其出身不正耳。大安末,自左右司郎官出为

河南府治中,卒以高材为尹所忌,瘦死洛阳狱中。

②之纯以蓟州军事判官上书论天下事,道陵②奇之,诏参淮上军。

泰和中,朝廷无事,士大夫以宴饮为常。之纯于朋会中或坚坐深念,

咄咄嗟喈③,若有旦夕忧者。或问之故,之纯曰:“中原以一部族待

朔方兵,然竟不知其牙帐所在。吾见华人为所鱼肉去矣。”闻者讪笑

之,曰:“四方承

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未几,

北方兵动,之纯从军还,知大事已去,无复仕进意。贞祐末,尝召为

右司都事,已而撰不用。

③希颜正大④初拜监察御史,时主上新即大位,宵衣阡食,思所

以弘济艰难者为甚力。希颜以为天子富于春秋,有能致⑤之资,乃拜

章言五事。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

不宜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上嘉纳焉。庚寅之冬,朔方兵突入倒回

谷,势甚张。平章芮公逆击之,突骑退走,填压溪谷间,不可胜算。

乘势席卷,则当有谢玄犹水之胜。诸将相异同,欲释勿追。奏至,廷

议亦以为勿追便。希颜上书,以破朝臣孤注之论,谓:“机不可失,

小胜不足保,天所予不得不取。”而主兵者沮之,策为不行。后京兆、

凤翔报北兵狼狈而西,马多不暇入衔,数日后知无追兵,乃聚而攻凤

翔,朝廷始悔之。至今以一日纵敌为当国者之恨。

④凡此三人者,行辈相及,交甚欢,气质亦略相同。而希颜以名

义自检,强行而必致之,则与二子为绝异也。盖自近朝,士大夫始知

有经济之学,一时有重名者非不多,独以献臣为称首。献臣之后,士

论在之纯;之纯之后,在希颜;希颜死,遂有人物渺然之叹。三人者

皆无所遇合,独于希颜尤嗟惜之云。

(有删节)

【注】①卫绍王:金世宗第七子。②道陵:指金章宗。③嗟喈:

叹息。④正大:金哀宗完颜守绪年号。⑤能致:语出《论语•学而》:

“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J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献臣雅以奇节自负()(2)而希颜以名义自检()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有能致之资()A.资产B.条件C.资助D.作

(2)而主兵者沮之()A.沮丧B.诋毁C.阻止

1).畏惧

16.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B.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C.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D.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17.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

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

18.请结合第③段内容简要分析雷希颜的形象特点。(3分)

19.本文以大量篇目写高献臣、李之纯,除了为写雷希颜陪衬外,

别有意图。请结合以下材料及本文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4分)

【材料】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版铭志尽趋

其门……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即金朝)有天下……国亡史

作,己所当任。

——《金史•元好问传》

(元好问)《集》中碑志最多,直书所见所闻,论定一代,可与

欧阳公《五代史》并观。

一一清•李祖陶《元遗山文选》

(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留耕堂记

(宋)叶适

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

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口名堂,

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②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

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

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

留不止于一身故也c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

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

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

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

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

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③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

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

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c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

外物也哉!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语是()(1分)

A.以B.而C.于D.诸

21.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2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这样由此达到的功用思想,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B.像这样由此产生的和谐氛围,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C.至于由此带来的实际的功用,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D.至于留耕堂留给后代的启发,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23.评价“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思想意义。(4分)

写作(70分)

24.完成作文。

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

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024年高考语

文考前押题卷(上海专用)

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

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

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

号对应,不能错位。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自见者不明,,o(《四章》)

(2),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用反

问语气否定秦国统治者夺取、使用六国财富的做法和态度。

【答案】①.自是者不彰②.自伐者无功③.艰难

苦恨繁霜鬓④.奈何取之尽辎铢⑤.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彰”“繁"鬓”“辎铢”等,要通过理解

字义去记忆。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

是()(3分)

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

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

o。,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

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

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

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

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

会等级

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

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

A.④②③⑤①B.⑤②③①④C.②③④⑤①D.①④⑤②③

(2)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

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B.此书力图引导

读者认识复杂文化现象

C.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D.诚意推荐给

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

【答案】(1)A(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文段阐述媒介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关系,空白处重点围绕消费社会

作为社会条件对媒介文化的影响,阐释前文观点“不仅是前者赖以产

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

故要先介绍消费社会的特点,所以④要在首位;

②“是怎样”③“又是怎样”紧承阐述社会图景的具体状况;

⑤呼应“社会图景”是对前三项内容总结;

①为最后总结句,且文段最后内容是对其的阐释。

故排序为:④②③⑤①。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使用推介语的能力。

推荐语要达到推介的目的,要写明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而表

达的思想精髓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功用。

C.表述过于绝对,“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夸大了功

用,于生活实际不符。

故选C。

阅读70分

(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以下书籍资料,完成各题。

“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主题论坛对话录(节选)

论坛参与者:戏曲史学专家廖教授

澳大利亚汉学家M教授

传统戏曲爱好者杜先生

廖教授发言1:

中国戏曲本身无所谓“现代性”,只能说当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戏曲不是精英的文化形态,其作品自古不入经

史子集,不进入圣贤儒统的政治结构,却是渗透到民间文化的角角落

落,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情感联系,这是大家

喜欢戏曲的很重要的原因。陕西人就爱吼一声秦腔,河南人就爱听豫

剧。鲁迅散文《社戏》里的描写是大家都熟悉的,戏曲是社会民俗生

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状况至少持续了一千年,曾经一度停止,

现在又开始复活。比如在湖南临武县的小山村,傩戏曾停演三十多年,

现在每年都演十几次。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中的古希腊悲剧、印度

梵剧都消失了,中国戏曲却还活着。它还活着,这是最重要的。今天,

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世界性的呼声,中国戏曲活着,就让我们有一个

与西方文化对照的自己文化的鲜活样本,从而可以感受人类不同文化

形态的不同质地。

M教授发言1:

我看过昆曲《红楼梦》《牡丹亭》,它们有一种梦幻般的美,很特

别。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伟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无论是其音乐、

舞蹈、歌唱、服装、姿态、化妆或是舞台展现,都值得被欣赏、被分

析。但依我看来,戏剧在社会中的角色同样是个十分有趣的、非常值

得研究的领域。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问:为什么人们会想去写作、表演

或是欣赏戏剧?是为了娱乐、教育、道德提升、神明崇拜,还是兼而

有之,或是有其他的原因?

您刚谈到中国戏曲正在复活,我希望您这么说是对的,但我不确

定能不能这样说。1953年中国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到90%;而根据

2010年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各占一半。我听说现在城市

的人口比农村人口要多。几年前,《戏剧报》上有一些辩论,传统戏

剧是否会灭亡。农村人口变少了,他们热爱的戏曲会衰落。我希望这

种文化不会因此而灭亡。

杜先生发言1:

戏曲没有了过去的生长环境,味道就变了。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

请人吹喇叭唱戏,热闹就行,不讲究质量。演员也青黄不接,很多都

改行了。

M教授发言2:

很多国家的古典戏剧发展都遇到当代文化的挑战。相比之下,中

国戏曲的处境可能更艰难一些。2016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

周年,然而关注莎士比亚的人远比关注汤显祖的人多。我当然

非常肯定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但是也会好奇,为什么这两位伟大

的剧作家的待遇会有如此的差别?

廖教授发言2:

汤显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是

不同的。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文学源头,

今天仍被称作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学的鼻祖。讲英语文学当然要从莎士

比亚讲起。英语占领了全球,莎士比亚也就受到了最高推崇。而在中

国传统文化里,戏曲处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置,不入士大夫法眼,

在这样的风气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就被认为是“不入流”的。

今天我们谈戏曲的影响力,同样离不开时代风尚的托举。要获得

广泛认可,就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人

的心中,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一下子带起来一批“80后

粉丝”,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

M教授发言3:

我同意廖先生的观点。年轻人是未来的一代,要让他们喜欢戏剧,

这一点很重要。但现代化太多,就会丧失传统。青春版《牡丹亭》还

是不错的,精华被保留下来了。

廖教授发言3:

现代版的戏曲与原生态戏曲不一样,要怎么权衡?在中西方文化

夹杂的形势下,中国戏曲究竟要走向什么方向?现代文化的一个主要

特点就是多样性,尤其是现代多媒体的传播渠道又给多样化的文化形

态增加了一些复杂的因素。要找到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

方向,让戏曲文化真正传承下去,确实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中国戏

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杜先生发言2:

有些跟风的改编戏曲很像西方的歌舞剧,只是披上了戏曲的外衣,

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个味儿。最近刚看过廖教授的新书《气韵与格局》,

里面有对戏曲核心价值的分析,说得太对了,中国戏曲最有特点的就

是这种写意的美。

廖教授发言4:

是啊,这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完全可以超越时代。

3.依据“廖教授发言2”能够作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汤显祖应该拥有和莎士比亚同样高的历史文化地位。

B.《牡丹亭》走红后,汤显祖已获得更高国际知名度。

C.演员练好基本功,年龄再大都能获得年轻观众青睐。

D.昆曲的影响力并不是完全来自剧种本身的艺术魅力。

4.聚焦话题“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发展”,以下对发言者态度理解

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廖教授和杜先生不仅满怀期待,还很有信心。

B.M教授和杜先生认为有些创新改编令人忧虑。

C.廖教授和M教授的看法明显不同,针锋相对。

D.杜先生的态度模棱两可,对该话题不想深谈。

5.观众在评论区留下了对两位教授发言特点的点评,其中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廖教授不愧是戏曲史学专家,说起话来就是高屋建银、条理

清晰!

B.M教授发言很真诚也很得体,农村人口比例这个切入点找得

真好!

C.两位教授都喜爱戏曲,语言都特别抒情,M教授表达更委婉

一些。

D.两位教授有时都抛出问题不自己回答,看来是要大家一起想

答案啊。

6.请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为例,向M教授解说中国古代

社会“戏曲不入士大夫法眼”的现象。(3分)

7.论坛结束后一般会进行总结、形成报告。请根据对话录(节

选),帮助主办方围绕论坛主题,概括发言者的共识及留待未来继续

探讨的问题(120字左右)。(4分)

【答案】3.D4.B5.C

6.答案示例1:M教授您之前说看过昆曲《红楼梦》,《红楼梦》

中的贾宝玉就非常爱读爱听《牡丹亭》《西厢记》,然而在他的父亲贾

政眼中,这样的行为无助于科举入仕,是不务正业,“专在嵇词艳赋

上作工夫:推崇儒家正统的贾政还曾因宝玉结交唱戏的“戏子”、荒

废学业等问题而发怒责打他。作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贾政

的表现反映出当时文人对戏曲价值的普遍轻视,也就是廖教授所说的

“戏曲不入士大夫法眼工

答案示例2:M教授您好。戏剧作品在中国古代不属于精英的文

化形态,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杂书甚至“邪书”,不要说士大夫,

连闺阁女子读它都是“有失检点《红楼梦》中宝玉、黛玉读《牡丹

亭》《西厢记》都只能私下偷偷摸摸地看。某次行酒令,黛玉不小心

说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便被宝钗劝说要拣正经书看,

以免移了性情。由此可见,在讲究“读书明理”、克己复礼的中国古

代社会,戏剧作品在读书人眼中有多么的“不入流

7.发言者围绕“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展开讨论,充分肯定了中

国戏曲在当今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关注戏曲文化传承和现代

社会民俗生活的关联,倡导挖掘中国戏曲的核心价值/文化精华,

增强戏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指出中国戏曲传承面临

着“农村人口变少”,和西方文化冲击等问题,有待后续继续探讨。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A.“同样高的历史文化地位”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汤显祖在中

国文化中的位置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莎士比亚

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文学源头,今天仍被称作西

方尤其是英语文学的鼻祖“,可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各自文化体系

中的位置不同,莎士比亚是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戏剧源头,也是正宗的

文学源头,是英语文学的鼻祖,可见二人的历史文化地位也不一样。

B.“已获得更高国际知名度”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比如青春版

《牡丹亭》的改编,一下子带起来一批’80后粉丝',已经成为中国

戏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可知《牡丹亭》走红只是中国戏

曲现代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并不能说明汤显祖已获得更高国际知

名度。

C.“都能获得年轻观众青睐”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要获得广泛

认可,就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心

中“,可知要获得年轻观众,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年轻人的

心中。实现这一目标,演员练好基本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还很有信心”错误。根据原文“戏曲没有了过去生长环境,

味道就变了。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请人吹喇叭唱戏,热闹就行,不讲

究质量。演员也青黄不接,很多都改行了”“有些跟风的改编戏由很

像西方的歌舞剧,只是披上了戏曲的外衣,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个味儿”,

可知杜先生从社会环境和演员素养的角度阐述了戏曲变味的现状,体

现了他的担忧。

C.“明显不同,针锋相对”错误。根据原文“我当然非常肯定莎

士比亚是伟大的,但是也会好奇,为什么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的待遇

会有如此的差别?"我同意廖先生的观点。年轻人是未来的一代,要

让他们喜欢戏剧,这一点很重要“,可知二人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

历史文化地位、年轻人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观点是一致的。

D.“对该话题不想深谈”错误。根据原文“最近刚看过廖教授的

新书《气韵与格局》,里面有对戏

曲核心价值的分析,说得太对了,中国戏曲最有特点的就是这种

写意的美“,可知杜先生不仅谈了中国戏剧的现状,而且阐述了中国

戏曲的核心价值。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

力。

C.”M教授的表达更委婉一些"错误。根据原文“我希望这种文

化不会因此而灭亡”,可知直接表达了M教授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态度,

并不委婉。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需要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向M教授阐述“戏曲

不入士大夫法眼”的具体体现。

根据原文”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戏曲处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

置,不入士大夫法眼,在这样的风气下,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就被

认为是‘不入流'的",可知戏曲处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置,不入

士大夫法眼。

《红楼梦》中,贾宝玉就非常爱读爱听《牡丹亭》《西厢记》,但

它们在不属于精英的文化形态,处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置,“有失

检点”;读《牡丹亭》《西厢记》无法科举入仕,荒废学业,与儒家正

统思想相悖,所以贾宝玉会因为结交唱戏的“戏子”、荒废学业而受

到推崇儒家正统的贾政责打,林黛玉会因说了《牡丹亭》《西厢记》

中的句子会被薛宝钗提醒。这些都体现了当时文人对戏曲价值的普遍

轻视,反映了在讲究“读书明理”、克己复礼的中国古代社会,戏剧

作品在读书人眼中有多么“不入流”的现实。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戏曲活着,就让我们有一个与西方文化对照的自

己文化的鲜活样本,从而可以感受人类不同文化形态的不同质地”中

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伟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无论是其音乐、舞蹈、

歌唱、服装、姿态、化妆或是舞台展现,都值得被欣赏、被分析。但

依我看来,戏剧在社会中的角色同样是个十分有趣的、非常值得研究

的领域”,可知中国戏曲体现了当今中国音乐、舞蹈、歌唱、服装、

姿态、化妆等方面的审美价值,具格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发亳者围绕

“中国戏曲的现代意义”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充分肯定了中国戏

曲在当今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独特意义。

根据原文“找到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让戏曲

文化真正传承下去”“廖教授的新书《气韵与格局》,里面有对戏曲核

心价值的分析”谈戏曲的影响力,同样离不开时代风尚的托举。要获

得广泛认可,就必须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进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

人的心”“年轻人是未来的一代,要让他们喜欢戏剧,这一点很重要”

分析,关注戏曲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民俗生活的关联,倡导挖掘中国

戏曲的核心价值/文化精华,增强戏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

根据“农村人口变少了,他们热爱的戏曲会衰落”“在中西方文

化夹杂的形势下,中国戏曲究竟要走向什么方向”有些跟风的改编戏

曲很像西方的歌舞剧,只是披上了戏曲的外衣,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个

味儿”分析,指出中国戏曲传承面临着农村人口减少,西方文化冲击

等问题,有待后续继续探讨。

(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蒙古的歌

冯至

“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

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

像是一首歌,一首唯一的蒙古的歌,正如古时鲜卑民族所唱的“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

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

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

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这种憧憬不知怎么又转移

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了。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

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

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自此以后,我脑里所萦回的,也无

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谓戈壁上的蒙古人会不会对着天空的幻洲

唱出歌来的问题,再也无心想起了。

③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H

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

家保店里。席间,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

在一起。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

④片时的静默,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

“诸位!这里,关二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

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

⑤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

⑥“蒙古歌。”

⑦出乎意外,一片鼓掌的声音。

⑧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

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

新鲜罢了。

⑨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

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

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一一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

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

天地。

⑩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

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

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

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一一什么事都是因

缘,谁想得到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

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

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

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

席散后,我请求这位俄国人,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他说可

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

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

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

“但是,什么意义呢?”

“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

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

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

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

“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哀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

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

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

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

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

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至于那鲁钝而又

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

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

夜里非常冷,我们在街上走着,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

地深深吸了一口气C

8.分析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9.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描写蒙古歌声的语句。(4分)

10.为什么文章中间连续两处说唱歌人态度是严肃的?(4分)

11.唱歌者认为:文明人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似一种病态,而我

们不大容易了解和发现蒙古人的情感表达。请你评价这个看法。(4

分)

【答案】8.示例:以自己的阅读经验、童年憧憬中对蒙古简单、

浪漫的认知,自然弓出下文蒙古歌的叙述;与下文作者不懂得蒙古歌,

认为“蒙古是一个野兽”相照应;从一开始片面的阅读经验与不切实

际的憧憬,到最后懂得蒙古人深层情感,体现作者认识的发展变化过

程。

9.示例:运用比喻、通感,以视觉形象描摹歌声,没有山水树

木,没有霞红天青,只有漫天黄土,又将歌声比喻为迟钝人叙说迟钝

的身世,将抽象的歌声化作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沉

闷单调。

10.示例:连续两次描写唱歌者严肃的表情,且都独立成段,强

调唱歌着郑重其事,体现他对蒙古歌深挚的情感。唱歌者的严肃表情

又与听者感觉歌声沉闷单调,与环境氛围格格不入形成鲜明对比,引

出下文作者与唱歌者约谈,想深入了解这首歌的内涵。

11.示例:文明人只会贪图猎奇、新鲜的快感,追求炫目、热闹

的氛围,无法欣赏蒙古人古朴悠长的歌声,反而认为蒙古人野蛮无趣。

唱歌者的话值得现代文明人警醒,快节奏的生活扭曲了人的天性,物

质文明的发展加剧了人性的贪婪,如果不能改弦易辙,他们的情感世

界更加粗糙麻木,心灵世界日趋狭隘枯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以“蒙古的歌”为题,开头引用一篇苏联短篇小说中的描述,

指出其像一首关于“蒙古的歌”,开篇紧扣标题;第二段,写“幻想

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

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之后有憧憬,再之后“我脑里

所萦回的,也无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谓戈壁上的蒙古人会不会

对着天空的幻洲唱出歌来的问题,再也无心想起了“,从内容上看,

这是以自己的阅读经验、童年憧憬来写对蒙古简单、浪漫的认知。联

系下段“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在结

构上,这两段内容又为自然引出下文蒙古歌的叙述做了铺垫;

小学时候读地理,“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主观上认为

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行文中写宴会上俄国人唱的蒙古歌,通

过和唱歌的俄国人的聊天,作者了解了歌中“意义是很悲哀的“,知

道了这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通过解读,作者认识到俄国人所唱

的蒙古歌的意义,赞美蒙古歌的意味浓厚C与开头写“蒙古是一个野

兽”的小说内容相照应,这样,从一开始片面的阅读经验与不切实际

的憧憬,到最后懂得蒙古人深层情感,体现作者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段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是说歌声的沉闷单调。作者把这

种听觉感受说成“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

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运用比喻、通感的手

法,以视觉形象描摹歌声。

“是的,在这歆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一一是一个迟钝

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将唱歌比作“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

钝的身世”,说“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

黄的天地“,用具体可感的画面比喻抽象的歌声,“迟钝”“昏黄的天

地"再次突出了歌声的沉闷单调的特点,表达非常生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②和④两次提到唱歌人的态度”是很严肃的“,突出了唱歌

人的形象和心理。

第一次说“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与前文的感觉歌声“催

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的沉闷单调对照,写俄国人唱“蒙古的歌

”时的严肃的表情,独立成段,突出郑重其事。

第二次说“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是在写“这样的歌,

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

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

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之后,在“我”看来这样的歌与环

境氛围格格不入,此时俄国人唱歌时依旧是严肃的表情,依旧是郑重

其事的态度,引出了“席散后,我请求这位俄国人,能够一起出去散

一散步吗”的约谈的情节,从而有了对这首“我”觉得“奇怪的歌”

的意义的探讨,了解了这首歌的内涵,这是蒙古人对一匹马的哀歌,

唱词表现了蒙古人对生命的敬重。这样写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在倒数第二段,“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

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

回答了对“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

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的

认识,哪里都会有好歌,哪里都有真情,“我”的认识有些片面,蒙古

族值得敬重和热爱C

联系全文看,“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

是说文明人只会贪图猎奇、新鲜的快感,追求炫目、热闹的氛围,这

是一种病态。由“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

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

大容易发现的"可知,“我”对蒙古民族的认知是狭隘的,结合之前“我

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看,无法

欣赏蒙古人古朴悠长的歌声,反而认为蒙古人野蛮无趣,是贪图猎奇、

新鲜的快感,追求炫目、热闹的氛围的表现。

之前,“我”对“蒙古的歌”的感受多来自阅读经验与不切实际的

憧憬,认为“蒙古是一个野兽”是对蒙古民族的一种误解,对蒙古歌

曲的不喜欢,是不解蒙古歌的意义,缺乏对死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

哲理性思考,情感世界有些粗糙麻木,心灵世界有些狭隘枯萎。由此

可见,唱歌者的话,值得现代文明人警醒,快节奏的生活扭曲了人的

天性,物质文明的发展加剧了人性的贪婪,如果不能改弦易辙,他们

的情感世界更加粗糙麻木,心灵世界日趋狭隘枯萎。

(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2.下列关于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言南溪得雪之难得,抒发发自然美景的赞叹。

B.颔联以“独自”探寻的描述,暗含无人相伴的遗憾。

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并深化作者情感。

D.尾联以拟人手法写暮鸦,巧妙营造物我交融的意境。

13.以下是针对本诗主题的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自己的看

法。(5分)

A:我认为本诗以表现作者生活的闲适为主要基调。

B:我不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

状的忧虑。

【答案】12.B13.参考示例一:我认为应为“闲适诗”。由

诗题可见作者于微雪次日往南溪观景小酌,流连至晚,可见沉醉于自

然之中,有淡泊闲适之趣;从诗歌内容看,前两联极言对雪景的赞叹

以及观景的急切,早起观雪足见其雅兴之高;尽管颔联略及穷困的百

姓难堪的窘境,但是,其雅兴并未消除,在暮鸦惊飞雪花飘落中余兴

悠长。由此可见,整首诗歌更多表达的是作者在大自然中的闲情雅致,

归于“闲适诗”更好。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应为“讽喻诗诗歌颈联刻画了百姓破屋

难眠、饥饿无语的困窘状态,抒发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与怜悯,引发对

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诗人赏雪的雅兴与愉悦与颈联百姓之处境悲

惨构成对比,更能凸显百姓之悲苦,所以,我认为应为“讽喻诗”。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暗含无人用伴的遗憾”错误。“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

过朱桥”,独自拨开榛莽寻找脚印,自己是最先到达的,写的是诗人

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A:我认为本诗以表现作者生活的闲适为主要基调。

首联“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先说“得雪”真无

价,肯定"夜雪”之意义,诗人于明日早往南溪小酌,“真无价”“走

马来看"犯晓过朱桥”都体现了兴致之盎然。

颔联“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写独自拨开榛莽寻

找脚印,自己是最先到达的,诗人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

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颈联“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这两句是写景,眼

前所见的是“破屋”“村饥”,到处是一片背索荒凉的景象,让诗人游

兴大减。

尾联“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最后两句写“暮鸦”

惊飞、雪花飘落,好似知晓人的意思。

总体上看,开头写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早骑马来赏雪,中

间游兴有所消减,但在暮鸦惊飞雪

花飘落中,让诗人稍稍摆脱刚刚的扫兴的情绪,余兴悠长。由此

可见,整首诗歌更多表达的是作者在大自然中的闲情雅致,归于“闲

适诗”更好。

B:我认为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

颈联“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这两句是写景,眼

前所见的是“破屋”“村饥”,到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可知百姓

穷困难堪,破屋难眠、饥饿无语的困窘状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

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本诗中的“谁

怜破屋眠无处”这一句就是化用了这些诗句,抒发了对百姓的深切同

情与怜悯,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结合前文四句诗看,开头写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早骑马来

赏雪,写及作者雅兴十足,十分愉快,与此处的所见的百姓之处境悲

惨构成对比,更能凸显百姓之悲苦。我认为应为“讽喻诗”。

(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雷希颜墓铭

元好问

①南渡以来,天下称宏杰之士三人,曰高廷玉献臣、李纯甫之纯、

雷渊希颜。献臣雅以奇节自负,名士喜从之游,有衣冠龙门之目c卫

绍王①时,公卿大臣言献臣可任大事者。绍王方重吏员,轻进士,至

谓高廷玉人材非不佳,恨其出身不正耳。大安末,自左右司郎官出为

河南府治中,卒以高材为尹所忌,痍死洛阳狱中。

②之纯以蓟州军事判官上书论天下事,道陵②奇之,诏参淮上军。

泰和中,朝廷无事,士大夫以宴饮为常。之纯于朋会中或坚坐深念,

咄咄嗟喈③,若有旦夕忧者。或问之故,之纯曰:“中原以一部族待

朔方兵,然竟不知其牙帐所在。吾见华人为所鱼肉去矣。”闻者讪笑

之,曰:“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

言邪?”未几,北方兵动,之纯从军还,知大事巳去,无复仕进意Q

贞祐末,尝召为右司都事,已而撰不用。

③希颜正大④初拜监察御史,时主上新即大位,宵衣阡食,思所

以弘济艰难者为甚力。希颜以为天子富于春秋,有能致⑤之资,乃拜

章言五事。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

不宜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上嘉纳焉。庚寅之冬,朔方兵突入倒回

谷,势甚张。平章芮公逆击之,突骑退走,填压溪谷间,不可胜算。

乘势席卷,则当有谢玄没水之胜。诸将相异同,欲释勿追。奏至,廷

议亦以为勿追便。希颜上书,以破朝臣孤注之论,谓:“机不可失,

小胜不足

保,天所予不得不取。”而主兵者沮之,策为不行。后京兆、凤

翔报北兵狼狈而西,马多不暇入衔,数日后知无追兵,乃聚而攻凤翔,

朝廷始悔之。至今以一日纵敌为当国者之恨。

④凡此三人者,行辈相及,交甚欢,气质亦略相同。而希颜以名

义自检,强行而必致之,则与二子为绝异也。盖自近朝,士大夫始知

有经济之学,一时有重名者非不多,独以献臣为称首。献臣之后,士

论在之纯;之纯之后,在希颜;希颜死,遂有人物渺然之叹。三人者

皆无所遇合,独于希颜尤嗟惜之云。

(有删节)

【注释】①卫绍王:金世宗第七子。②道陵:指金章宗。③嗟

嗜:叹息。④正大:金哀宗完颜守绪年号。⑤能致:语出《论语•学

而》:“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献臣雅以奇节自负()(2)而希颜以名义自检()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有能致之资()

A.资产B.条件C.资助D.作用

(2)而主兵者沮之()

A.沮丧B.诋毁C.阻止D.畏惧

16.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B.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C.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D.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

妖言邪?

17.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若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

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

18.请结合第③段内容简要分析雷希颜的形象特点。(3分)

19.本文以大量篇目写高献臣、李之纯,除了为写雷希颜陪衬外,

别有意图。请结合以下材料及本文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4分)

【材料】

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版铭志尽趋其门……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即金朝)有天下……国亡史作,己所

当任。

《金史•元好问传》

(元好问)《集》中碑志最多,直书所见所闻,论定一代,可与

欧阳公《五代史》并观。

——清•李祖陶《元遗山文选》

【答案】14.①.向来②.检点、约束

15.①.B②.C16.C

17.(奏章)大概说精神是可以滋养的,初心是可以保全的,君

主(应该)把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为职责,不应该时间

和精力乱花费在亲自处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上。

18.第③段通过写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