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统编版)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初期,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随后楚、晋等国亦置县。这说明当时(

)A.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 B.自耕农经济发展较为迅速C.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D.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在地方设县,改变了分封制,加强诸侯国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这说明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耕农经济,排除B项;“彻底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汉代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说:“《春秋》之所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作案动机)。志邪者,不待成(未遂也要从重治罪);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即所谓的“原心定罪”。据此可以推知汉代司法(

)A.具有援礼入法的特点 B.推动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是对秦朝律法的否定 D.容易导致司法过程的腐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董仲舒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体现了援礼入法的特点,它是对汉代法律的一种有效补充,A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秦朝律法的否定,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通典》载:“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据此可知,汉代以来统治者(

)A.主张打击囤积居奇维护社会稳定 B.强调运用商业运作获取财政收入C.反对实行行政手段保障经济运行 D.注重通过平抑物价展开社会救济【答案】D【解析】汉代的常平仓出发点是利农、平抑谷价,带有社会救济的性质,被后世继承,D项正确;常平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就是囤积粮食,排除A项;常平仓采取的是行政手段,排除B、C项。故选D项。4.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分),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

)宋(960—1279年间)明(1368—1572年间)钱币铸造量(全国)26,000万贯400—600万贯(约等于宋代熙宁年间一年铸造量)劳动力价格(江南地区)技术劳动力(月工资)约4500钱加9斗米约600钱或同等价值谷米士兵(月工资)约3000钱加15斗米约200钱或同等价值谷米实际流通主要货币(江南地区)金、银、钱米、谷、银、布A.粮食产量增加替代部分货币职能 B.商品经济发展缺乏活力C.白银大量流入推动市场发展 D.民众生活困难导致以物易物【答案】B【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与宋代相比,明代在钱币铸造量、劳动力价格上都有明显下降,而且多用粮食等实物发挥货币的作用,说明明代前中期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B项正确;明代前中期粮食替代部分货币职能并非由于粮食产量增加,排除A项;白银大量流入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也即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以物易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导致的,并非民众生活困难所致,排除D项。故选B项。5.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不同区域的边疆各族,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做法,体现了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强化而非被削弱,排除A项;仅有边疆管理不能说明清朝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清朝边疆地区政治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6.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考试分一二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分配官职。此举旨在(

)A.开启近代教育改革 B.融入现代文明C.加快立宪运动步伐 D.削弱革命力量【答案】D【解析】20世纪初,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考试内容除各学科外,还注重经史,再根据考试结果授予相应的官职,目的是将留学生纳入统治集团,防止他们走向革命道路,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排除A项;融入现代文明非此举主要目的,排除B项;晚清预备立宪运动始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排除C项。故选D项。7.1935年南京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7500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D.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答案】A【解析】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排除B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排除C项。故选A项。8.建国初期,“一边倒”战略并没有导致中国对苏联的极大依附而失去内政外交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相反中国“一边倒”战略只是意味着将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放在外交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合作。据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A.旨在开展经济合作 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C.推动世界的多极化 D.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封锁,实质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一边倒”战略只是意味着将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放在外交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合作;故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坚持独立自主原则,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旨在维护国家利益,排除A项;多极化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排除C项;材料强调“一边倒”战略反映处新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原则,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显示了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A.城市化分布不均衡 B.城市化一直迅猛发展C.中国城市化的起步 D.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化【答案】D【解析】从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趋势可得出,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行,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空间分布,排除A项;城市化迅猛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0.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A.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 B.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C.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D.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但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这反映了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排除A项;《大宪章》虽然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但国王仍是最高统治者,英国封建制度并未走向瓦解,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1.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等,与题干“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等相合,A项正确;集约化可理解为“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的方式,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信息,排除C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12.欧洲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召开了世界上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于1648年10月签订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开创了运用国际法规范来调整国际关系的局面。条款涉及各国领土的变更、宗教派别关系和德国的政治体制等重大问题,该条约签订(

)A.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解决了欧洲各国间的矛盾C.开创了用会议形势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D.维护了欧洲各国的既得利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开创了用会议形势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C项正确;《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订是为了结束欧洲混战的局面,排除A项;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维护各缔约国的利益,而不是欧洲各国,排除D项。故选C项。13.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的待遇水平提高,世界联系逐渐增强,消费品的种类也大大丰富,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与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无关,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1840年左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D项。故选C项。14.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这些措施A.确保疫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答案】C【解析】根据“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得出,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C项正确;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完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关注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C项。15.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

)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C.未能摆脱政党分肥制的影响 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国会为了限制总统在立法和行政权力上的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定的立法权,通过这种委托形式,文官扩大了对国会立法决策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演变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的政治化倾向,而非保证公共权力运行,排除A项;三权分立原则未遭到破坏,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反映出政党制对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6.结合所学,分析下表,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B.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C.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D.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速放缓【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未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最快,但美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土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及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3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7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2分)【答案】(1)原则:以德(孝廉)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意义: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解析】(1)原则: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可得出,以德(孝廉)取人。表现:根据材料一“……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可得出,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根据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可得出,开放性;根据材料二“……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得出,严密化。意义:根据材料二“……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3)特点:根据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可得出,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根据材料三“……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可得出,考察方式多途并进。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年5月5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年5月14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其次,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这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的总体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58年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开始鼓励和援助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提出把国际依靠力量放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新兴国家上。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发展与“中间地带”力量的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战略。1964年中法建交,就是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一个突破。——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指出其基本依据。(6分)【答案】(1)变化:从两极格局逐渐定型到多极化趋势出现;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霸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言之成理即可)(2)调整:从以“一边倒”为核心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发展为立足第三世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成理即可)基本依据:国内外形势;国家利益;国家实力。(两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可知从两极格局逐渐定型到多极化趋势出现;根据材料“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可知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可知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霸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2)调整:根据材料“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可知从以“一边倒”为核心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发展为立足第三世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基本依据: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形势、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19.(13分)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材料一

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摘编自王双坏《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7分)【答案】(1)水源以天然河流、井泉为主;供水渠道主要依靠修建渠道;政府重视城市供水问题;逐步形成引水与井泉结合的供水系统。(2)促进因素:西方城市供水系统的影响;城市饮水的现实需求;城市消防的现实需求;(或者城市饮水和消防的现实需求)。阻碍因素:国力衰微,修建供水系统经费不足;技术落后,受制于西方列强;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得出水源以天然河流、井泉为主;根据材料一“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得出供水渠道主要依靠修建渠道;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得出政府重视城市供水问题;根据材料一“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得出逐步形成引水与井泉结合的供水系统。(2)因素:分别从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分析作答,促进因素,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得出西方城市供水系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得出城市饮水的现实需求;根据材料二“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得出城市消防的现实需求;阻碍因素,根据材料二“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得出国力衰微,修建供水系统经费不足;根据材料二“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得出技术落后,受制于西方列强;根据材料二“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