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期末考试押题卷(三)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轴线是构建明清北京城营造体系的基准线,是传统中国政治与礼制的物质载体,是展示古老东方文明演进轨迹的一部活化教科书,学界对其历史脉络、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已经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全面解读。当中轴线申遗进入关键期,需要对申遗主题进行更加精准的提炼与更加鲜明的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使中轴线形象及其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理解。中轴线不仅是展示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审美元素,是封建美学思想集大成之产物。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市南北,串联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将宫殿园林、庙宇、城墙城门等以连续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有节奏地互相穿插、连接与呼应,构建了一个疏密相间、高低起伏、韵律隽永的视线走廊,犹如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展示了高超的营造技艺与艺术神韵,是传统中国审美文化的一座高峰。从纵向上看,中轴线以外城最南的永定门为开端,向北以天坛和先农坛两组建筑群为序曲,以紫禁城为核心,又以“奇峰突起”的景山作为衬托,向北是地安门,以鼓楼、钟楼为终端,形成了总体平缓开阔、纵横捭阖的城市天际线。从横向上看,中轴线以大片民居街巷为依托,皇家建筑红墙金顶彰显的尊贵气势与周边青砖灰瓦、绿树笼罩的安谧气氛形成强烈的对比,张弛有度、虚实结合。中轴线虽然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与礼制规范,但又呈现出规则性与自由性、人工与天趣的内在统一。虽然在整体上庄严凝重,但是并不僵硬,在某些区域展示出自由灵动,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水系与园林。元大都的规划设计最初基于大都城内湖泊的自然分布,以浩瀚的水面作为新城的中心,奠定了中轴线的基础。明初营建北京的过程中,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的布局,疏通多条河道、湖泊穿越中轴线,同时利用开凿紫禁城护城河挖掘的泥土堆筑景山,是传统中国对于都城的理想图式与北京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感。北京中轴线是中国都城中轴线设计的顶峰,在整体空间序列的节奏变化、空间尺度的把握、政治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达到了最高标准,展示着数百年间大国匠师们的卓越成就。正如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描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中轴线申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细节,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思维差异,因此更加考验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总体而言,在申遗过程中,需要讲究话语体系的转变,关注“他者”视角,注重形象转化,把中轴线蕴含的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审美文化讲清楚、讲充分,使其成为展示古老东方文明的一个活态样本,它的文化遗产价值才能真正被世界理解、接受与欣赏。(摘编自王建伟《中轴线申遗需讲好传统中国的故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轴线是构建明清北京城营造体系的基准线,其历史脉络、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都值得研究。B.贯穿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展示出高超的营造技艺与艺术神韵,是封建美学思想集大成之产物。C.元大都建设时规划设计了中轴线,明初营建北京的过程中更是利用自然环境给人以亲和感。D.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思维差异,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中轴线申遗工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中轴线申遗”为背景,从中国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如何讲好传统中国的故事”。B.文章第二段使用比喻的修辞,用“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形象地突出了中轴线的审美特征。C.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中轴线水系和园林的修建经过,让读者的理解更加直观。D.文章引用梁思成对北京中轴线的描述内容,目的是赞美中轴线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的亲和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对中轴线申遗主题进行更加精准的提炼与更加鲜明的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中轴线申遗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B.无论是纵向看,还是横向看,中轴线有其独特的审美:城市天际线平缓开阔、纵横捭阖,皇家建筑与民居对比强烈。C.在整体空间序列的节奏变化、空间尺度的把握、政治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北京中轴线都展现了中国都城中轴线设计的最高水平。D.要想让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真正被世界理解、接受与欣赏,必须讲究话语体系的转变,将传统中国文化讲清楚。【答案】1.C2.B3.A【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C.“元大都建设时规划设计了中轴线”错误,原文是“元大都的规划设计最初基于大都城内湖泊的自然分布,以浩瀚的水面作为新城的中心,奠定了中轴线的基础”可知,并非就规划好了,而是奠定了基础。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A.“从中国政治文化的角度”错误,由“中轴线不仅是展示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审美元素,是封建美学思想集大成之产物”,以及文章主要内容可知,是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C.“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中轴线水系和园林的修建经过”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详细介绍修建的经过。D.“目的是赞美中轴线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的亲和感”错误,梁思成的评价突出的是北京中轴线的审美价值。故选B。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A.“中轴线申遗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过于绝对,决定申遗工作能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此诗堪称唐诗极品,其颈联尤为脍炙人口。原因安在?奥秘之一,是这首诗的颈联隐含着两幅高度抽象又极为形象的几何图形,极巧地动用了几何美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分别绘成如下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表示无限平面(大漠),一根直线(孤烟)从这个无限平面上沿垂直方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由二维平面和一维直线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又与时间组成四维宇宙。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一条长河滚滚奔流。一轮落日与长河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到相融;如果把镜头推远,长河成了一线,落日与之相离相切,最终成为落在线上的一点。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它赋予读者简约美。据“大漠孤烟直”所绘之几何图形线条和结构都很简单,但它的内涵却无比丰富恢宏。“大漠”因有“孤烟”与其垂直而显得更广阔更空旷,仿佛真正达到了数学意义的无穷“大”;而“孤烟”则因有这无穷“大”与它垂直而显得更“直”,更显其上升是无限的,更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升腾力,也更切合那个“大漠”的“漠情”。这无比壮观的强劲升腾是只有那个“大漠”才有的景象,同时也是只有这个诗人才有的为国建功立业激情的真切写照。在这里已不纯是“大漠”与“孤烟”的垂直,更是诗人爱国思想和急剧升腾的奔赴边塞慰问将士的激情“垂直”而成的广阔胸怀。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古人论诗历来推崇“诗中有画”。唐诗的“几何现象”已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这就使这些诗中的“画”更富底蕴,更富气韵。唐诗“几何现象”赋予读者的图画美与一般“诗中有画”的“画”的美在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它赋予读者时空美。唐诗隐含的几何图形都是或极其壮阔、或玲珑剔透的三维空间,然后与其所发生的时间复合成含宏万汇的时空连续区,把有限的诗歌语言嵌镶于无穷的时空,给诗人一个写意的巨大“坐标系”,给骚人一个抒情的强大依托,使读者有了一个“沉思”的巨大空间。当诗人用简明的几何图形将自己的诗情驰骋在永远美丽的时空连续区之时,其诗歌对读者的心灵就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张力。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几何图形尤其是立体几何图形是用具体的点线面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个有限的平行四边形表示一个无限的平面,这个平面是抽象的,无厚度无边际。当几何图形渗入唐诗领域就充分发挥其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摘编自彭晖《唐诗几何美浅谈》)材料二: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文化中,有不少使用几何意象的佳作。在古代诗词中“点”常常是孤人独物如孤帆、片花、泪滴、行客等远观似点的物象。线往往是似线的一些东西如行程、河流、远路、雁阵等等,面则是平的东西如荒原、水面、沙漠、长天等等,而无形的风、雾、云、光影、声音等则是介于面与体之间,似面非面,似体非体的用来连接以上固态几何体的气态几何体。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由两个意象孤帆和长江组合起来,孤帆是点,长江是线,点已是渐行渐远的远点,线已由李白身前的纵线转成天际的横线,点不断慢慢的在向横线移动,不见了,人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图形的解析中一目了然。李白口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浓。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却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该诗隽永的意境而成千古绝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线线点,线线点”的构图,更为复杂但由于有相同的节奏使得意境更加动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明月为圆,汉关成线,征人作点。圆下引线,线外设点,点于线尽之处消亡悲凉不胜。在几何意象中云、风、雾、影就像一无形的无处不在的“面”轻拂人心,它使意境更加朦胧。如“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风是朦胧的面,月是思念的圆,叶、寒鸦是衰老的点,进而时空轮回转换,产生的美感不言而喻。(摘编自马晓华周乃军《例析诗词中的几何构图之美》)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至塞上》的颈联隐含着诸多富有意蕴的几何意象,前一句的几何意象是平面和直线,后一句的几何意象是点、线、圆。B.“大漠孤烟直”中的几何意象蕴含着强劲的升腾之力,既展现了“大漠”独有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激情。C.唐诗的“几何现象”不是人们所推崇的“诗中有画”,而是更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它赋予读者更富底蕴、气韵的图画美。D.孤帆、泪滴、河流、雁阵,荒原、长天这些看去似点、似线、似面的物象常常被古代诗人运用创造出隐含几何意象的佳作。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诗人能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让自己的诗情纵横驰骋,诗歌就能产生极强的情感张力。B.如果想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就一定要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中。C.“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意境隽永,根本原因就在于诗句中隐含着巧妙的几何意象。D.使用几何意象的诗词佳作屡见不鲜,可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有众多的相通之处。6.材料一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要概括。【答案】4.C5.D6.材料1从三个方面论证:首先指出什么是唐诗的“几何现象”;其次阐述唐诗的“几何现象”美在何处(美的类型);最后分析唐诗的“几何现象”如此之美原因。【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不是……而是……”逻辑关系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而更是具简约之美的几何图形”,二者都包括,应是递进关系,而选项“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只包括后者。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只要……就能产生……”错误,过于绝对,诗歌情感张力的产生,需要多个条件,“把有限的诗歌语言融入到无穷的时空里”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用“只要……就”。B.“如果……就一定要……”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其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特异功能,使唐诗显现出高度具体与高度抽象高度统一的美质,使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翼形象思维与它不可或缺的另一翼抽象思维高度地统一,显现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可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高度统一,显出美的辩证法的光芒”的方法不止“把几何图形渗入到诗歌创作”这一种。C.“根本原因就在于……”错误,“诗句中隐含着巧妙的几何意象是原因之一,不能确定是“根本原因”。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材料出处《唐诗几何美浅谈》可知,材料一的中心话题是“唐诗中的几何现象”。材料一共九段文字,第一段由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引出“几何美学”,接着二、三段对这首诗颈联的几何美学进行解说,到第四段引出话题“唐诗的几何现象”,“初唐王湾,到跨越盛唐、中唐的王维、杜甫,到中唐刘禹锡晚唐雍陶等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这是第一部分,解说何为唐诗的“几何现象”。第五段“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指出唐诗“几何现象”之美,六、七、八段从“它赋予读者简约美”“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它赋予读者时空美”三个方面阐释唐诗“几何现象”美在何处,这是第二部分。第九段“唐诗‘几何现象’为何如是之美呢”是分析唐诗“几何现象”如此之美的原因,这是第三部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娘·粮徐嘉馨娘是被一阵炒面黄灿灿的香气给搅醒的。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绕过村中央那棵安静的百年老槐,再往前,穿越李嫂油汪汪的咸鱼架,到了马哥家积满厚厚桂花的井,从桶里掬一口水,接着走,走到村西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硕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大铁锅,“唰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他们一边炒,一边扯开一张大布,把炒面倒在上面,堆起座小山,然后一个排一个班,分列两侧,把炒面装进自己的随身布兜,没有人争抢,盛两瓢就放下。同样的升落姿势重复了百遍千遍,仿佛无声的仪式。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娘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娘向她最熟悉的东西——米面和锅灶——走去,想说你们别这样炒,火小了不香,要双面颠着翻动。娘想说,让我来,你们这么好,让一村的人吃饱,我来帮你们颠勺。春光洒在了娘的身上。第二天,娘就和那打麦场上的女子一样,换了新鞋新袜,一跃一跃唱起了歌。娘从未笑得这样开怀。娘六岁就下了地,听着婆家的吩咐、用小竹筐盛了窝窝头和半碟萝卜,一碗撒了葱花的粗面,乖乖到田间。田间的汉子们走过来。他们惊异一个六岁女娃煮的汤怎么会如此可口,拿油抹了底,又滑又细。进了胃里舒舒坦坦的。从此,做饭和送饭成了我娘唯一的营生,她也因此学会了如何揉面、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一晃儿,娘长大了。娘一来,那些田里的汉子们脸上就堆满了笑,讨好似的看娘手里的瓷盆儿,说贾家的来啦?这次又是啥饭?娘别过脸,不吭声,只是手极乖顺地伸进筐里,取出一沓盘盘碗碗,有烧黄豆,炒茭白瓜丝,干干净净、不沾一丝儿煤渣的烤馍片,还有胡辣汤、面疙瘩和用酱油腌过的捣碎了的葱蒜拌笋丝。现在,娘不再是娘了。三年前,她是厨房里琢磨放肉蔻还是刀豆的小媳妇。三年后,我十七岁的娘进了营,头发“唰”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娘欢喜地跟乡亲们作别——其实不用,因为十个乡邻有七个加入了红军——远离了小村炊烟,被拉进了叫作“革命”的阵营。刚到下一个村,娘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为啥,她要让下个村的姑娘们看看她,用自己亲身的事例感化她们,娘说我活生生个人儿,比小战士刷白漆的口号管用!娘成功了,娘往那一站,就有人过来这摸摸那瞧瞧,还捏娘的耳朵,看看娘有没有耳朵眼儿。娘由着她们又摸又看,说我就是上个村的,我们房里的炊烟能飘过这座山头,我们淘米的水能流过这道坎沟,说到底,咱都是吃一锅饭的人,没有啥不同。人群里有妇女被说动了,她的丈夫已经要加入红军。她说公婆交给小姑子,我们两口子全跟着红军走,干革命也是个伴儿。娘说好哇,是个伴儿嘛!说着,她主动去帮那个妇女登记,说别挤别挤,慢慢来,只要是一头心思干革命的,红军都欢迎!娘十七岁的手指提起笔,蘸足了墨汁,却不会写字儿,只得让身边的人帮忙写,在小米汤那么黄的纸上写下这对夫妻的名字。娘一脸欣羡地看人家运笔,一划一划,写下六个如芝麻方糕的汉字。整整齐齐,上下两排,那一瞬间,娘怔了一秒,一秒的时辰让娘恍惚,她想到,自己在名册上只有三个字呢,只占了一行,没有个做伴的姓名。这一去,自己就是个兵了,就永远不能像以前那样,坐在窗棂前绣花择菜、搓玉蜀黍粒子,在小磨盘边转呀转,跟后栏那头的小驴子说话,贴着它的耳朵哈气。再也不能给鸡备食,挎一个小盆,唧唧啾啾就从院子这头追到那头,用竹蜻蜓逗着玩儿,给它们起各种各样的名字:大花、二鹂、小野猫儿……夫妻二人的名字记下了。娘看着那六个字儿,再想想自己的三个字儿,没一个照应,在陌生的墨海里漂浮。娘突然有些恐惧,想到这支部队里可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不沾亲不带故,竟就跟着走了。娘十六年的前半生,心愿很简单,只想要个一生一世、陪自己夹两口菜啖一口汤的人。生活是平静的湖,而饭食是源头的活水,不一饮一啄,两口子就没法过活。但娘不知道,她即将举步的路上,没有吃食,没有饭菜,连一口熟米都没有。他们咽草根吃皮带,嚼“咔哧咔哧”的冰块,却把仅有的米粮让给娘,把最后的一口汤留给彼此。粮是命,而战友已垂死,用最后的力气把粮让给你,盼着你活,活着就能继续走,继续走,走到绿洲去,走到他没有白死的新地界去。娘猛然明白,粮是好,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娘上路了。(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对香气的描写,运用通感手法,使本该是嗅觉的香气,转移融合到视觉、触觉、听觉中,形象生动可感。B.写娘目睹营地里炒面的场景,表现了战士们的日常状态,“没有人争抢,盛两瓢就放下”赞扬了红军战士们的高度自觉。C.“贾家的来啦?”写出了田间干活的汉子们对送饭的女子的由衷尊敬,“这次又是啥饭?”写出了他们对食物的渴望。D.文中插叙了娘六岁做饭、送饭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娘童养媳的身份,也说明了她与粮食之间的关系,照应标题。8.小说在叙述娘第一次被吸引到营地的过程时,除运用通感外,还有哪些写作特点?请简要分析。9.小说在标题中将娘和粮并列,请简要分析“粮”对娘的重大作用。【答案】7.C8.①采用插叙手法,先描述娘被吸引到营地的过程,后插叙娘在多年后向“我”的讲述,引人入胜。②以“我”的视角叙述娘的经历,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③运用细节、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丰富了人物形象。9.①娘六岁就开始送饭、做饭,赢得乡亲们的尊重。②正是因为炒面的香味,红军队伍分发粮食的井然有序,吸引娘参加革命。③革命战士用他们的血做的粮食让人像人一样地活着,坚定了娘的革命信心,让娘完成了从普通人到革命战士的蜕变。【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贾家的来啦?’写出了田间干活的汉子们对送饭的女子的由衷尊敬”错。“贾家的来啦?”这只是正常的问候,不能看出“由衷尊敬”。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在叙述顺序上,采用的是插叙手法。文中“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绕过村中央那棵安静的百年老槐,再往前,穿越李嫂油汪汪的咸鱼架,到了马哥家积满厚厚桂花的井,从桶里掬一口水,接着走,走到村西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先描述娘被吸引到营地的过程,后插叙娘在多年后向“我”的讲述,引人入胜。②由原文“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可知,在叙述角度上,是从“我”的视角展开的,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③由原文“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绕过村中央那棵安静的百年老槐,再往前,穿越李嫂油汪汪的咸鱼架,到了马哥家积满厚厚桂花的井,从桶里掬一口水,接着走,走到村西头”“他们一边炒,一边扯开一张大布,把炒面倒在上面,堆起座小山,然后一个排一个班,分列两侧,把炒面装进自己的随身布兜,没有人争抢,盛两瓢就放下。同样的升落姿势重复了百遍千遍,仿佛无声的仪式。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娘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想说你们别这样炒,火小了不香,要双面颠着翻动。娘想说,让我来,你们这么好,让一村的人吃饱,我来帮你们颠勺”等处可知,在叙述手法上,运用动作、细节、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丰富了人物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小说在标题中将娘和粮并列,既暗示了粮食和娘的密切关系,又突出了粮食对娘的重要性。①由原文“娘六岁就下了地,听着婆家的吩咐、用小竹筐盛了窝窝头和半碟萝卜,一碗撒了葱花的粗面,乖乖到田间。田间的汉子们走过来。他们惊异一个六岁女娃煮的汤怎么会如此可口,拿油抹了底,又滑又细。进了胃里舒舒坦坦的。从此,做饭和送饭成了我娘唯一的营生,她也因此学会了如何揉面、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娘一来,那些田里的汉子们脸上就堆满了笑,讨好似的看娘手里的瓷盆儿,说贾家的来啦?这次又是啥饭?”可知,娘六岁就开始送饭、做饭,娘最初是因为粮食赢得乡亲们的尊重。②由原文“硕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大铁锅,‘唰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他们一边炒,一边扯开一张大布,把炒面倒在上面,堆起座小山,然后一个排一个班,分列两侧,把炒面装进自己的随身布兜,没有人争抢,盛两瓢就放下。同样的升落姿势重复了百遍千遍,仿佛无声的仪式”“三年后,我十七岁的娘进了营,头发‘唰’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娘欢喜地跟乡亲们作别——其实不用,因为十个乡邻有七个加入了红军——远离了小村炊烟,被拉进了叫作‘革命’的阵营”可知,娘也是因为被粮食香味吸引而参加革命。③由原文“但娘不知道,她即将举步的路上,没有吃食,没有饭菜,连一口熟米都没有。他们咽草根吃皮带,嚼‘咔哧咔哧’的冰块,却把仅有的米粮让给娘,把最后的一口汤留给彼此。粮是命,而战友已垂死,用最后的力气把粮让给你,盼着你活,活着就能继续走,继续走,走到绿洲去,走到他没有白死的新地界去”“娘猛然明白,粮是好,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娘上路了”可知,更是因为战士们用他们的生命让人像人一样活着,血做的粮食坚定了娘的革命信念,让娘完成了从普通人到革命战士的蜕变。这些都属于粮食对娘的重大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B.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C.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D.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于齐”的“质”指做人质,战国时各国在交往过程中常把国君之子派到别国做人质。B.“攻之武”的“武”指勇猛、不软弱,与《六国论》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的“武”意思相同。C.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D.诚然,古今异义词,文中指确实如此;现在一般用来引起下文转折,相当于“固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为了表明对东地问题的重视向楚国派出五十辆车,楚国为了表明求援的诚心也向秦国派出五十辆车。B.无论是在齐国当人质时,还是在回到楚国继承王位后,楚襄王对其老师慎子都是言听计从,恭敬有加。C.昭常对前来接受割地的齐国使者说他己动员三十余万人严阵以待,向他表明了东地军民守土抗敌的决心。D.齐国阻拦楚国太子回国葬父,秦国指责其不仁;齐国欲夺取东地五百里,秦国指责其不义;秦军压境,齐国服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答案】10.D11.B12.B13.(1)如果吝惜土地,却不回国为父亲送葬,这是不合乎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您有利。(2)我亲自接受了我国大王进献东地的命令,这(守卫东地)是昭常在假托王命。大王您去攻打他。【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王不能不割让啊!大王金口玉言,已经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的要求却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您以后很难和各诸侯国谈判结盟,请先割让东地给齐国,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万乘之齐”是偏正结构,“万乘”修饰“齐”,“之”是“的”,不能断开,排除BC;“后”是“不可以约结诸侯”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质”指做人质。句意:被送往齐国充当人质。B.错误,“武”分别指“勇猛、不软弱”和“武力”。句意:攻齐是不软弱。/可惜他们使用武力却没有坚持到底。C.正确。D.正确。文中指确实如此。句意:大王就会明白这件事确应如此。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恭敬有加”说法错误。原文“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可见当楚襄王征询慎子对子良等人计策的看法时,慎子的第一向话就让楚襄王怒容满面。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吝惜;“义”,合乎道义;“便”,有利。(2)“身”,亲自;“矫”,假托;“受命弊邑之王”,省略句,“受命(于)弊邑之王”。参考译文: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往齐国充当人质。他父亲楚怀王去世后,太子就向齐王请求离去回到楚国,齐王阻拦他说:“您若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就让您回去。您若不给我,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个老师,请允许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老师慎子说:“给他上地吧,土地是用来保全您的性命的。如果吝惜土地,却不回国为父送葬,这是不合乎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您有利。”太子入朝,答复齐王说:“我愿意恭敬地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于是放太子回楚国。太子回到楚国,登上王位成为楚王。齐国使者派出五十辆车,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我们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计策。”上柱国子良入朝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割让啊!大王金口玉言,已经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的要求却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您以后很难和各诸侯国谈判结盟,请先割让东地给齐国,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王给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软弱,所以我说应该割地给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入朝拜见楚王,说:“不能割让。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广大才称为万乘大国的。如果割让东地五百里,这就等于去掉了国家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的虚名却无千乘的实力了,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说不能割让。我请求让我守卫东地。”
昭常出去后,景鲤入朝拜见楚王,说:“不能割让啊。虽然如此,但楚国不能单独守往东地,我请求往西向秦国求救。”景鲤出去后,慎子入朝,楚王把三位大臣的计策都告诉了慎子说:“我到底该来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全都采用他们的计策。”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解释我的说法,大王就会明白这件事确应如此。大王您先派上柱国子良带车五十辆,往北到齐国去进献东地五百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前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派遣景鲤带车五十辆往西去向秦国求救。”楚王说:“好。”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就派使者带着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者说:“我负责主管东地,将与东地共存亡。我们已经倾尽了全国的老幼,共三十多万人参战,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不锋利,但也要一决高下。”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现今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亲自接受了我国大王进献东地的命令,这(守卫东地)是昭常在假托王命,大王您去攻打他。”齐王于是大举调动军队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齐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逼近齐国西部边境。(秦将)说:“你们阻拦楚太子不让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合乎正义的,如果你们收兵那么就罢了,否则,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于是请求子良往南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往西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保全了东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怀”字相照应。B.“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D.“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5.本词与苏轼韵《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答案】14.B15.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伤己。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积贫积弱、国事衰颓,怀古讽今。【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人用“今如许?”发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宋朝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包含在这一问句中。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结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是说“应笑我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作者的怀古是为“伤己”,仰慕周瑜年少功成,而自己却是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表达了作者的凄凉无奈之感。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是借“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作者用周瑜破曹时的赫赫军威,反衬了南宋朝廷的衰微。作者的怀古是为了讽今,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哂”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遭际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的国事,直接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的悲苦情感,余韵无穷。(3)《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开阔高远的深秋金陵江山景象。【答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戎”“泗”“练”“簇”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在地图上,甘肃的形状是两头大、中间长,过去被人看作沉重的哑铃、干瘦的骨头,现在被人称为“中国如意”。初识如意,源于敦煌。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我静静观望天容海色般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①。这是敦煌,莫高窟的所在地,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四大文明交汇地。735个洞窟里2400多尊泥质彩塑,内壁上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为它赢得了“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的美誉。从十六国到元代,延续了近一千年的开凿史,使它②地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我心归处是敦煌。甘肃这柄祖国的玉如意,从大西北的沙漠深处,到东南的子午岭,正跨越千年的风霜,③,继续绽放华彩。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答案】17.①触手可及②当之无愧③历久弥新1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甘肃的形状比喻为哑铃、骨头和如意,表现出甘肃在地图上的具体样貌,形象生动,易于记忆。②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过去、现在人们对甘肃形状的不同看法,体现了现在人们对甘肃的喜爱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从上文“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分析,这是视觉,接下来还应是能清晰感知泉水的内容,比如听觉、触觉等,故可以填写“触手可及”或类似的成语。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比喻极容易得到。②从上文的“延续”和下文的“见证者”分析,此处是对敦煌壁画作用的赞美,故可以填写“当之无愧”或类似的成语。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③从上文的“跨越千年”和下文的“继续绽放华彩”分析,此处应该表达历史悠久但依然富有生命力的意思,故可以填写“历久弥新”或类似的成语。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甘肃的形状”,喻体为“哑铃”“骨头”“如意”。把甘肃的形状比喻为哑铃、骨头和如意,化抽象为具体,表现出甘肃在地图上的具体样貌,形象生动,引发联想,易于记忆。“过去被人看作”“现在被人称为”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过去、现在人们对甘肃形状的不同看法,相比来说,“如意”寓意更美好,体现了现在人们对甘肃的喜爱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主持人:我们能不能专注于思想,少在那些技术性工作中浪费时间呢?哲学家:你做技术性工作时要是觉得纯粹是在浪费时间,那你无法从事学术工作,就像一算棋就感到枯燥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专业棋手。该算的地方你不算,能算清的地方你算不清,恐怕你也很难培养出正确的感觉。超人一等的感觉是随着训练一道培养起来的。主持人:①?哲学家:“技术”这个词也不是坏词。维特根斯坦经常用反感的口吻说到哲学和哲学家,可是同时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哲学”命名的。这样以双重方式看待哲学,我想不是他们的个人感受,而是哲学本身的性质使然。哲学一端接着我们的基本感受和领会,另一端接着形式化的逻辑框架,生命之谜和逻辑疑难互为表里。主持人:②?哲学家:我想狭义的哲学不是必需的。是否一定要产生哲学这种高级形态的精神形式?我觉得,那就像一座漂亮的宫殿,印第安人没有故宫,可是他们照样生活。高级文化形态,它没有的时候并不必然有,但一旦有了之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装饰。每个民族都要关心自己的基本概念的意义,哲学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19.请根据哲学家的回答,补写空缺处主持人提出的问题。20.请用一个条件句,概括哲学家回答第一个问题的观点。21.请以主持人的身份,面向青年学生,为上述访谈内容,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总结语。【答案】19.①哲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种生命感受(内在生命)?②一个伟大的民族可以没有哲学吗?20.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技术训练,才能更好地从事学术工作(更好地专注于思想)。21.“哲学”一词似乎很高深莫测,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存活于我们的生命体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历史使命感”。新时代的青年们,恰似初生的太阳,朝气蓬勃,我相信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去绘画未来的蓝图,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我们要了解自己身处何方,自己的时代身处何方,这样才能让未来作为可能性展现出来,让中国走得更快更远!【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的回答“‘技术’这个词也不是坏词……哲学一端接着我们的基本感受和领会……”可知,此处的问题是探究哲学的属性,即“哲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种生命感受(内在生命)?”。第二空,由后文的回答“我想狭义的哲学不是必需的。是否一定要产生哲学这种高级形态的精神形式?”以及“印第安人没有故宫,可是他们照样生活。高级文化形态,它没有的时候并不必然有”可知,此处的问题是讨论哲学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即“一个伟大的民族可以没有哲学吗?”。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由主持人的提问“我们能不能专注于思想,少在那些技术性工作中浪费时间呢?”和哲学家回答第一个问题的观点“你做技术性工作时要是觉得纯粹是在浪费时间,那你无法从事学术工作”可得出:我们需要长时间的技术训练,这样才会更好地从事学术工作。要求用一个条件句来表达,即“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技术训练,才能更好地从事学术工作(更好地专注于思想)”。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处要求写总结语,之前的问答围绕“哲学”展开,主要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对于技术性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才能专注于思想,有所收获;二是“哲学”的属性,“一端接着我们的基本感受和领会,另一端接着形式化的逻辑框架,生命之谜和逻辑疑难互为表里”;三是哲学的意义,“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关心自己的基本概念的意义,哲学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此处要求以主持人的身份,面向青年学生,为上述访谈内容写一段总结语。可鼓励青年认识哲学的性质和价值、意义,认识到学习技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鼓励青年要勇敢学习哲学等技术性内容,沉下心来进行研究。哲学与青年的实际生活并不贴近,可以将之具体化,延伸到家国情怀的培养,如“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我们要了解自己身处何方,自己的时代身处何方,这样才能让未来作为可能性展现出来,让中国走得更快更远”。通过将概念性的范畴具体为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制造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环保型塑料原料采购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竞业禁止补偿金核算与支付协议3篇
- 户内计量高压电流互感器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年度沙场新能源设备租赁合伙人经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夜间文化场馆守护更夫聘用协议3篇
- 珠宝行业产品追溯与营销推广方案
- 网络空间租用协议
- 农业种植天气风险与产量免责协议书
- 有毒气体探测器安全操作规程
- DB37-T 1722-2024公路工程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
-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 道 法+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3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基因检测与健康保险
- 实验室安全教育课件
- 初中七年级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课件)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 含答案
- 服装厂安全教育培训规章制度
- 车辆修理厂自查自纠整改方案及总结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