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梳理_第1页
语文教学论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梳理_第2页
语文教学论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梳理_第3页
语文教学论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梳理_第4页
语文教学论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论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提出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既是专门的活动型学习任务群,又可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相互渗透、衔接、融合。该学习任务群体现了回归基础、强调根本的学科指向,彰显语文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但它又是教学中易被忽视的学习任务群,是教师展示课或赛课的“冷门”选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集中体现“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以下简称“语言单元”)共有两个,分别是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如何组织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运用深层的学理逻辑,感受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提升语言理解和建构素养,是在两个语言单元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教学出发点:以语感为基础落实体系化的语言积累与梳理两个语言单元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时各有侧重,“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更多关注语言层面的建构与运用,而“逻辑的力量”则深入逻辑层面,实现语言与思维的联结。但两个单元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它们都属于活动单元,所有的教学都依托于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而没有典范的文本。于是产生了教学的第一个问题:语言单元出发点是什么?究竟学什么?语言的学习应当基于语感,围绕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这一核心目标,聚焦高中新课标以及教材单元中的核心语言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生硬的知识点,而是落实在体系化的言语活动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或言语经验。基于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材单元活动要求,可以将核心语言知识归纳如下: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核心语言知识,形成专题,组织相应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体系化的语言积累与梳理活动。这里,提供以下两种思路。一是基于教材语言单元,落实相应的学习活动,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更加广泛的语言积累与梳理。比如,基于核心语言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以及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学习活动“探究一词多义”,设计以“节”字为例的一词多义探究课程。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节”字义项的排序与记忆为情境,从“节”的本义出发,研讨其引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英词典中“节”义项的不同,得出民族文化背景引导着人们的联想、制约着词义引申结果这一结论。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实践范例,以此引导更多语言学习行为的发生。二是将语言积累与梳理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嵌入其他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1]重视语法与修辞等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再水到渠成地进阶到语言的文化内涵。例如,我们设计的《论语》整本书阅读课例,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论语》中“礼”的内涵。我们尝试从“礼”的古字字形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礼”的本义是祭神祈福。找出《论语》中与“礼”字本义不同的章句,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孔子其实对“礼”这个概念有了基于本义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了独属于儒家的重要概念。本课例涉及汉字的特点与作用、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古今词义的变化这三个核心语言知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语言积累与梳理的过程,同时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与研讨又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核心目标的理解与发掘。二、教学着力点:以语理为支撑归纳结构化的语言规律与策略语言积累与梳理活动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活动是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明确目的相结合的”[2],语言积累与梳理应当服务于学生的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那么,经由语言学习活动实现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着力点是什么呢?“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开发时需要遵循“建构原则”,即“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包括属于自己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3]。基于此,在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归纳结构化的语言规律与策略,是语言单元的学习重点所在。引导学生归纳结构化的语言规律与策略,应当遵守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自主性。语言规律与策略的归纳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而非教师直接告知现成的封闭式结论。教师可适当提供语言学理论、典籍等学习支架,引发深度对话,通过进阶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有深度的语言学习。如《探秘“六书”》课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化学习任务: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中国人,那时还没有汉字,请用你自己发明的简单符号,记录你某一天里的一个生活片段,并向大家简要阐述符号的创制思路。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关于生活片段的论述作为参考,指定其中几个核心的字作为研讨中心,并给予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本项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趣味性的活动,了解基于“六书”理论的汉字本义及构造方式,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语义、语形到语用的思考与整合,体认母语的功能性、实用性和价值感,增强文化自信。与灌输式讲解不同的是,本课例中的学习结论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的。二是可迁移性。学生归纳的结构化的语言规律、建构规则与策略不仅仅适用于教学示例,还可以延伸推广至对其他相似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应用与评价。体现“结构化”理念,将核心语言知识与语言材料进一步整合,同时衔接语言单元学习的下一个层次,即语言的运用。比如,在以“节”为例探究一词多义的课例中,我们设计了从探究“节”字的引申规律进一步推出汉字的普遍引申规律:提取出事物的典型意义和特征,运用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相似、相关、相因联想。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其他的汉字,带领学生巩固这一语言规律,并尝试在文言文阅读中使用。三、教学落脚点:以语用为目的实践情境化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4],语言学习是语文学科的“本”。“本立而道生”,坚持语言学习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只有扎实做好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才会有利于推进思维、审美、文化三个方面素养的持续发展。但很多教师往往在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语言单元的学习活动任务后,就匆匆结束了教学。还需要深入思考的是:语言单元的学习成果究竟应该怎样用?换言之,语言单元的学习落点在哪里?语言单元的学习最终是为了真实的语言运用,实现“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5]。语言运用既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的起点,也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的终点。作为学习的起点,是因为语言运用需要语感的不断优化,只有通过反复运用,才可能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性思考;作为终点,是因为语言运用实质上也是对语言规律与策略的实践,是语言共性规律的个性化表达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我们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经验某个东西意味着:在途中、在一条道路上去获得某个东西。从某个东西上取得一种经验意谓:某个东西——我们为了获得它而正在通向它的途中——关涉于我们本身、与我们照面、要求我们,因为它把我们转变而达乎其本身”[6]。由此,我们认为,语言的最佳学习方式就是走在语言自己的道路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最终落脚点也应该是实践情境化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该学习任务群的理想学习模式应当是以语言运用为桥梁构成闭环。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情境”。高中新课标对此的阐述是:“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因此,可据此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是在具体语言情境中的表达与交流。这符合语言文字“工具性”的特点,从交际的角度落实和优化学生的语言学习。比如,尝试整合本学习任务群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其中针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与访谈就是理想的交际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制订调查计划或者访谈提纲,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后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真实的语言运用,对于两个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在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分析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最常见的方式,不仅用于课文的学习,还常出现在语文试题当中。比如,成都市2022级摸底考试语言文字运用Ⅱ,节选了初中整本书阅读篇目小说《红岩》第十三章作为材料,其内容主要描写龙光华的牺牲,在主观题的设置上要求学生比较两处“像……”结构的句子有何不同。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在语境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辨析,学生不仅需要准确理解字面意义,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隐含的情味。结合文本,学生可以分析出第一处“像……”表示比喻,第二处“像……”表示推测。学生关注此处龙光华已经牺牲,他的形象是借由狱友刘思扬视角观察和表达出来的,第二处就比较容易判断。但文本还有更丰富的意味需要学生用心体察——刘思扬的揣测饱含了革命同志对牺牲战友的深深理解和无限悲痛,揣摩语言文字运用也能把读者引入悲怆的氛围之中,渗透了以文化人的理念。另外,偏向于文本分析与理解的语言运用,还可通过文本细读,找到不符合语言规律的地方,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灵活性与复杂性。或者通过中英翻译的跨学科视角,对某些字词的细微差别展开讨论与分析。如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2题: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题目主要考查同一个词语处于不同语境中具体语义的判定,学生的作答并不理想。若从英文角度体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学的“所指”与“能指”,A、B、D主要是句子主语发出的相信的动作,都可翻译为“believe”,C选项的“相信”在翻译时可去掉,“everyvisitormustbeoverwhelmedwithexc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