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素材_第4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为例【内容摘要】历史课堂上,最能激发学生爱好的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积淀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既能强化教学主题,又能将学生们引领到“乐学”的境界。讲解并描述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怎样讲解并描述历史故事,是我们在课前打算、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多次实践并深化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故事

故事教学

一、探讨背景

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都会有其所长,擅长讲故事的我始终受到学生的追捧。回想我的课堂,我就像一个道行高深的“说书人”,带领学生在历史故事的海洋里,感受千年往事的英雄人物,调侃民间流传的真假野史,戏说历史人物的古今情怀,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听得如痴如醉,或捧腹、或深思、或大笑、或击掌……在我的课堂上,我是一个精彩的说书人,学生是一群忠实的听众和历史的“粉丝”,根据他们的话说,“原来枯燥的历史也可以被讲解得如此精彩”。

受我的影响,学生酷爱阅读历史书籍,每个学生好像也可以对某一段历史夸夸其谈,他们会在学习时间里高效的记住考试所必需驾驭的基础学问,长期以来,我所带班级的历史成果在全年级班级里总是遥遥领先。同样,因为擅长讲故事,我获得了市“老师的语言魅力”为主题的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了广阔同仁的高度好评和赞扬。

在这种既被学生盲目宠爱和崇拜,学习成果的评价又始终处于确定优势的境地里,同行的确定与教学竞赛中所获得的荣誉,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是如此的执著和自信——我认为,历史课堂就应当是这样的故事课堂。在这种坚信下我也看到了我的教学“将来”:我会始终这样“说书”或讲故事。于是,对学生来说“有意思”的历史课堂,对我来说好像不再是“有意义”的历史教学。

所幸,在一次授课中,让我有机会重新思索我的历史课堂教学,反思我的“故事课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我是想将学生培育成一个个夸夸其谈的“说书人”,还是一个懂得思索、懂得学习的人?历史的养分只是增加生活的趣味?抑或还有其他?我是想将我的课堂变成一个展示自我才华与口才的舞台,还是将课堂延长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平台?历史教学不能缺少故事,历史叙述大多是在故事中行走,但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捧腹大笑?仅仅是为了知道更多、更琐碎的轶闻趣事?面对已经上过很多遍、又充溢多数多故事的教学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我再次思索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二、围绕讲故事的教学实践

带着对过去教学的自信,在最初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在我看来,本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相对较为轻松和简洁,无外乎讲清晰一些事务的联系即可。

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进行了大包大揽,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学问与实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闻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了解历史上闻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也许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实力;知道三国中东吴对广州的管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育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实力;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育学生独立思索问题的实力和口头表达的实力;通过音频《赤壁怀古》,联系语文学问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设置嬉戏对地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对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相识;学生通过分组探讨,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共同探究学问的实力,并能得出简洁的结论。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痛,进而产生对和平的憧憬,相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通过对官渡之战中人的心理状态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培育良好的心理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缘由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当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育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看法。

最初,我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还是特别满足的,既有学问与实力的培育,又有过程与方法的突破,更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升华,四平八稳。既有对相关学问的落实,又将整个三国形成的过程有了清晰的描述,既让学生听了故事,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知道了历史史实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别。可是,我又发觉在短短的课堂四特别钟内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几乎是不行能的。怎么办?鉴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三国的前奏曲——权谋势的较量”:主要讲解并描述从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到曹操提升实力的措施

二、“三国的进行曲——曹刘孙的博弈”:主要讲解并描述从曹操统一北方,到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天下格局

三、“三国的奏鸣曲——魏蜀吴的竞赛”:以“曹操死、三国始”为历史起点,始终到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竞赛,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局部统一后统一趋势的加强与完成等

全课下来,在三国的故事中穿行,讲解并描述了曹操如何的求贤若渴、赤脚迎许攸,最终赢得官渡之战、统一北方;刘备如何的三顾茅庐、隆中对三分天下,请出诸葛亮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诸葛亮如何的料事如神、星夜草船借箭,突出诸葛亮的智,并最终巧借东风赢得赤壁之战;关云长如何的大义凛然、华容道义释曹操,最终导致天下三分、三国形成等,感觉自己是一挥而就,行云流水。在故事讲解并描述中落实了学问点,学生反应也比较热情。但是听课的老师却告知我:这节课给人感觉缺乏灵魂与主线,该讲的内容好像都讲到了,故事很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杂乱无章,只有学问目标而无育人目的。

在听取了组内老师的看法后,我想,假如要实现育人目标,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非是把原本我说的话通过学生之口说出来,把“我说”变成“他们说”,这样既喧闹又可以培育学生的表达实力,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所以我并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大的修改,只是针对科组的老师给我重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教学调整,确定了以曹操作为本课的主线进行重点突破:

一、“慧眼看:曹操脚下的世界”

二、“谋发展:曹操提升实力的措施”

三、“勤征战:南征北战的成与败”

四、“空缺憾:霸业未成,天下三分”

五、“任评判:是非功过谁人说”

在其次次教学实践中,我将“我讲”变为了“他讲”,学生起先充分展示自己的讲故事才能。比如在学习曹操为何能得赢得官渡之战时,请了一个学生讲了“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故事。这位学生讲得绘声绘色,并对曹操的求贤若渴到军事情报精确、身先士卒等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在讲到曹操统一北方后面临的全国局势时,谈到“为什么刘备这个时候的实力也对曹操构成了威逼”,学生又起先讲故事。他们绘声绘色讲解并描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并分析得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以及良好的品德,还有诸葛亮洞晓天下的实力等。在讲到赤壁之战时,为了让这场斗争更加形象化,我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发生在这场斗争中的典故啊?”这更加调动起了学生的热忱,并绘声绘色地讲解并描述了很多故事,例如:周瑜如何给诸葛亮下了一个套儿;诸葛亮如何巧算多雾的天气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庞统如何巧设连环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如何七星坛巧借东风、火烧赤壁;诸葛亮又如何智取华容道;关云长又如何义释曹操,等等。为了突出曹操这一主线,我还在课堂上用曹操的《蒿里行》、曹操之子曹植《铜雀台赋》、杜牧的《赤壁》、曹操《述志令》等文学作品的诞生背景和相关名句,分析曹操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内涵。通过对这些历史典故的再现与讲解并描述,学生梦回了那个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我认为,通过对这些典故的梳理和补充,充分的向学生展示了三国前的纷争,三国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形成对整个历史的推动等。

老师听完课后的感受地说:“你上了一节‘很娴熟’的历史课,精确地说,是上了一节生动的故事会,一节很冗长的曹操历史故事会。”学生在本节课上的表现完全可以概括为“听故事”和“讲故事”,没有思维的碰撞和实力的培育,喧闹有余,内涵不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他们知道的这些三国故事是从我的课堂上学到的吗?不是。这些故事是他们在课堂之外学到的。那么,我的课堂培育了他们什么实力呢?是讲故事的实力吗?

至此,我起先对自己的历史故事课堂产生了怀疑,是故事出了问题还是我的相识出了问题?

第三次教学实践时,我综合了第一次和其次次的内容,选择性地吸纳了听课老师的建议,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力图把“培育学生的思维实力”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去:

一、“遥想当年:曹操脚下的世界”

二、“合作探究:我给曹操提建议”

三、“纵横捭阖:曹操的南征北战”

四、“历史纵横:曹操死后的世界”

在这一次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一个人物、两场斗争、三个国家”的教学结构,依旧是以历史人物曹操为主线。在完全的教学过程中,还是突出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反应,起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比和概括。

在“遥想当年:曹操脚下的世界”里,我和学生一起共享了曹操《蒿里行》的背景故事,从这一历史故事中去分析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并通过黄巾军起义的历史故事了解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现状。

在“合作探究:我给曹操提建议”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设想“假如你是曹操,在面对如此时局,你会通过哪些努力去变更现状?”

在“纵横捭阖:曹操的南征北战”中,通过历史故事,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从“赤脚迎许攸”的求贤若渴到“误中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的多疑刚愎,从《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到“败走华容道”的狼狈不堪,从“北战官渡”到“南征赤壁”的对比,分析曹操在两次斗争中以少胜多和以多败少的缘由。

在“历史纵横:曹操死后的世界”中,通过赤壁之战后时局分析,以及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的故事等,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史实。最终,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以及曹操生平故事的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曹操,驾驭基本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等。

三、围绕教学目标的讲故事

经过三次教学实践,对于本课的框架以及过程我都烂熟于胸了,起先觉得自己的课应当算是打磨胜利了。

随着教研员夏老师介入磨课的过程,她的几个问题让我深化思索自己的“故事课堂”:从你的这堂课里,学生学到了什么方法?莫非“一个人物、两场斗争、三个国家”就是三国的全部内容吗?学生从你的这一堂课里,除了学到了如何讲故事以外,他还能做什么呢?作为一个专业历史老师,你在这堂课里所担当的责任是什么?

这几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让我一下子陷入深思。的确,我这堂课究竟要做什么呢?我所讲的这些学问包括历史故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都能够找到。那么,我的作用在哪里?我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呢?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因为对自己“故事课堂”的自信,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没有仔细思索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是否得到思维的发展。三国历史之纷繁困难,不是简洁的“一个人物、两场斗争、三个国家”平面和单线条的相识。

带着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索,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调整,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明确。在新的教学设计中,我留意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相识和感悟三国。慎重地选择历史故事,让故事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学问与实力方面,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闻名的战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三国历史的描述,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加辨别历史真相的实力。

在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育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才智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通过这一调整,我将从前大而空、广而泛的教学目标变得更实际了,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来为我的教学目标服务呢?长期以来,我的故事课堂更多的是停留在用故事提升学生学习爱好的层面,在本课的教学中,能不能拓展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如印证史实、辨证思索等。

第四次教学实践中,我完全推翻了之前的教学设计,重新设计教学框架,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还原风云变化的三国时期:

一、“三国风云再现”

二、“三国真假再认”

三、“三国情怀再悟”

在“三国风云再现”这一部分,我以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为暗线,从曹操发展壮大势力的举措,到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统一北方,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兵退北方,到“曹操死,三国始”的历史格局的形成,通过讲解并描述、对比、提问、分析等教学手段,气概恢宏的向学生展示了三国纷争的年头以及史实。

在“三国真假再认”这一部分,我没有放弃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选择了三国时期典型的场景、事务,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败走华容道”,以及典型的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还通过对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史学著作《三国志》不同的描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真相,既培育了学生求真务实、科学客观的求学精神,也感悟了历史在民族文化的记忆中不断发生的变更。

另外,我不再拘泥于简洁的历史故事会,而是通过精致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更深刻的历史思维方法训练中。比如在讲历史人物曹操时,学生不再是光听、光讲曹操的故事了,而是通过“曹操眼里的曹操”“百姓眼里的曹操”“史家眼里的曹操”“你眼里的曹操”几个环节,层层深化,多角度对比思索,引导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做了历史与现实评价,让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曹操”也是后人对曹操的一种评价,这些评价在不断变更,它在确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化。

在“三国情怀再悟”这一部分,我对“三国真假再认”里出现的“真假三国”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引导学生重新相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两本巨著对我们探讨历史真相的地位与价值,进一步感受三国时代的才智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讲故事,但同时他们更在分析故事和辨别故事,他们起先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渠道对三国以及三国里面的故事进行理性分析、辩证理解。忽然整个课堂活了起来,我也从一个“说书人”的角色起先转变,学生也从一个“故事迷”的角色起先转变,课堂里学生的反映更加激烈,听课老师也赐予了本课高度的评价。下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对这一节课有什么感受?他们都若有所思地说:太有意思了,原来历史课也可以这样!

四、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是充溢才智的,但由于积淀的尘垢,很多学问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遥远,让学生有沉重的负担之感。作为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将历史的才智纳入课堂并不是一件简洁的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道出了爱好对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历史学科,最能让学生感爱好的莫过于经过千百年积淀的历史故事,科学合理的运用它,既能突出主题,又能将学生引领进“乐学”的领域。学生对学习历史感爱好了,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事半功倍,实现真正的高效。同时,历史故事蕴含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但是,在历史课堂上,讲怎样的历史故事,怎样讲历史故事,却始终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通过这次教学课例探讨的磨炼,我在课堂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上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1.为什么要讲故事——历史故事围绕科学的教学目标绽开。

一稿中的教学设计:“三国的前奏曲——权谋势的较量”“三国的进行曲——曹刘孙的博弈”“三国的奏鸣曲——魏蜀吴的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历史故事主要是通过我的讲解并描述,以及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传闻故事和历史典故的述说,告知学生曾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是我们听说了什么。但这是古代的三国,是他人的三国,与我们都没有关系,尤其与学生没有太大的关系,我的设计中没意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与功能。

二稿中的教学设计:“慧眼看:曹操脚下的世界”“谋发展:曹操提升实力的措施”“勤征战:南征北战的成与败”“空缺憾:霸业未成,天下三分”“任评判:是非功过谁人说”。针对杂乱和无主线的第一次设计,在其次稿的设计中设计了曹操这一人物线索,主要通过围绕曹操发生的故事绽开,通过曹操的征战向学生展示三国时代的历史,展示曹操这一人物与三国形成的关联。但正如听课的老师所说的,这是曹操的三国,是一代枭雄的三国,是伟人的三国,与一般人没有关系。了解这样的历史有什么用?学生没有任何的思维互动与思索,莫非本课的历史故事只是让学生了解曹操吗?莫非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就不能通过别的途径了解曹操吗?

三稿中的教学设计:“遥想当年:曹操脚下的世界”“合作探究:我给曹操提建议”“纵横捭阖:曹操的南征北战”“历史纵横:曹操死后的世界”。从“遥想”“探究”等词的运用,我起先转变自己的设计思想,有着让学生探究的意味,但让学生参加历史相识的意味仍是不明确和不彻底的。全部的“遥想”和“探究”都是从曹操的角度去思索问题,从曹操的故事和经验中感悟曹操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起的作用。莫非我的课堂是培育一群今日的“曹操”?

四稿中的教学设计:“三国风云再现”“三国真假再认”“三国情怀再悟”。整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标题中“现”“认”“悟”三词绽开,没有停留在简洁的历史故事会,而是对相关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和感悟,分析传闻故事的真与假,相识历史和故事之间的区分,体会历史故事的史学功能,学会通过对比各种历史材料以及运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探寻历史真相的方法。学生参加其中,感受到三国是三国人物的历史,更是我们自己可以感悟的历史。

2.讲什么故事——故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

讲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讲故事不是天马行空,更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进行选择的适合主题的小故事。

讲学生喜闻乐见和熟识的历史故事。讲故事是为了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以达到教化教学的目的,所以选择的历史故事确定留意简短、真实而典型,切不行虚假乱造和冗长。

讲有启发性的历史故事。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差异性的理解,我特意选择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等争议性较大的典型故事,以便于学生在对历史故事的分析中,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绽开教学。

例如“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里有特别详尽的描述,从第三十六回的“元直走马荐诸葛”,到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再到第三十八回的“定三分隆中决策”,洋洋洒洒三章内容,将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描写的犹如亲见,然而在《三国志》中,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的短短十几个字的描述,这个故事其中的虚构性与不确定性有利于我绽开本次课堂的目标教学;

又如“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特别详尽的描写,“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用了也许一章的内容描写了诸葛亮与周瑜的智斗,以及鲁肃与诸葛亮借箭一事的具体过程,但是书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智,有诸多不符合逻辑的描述。而在《三国志》一书中,草船借箭却有不同的记载,“(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两相对比,我们发觉,同一事务在不同的文本记载中,不仅人物、主观动机发生了转变,甚至连时间、地点都不尽相同,这种记载的出入,有利于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辨析,更有利于对教学目标的落实;

再如“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先是“诸葛亮智算华容”,然后是“关云长义释曹操”。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曹操的狼狈被描述得入木三分,先是一笑被赵云截杀,再是二笑被张飞挡路,最终自作聪慧选走华容道,三笑遇到关羽一夫当关,最终曹操卑微求情、关羽义气当前私放曹操。但是在《三国志》中,曹操败走华容道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公……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不同记载,反映了什么问题?千百年来,诸葛亮的智、关云长的义已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三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影响?

通过以上三个典型故事的选择,以及细心摘取的相关描述和记载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活动,在比较与分析中,在探究与思索中,我的教学目标正在悄然达成。

3.怎么讲故事——从“知”到“悟”

历史故事要擅长讲历史史实,但并不确定利于引导学生产生历史相识;历史故事惯常于把过去的事都当成史实,缺乏质疑精神的培育,而历史教学的最大要务正是在于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假如简洁的讲解并描述历史故事,那么历史课堂就失去了意义,更何况在众多的历史故事中,传闻、史实、野史、典故充斥其间,真假难分,历史课堂所承载的使命就更加重要了。

在第四次教学实践中,我选择了三个故事供学生探讨其真实性,一是“三顾茅庐”,二是“草船借箭”,三是“败走华容道”。学生对这三个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讲起来也绘声绘色,对这三个流传千年的故事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我让学生思索:你有没有觉得这几个故事中有哪些违反常理的地方呢?学生起先冲破思维的桎梏,热情地探讨起来。

学生在对“三顾茅庐”的再相识中,他们发觉,作者在描述三顾茅庐时,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对人物的语言、沿途的见闻等描写得微小之至,莫非将三顾茅庐记录下来的作者就是刘、关、张三人的跟班?既然诸葛亮有经世治国之才,为何不走出草庐为百姓做些事情,抑或是向刘备毛遂自荐。万一刘备不来找他怎么办?莫非诸葛亮一辈子就明珠暗投地郁郁而终吗?学生在对“草船借箭”的再相识中,思维的火花再次燃烧起来,诸葛亮为什么比天气预报还准?这合乎情理吗?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曹操发觉上当以后,为什么不用快船追击?鲁肃调用船只设备以供诸葛亮运用,作为大都督的周瑜为何全不知悉?学生在对“败走华容道”的再相识中,更发觉了很多的疑点,曹操真的就那么“背运”?诸葛亮算得就那么精确?既然诸葛亮算准了关羽会放走曹操,那他为何要故弄玄虚的演这一场戏?当学生起先理性思索这些问题时,他们发觉,自己平常所熟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