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一轮复习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综合检测卷2024届一轮复习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
修下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大自然的“好声音”
陈华文
呼啸而过的汽车声,建筑工地的打桩声,工厂轰轰的机器声,街
道上的车水马龙……当我们渐渐习惯这样的喧嚣时,《一平方英寸的
寂静》[注]提醒我们:去广袤的大自然寻找寂静,在寂静中倾听大自
然的“好声音二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一本自然科普书。按理说,这类书是“冷
门”,但该书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爰,名登各类榜单。它的魅力
在哪里?笔者认为,不仅在于本书叙事生动,更在于它启发人们重新
思考如何“静以修身”。
本书第一作者戈登汉普顿是一位声音生态学家。他在书中忆述:
1980年,当时27岁的他有一次躺在玉米地里,“听到一阵阵蟋蟀的
唧哩声,就像多重奏的美妙大合唱,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显示暴
风雨即将来临。雨落下之前,雷声先在这片大草原上响起,轰隆隆地
自远方翻滚而来,回响不绝:磅礴、深沉、原始,灵魂为之震撼
他感慨,这么好听的声音,为什么以前没有用心去听?
一次与大自然“好声音”的偶遇,改变了汉普顿的志向。为了捕
捉大自然的“好声音”,他成了一名专业的声音记录师。20多年的录
音工作让他认识到:即使是人类最美的歌声,也比不上自然界原生态
的声音。
但是,大自然的“好声音”只存在于寂静之中;没有“寂静”,
便没有天籁。
书中写到,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天,作者独自一
人,来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的霍河雨林,在距游客中心约3英
里的地方,把一块红颜色的小石头放在一根圆木上,并将这方寸之地
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用这样的行动宣告:保护大自然的
寂静,从保护“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开始,
汉普顿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定期监测噪音的入侵,记录噪音
入侵的时间、程度及来源,并通过电子邮件联络噪音的制造者,向对
方解释保护大自然寂静的重要性,请对方自我约束。随信附上一张
CD,里面录有噪音入侵前的自然状态和噪音入侵后的自然状态。
在汉普顿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维护大自然的寂静的行动引起了美
国政府的重视,美国政府将寂静纳入环境评价指标。
胜利不是汉普顿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在他之前,“环保之母”雷
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同样提到了噪音对环境的破坏。
百年前,诺贝尔奖得主、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也不无担忧地说:“人
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当时的
世界,机器正加足马力运转,人口正迅速增长,科赫的警告并未引起
人们的重视。100多年来,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声音”,始终缺乏倾
听的雅兴。
寂静的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静心的人才懂得寂静的珍贵。在我
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静对安顿人心的深刻意义的阐述,“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句广为
流传。
阅读本书,会让你浮想联翩。大自然中的噪音需要治理,社会生
活中的“噪音”何尝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噪音包括大话、空话、套话、
谎话,如果让这样的“噪音”成为社会的习惯语境,求真务实便会变
得日益稀缺。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深入,很多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也随之传入我国,其中有积极、进步的“好声音”,也有刺耳的“噪
音”,会侵损社会肌体的健康。治理大自然中的噪音刻不容缓,治理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噪音同样刻不容缓。
大自然需要寂静,当下的人们需要静心去感受久违的宁静与安静。
善于在安静中思考的人,更倾向于在无言中默默奋进。这种生命状态,
往往潜藏着更强大的力量,一如寂静的大自然,生命勃发得更为旺盛。
围绕寂静与大自然的“好声音”,本书进行了生态层面的科学描
述,却在无意间给予读者多维度的思考。或许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有删改)
[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著,
陈雅云译。
随我一起读
这是一篇“书评”,也可以看作一篇读后感。
如果让你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一耳写一篇推介文,你将关注
哪些信息?
我想,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信息:本书第一作者是美国的声音生态
学家戈登汉普顿,译者是陈雅云;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寂静与大
自然的“好声音”进行生态层面的科学描述;主要作用和价值是帮助
我们认识到问题所在,给予读者多维度的思考。
再选择几个片段细读,你会有新的发现。
例如:作者独自一人,来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的霍河雨林,
在距游客中心约3英里的地方,把一块红颜色的小石头放在一根圆木
上,并将这方寸之地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如果删除“独自一人”“一块”“一根”等词语,会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呢?
语言虽然简洁了,但是与“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内涵之间,明
显缺少了丝丝缕缕的密切联系。作者用词的匠心显现在字里行间。
又如:围绕寂静与大自然的“好声音”,本书进行了生态层面的
科学描述,却在无意间给予读者多维度的思考°或许这正是本书的魅
力所在。
句中“生态层面”“多维度”“魅力”等概念,应如何解读?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环环
相扣的关系,那么声音的“生态层面”就是“声音”这种事物存在的
状态,以及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多维度”“魅力”又应该怎样解读呢?请你试着分析。
读了这样的“书评”,你有没有产生去读一读《一平方英寸的寂
静》这本书的欲望呢?如果有,那么说明这篇“书评”达到了它写作
的目的;如果没有,那么说明你还没有真正读懂这篇“书评”。
这样的假设与推断,你同意吗?
读思结合
1.请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一书写一
句广告语。(10字以内)
广告语:
2.下面的句子包含着浅浅的哲理,请在古诗词中寻找与之相匹
配的诗词名句。(不少于两条)
大自然的“好声音”只存在于寂静之中;没有“寂静”,便没有天
籁。
3.根据本文的内容,说说介绍一本国外的书籍,一般应该包含
哪些主要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乱弹,是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四
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或“昆曲、弋阳腔、梆子腔、
皮簧腔梆子腔都是其中之一。)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园地里,它
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就像秦地人一样的古朴憨厚、激昂慷慨。由
于它孕育诞生于自古被称为帝王之都的秦中,长期承受着周秦汉唐文
化的雨露,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遗传基因。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剧,滥觞于西周时期秦地的旷野牧歌,
《秦风》《豳风》作为“乐”,已表现出音乐、诗歌与舞蹈的自然组合。
在秦汉时期的百戏杂陈中,又广泛她吸收了“戏”的一些实体性的表
演动作,三辅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戌。
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的李唐时代,它又在各门类艺术
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日趋融合过程中,为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
美情趣,从大曲中吸收、消化了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初步建
立了以板式变化为特点的音乐体系。安史之乱后,大量教坊、梨园艺
人流落秦地民间,专业艺人与群众的结合,共同促进了秦腔的形成。
宋代的“串梆子”与元代的秦声杂剧,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到
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秦腔的艺
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至今尚保存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亲手绘制的
131幅彩色脸谱,还有遍布秦大地百座戏楼、连绵不断的城乡秋神报
赛演戏活动,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熟c也就在这个时期,秦腔清
游大江南北。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在秦地拥有各种类型的班社五
百余家,编演的剧目,有史可查的达两千多种,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
的艺术流源。正是在这一大普及、大发展的形势下,陆续出现了十几
部秦腔理论著作。有代表性的,像三原张鼎望康熙年间撰写的《秦腔
论》,乾隆时内廷侍读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乾嘉时谈论秦腔的
论著多达一二百种,出现了“秦腔热二京秦同台、徽秦同台,有力
地促进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花雅之争”中,
由于秦腔的“随唱胡琴,善于传情”(杨静亭《都门纪略》),“易入市
人耳目”(昭槌《啸亭杂录》),一举夺得剧坛盟主地位。
秦腔的艺术风格,可以用《诗经•秦风》中两首诗的首句二字加
以概括,这就是“驷^车瞬它表现在秦腔的各个方面,诸如音乐
唱腔、表演艺术、剧目与舞台美术,都是这样。在陕西四十多个地方
戏曲剧种中,它更具有秦人的风神品格,所以,成为陕西各阶层人民
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
美术与技艺于一炉的综合艺术。
(选自焦文彬《驷,舞车辕话秦声》)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腔又名秦声、乱弹,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帝王
之都,有着汉民族文化的许多基因。
B.秦腔发端于西周时期秦地的牧歌,它有音乐的表达,有诗歌、
舞蹈的展示,百姓喜闻乐见。
C.秦地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
随后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少秦腔理论著作。
D.秦腔能代表秦人的气质品格,故成为各阶层人民群众喜欢的
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一种综合艺术。
5.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概括性介绍秦腔,然后在第二部分按照时间发展脉络
深入浅出地介绍其历史。
B.文章第三部分先引用《秦风》中的内容概括秦腔的艺术风格,
然后对其进行了评价。
C.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以说
明和议论为主。
D.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说理的论证方法,用事实和道理让文
章的观点真实可信C
6.以下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的改革,促进了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的发展,不断的推除
出新,才使它能永葆艺术青春。
B.秦腔臻于成熟既因周秦汉唐文化雨露滋润,也因积极的艺术
实践;而至今尚存的彩色脸谱能够证明其成熟。
C.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当时一系列秦腔理论著作的出现和
秦腔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D.秦腔大俗大雅,它的发展既离不于专业艺人的付出,也离不
开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更有各时期文化的注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
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
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
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
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
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
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
地看到孟嘉的影子C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
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
积蓄逐渐耗尽,亲及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
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
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
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
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
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
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
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
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
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总法一一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
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
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
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
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
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
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
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
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
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
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由经
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
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用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
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
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
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
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
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
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
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
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J就是说过去错了,
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赠,
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
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
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
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
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
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
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
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
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J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II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
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J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花香的所在,
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
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
”的文化符号。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先祖有着令人羡慕的丰切伟绩,这使陶渊明早年就
立下了“逸四海''“思远翥”的猛志。
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
己的心灵,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真正实现了自己“池鱼思故渊”的愿望,
充分的自由让他感到了生活的诗意。
D.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是中国历代失意文
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
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
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
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
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9.请分析陶源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宋史》
记载说:“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
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
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
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
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谖的高足,对黄庭坚
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
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黄庭坚再赴乡试。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
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洗河石现作
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
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
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
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
也为有黄庭坚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
忧散工两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
词唱和达百篇之多c此时,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
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于有了双星闪烁、
“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
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黄庭坚为官
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
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措述了河朔、京师一带连续
地震,震后又大涝,导致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
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
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取“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却得罪了不少人。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左右的
人皆因黔州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
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
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
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
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
聊因美酒横”“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
同住”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
崛瘦硬,力接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
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
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
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
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
但他从未因为避免被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
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最早师从周越,周字“落笔刚劲沉着,字字不妄作”,
他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
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有一次黄庭坚应宝梵寺住持之请
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他的草字太俗。黄庭坚很
不解,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黄庭坚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苏东坡、王羲之等大家的
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一次,他在游
黄龙山时,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
他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
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
的文化遗产。他“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
远追求的精神境界C
(摘自《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觉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并给予其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
匪浅。孙觉清廉的官风也对黄庭坚影响很大。
B.黄庭坚聆听恩师苏东坡的教诲,受益良多,以至于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并得以在文学史上以“苏黄”并称。
C.黄庭坚为官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D.黄庭坚的“诗品、书品、人品”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
产,他傲然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
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黄庭坚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
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
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
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
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
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12.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说黄庭坚"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
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
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
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
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
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
也二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
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
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
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磕死而流亡兮,恐祸殃
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
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
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
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
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
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
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
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
“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
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
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
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
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
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
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
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
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
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
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
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
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
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
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
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
”,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涿
”“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
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
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
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
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
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
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
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
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
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
“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
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
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
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
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
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
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
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
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
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
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
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
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
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J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
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
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
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二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
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
决办法一一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
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
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
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
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15.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
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粪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
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
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16.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
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
段内容,简要说明c
17.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
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
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
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
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
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
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
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
正说着,第二人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
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
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
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
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
们上路走!”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
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
箪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
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
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
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
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
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
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乂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
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
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
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J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喷呐
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喷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
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
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喷呐的,
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
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假耙,一个担礼物
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
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
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
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
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
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喷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喷呐呜呜喇喇吹起
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追着那啖呐
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
还只十五岁J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
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喷呐,请祖父坐
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
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
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18.对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当地民俗,过渡一般不收过渡人的钱,卖皮纸的坚持要给,
所以有了争持。
B.老船夫收下一枚铜子,却搭上一把烟叶。表现了老船夫的仁
义之心。
C.详写这一“争持",表现了边城民风的淳朴。
D.“争持”这一片段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
描写和心理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老摆渡人的形象。
19.祖父“感情仿佛追着那喷呐声音走去”,这“感情”可能指
哪些心理?试简要概括。
20.翠翠请祖父吹《娘送女》这一情节,表现了翠翠哪些形象特
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二老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
毫无结果,在各处税关上贴下招字,返回茶帽来了。过不久,他又过
川东去办货,过渡时见到老船夫。老船夫看看那小伙子,好象已完全
忘掉了从前的事情,就同他说话。
“二老,大六月日头毒人,你又上川东去,不怕辛苦?”
“要饭吃,头上是火也得上路!”
“要吃饭!二老家还少假吃!”
“有饭吃,爹爹说年青人也不应该在家中白吃不做事!”
“你爹爹好吗?”
“吃得做得,有什么不好J
“你哥哥坏了,我看你爹爹为这件事情也好象萎悴多了!”
二老听到这句话,不作声了,眼睛望着老船夫屋后那个白塔。他
似乎想起了过去那个晚上那件旧事,心中十分惆怅。
老船夫怯怯的望了年青人一眼,一个微笑在脸上漾开。
“二老,我家翠翠说,五月里有天晚上,做了个梦……”说时他
又望望二老,见二老并不惊讶,也不厌烦,于是又接着说,“她梦得
古怪,说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
二老把头偏过一旁去作了一个苦笑,心中想到“老头子倒会做作”。
这点意思在那个苦笑上,仿佛同样泄露出来,仍然被老船夫看到了,
老船夫就说:“二老,你不信吗?”
那年青人说:“我怎么不相信?因为我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一
晚的歌!”
老船夫被一句料想不到的老实话窘住了,口中结结巴巴的说:“这
是真的……这是假的……”
“怎么不是真的?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
老船夫的做作处,原意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一点,但一起始自己
叙述这段事情时,方法上就有了错处,因此反被二老误会了。他这时
正想把那夜的情形好好说出来,船已到了岸边。二老一跃上了岸,就
想走去。老船夫在船上显得更加忙乱的样子说:
“二老,二老,你等等,我有话同你说,你先前不是说到那个一
一你做傻子的事情吗?你并不傻,别人才当真叫你那歌弄成傻相!”
那年青人虽站定了,口中却轻轻的说:“得了够了,不要说了J
老船夫说:“二老,我听人说你不要碾子要渡船,这是杨马兵说
的,不是真的打算吧?"
那年青人说:“要渡船又怎样?”
老船夫看看二老的神气,心中忽然高兴起来了,就情不自禁的高
声叫着翠翠,要她下溪边来。可是,不知翠翠是故意不从屋里出来,
还是到别处去了,许久还不见到翠翠的影子,也不闻这个女孩子的声
音。二老等了一会,看看老船夫那副神气,一句话不说,便微笑着,
大踏步同一个挑担粉条白糖货物的脚夫走去了。
过了碧溪咀小山,两人应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竹林走去,那个脚
夫这时节开了口:
“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做他的孙女婿,
接替他那只渡船吗?”
二老笑了,那人又说:
“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
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
二老说:“我回来时向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
到那座碾坊吧。
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
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老船夫见二老那么走去了,翠翠还不出来,心中很不快乐。走回
家去看看,原来翠爱并不在家。过一会,翠翠提了个篮子从小山后回
来了,方知道大清早翠翠已出门掘竹鞭笋去了。
傩送二老从川东押物回到了茶帽。时间已近黄昏了,溪面很寂静。
翠翠白日中觉睡久了些,觉得有点寂寞,好像听人嘶声喊过渡,就争
先走下溪边去。下坎时,见两个人站在码头边,斜阳影里背身看得极
分明,正是傩送二老同他家中的长年!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
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但那两个在溪边的人,听到
脚步响时,一转身,也就看明白这件事情了。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
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无一句话不在说明“这
事有边”,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
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一点儿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回到家里第
三天,中寨有人来探口风,把话问及顺顺,想明白二老的心中是不是
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
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
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
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选文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向
前发展。
B.老船夫竭力撮合二老和翠翠,但哥哥的死让二老对老船夫心
生芥蒂。
C.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二老对自己和翠翠的婚事产生了犹豫。
D.脚夫看到二老对碾坊不感兴趣,想乘虚而入。二老乐得顺水
推舟,送个人情。
22.小说中的傩送二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3.傩送二老与翠翠的婚事不顺利,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
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
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
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
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
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
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
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
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
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
‘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
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24.对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
25.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侯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6.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
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
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
出仕违背平生志向C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2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8.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序”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六、古代诗歌阅读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
杜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
2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酬和诗,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早春》
诗给诗人,诗人便写下本诗来酬答;首联“来诗”二字亦可证明。
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紧承上联,诗人因读来诗,
愁绪也因此更增,感伤自己年华老去,不免心生悲凉。
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虚写,“入”“归”二字传神
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反衬悲情。
D.整首诗歌据李诗而翻其意,全是自写己怀,后文申明前文,
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展现了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30.本诗的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比,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
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
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
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
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
情。
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
念之情。
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
胜前人管仲与乐毅C
32.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
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七、情景默写
33.项脊轩志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措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
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
a,,
,,o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
渡句:",,
(3)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
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个人贷款合同风险评估范本3篇
- 2024年油泥处理与土壤修复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4年汽车抵押贷款合同终止协议3篇
- 2024年液化天然气公路运输服务专项协议版B版
- 2024年新能源企业工程师劳动合同书3篇
- 2024年演出活动场地出租三方协议样本文件版B版
- 2024年汽车租售一体化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汽车泵租赁标准格式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标准轿车按揭贷款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年海底电缆敷设质量协议3篇
- 地下工程概论-课件汇总全套ppt完整版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套课件全书电子教案
- 酒店工程装饰装修施工方案参考模板范本
- 超市便利店缺货登记表
- [QC成果]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质量控制
- 煤矿区队安全风险管控日分析制度办法
- (完整版)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五个维度
-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 《中国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
- seagull船员英语STCW甲板操作级答案
-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 重庆大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作业二(共9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