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试卷类型:A
高三语文试题
2024.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人们带着旅行手
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
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
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
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
落。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抚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二
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
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
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
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
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
在风景名胜走马观龙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
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
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
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
迁。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
需要。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
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
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列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
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
游之不至也。”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式
枝末。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和
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远、
夏圭、李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为政
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荣格通过
梦和心理原型的剖圻,认为“游”其实是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
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
圣的主题”。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
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他们离开家庭,从他们自己的
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
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荣格将“游”的根
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入理
解“游”的本质。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
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他们可以暂时离开
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经过旅途的
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
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
(摘编自《论旅游》)
材料二:
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
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
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当人们
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壮丽而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
活跃。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
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用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
万殊莫不均。”用白话来说就是:辽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
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伟大啊,造化
的业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
“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
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从多个
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
一致。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
的权利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
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们在世俗社会中追求荣耀
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
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赞美桐庐印渚的水:“非唯使人情
开涤,亦觉日月清朗!”清洁之水可以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
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一一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
而致清爽,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
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
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
这里“日月”犹如说天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
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人与
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
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
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
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
是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摘编自骆玉明《跟着唐诗去旅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一些旅行观光者“务外游”,心灵未随之而来,所以他们
只是“凝视”而无法与风景融为一体。
B.当下的旅行过程,既有游客以意义符号建构起的特殊需要,
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
C.古人认为“造化”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理
解为天地宇宙内在永恒无限的生命力。
D.旅游过程能让我们从庸常中摆脱出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尝
试生命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为两类,通过不
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
B.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
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
C.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
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文清晰,论证严密。
D.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
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然带绐人的生命体验。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B.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
子•王制》)
C.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外篇》)
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出游方式相关文字
周游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
使出周游于四方。一一《管子•匡君》
壮游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
一杜甫《望岳》
宦游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游学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道。一一朱熹《朱
子语类》
A.管子笔下的“周游”,并非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自我转化历程。
B.杜甫抱壮志而远游,可以从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中汲取智慧。
C.王勃笔下的“宦游人”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
D.朱熹笔下的游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文化的相互变迁。
5.根据材料一,结合下面文段,谈谈对苏轼赤壁之游的理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c少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
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斜阳外
聂鑫森
《百家姓》里有“钟”这个姓,但在生活中却很少碰到姓“钟”
的人。而在湘楚市远郊外的盘龙镇卧龙村,却有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
叫钟阳外。
他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教语文,为人谦知,说话还风趣,又腹笥丰
盈,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崇敬。为新生上第一课,他的开场白必是:
“我叫钟阳外,'斜'与量具的‘斗'谐音,两字形状有点相似,千
万别念成斜阳外!”
科阳外退休五年了。
钟家小院很安静,出出进进就两个人:针阳外和他的妻子张定珠。
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工作、安家于湘楚市,又有了自己的儿女,都
成了城里人。老两口都很闲,水田、山地流转入股了村办合作社,年
终可以大大方方分红,他们也没有去什么专业组上班领工资,除了侍
弄自家的菜园子就没别的事了。
张定珠觉得一身的力气可惜了。钟阳外说:“我有退休金,儿女
们也不缺钱,再说各个专业都基本满员了,你还去和乡邻们争食?我
们可以栽花种草,轻轻松松过日子呀。”
“就是太冷清了。唉。”
“儿孙们不是隔一段日子就开车来了?好保好菜地款待他们,然
后他们把我们准备好的蔬菜、水果带回去,几多开心。”
“他们一人一部手机,眼珠子都掉进屏幕里了,连跟我们说话的
时间都要节约,这是得的什么病?”
“无手机恐惧症!”
“他们有手机呀J
“西班牙的一位学者费尔兰德斯•安杜哈尔说,无手机恐惧症是
指一个人因没有手机而担心与社会、他人或工作、生活断开联系的非
理性恐惧心理,于是,拿着手机没完没了地看。据这位洋人用大数据
推算,人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查询信息五十次到一百次,有的晚上睡
觉也不关手机,早上醒来的头等大事就是看手机。"
“唉一一”张定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因卧龙村的各家小院,散立在风光秀丽的卧龙岗各处,村委会又
号召兴办乡村假日休闲的旅游项目,让各家的院子变成旅馆、饭店。
村委会建起网站,介绍卧龙岗的风景、物产及各个农家院的情况,游
客可在网上预订食宿和购物。
张定珠说:“老钟,这个活计,我们不能放过。”
“行。院名为‘斜阳外',广告词是‘斜阳外,流水绕芳村’c我
家门前,不是有一条渠水吗?”
“要得!”
“来我家食宿的客人,先与我在网上交谈。我有条件,不是人人
都可以来的J
“明码标价,不赊账,不跑单?”
“俗!来此不仅是食宿,是息心养气。先交手机代为保管,走时
再退还J
“儿孙们来呢?”
“也是这个条件,否则一一可以不来!”
仲秋的钟家小院真的很漂亮。院门上方嵌着一块横额,没有上漆,
用毛笔写了三个隶字“斜阳院”,是钟阳外的手迹。院子后端的主屋
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楼房,中有堂屋、卧室、书房、厨房、杂物间之属。
堂屋两边各有一座厢房,内有卧室、卫生间,是供客人住的。其实主
屋楼上还有房间,可做客人的卧室。钟阳外对妻子说:“一次只接待
两个或两家客人,多了就不安静了J
夕阳西斜时,针家小院来的第一个客人是夏芒,一个三十岁还没
成家的年轻人,人长得很帅,是一家私营日用瓷厂的厂长,预订在这
里住五天。
夏芒期期艾艾交出手机,很不舍的样子。
“小夏,我把你的手机关了,收存好,放心吧。你的小车停在村
口的停车坪,绝对安全。有什么大事,你的办公室主任会打我的手机。
“你的手机号是我告诉他的。这段日子,手机总追着我响,烦死
了。仓库里的存货,但愿部下能很快找到买主。欠供应原材料单位的
钱,暂时还不了。申请低利息贷款,还在走程序,唉J
“小夏,你先去洗个澡,过会儿就晚餐了。白天你可以去看风景,
可以到堂屋里喝茶聊天,或者在卧室里看书,书架上摆的是我的一些
藏书。"
夏芒忽然发现主屋檐下的横木上拴着一根尺把长的绳子,绳子尾
端系着一块小木板,在细微的风里不停地转动。他问:“钟老师,这
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一句佛家的话:绳未断,自打转。”
夏芒茫然地望着钟阳外,不知是什么意思。
一眨眼就过去了三天。
夏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他想问钟老师,
厂办主任是否有消息发到钾阳外的手机上,但又强忍着把话咽进肚里。
夏芒发现钟老师天刚破晓,就静静地坐在牵牛花篱架前了。他也
悄悄地站在旁边,看一个一个的细管状的花苞,迎着曙光缓缓地绽开。
到阳外忽然说:“你静下心听,花开是有声音的。”夏芒听了又听,没
有听到任何声音。
夜晚的月光下,他们坐在水池边聊天,看池中的几尾小鲫鱼,戏
耍落在水面的桂花瓣。夏芒问「它们在嚼桂花吗?”钟阳外怡然一笑,
说:“水清鱼嚼月,五脏六腑都通明透亮了J夏芒弯下腰去细看,又
马上下意识地去摸口袋,生怕手机滑溜出采掉进水里。钟阳外说:“你
心里还有一台手机,忘不了啊。”
第四天的早餐后,夏芒鼓足勇气对两位老人说:“我得回去了,
厂里事多哩。每天的食宿费是三十元,我按五天缴满。谢谢你们。”
神阳外哈哈一笑,说:“你已经很有耐心了,你陪了我三天,又
没用手机,这次就免单。我相信你还会来的。手机完璧归赵,开车回
去别性急,祝一路平安。”
夏芒的脸蓦地红了。
六天后,钟阳外的手机响了,是夏芒打来的。
“针老师,厂里的贷款到账了。欠的债还了,原料也马上来了。
仓库的积货因工商联牵线,都卖空了。其实,我住完五天回厂,也同
样是这结果,与手机有什么关系?你屋檐下绳系的小木板,现在我明
白它的意思了!过几天是双休日,我再来斜阳外!”
“欢迎!欢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退休后的钟阳外夫妇,收入稳定,儿女已成家立业,他们日
子轻松,生活闲适,但还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
B.钟阳外为自己的旅馆小院命院名,拟广告词,但要求入住者
先交手机,即使对自己的儿孙也不例外,可见他不近人情。
C.交手机时夏芒犹豫不决,钟阳外说话耐心、得休,安排妥帖、
周全,从而让夏芒彻底放下顾虑,决定住下来,放松几天。
0.离开小院时听了钟阳外送别之语,夏芒脸红了,《百合花》中
小战士因“我”的提问而飞红了脸,这两处“脸红”意味不同。
7.下面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整体上朴素平实但又不失典雅,如“腹笥丰盈”“水
清鱼嚼月”斜阳外,流水绕芳村”等,富有表现力。
B.村委会建立村办合作社,号召兴办乡村假日旅游项目,并且
建起网站,为村民做宣传,侧面反映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
C.文中写钟家小院的布局、装饰看似是与主要情节无关的“闲
笔”,其实“不闲二在表现人物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气息。
D.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
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夏芒入住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
8.本文是如何使叙事紧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学作品中好的细节常为人津津乐道。文中夏芒询问拴着绳
子的小木板的作用,针老师回答“绳未断,自打转”,请分析这一细
节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
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
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J晏子
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
“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
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
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
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
勿伤吾仁也J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
”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
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J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
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②曰:“我欲成周③之乐,能
为我奏,吾为舞之c"太师曰:“暝臣不习J范昭出,景公曰:“晋,
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寺陋
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日:“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
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J范昭归
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
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
谓也J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
注①圉人,古代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官员,也泛称养马的人。②
太师,先秦时宫廷乐师之长也称“太师”,乐师常由盲人充当。③成
周,是周王朝的京师,位于河南洛阳(古称洛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曰A范昭B非陋C于礼者D今将惭E吾国F臣G故H不从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为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解,文中为肢解、分割的意思,与《庖丁解牛》题目中的“解”
词义相同。
B.狱,指牢狱、监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
词义不同。
C.当,指判罪,和《苏武传》中“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
词义相同。
D.觞,指请人喝酒,和《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觞”词
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的爱马突然死掉了,他迁怒于养马人,要对其施以肢
解刑罚,晏子用圣君尧舜来讽谏齐景公不要滥施酷刑。
B.晏子为了劝阻齐景公,列举了养马人的三大“罪状”,含蓄委
婉,由浅人深,最终警醒齐景公,赦免了养马人。
C.范昭提出要用齐景公的酒樽斟酒喝,获得景公同意。喝完景
公樽中的酒,他还想再喝,晏子却撤换了那个酒樽。
D.范昭要求齐国太师为他演奏成周的音乐,却被拒绝,原因是
齐大师认为成周音乐的规格太高,与范昭身份不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
轻吾国。
(2)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14.《屈原列传》中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晏子也是如此,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晏子在
内政、外交方面的主张和作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
翁森注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翁森:南宋人,南宋灭亡后,立志不仕,隐居乡野,教书为
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通过“落木”千岩”等意象营造了阔远意境,与
“落木千山天远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诗人冬夜读书,灯光摇曳,墙壁上影子晃动,诗人高声歆唱
来抒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
C.诗歌五、六句描绘了读书人身处的读书环境,这样清幽、雅
致的环境能够让读书者感到称心如意。
D.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读书的场景,描绘了诗人在冬日读
书时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富有意趣。
16.本诗结句“数点梅花天地心”历来人称道,请结合诗歌内容
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修葺项脊轩,然后“”,
所种花草都是具有君子节操的品类;庭院环境清幽,小鸟常来觅食,
且“”,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2)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作者通过“,”
两句写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写草书、品茶,这些活动雅则雅矣,
却非志士所好。
(3)小刚擅长绘画,在学习之余,他画了一幅山水画,清澈的
水面上,有荷花,有船,他想在上面题两句诗词,比如“,
________"就不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局对弈中,很能看出①o
有的人对一地一子的得失(),缺乏大局观,这种人眼光短浅,
心胸狭隘,贪图小利。有的人往往只顾攻击对方而不知保护自己,自
己还立足未稳,就向对方发动攻击,结果很快丧失根据地,落入败局,
这种人性格冒躁,做事往往考虑不周全。有的人不慌不忙,步步为营,
抓住有利时机掌控全局,这种人涵养较深,做事稳重牢靠。有的人攻
守相应,②,随时调整策略,这种人做事既讲原
则又有灵活性。有的人开局时看似(),随手下子,实际上成竹在
胸,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落子,随手子并不是废子,在关键时刻
却能发挥作用,最终克敌制胜,这种人思路开阔。有的人下子时能预
计到三四十步以后的变化,甚至能一眼看到终局,这种人(),不
仅是真正的弈中高手,而且对世事的发展和未来的结局也往往比较有
把握。
围棋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③
O所以人们常说,棋之法,有如用兵之道,攻心
为上。一个心灵旺盛的人意志力比较坚定,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其他
人要强,而一个人心灵上比较脆弱,在重大压力面前,便会败下阵
来。……围棋所包含的深不可测的东方智慧和优雅的人生态度为有识
之士所景仰。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夏天屋子里太热,外边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
B.犯了错误,你要多从主观上找问题的原因。
C.等枣树叶落,枣子落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D.这个柜子太重了,要四个人一起才能搬得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虚拟人物的现象引起关注。①通过
收集照片、语音等资料,该技术能生成已故亲人的影像,为部分家庭
提供情感寄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人工智能得以较为逼真地还原人物影像,离不开大模型的应用。
②以高质量的数据为训练“养料”、以高性能算力为支撑,人工智能
技术具有了出色的生成和理解能力。整理文档、写作代码、检测零部
件缺陷……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辅助。随着技
术的更新迭代,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未来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绐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带来了风险和
挑战。以生成人物影像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收集、生成数据时,可
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进一步说,③如果相关技术被恶意使用,
还可能引发虚假信息、诈骗等违法活动。此外,④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进行创作活动可能会侵犯知识产权,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防范。
2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其中有两处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
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2.第三段运用“进一步说”此外”等词句,请分别说明它们在
文中表示句间关系,并阐述作用。
词句句间关系作用
进一步说
此外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钝感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钝感力”中的“钝感”,
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迟钝,而是指“心态上的迟钝:这种迟钝,可
以让我们在面对外界过多负面信息时,能够暂时将自己的情绪开关关
掉,尽量保持平静,或冷静旁观,或屏蔽情绪,以此获得继续前行的
能力。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钝感力”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体现你感
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类型:A
高三语文试题
2024.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c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人们带着旅行手
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木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
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
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
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
落。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
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
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
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
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
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
在风景名胜走马观龙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
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
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
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
迁。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
需要。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
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
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列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
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
游之不至也J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
式枝末。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
和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
远、夏圭、李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
为政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
说到这里,格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荣格通过
梦和心理原型的剖析,认为“游”其实是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
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
圣的主题”。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
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他们离开家庭,从他们自己的
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
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荣格将“游”的根
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入理
解“游”的本质。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
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他们可以暂时离开
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经过旅途的
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
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
(摘编自《论旅游》)
材料二:
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
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
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当人们
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壮丽而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
活跃。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
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厘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
万殊莫不均。〃用白话来说就是:辽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
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伟大啊,造化
的业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
“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
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从多个
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
一致。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
的权利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
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们在世俗社会中追求荣耀
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
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赞美桐庐印渚的水:“非唯使人情
开涤,亦觉日月清朗!“清洁之水可以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
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一一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
而致清爽,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
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
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
这里“日月”犹如说天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
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人与
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
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
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
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
是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摘编自骆玉明《跟着唐诗去旅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一些旅行观光者“务外游”,心灵未随之而来,所以他们
只是“凝视”而无法与风景融为一体。
B.当下的旅行过程,既有游客以意义符号建构起的特殊需要,
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
C.古人认为“造化”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
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永恒无限的生命力。
D.旅游过程能让我们从庸常中摆脱出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尝
试生命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为两类,通过不
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
B.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
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
C.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
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文清晰,论证严密。
0.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
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然带给人的生命体验。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B.水火有气而无生,茸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
子•王制》)
C.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外篇》)
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出游方式相关文字
周游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
使出周游于四方。一一《管子•匡君》
壮游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
—杜甫《望岳》
宦游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游学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一一朱熹《朱
子语类》
A.管子笔下的“周游”,并非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自我转化历程。
B.杜甫抱壮志而远游,可以从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中汲取智慧。
C.王勃笔下的“宦游人”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
D.朱熹笔下的游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文化的相互变迁。
5.根据材料一,结合下面文段,谈谈对苏轼赤壁之游的理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c少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
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答案】1.B2.A
3.B4.C
5.①苏轼赤壁之游是因为政治挫折而逃回到内心的体现。苏轼
被贬黄州,在政治上遭受坎坷,开始回归内心,寄情山水。②苏轼赤
壁之游体现了自然与内心的亲密互动。苏轼游览赤壁时,见“月出于
东山之上”,吟咏“明月之诗”,将自己融入自然,“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③苏轼在赤壁之游中获
得了超越性的解脱c苏轼游览赤壁时,凌水而行,“如遗世独立”,暂
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获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脱。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错误。根据原文“这
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可知从旅游地来说需要
对景点进行筛选,并不涉及自身特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错误。根据原文
“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
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可知不同旅行方式都
是对“地方”的文化消费,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
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B.意思是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
兽有知觉没有道义,没有体现“造化”具有智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C.“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错误。宦游指的是离家
做官,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所以不是感受到了在追求
世俗成功时的虚妄C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根据“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
系,成为另一人”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离开了原有的社
会阶位,通过月夜泛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摆脱原有的束缚,逃回
内心,重塑自我。
根据“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
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吟诵诗
文,临风赏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备,景象如梦境一般,赏
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
根据“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
的追求”,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实现
了自我转化,暂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因而“纵一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
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获得了生命超越
性的解脱。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斜阳外
聂鑫森
《百家姓》里有“钟”这个姓,但在生活中却很少碰到姓“柱”
的人。而在湘楚市远郊外的盘龙镇卧龙村,却有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
叫钟阳外。
他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教语文,为人谦知,说话还风趣,又腹笥丰
盈,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崇敬。为新生上第一课,他的开场白必是:
“我叫钟阳外,'科’与量具的‘斗'谐音,两字形状有点相似,千
万别念成斜阳外!”
科阳外退休五年了。
钟家小院很安静,出出进进就两个人:钟阳外和他的妻子张定珠。
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工作、安家于湘楚市,又有了自己的儿女,都
成了城里人。老两口都很闲,水田、山地流转入股了村办合作社,年
终可以大大方方分红,他们也没有去什么专业组上班领工资,除了侍
弄自家的菜园子就没别的事了。
张定珠觉得一身的力气可惜了。料阳外说:“我有退休金,儿女
们也不缺钱,再说各个专业都基本满员了,你还去和乡邻们争食?我
们可以栽花种草,轻轻松松过日子呀。”
“就是太冷清了。唉。”
“儿孙们不是隔一段日子就开车来了?好坂好菜地款待他们,然
后他们把我们准备好的蔬菜、水果带回去,几多开心J
“他们一人一部手机,眼珠子都掉进屏幕里了,连跟我们说话的
时间都要节约,这是得的什么病?”
“无手机恐惧症!”
“他们有手机呀。”
“西班牙的一位学者费尔兰德斯•安杜哈尔说,无手机恐惧症是
指一个人因没有手机而担心与社会、他人或工作、生活断开联系的非
理性恐惧心理,于是,拿着手机没完没了地看。据这位洋人用大数据
推算,人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查询信息五十次到一百次,有的晚上睡
觉也不关手机,早上醒来的头等大事就是看手机J
“唉一一”张定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因卧龙村的各家小院,散立在风光秀丽的卧龙岗各处,村委会又
号召兴办乡村假日休闲的旅游项目,让各家的院子变成旅馆、饭店。
村委会建起网站,介绍卧龙岗的风景、物产及各个农家院的情况,游
客可在网上预订食宿和购物。
张定珠说:“老钟,这个活计,我们不能放过J
“行。院名为‘斜阳外',广告词是‘斜阳外,流水绕芳村我
家门前,不是有一条渠水吗?”
“要得!”
“来我家食宿的客人,先与我在网上交谈。我有条件,不是人人
都可以来的。”
“明码标价,不赊账,不跑单?”
“俗!来此不仅是食宿,是息心养气。先交手机代为保管,走时
再退还。”
“儿孙们来呢?”
“也是这个条件,否则一一可以不来!”
仲秋的钟家小院真的很漂亮。院门上方嵌着一块横额,没有上漆,
用毛笔写了三个隶字“斜阳院”,是钟阳外的手迹。院子后端的主屋
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楼房,中有堂屋、卧室、书房、厨房、杂物间之属。
堂屋两边各有一座厢房,内有卧室、卫生间,是供客人住的。其实主
屋楼上还有房间,可做客人的卧室。钟阳外对妻子说:“一次只接待
两个或两家客人,多了就不安静了。”
夕阳西斜时,针家小院来的第一个客人是夏芒,一个三十岁还没
成家的年轻人,人长得很帅,是一家私营日用瓷厂的厂长,预订在这
里住五天。
夏芒期期艾艾交出手机,很不舍的样子。
“小夏,我把你的手机关了,收存好,放心吧。你的小车停在村
口的停车坪,绝对安全。有什么大事,你的办公室主任会打我的手机。”
“你的手机号是我告诉他的。这段日子,手机总追着我响,烦死
To仓库里的存货,但愿部下能很快找到买主。欠供应原材料单位的
钱,暂时还不了。申请低利息贷款,还在走程序,唉。”
“小夏,你先去洗个澡,过会儿就晚餐了。白天你可以去看风景,
可以到堂屋里喝茶聊天,或者在卧室里看书,书架上摆的是我的一些
藏书J
夏芒忽然发现主屋檐下的横木上拴着一根尺把长的绳子,绳子尾
端系着一块小木板,在细微的风里不停地转动。他问:“钟老师,这
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一句佛家的话:绳未断,自打转J
夏芒茫然地望着料阳外,不知是什么意思。
一眨眼就过去了三天。
夏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他想问钟老师,
厂办主任是否有消息发到针阳外的手机上,但又强忍着把话咽进肚里。
夏芒发现钟老师天刚破晓,就静静地坐在牵牛花篱架前了。他也
悄悄地站在旁边,看一个一个的细管状的花苞,迎着曙光缓缓地绽开。
科阳外忽然说:“你静下心听,花开是有声音的。”夏芒听了又听,没
有听到任何声音。
夜晚的月光下,他们坐在水池边聊天,看池中的几尾小鲫鱼,戏
耍落在水面的桂花瓣“夏芒问:”它们在嚼桂花吗?“钟阳外怡然一
笑,说:“水清鱼嚼月,五脏六腑都通明透亮了。"夏芒弯下腰去细看,
又马上下意识地去摸口袋,生怕手机滑溜出来掉进水里。科阳外说:
“你心里还有一台手机,忘不了啊J
第四天的早餐后,夏芒鼓足勇气对两位老人说:“我得回去了,
厂里事多哩。每天的食宿费是三十元,我按五天缴满。谢谢你们。”
钟阳外哈哈一笑,说:“你已经很有耐心了,你陪了我三天,又
没用手机,这次就免单。我相信你还会来的。手机完璧归赵,开车回
去别性急,祝一路平安J
夏芒的脸蓦地红了。
六天后,到阳外的手机响了,是夏芒打来的。
“针老师,厂里的贷款到账了。欠的债还了,原料也马上来了。
仓库的积货因工商联牵线,都卖空了。其实,我住完五天回厂,也同
样是这结果,与手机有什么关系?你屋檐下绳系的小木板,现在我明
白它的意思了!过几天是双休日,我再来斜阳外!"
“欢迎!欢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退休后的钟阳外夫妇,收入稳定,儿女已成家立业,他们日
子轻松,生活闲适,但还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
B.钟阳外为自己的旅馆小院命院名,拟广告词,但要求入住者
先交手机,即使对自己的儿孙也不例外,可见他不近人情。
C.交手机时夏芒犹豫不决,钟阳外说话耐心、得体,安排妥帖、
周全,从而让夏芒彻底放下顾虑,决定住下来,放松几天。
D.离开小院时听了钟阳外送别之语,夏芒脸红了,《百合花》中
小战士因“我”的提问而飞红了脸,这两处“脸红”意味不同。
7.下面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整体上朴素平实但又不失典雅,如“腹笥丰盈"水清
鱼嚼月斜阳外,流水绕芳村”等,富有表现力。
B.村委会建立村办合作社,号召兴办乡村假日旅游项目,并且
建起网站,为村民做宣传,侧面反映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
C.文中写钟家小院的布局、装饰看似是与主要情节无关的“闲
笔”,其实“不闲”,在表现人物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气息。
D.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
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夏芒入住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
8.本文是如何使叙事紧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学作品中好的细节常为人津津乐道。文中夏芒询问拴着绳
子的小木板的作用,钟老师回答“绳未断,自打转”,请分析这一细
节的艺术效果。
【答案】6.D7.B
8.①以手机为线索,串联起文章主要情节。②场景集中,斜家
小院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集中展现人物的活动。③以人物对话推动
情节,使叙事紧凑C
9.①凸显人物形象。钟老师未直接回答而是用这句话启悟夏芒,
表现了到老师的通透、智慧。②侧面展示人物心理。面对钟老师的回
答夏芒“茫然”,表现了他初到钟家小院时,因有所牵绊而焦虑的心
情。③隐喻主旨。启示人们要学会适当放下,静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④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钟阳外夫妇,……但还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错
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的是张定珠。
B.“不近人情”错误,亲人也不能例外体现了科阳外决心让人们
体会没有手机打扰的安静生活的美好。
C."彻底放下"错误,"夏芒期期艾艾交出手机,很不舍样子”“夏
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你心里还有一台手机,
忘不了啊”可知,夏芒没有放下手机以及手机代表的繁琐的工作。
故选D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侧面反映”错误。建立合作社,兴办乡村旅游,建网站做宣
传都是正面反映乡村发展的描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叙事艺术的能力。
神阳外看到儿孙们执迷于手机(“眼珠子都掉进屏幕里了”),得
出了现代人得了“无手机恐惧症”的结论。为了让来“斜阳外”小院
的人们放下手机,享受片刻与自然相融的宁静,料阳外开了家条件特
殊的农家院,客人夏芒就在他的农家院体会了没有手机的几天,领悟
了“绳未断,自打转”这句话的精髓,故小说以手机为线索,串联起
文章主要情节。
“仲秋的钟家小院真的很漂亮”“夏芒忽然发现主屋檐下的横木
上拴着一根尺把长的绳子,绳子尾端系着一块小木板,在细微的风里
不停地转动”,故事发生在钟家小院,场景集中,就像电影集中在一
个镜头,便于集中展现人物的活动。
科阳外夫妻决定开设农家乐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抖阳外与夏芒
的层层递进的对话推动了小说主题的发展,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使
叙事紧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夏芒看到木板上的字后不解其意,问抖阳外,说是一句“佛家的
话”,故而“绳未断,自打转”体现了科老师不直接回答问题的智慧,
表现了他通透、深邃的一面,塑造了人物形象。
“夏芒茫然地望着钟阳外,不知是什么意思”,面对这句佛语夏
芒不解其中道理,一方面是他初来乍到,更重要的是他无法放下心中
所思所虑,侧面展示人物心理。
“绳未断,自打转”即是佛语就必然蕴含深刻的意味,形容在没
有受到外力干扰或损伤的情况下,自己内部出现了问题,导致无法稳
定地保持状态,而是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无法前进或取得进展。预示
了小说的主题,人们浮躁的心灵,无法静心面对生活和工作,启示人
们要学会适当放下,感受生活的美好。
同时这句话意味隽语,像小说中的智慧明珠一样,耐人寻味,照
亮了读者的心灵,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
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
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
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
“可J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
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
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
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
勿伤吾仁也J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
”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
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J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
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②曰:“我欲成周③之乐,能
为我奏,吾为舞之c”太师曰:“暝臣不习J范昭出,景公曰:“晋,
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丰陋
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
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
报晋平公日:“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
师识之。”仲尼闻之日:“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
谓也J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
注①圉人,古代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官员,也泛称养马的人。②
太师,先秦时宫廷乐师之长也称“太师”,乐师常由盲人充当。③成
周,是周王朝的京师,位于河南洛阳(古称洛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曰A范昭B非陋C于礼者D今将惭E吾国F臣G故H不从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为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