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特练
考点:
1.李春平《是灯盏,是航标一一谈谈小说的审美趣味》与那小利《现实主义:从柳青到路遥和陈忠实》一
-“文以载道”
2.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一一钱钟书《宋诗选注》中评“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
3.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4.朱自清《荷塘月色》、郁达夫《故都的秋》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一一“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
都准备好了”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文以载道”
2.钱钟书《宋诗选注》中评“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
3.“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4.“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考点示例】
一、李春平《是灯盏,是航标一一谈谈小说的审美趣味》与那小利《现实主义:从柳青到路遥和陈忠实》
——“文以载道”
【考点解读】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
3.最不符合“文以载道”观点
4.行文脉络
5.从“审美趣味”的角度评析创作异同点
材料1小说的审美趣味是在小说家的小说观、文学观的视域下建立起来的故事表达形式。它以语言
为建筑材料,以人物和故事为基本元素,以时代和生活现场为背景,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架构。
从人物到故事设计,从语言风格到叙事策略,从情节设置到整体结构,无不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趣
味。
小说因语言的形象、生动和诗意而被赋予艺术性和文学性;生活的滋味、跋涉的艰辛、情感
的波澜,都可以成为小说语言里的一道道风景,都可以写出超凡脱俗之美。好小说是天然的语言
学教材和美育教材。富于动感和诗意的句子,在平淡的行文里振聋发膜,在庸常世俗里光芒四射,
是所有好小说的共通特质。它们看似不动声色,却能在字里行间迸发出文学语言的独有魅力。这
就是语言的堂奥。因为它们的大道至简,唤起了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或道出了世相,或揭示
了哲理,或接近了真相,或反讽了现实,或提供了妙趣,或指引了方向,或开阔了视野,或开启
了心智,或拯救了灵魂,或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语言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般受益匪浅者,
就是好小说的美育功能。
在语言外壳的包裹下,是行走在小说世界中的各色人物。人物与故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物产生事件,演绎故事。故事反映社会,表现人性。激情飞扬、生动曲折的故事,逻辑严密地
连接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这是小说动人心弦的部分,也是读者牵肠挂肚的地方。而人物命运
的背后,往往是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着力映射。一个经典的文学人物
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会因岁月的久远而褪色,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暗淡。小说的
情节和细节,直接表现出作家的个人喜好,是低俗还是高雅,是粗鄙还是崇高,是颓废还是乐观,
是作者狭隘的个人恩怨的宣泄还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表达,这是衡量小说家审美立场和思想情
操的基本尺度。
建立和坚守崇高的健康的审美立场,是作家应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洞
察世界的风云际会和世道人心,也才能奏出与时代同节拍的黄钟大吕。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
作家,会把它当成毕生追求的恒久目标。古人认为“文章千古事”,这种追求传世之作的远大目
标,尽管非一般作家所能企及,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学观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审美传
统是一致的,至今都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而这个“道”就是人间正道上的思想感情,是与时代精
神相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摘编自李春平《是灯盏,是航标一一谈谈小说的审美趣味》)
材料2柳青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对当代文学影响巨大,他的创作受到“史诗”这种
文学观的影响。这个影响,既有来自苏联文学的,也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学的,如鲁迅称之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在他的文学观念中,不写纯粹个人的、小格
局的东西,要写就写“大作品”。柳青的创作经验源于生活,他认为“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
的环境中,对从事文学的人是最佳选择”。对这种观念,路遥、陈忠实也深以为是。基于这种观
念,柳青的创作是宏大叙事,他写人时,总是考虑到政治以及当时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
策”,他的焦点对准的是集体,是新生活,是新制度,他的主题是“要歌颂这个制度下的新生活”,
在制度、集体与人物特别是个人的关系中,柳青的重心是在前者。
路遥的小说,重在写个人的理想,个人在时代和生活中的受难与追寻,有时代的前瞻性和预
见性。《人生》中高加林“走后门”进城,抛弃刘巧珍,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路遥想为“进城”
的“人生”寻求一个合理又合乎道德的解决方案,他把高加林一分为二,变为《平凡的世界》的
兄弟俩,老大孙少安守望家园,老二孙少平走出土地。《平凡的世界》是对《人生》的展开,它
试图回答当时对《人生》亦即农民进城提出的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给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
解答。路遥也许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他写的高加林、孙少平,他们高中毕业,有了一定的文化,
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有限度地启蒙,他们想进城,努力进城,既是自然人性的真实流露一一对自由
的渴望,也是对城市生活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现在,城乡二元对立已经被打破,农
民进城,已经是正常的人生选择。
人物命运特别是命运结局往往体现主题思想,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人物命运形象地写出
了传统乡土中国的解体。传统社会是“耕读传家”,“耕”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是人与赖以为生
的土地的关系,“读”是读“圣贤书”,解决的是思想和精神的问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
是子孙万代精神承续的问题。《白鹿原》以新旧两代生动的人物画卷,艺术地展现了以“耕读传
家”为命脉的农业社会、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暴风雨冲击中的崩塌过程和深刻姐变,为读者提供了
多向度思考的文本。
(摘编自那小利《现实主义:从柳青到路遥和陈忠实》)
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人物、故事是小说审美世界的重要构成要素,读者可以从这些要素中感受小说家的审美
趣味。
B.小说语言具有能够唤起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并涤荡其精神世界的作用,这就是小说的美育功
能。
C.作家柳青的文学创作观念,既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还与自己生活经
历有关。
D.路遥把高加林变为《平凡的世界》的兄弟俩,其创作动机是试图解答当时农民进城所面临的社
会和道德困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B.“这就是小说的美育功能”错误,原文是“就是好小说的美育功能”,选项缺少“好”这一修
饰词。
故选B。
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与细节关乎作家的思想格调,因此作家思想格调越高,小说情节设置与细节描写就
越精妙。
B.柳青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写纯粹个人的、小格局的东西,这说明其文学作品不关心个人层面
的东西。
C.是否进城是农民自由的人生选择,可见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里反映的时代是不自由
的。
D.从路遥以及陈忠实的创作经验可知,他们的作品既有时代性,也传承了柳青现实主义创作的特
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此作家思想格调越高,小说情节设置与细节描写就越精妙”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小
说的情节和细节,直接表现出作家的个人喜好,是低俗还是高雅……这是衡量小说家审美立场和
思想情操的基本尺度”。
B.“这说明其文学作品不关心个人层面的东西”错误,原文是“在制度、集体与人物特别是个人
的关系中,柳青的重心是在前者”,是更注重制度、集体,不是不关心个人的东西。
C.“是否进城是农民自由的人生选择,可见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里反映的时代是不自
由的”错误,强加因果,于文无据。原文是“他们想进城,努力进城,既是自然人性的真实流露
一一对自由的渴望”“城乡二元对立已经被打破,农民进城,已经是正常的人生选择”,没有提
到“自由的人生选择”。并且由此推出“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里反映的时代是不自由
的”也没有依据。
故选D。
问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A.所有小说家创作时都有一个重要任务:建立自己的小说审美趣味,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的情感
共鸣。
B.小说《人世间》内蕴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
C.文学创作仅满足于自己所认识的生活小圈子,或者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搞创作,是不会有出
息的。
D.作品审美趣味低俗,立意狭隘,格调低下,对社会缺乏洞见,与时代趋向和民族精神相去甚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文以载道”中的“道”就是人间正道上的思想感情,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可
见“文以载道”意思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是与时代、道理相关的。
A.“建立自己的小说审美趣味,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的情感共鸣”强调审美趣味,与道理、时代
无关。
故选A。
问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先指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及语言等要素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趣味,提出论述话题;接着从语
言与人物故事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小说审美情趣的具体原因与表现;最后指出建立和坚守崇高的
健康的审美立场,是作家应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直接提出观点和要论述的话题:从人物到故事设计,从语言风格到叙事策略,从情
节设置到整体结构,无不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趣味。
由“小说因语言的形象、生动和诗意而被赋予艺术性和文学性”“好小说是天然的语言学教材和
美育教材”等句可知.第二段从语言的角度论述小说审美情趣的具体原因与表现:由“在语言外
壳的包裹下,是行走在小说世界中的各色人物。人物与故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等可知,小说
第三段从人物故事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小说审美情趣的具体原因与表现。
由“建立和坚守崇高的健康的审美立场,是作家应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怀”可知,结尾总结全
文,指出作家应当建立和坚守崇高的健康的审美立场。
问题5柳青、路遥与陈忠实都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请结合材料从“审美趣味”的角度评
析他们创作的异同之处。
答窠①同: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崇高的审美立场。②异:他们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各自的审美趣味。
柳青是通过作品的宏大叙事,路遥借助于作品的思想主题,陈忠实则是关注人物命运来体现了他
们各自的审美趣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C
相同点:由“在他的文学观念中,不写纯粹个人的、小格局的东西,要写就写'大作品'。柳青
的创作经验源于生活,他认为'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的环境中,对从事文学的人是最佳选择
对这种观念,路遥、陈忠实也深以为是”可知,路遥、陈忠实、柳青都有相同的审美立场一一写
“大作品”,即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崇高的审美立场。
不同点:由“他的创作受到‘史诗'”这种文学观的影响”“在他的文学观念中,不写纯粹个人
的、小格局的东西,要写就写‘大作品'”可知,柳青通过作品的宏大叙事。
由“路遥的小说,重在写个人的理想,个人在时代和生活中的受难与追寻,有时代的前瞻性和预
见性〃可知,路遥侧重借助于作品的思想主题。
由“人物命运特别是命运结局往往体现主题思想,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人物命运形象地写出
了传统乡土中国的解体”可知,陈忠实则是关注人物命运来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
二、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钱钟书《宋诗选注》中评“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
诗”
【考点解读】
1.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2.钱钟书《宋诗选注》中评“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
文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喻道中寄兀明用觞字韵①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注】①本诗作于崇宁元年诗人省家后,赴任途经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道中。诗人昔日遭贬
谪,其兄黄元明曾亲自将他送至黔州贬所,此次复职东归两人才得再聚,别后复寄此诗。
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喻道中”点明写作地点,“寄元明”交代寄赠对象,“用觞字韵”标明用韵。
B.诗人此次回家略有遗桀,他中年以来因病戒酒,而不能与兄长畅饮“数百觞”。
C.颔联中“唤”“看”刻画了诗人在路途中招呼店家煎茶、看人获稻的闲适之态。
D.尾联写回忆和梦境,把思绪引到前往黔州的途中,扩大了诗歌描绘的时空范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C.“招呼店家煎茶"错,“唤”是山店的行为,远处的山店招呼旅客来喝茶,并不是诗人招呼山
店煎茶。
故选C。
问题2钱钟书《宋诗选注》中评“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本诗的“朴质轻快”体现在哪
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①在内容上,本诗写的是生活中琐碎之事,日常之景,朴质而亲切。②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不
刻意求工,文从字顺,清新明快。③在感情上,诗人向兄长表示不能畅饮的遗憾,叮嘱兄长不必
频繁写信,回忆与兄长携手上一百八盘的往事,书写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轻松明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朴质轻快”意思是:语言朴实、亲切,可以从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等角度分析鉴赏。
内容上,本诗头两句说,他多年来因病戒酒,所以这次东归与其兄欢聚,可惜未能畅饮。第三四
两句说新喻道中情况:招呼旅客煎茶的山店远,看人家收割禾稻午风凉。第五六两句是向家人嘱
咐的话。告诉家人只要知道家中都平安无恙,就不用寄信来细写一行行。篇末两句追忆当年黄元
明不畏艰险相送到贬所的情况:一百八盘携手登上,至今还梦绕那小道羊肠。可见诗歌写的是生
活中琐碎之事,日常之景,朴质而亲切。
在语言上,这首诗,从表面看来,清空如话,很容易懂。如:“中年畏病”“看人获稻”“不用
书来”等句子都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在感情上,“孤负东来数百觞”写诗人东归与其兄欢聚,可惜未能畅饮,表达不能畅饮的遗憾;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是诗人对兄长的叮嘱,只要知道家中都平安无恙,就不用
寄信来细写一行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回忆当年登山往事,写兄弟携手登山,
书写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轻松明快。
译文中年怕生病不敢再饮酒,辜负了东归以来的几百筋。招呼旅客煎茶的山店远,看人家收割禾
稻午风凉。只要知道家中都平安无恙,就不用寄信来细写一行行。一百八盘携手登上,至今还梦
绕那小道羊肠。
赏析黄庭坚与其兄黄元明感情很深,贬黔州时,黄元明亲自送至贬所。此时于贬谪数年之后,复
职东归,与其兄相聚,彼此十分亲切。别后复寄此诗,朴质纯挚,如话家常。头两句说,他多年
来因病戒酒,所以这次东归与其兄欢聚,可惜未能畅饮(黄庭坚在戎州所作《醉落魄》词题序说:"
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又《西江月》词题序:"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这些都是"
中年畏病不举酒〃之证)。第一句不但在第六字应用平声之处用一仄声"举〃字,并且“畏病不举酒”
五个字都用仄声,这在七律诗句中是很特别的。这样做,为的是造成一种拗折的声调。第三四两
句说新喻道中情况。唐宋人饮茶是用水煎煮,不像现代人那样用沸水来沏,所以说“煎茶:第五
六两句是向家人嘱咐的话。〃无恙”,任渊注引《风俗通》说:"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
宿,故相劳问必曰'无恙'。〃篇末两句追忆当年黄元明不畏艰险相送到贬所的情况,《豫章黄先兰
文集》卷二十《书萍乡县厅壁》:“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沔,略江陵,上夔峡,过
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围山之下。"所谓"一百八盘携手上〃,即指此事。”羊肠〃是
形容山路之盘曲。
这首诗,从表面看来,清空如话,很容易懂。但是这里边还是蕴藏着不少的东西。黄庭坚论
作诗时曾说;〃自作语最荒,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
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
《答洪驹父书》)在这首很平淡的诗中,还是体现了这一特点的。据《山谷诗集》任渊注解,第一
句下注:“《晋书•顾荣传》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第二句下注:“《文选•李陵书》
曰:'孤负陵心区区之意。’"又说:"欧公诗:‘快哉天下乐,一酿宜百觞。’“第六句下注:"杜诗:‘来
书细作行。'〃又说:"《后汉书•循吏传序》曰:‘光武以手迹赐方国,皆一札十行,纽书成文。'〃
第八句下注:"乐天诗:‘梦寻来路绕羊肠。’"黄庭坚作这首诗,并不一定每一句都是想到如任渊注
中所引的那些来历,但他的确有善于运化古书辞句、古人诗句的习惯。由于平时读书多、积累丰
富,因此,在作诗时自然引用,而运化的地方又并无痕迹。不知道这些来历的人仍然可以读懂诗
句,而知道来历之后,更会意味醇厚,这也是古人所匕喻的如水中着盐之妙。这是黄庭坚诗的一
个特点,其他诗人也同样要运化古书,不过黄庭坚更为突出而已。
【考题对接】
一、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光潜诗境论引起较大争议和批评的是他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的辩驳,因为它们涉及诗的品评标准,是诗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下面略加评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创之功,但遗憾
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
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朱光潜接着认
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
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都显,他的结论是
“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
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其中
以吴文棋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
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
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表情如飘风疾雨之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
薄之”。
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叶朗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
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不是从意象
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
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
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
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里又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
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
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朱光潜认为,王氏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实际就是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这种境界应该叫做“同
物之境”;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应该叫
做“超物之境”。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
的直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
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
在乜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
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以前
的学者已经指出。抓住问题关键的是叶嘉莹和叶朗。叶嘉莹认为,王国维“有我”“无我”的来源是康德、
叔本华的美学,是就物、我关系所形成的美感之根本性质而作的区别,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
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不同。所谓“有我”是指“当吾人存有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相对
立之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
时之境界”,在前者,有物我利害之冲突,美感多属“宏壮”一类,在后者,根本没有物我对立之冲突,
美感多属“优美”。叶朗认为朱光潜的批评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他也从叔本华哲学入手作了更进一步的
分析,指出王氏“有我”“无我”之境都是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所产生”,两者的区别在于,“无我
之境”的主体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知之我”)不存在对于意志(“欲之我”)的任何回忆;
而“有我之境”则伴随着对意志的回忆。并且叶朗还指出,王国维的这种审美观照理论,要求用“知之我”
排除“欲之我”即排除情感,与他的情与景,意与象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自相矛盾。佛雏也认
为朱光潜的误评“正由于把这个体系这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其理由与叶朗的大致相同。
(节选自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赞扬王国维最先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但并不同意他说的隔如“雾里看花”,不隔如“话
语都在目前“。
B.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隔”与“不隔”进行批评曲解了王国维的原意,因此朱光潜受到了研究者的质
疑和批评。
C.朱光潜将“有我”和“无我”之境重新界定为“同物”和“超物”之境,这是言之成理的,受到了叶嘉
莹的称赞。
D.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理论等于要求情与景、意与象相对立,事实上与自己“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相违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的品评标准上,虽然朱光潜对王国维的批评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
深化认识相关问题。
B.关于“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组概念,“隔”不如“不隔”高明,“有我”
也不如“无我”高明。
C.《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重要为文学批评著作,但它与康德、叔本华等哲学有密切联系,可见中西方文
化碰撞交流的重要性。
D.“前言”通常多为肯定与赞美,而本文更多是在指出朱光潜诗境论的不足,这显示了作者严肃的学术态
度与客观的学术立场。
3.下列选项,不符合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5.下列材料是朱光潜诗境论的原文,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
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黄下,悠然见南山”,“寒波
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
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
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一、朱立元、张旭署《朱光潜〈诗论》前言》一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答案】
I.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是言之成理的,受到了叶嘉莹的称赞”错,偷换概念,根据原文“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
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
“这”指的是“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
故选C。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有我’也不如'无我'高明”错误。根据原文“'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
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辨析抓住作
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可知,作者认同“隔”不如“不
隔”高明。但对于“无我”与“有我”,作者并没有对两者进行优劣比较,只是谈到“朱光潜对王国维'有
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
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该句出自散文《登泰山记》,而“有我之境”属于诗歌批评术语,对象不同。
故选A。
4.首先总写评介朱光潜诗境论相关问题的原因,再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分
别展开评介。在评介这两个问题时,均采用了先指出优点,再分析不足,最后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朱光潜诗境论引起较大争议和批评的是他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和‘有我之境''无
我之境'的辩驳,因为它们涉及诗的品评标准,是诗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下面略加评介”可知,文章首
先总写评介朱光潜诗境论“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相关问题的原因。
第二、三、四段则针对“隔”与“不隔”这一问题展开专门论证。根据第二段原文“但遗憾的是,王国维
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
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可知,文章指出了朱光潜论证的优点。而根据原文“朱光潜接着认为王氏说隔如
‘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
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可知,文章同时分析了朱光潜论证的不足之处。而根据原
文“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言情诗不
一定非要隐”“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
思”等可知,文章还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
文宣第五、六段是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一问题的专门论证。根据第五段原文“朱光潜对王国
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
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
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可
知,文章同样首先肯定了朱光潜论证中的合理之处。而根据原文“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
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王国维……与朱光潜的
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不同”可知,文章同时分析了朱光潜论证的不足之处。
而根据原文“指出王氏‘有我''无我'之境都是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所产生',两者的区别在于,
'无我之境'的主体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知之我')不存在对于意志(‘欲之我')的任何
回忆;而‘有我之境’则伴随着对意志的回忆”等可知,文章还给出正确的认识的方式。
5.朱光潜对具体诗例的解说是言之成理的,是很精微的分别,但他提出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
的原意有较大的差异,因为朱光潜与王国维的立足点根本不同,他的批评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他把
这个体系的两种不同的“我”弄混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根据链接材料中“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
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
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可知,此则材料正是朱光潜对文中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一问题的论证。并且此处朱光潜的观点是“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
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而根据原文对朱光潜诗论的相关评述,如第五段原文“朱光潜对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的重新界定,
着意强调审美观照活动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他说的'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
性格、情趣、经验的返照',这是他从诗境论出发的必然结果,朱氏对具体诗例的解说也是言之成理的,
所以叶嘉莹称赞朱氏所提出的'实在也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中肯定其合理之处,可得知朱光潜对具体
诗例的解说是言之成理的,是很精微的分别。
而根据原文“但是,他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也确有较大的差异,这
一点以前的学者已经指出”“王国维……与朱光潜的就欣赏时的知觉情感的外射作用的移情论立足点根本
不同”可知,朱光潜论证是有不足之处的。他提出的“同物”“超物”之境与王国维的原意有较大的差异,
因为朱光潜与王国维的立足点根本不同,他的批评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他把这个体系的两种不同的
“我”弄混了。
二、朱自清《荷塘月色》、郁达夫《故都的秋》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一一“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
切都准备好了”
文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度员工代表发言稿15篇
- 年终大会发言稿15篇
- 年会精彩发言稿(15篇)
- 党的理论知识宣讲
- 教师清廉建设培训
- 教体局校车安全管理培训
- 阑尾炎术后应用抗生素联合黄藤通腑汤干预的效果
- 大学生安全教育概述
- 抖音卖货流程
- 初级会计实务-《初级会计实务》预测试卷364
- 湖北省十堰市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综合物理试题(含答案)
- 导播理论知识培训班课件
- 电厂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试题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教学大纲
- 《客舱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课件-第14讲 应急撤离
- 危险化学品押运员培训
- 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预测5篇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阿里巴巴国际站:2024年珠宝眼镜手表及配饰行业报告
- 手术室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