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导学案)专题3抢分
点四散文鉴赏的两个重点
抢分点四散文鉴赏的两个重点一一手法与语言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与语言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c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
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
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
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最难把握的是对表
现手法的分析鉴赏C
散文本身就是语育的艺术,散文的韵吠随着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
发出来。因此,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在散文中涉及的面十分广泛。
既可以从选择使用的词语上品味,也可以从选用的句式或修辞手法上
品味。
[核心提示]
鉴赏散文的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修辞
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鉴赏语言和鉴赏技巧两
个考点又有交叉的地方,散文的表达技巧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呈现,而
语言的分析鉴赏,又常常与一定的表达技巧紧密相连。这是散文阅读
的难点,也是设题热点。
突破点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本文对各种生活瞬间的描写极富感染力,请结合全文对此加
以赏析。(6分)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看清题目类型,明确考查角度。
“本文对各种生活瞬间的描写极富感染力”,明确考查点是赏析
文中的“细节描写”;答题的方式是“结合全文赏析”。
第2步:把握文本内容,体会细节作用。
这是一篇写人生感悟的精美散文。作者抓住人生的不同时段不断
出现的可贵的瞬间,串起淡漠而平庸的日子,使人感到人间的幸福、
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第3步:明确运用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指明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方式多样;
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从叙述视角看,为第一人称
手法。
分析运用
参考文中画线的有关文字和对应处的分析。
表达效果
多种描写手法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又能启人思考,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规范作答]
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形象地描摹景、事、
物的特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运用第一人称,从“我”的感受的
角度进行描摹,给人真实感,让人易产生情感和体验的共鸣;③描写
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写出了瞬间的心灵感触,启人思考。(或:即
景抒情,抒发了许多动人瞬间的真切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启人思考。)
[评分细则]
能从修辞的运用、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等角度鉴赏,分析恰当即
可。每点2分。
【类题拓展】
阅读《流淌的瞬间》第⑤自然段,写“我”某年6月份在乡间老
槐树下获得人生感悟的瞬间。请就其表现手法做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在修辞手法上,这段文字采用拟人的手法,“托着天空”
“鸡狗纳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槐树对众生的荫庇;②在表达方
式上,描写与议论相结合,表达了“我”对老槐树的赞美之情。③在
人称的式样上,作者以“我”的口吻写感受,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
表达技巧四大构成
突破点二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明确题目类型。
(1)“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指明语言特点,明确鉴赏点。
(2)”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明确作答方式。
第2步:体会文本语言。
这是一篇赞美塞罕坝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散文。文章善于运用生
动的词汇、多种修辞手法、整散结合句式和引用等叙事抒情,语言生
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3步:多角度赏析。
遣词上
文章善于运用生动的动词,如“托”“周旋”“逗趣”等,生动活
泼。
句式上
运用排比句,整散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修辞上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美、凝练、生动。
其他手法上
引用古文、诗歌,营造文化意境。
[规范作答]
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形象美c例
如,“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②运用排比、
反复等大量的整句,使得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
性。例如,“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③引
用古文和新诗,营造了一种文化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意境美。例如引
用海子的诗。④以上形成了文章灵动和明快的语言风格。
[评分细则]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如果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类题拓展】
阅读《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结合全文,鉴赏下面的语句。
(1)有了“横”与“竖二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
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答:
(2)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朋友,亦是恋人,生死相
依,你侬我侬。
答:
答案:(1)这句话采用比喻手法,将横和竖比作坐标系的轴,点
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形象地表现了“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的
位置。
(2)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要注意四个角度
鉴赏角度
表达效果
1.用词之美
精美的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
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字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
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
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
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引用化用
引用诗词、化用典故一一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
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
(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
音韵和谐。
3.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
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4.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
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宁静
郭军平
身处乡村,耳边既没有汽车的喧哗声,也没有城市楼房建筑的轰
鸣声。乡村当然也有声音,但是这一点声音恰似来衬托乡村的宁静的,
而不是给乡村带来热闹的。细听乡村的声音,是田间那一声又一声忽
长忽短的蟋蟀的清鸣,是唤起儿时记忆的“知了,知了”的鸣叫,是
隐藏于绿树草丛里的一声又一声的锦鸡的“咕咕”声或“嘎嘎”声。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用来形容乡村的声音是再好不过的。
有了宁静的意境,也就有了一幅淡泊的味道。是的,身处乡村,
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争长论短啊,那
些躁烦啊,一下子好似鬼魅一样跑得无影无踪。然而,当乡村从眼前
消失的时候,那些鬼魅却又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占据
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静下来好好地
读一本书。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这也难怪
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
环境塑造心灵c乡村的宁静有利于内心的安静。倘若要解决一个
冥思苦想而不得的问题,或者是在灵感无法到达自己身边的时候,我
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乡村。在这里,也许一切复杂的想不开的问题
都会迎刃而解,也许干涸的心灵之田也会遇到一股清清的艺术之泉的
浇灌。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宁静的乡
村让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负重,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
目光清澈,心胸开阔。
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
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与他们一起欣赏斜阳,倾听天籁。
而这一种美,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鸟笼里养
养鸟儿的享受。走到乡村,方才感到这是一块纯天然的自然风景,这
里的树木高大无比,直逼苍穹,也许在它们的生命精神里,有着一种
野性的光芒。这里吹来的是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带着花木香气的风,
而不是城市里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阵阵热风。
要说乡村里的宁静,也许是更多的树木带来的,更多的繁茂的庄
稼林带来的。远看,乡村是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是的,
走近乡村,田野里是长势喜人的高过人头的包谷林,或者是一片又一
片绿油油的红薯蔓,就是村头村尾也是高大的杨槐类的树木,浓荫遮
蔽。难怪乡村这样宁静,恐怕都是草木们把所有的噪音都吸收了,只
剩下了一片悦耳的鸟鸣与蝉唱。相比之下,可惜城市没有这样的荣光。
城市有的是树木,但僵硬的路面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城市的树木显得
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有水环绕的乡村更宁静,水的哗哗流动声,不仅驱散了人们一天
的疲劳,而且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古代田园诗里的意境是能够体
会到的,无论是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间送青来”的意
境或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的描绘甚或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
出山后”的画面在这里似乎都可以寻觅得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J倘若真遇到了乡村里的
绵绵细雨,看着那燕子翻飞、子规啼鸣,你才会真的感觉到宁静的乡
村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在这样美妙的画境里,你真会陶醉
了,不愿走出画面来。
(选自《诗意语文一一游牧心灵》)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章开头以动写静,通过描写蟋蚂的清鸣,知了的鸣叫,锦
鸡的声音来衬托乡村的宁静,与写城市的声音不同,作者对乡村的声
音充满了喜爱之情C
B.作者热情赞扬了乡村里的树木,认为它们高大无比,与繁茂
的庄稼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乡村宁静
的美。
C.环境塑造心灵,宁静的乡村能够调节心灵,让人淡泊名利,
容易沉浸学问,做出不凡的成就。
D.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这些诗句显然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境
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假若去掉,文章表达效果上恐怕要大打折
扣。
解析:文中作者谈到“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
常喜欢隐居于乡村”,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沉浸学问,做出成就。
答案:C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
答:
⑵而这一种美,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
鸟笼里养养鸟儿的享受。
答:
答案:(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村比喻为老子的一本大
书,形象地表明乡村生活能启迪人的智慧,让人真正地走进自然。(2)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城里人在阳台上养花弄鸟的小娱乐来对比乡村
给人的大享受,赞美了乡村生活之美。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或我们”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
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请按“答题流程”分步解答此题]
第1步:看清题目类型,明确考查角度。
第2步:把握文本内容,体会表达特点。
第3步:明确运用手法,分析表达效果。(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入
你的理解和分析)
指明手法
两个不同的人称
分析运用
如“占据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
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在这样美妙的画境里,你真会陶醉了,不
愿走出画面来”“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
田园诗人们的心灵”。
表达效果
答:
解析:第1步:略。
第2步:略。
第3步:“你”和“我或我们”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
流畅;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叙事和抒情。
答案: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更能显出“乡村宁静”对人心灵的陶冶,凸显乡村的自然美,引人向
往;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
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
的可信度。
[限时规范训练]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
专题练四散文阅读(综合性选择题)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
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
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水里也
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到春
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湖光山色,在梦里也
是那么妩媚动人。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
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To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工厂烟囱从
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
又像铅块一样沉重C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从漆了
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
还传来一阵阵笑语C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
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
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
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沿铁
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娱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匐在那里。
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
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娱蚣,而
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
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
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
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伴随它的,应该是无
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野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
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竟落在无情的
铁丝网上。它的主人一一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
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
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
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
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
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
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
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
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一一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
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
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
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
趣。
D.本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
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解析:此题考查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B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
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这一表述不当,没有明察本文的情感和主题
意蕴,文章反映的是对日占区上海的沉闷压抑的苦难生活。
答案:B
2.综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答: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从上下
文语境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而“铁丝网”则能
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
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
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意思对即
可)
3.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
答:
答案:①从文章内容与标题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铁丝网
上的“风筝”,正是呼应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②从选材与主题思
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风筝”,是借风筝的遭遇,委婉含蓄地
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③从意象选择、组合的内在关
朕看,被铁丝网围锁的“孤岛”和“人”,与被挂在“无情的“铁丝
网上的“风筝”一样,丧失了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桎梏在“孤岛”中
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使得文章主题意蕴更加丰厚。(意思对、
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
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杈的晴窗
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
猴皮筋扎紧。老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
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淘气的小猫小
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
房里。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
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
竹帘、搅涵场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
挤的寂寞中。
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
民新修的房子装潢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
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
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
响着呼噜。一天,上子把搅涵场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
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
凑,也不称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
毛驴碾麻的腐子,底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
舍地说,啥时开工,喊他一声。
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
人是文盲,但他认得牌匾上的字一一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
才给起的,老人摩挈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
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
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夹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
的狗咬痛了。
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跋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
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
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
出来。麻纸是一座公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泌染蒸倒、碾浆、搅涵、抄纸
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
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
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
百次,而且极随意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不腐。现在,德和
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
场。
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
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
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
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
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
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蝉翼的麻纸上,无
声无息。
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
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
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
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戌的
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他不知道一页纸
的光阴究竟布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
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
也是事。
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
德太元、德兴裕……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
纸坊要淘洗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凝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
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盘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
了老年,他经常场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看天色,看
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减)
★4.(综合选择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
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况,显示了纸坊退出历
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店子,纸坊几乎是他一
生的依靠,所以作别德和园时他依依不舍。
D.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
的感染力,平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综合分析。文章开篇是
“定点观察”的方式,不是“移步换景二结合全文的内容看,营造
的不是“过年气氛二而是有些文化经不住“流年”,走向寂寞甚至衰
落的气象。
答案:A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答: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答:
答案:(1)老人不停地摊晾麻纸,不停地擦洗制麻工具,他的忙
碌无人理解。这些东西因没有其他人的眷顾,拥挤在狭小的东厢房中,
更显寂寥而与世隔绝。(2)“他们”即指爷爷的祖先们。作为“毁灭
者“,他们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作
为“缔造者”,他们引领人们用麻纸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
旧事。
6.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
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答案:①内容上:文章借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
集与情感,能生动形象地反映麻纸所经历的光阴与世事人情的变迁,
以此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②手法上:运用对比,如将纸坊曾经的辉煌与衰落进行对比,又
如将老人与儿子对麻纸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麻纸在光阴的流变中带
给人的不同感受与命运。
③情感上:这样写能反映德和园三代人与祖祖辈辈对麻纸的不同
情感。祖辈们对麻纸带有淳朴的感恩与敬意,而德和园的三代人对麻
纸的感情却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④主旨上:文章借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
感,真切地再现了老人对麻纸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与不舍之情,借孙
子的想象反思麻纸曾经的历史意义与走向衰亡的必然命运。(任答三
点即可)
专题练五散文阅读(理解词义句意)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大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
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
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
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
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
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
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
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唔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
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
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
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
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
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
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
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
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
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
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
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
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
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
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
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
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
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
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
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
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
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C几
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
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
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柏,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
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柏就
会变成那样的乌柏。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
所有乌柏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柏本该是
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貌的
小路上,偶尔有乌柏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相仍旧继续
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
相同的风霜,乌柏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
每一条山沟与山头C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
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柏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
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相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
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
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
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
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
乌柏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
雨眼看着就来了。丙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
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
在突出大悟是一个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
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章语言既给人简练朴实的感觉,又不
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
D.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几位挂着笑容、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
老人,表现了金岭老一代人仍然甘于贫穷的淡定心境。
解析:D项曲解文意。他们看到游客的到来,看到村子的变化,
使他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会心地微笑。作者认为“这
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柏更美”,也正是对精准扶贫戌果
的肯定。
答案:D
★2.(理解词义)作者写银杏树“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
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句中“娇羞”含义的理解。
答:
答案:“娇羞”本义是“妩媚含羞”的意思,但在文中是“隐藏
很深”“难以出口”的意思。具体指:①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金岭
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当地人迷恋此地。②是一番难以出口
的穷苦:金岭这个个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
依的特级贫困者。
3.本文写景与写人记事结合紧密,请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
出其作用。
答:
答案:①写银杏树,既写了黄叶之美,又借其“娇羞”引出了金
岭在战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和平年代山民的贫穷。②写奇幻的枫
檀秋色,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
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③写乌柏树,突出它“不肯黄,不
肯红”等品质,歌颂了年过九旬的革命前辈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
奔走的事迹(举一例不足以分析全篇特色,能举两例即可)。
作用:作者抓住景与人、事的内在关联,或以精当议论,或以象
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将它们勾连起来,既表现了大悟金岭的“炫目秋
景”,也讴歌了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两者有水乳交融的
效果(能适当总结,突出其艺术效果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片阳光
林徽因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橙黄的一
片,由窗楼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
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
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
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
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那种闪烁明艳,雅有
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分。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
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根栏板几案笔
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
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
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
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
另一种动人的气息C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
了水珠以后一一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
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
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出“水珠”了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
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
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
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色的粉墙围着小小
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
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
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唯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
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中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
又不似脚步的上面c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
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
烦了一一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
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
寞地立在当中。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
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
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
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
大一点,四处张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
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
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
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
形的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
着一片模糊的疑问C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
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
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
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一一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一一
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
联想。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第二段中描写了烛光,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
通过阳光与烛光的对比,表明自己更喜爱阳光。
B.文中写自己六岁时出水痘的病情,却因喜欢“水珠”这个名
称而将得病当成荣耀,体现了小女孩特有的童趣。
C.作者写对外面各种脚步声声音的猜想、等候、希望和墙外各
种琐碎的声音,展现了病中女孩的孤独寂寞。
D.文章结构清晰,由眼前景象想起自己孩童时期的一个生活片
段,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解析:A项,对比手法不正确,“表明自己更喜爱阳光”不正确,
对于两种光,作者都觉得是“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没有更喜爱
哪一种。
答案:A
★5.(理解语句含意)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忽
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的含意。
答:
答案:①病中的孩子被孤独的囚禁在房间中修养,身体和心理上
都在忍受着痛苦;②作者发现了阳光照射在屋子里面,创造了精美无
声的金色世界,这让自己摆脱了眼前的痛苦。
6.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文章标题“一片阳光”在文中的作月。
答:
答案:①“一片阳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由眼前的阳光回忆了
过往与阳光有关的往事;②“一片阳光”是作者病中情感变化的转折
点,作者由此产生了新的感受;③“一片阳光”作为标题以小见大,
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专题练六散文阅读(分析句段作用)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韩江
林渊液
每年春天,诗人冷雪总是发来邀约:来看韩江,来看木棉花吧。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作《苏六娘》。苏
六娘与表哥青梅竹马私订终身,父亲却要她远嫁杨秀才。话说杨秀才
见婚期迟迟未得苏家应允,遂带乳娘前来讨亲。经过府城时,她像刚
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
那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
“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
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沧海桑田,水的样貌想必有了
巨变。现如今,江水或潺谖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
木棉树有些年岁了,树干挺拔高古,雄奇而有凛凛之气。春风
一吹,一粒粒肥厚酣畅的红,便缀上了枝头。花,给人的感觉总是妩
媚阴柔,而木棉花,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c我
与冷雪坐在木棉树下,眺望江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们同饮一江
水,口音非常接近。那时,她结束一段旧生活已有年余,过去,已然
淡了,在情绪上引不起悲,或者恼;未来,还远着,它也召不来欢,
或者歌。一切仿佛迷蒙的,混沌的,打断这节奏的,唯有木棉花坠落
的声响。噗的一声,重重地,似一个来自生命本身的叹息。转过身用
眼光去看望它,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
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孩提时常去的是外砂溪。县城里的孩子只见过
井水,那水是圈在井箍里的。而外砂溪是野性的,带着向远方敞开的
浩浩荡荡的神秘。我所居住的小城,从南门继续往南走,远远地走过
一段荒郊野地才见外砂溪。一见着了大溪,心便与嗓子、手脚一起野
了。多年之后才明白,外砂溪就是韩江的支流。
眼前这一段韩江下游,便是当年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了。
冷雪写过一首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深夜,地球上的一个国
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站着,
好像一枚钉子/一枚醒着的钉子/冷冷地钉在地球的表面。”
我相信,诗人这一枚探索和打量世界的钉子,不只是向内的,
还有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无比漫长的半径。这条江,同时也是她建立
的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眺望又在何方?
之前,其实去过三河坝,那个韩江开始的地方,看它到底是由
两条怎样的河流交汇的。那两条河流,一条属红色岩系,又多盆地,
故江水红而浊;另一条属花岗岩结构,周边植被良好,故江水绿而清。
站在桥上,看两条秉性各异的水带,奔赴到了一起。那江水、那泥沙,
那水中的鱼和微生物,它们相互进入对方身体的深处时,想必还是彼
此陌生的。我相信,很多不同事物的相互遇见和交融,与人和人之间
的感情有着惊人的用似。或许,这场交汇是可以给我们带来神迹的,
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
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
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状,还
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
源头呢?
(摘自《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了“我”懵懂记住“韩江”这个名字的特定的
情境,有人物,有画面,有情节,鲜明形象,生动真切,形象动人。
B.“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乳娘
比作刘姥姥,一是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内涵,二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C.说木棉花“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重重地坠落的却是“整
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暗示了生命哪怕将要凋零也不悲凉。
D.文章以作者和冷雪的重游韩江为线索,写了作者眼中的韩江,
表达了作者对于韩江溯源、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
解析: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质是取两个不
同类事物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该句是将
乳娘比作刘姥姥,属于同类事物的比较,不构成比喻。
答案:B
★2.(分析句段作用)文章引用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结构二,承上启下。上文写童年对韩江极其有限的认识
(外砂溪只是韩江支流,当时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也只是如今韩江下游),
过渡到下文写作者对韩江、对世界的更深更广的探索与打量。②内容
上,有助于表达作者不停地认识与探索韩江、探索打量世界的坚定执
着。
3.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请你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
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答:
答案:①韩江溯源角度:韩江由两条河流汇集而成,它们相互融
合成了一条水;而它的上游,则是更复杂的河网;要回溯一条水真正
的源头是很难的。②家族溯源角度:我们所在的群体也是由不同的人
相互融合组成的;家族演变如同韩江一样非常复杂,尤难溯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新年信笔
朱以撒
①偶然读报,发现王兆胜先生在评2017年散文时评论了我的一
篇散文一一《进入》。
②“进入”,当然是一个时刻充满进行状态的词,一个人不断地
进入,进入新的一年,进入新的空间,人在穿过时空,或者说时空在
人的进入中过去,以至有了过往、时下、未来。“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正是在这种如环无端的紧密交替中,驳骏而行,没有止歇。
过去的已经体验,未来值得期待。
③我是一个时序感不太强的人,以为时间就是一条河,每一天都
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人的存在,要界定一些情节,才对时日做了一些
记号。元旦、春节是比较热烈的,清明时节则偏向清冷,中秋由于天
高气爽又逢月圆,便有了一些圆满的寄寓。而霜降又会让人想起策葭
苍茫中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一个没有时序感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物
质一些,天热衣单天寒衣厚,春种秋收冬日闲适。因此在《诗经》里
更多地看到植物、农具、劳作,依时日起,依时日息。如果时序感强
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精神化一些,伤春,悲秋,感时忧事,怀乡恋阙,
簧夜风起,也会坐越来吟咏不已。
④对于一个喜爱文艺的人来说,爱好是连续性的,在进入新的一
年里,接续过去之所作为。而不必突兀而起,一惊一乍,不动声色自
然而然,会更真实一些。瑞典作家托格涅•林德格伦在小说《克林索
尔》中写了克林索尔这么一个人,使我在新年伊始时琢磨了一阵。他
在女教师芳妮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很奇怪,克林索尔只画静物,不画
动物。这里边肯定是有喻意的。后来发现克林索尔是个与时代脱节的
人,他总是觉得时代列车开得太快,自己上不去。自己是要慢慢发展
的,就如同他画的静物,没有一个点、一会线是信手落下的,在这方
面可谓是十分上心上手。画静物没有什么时间性,静物不会化为动物
倏忽而逝,也不会变形,能让他慢慢地画,把光感、质感细细表现出
来。尽管在克林索尔笔下都是一些坛坛罐罐的寻常器具,但他不觉得
自己是复制静物,而是自己的生命、精神都在里边了。他习惯了用慢
的手法,觉得只有慢才能把一些很细的部分看清楚,而急行军式的匆
忙,会什么都看不真切。这实在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一个人面对一
碑一帖,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把前人的作品真正看懂了?没有慢读的
耐性,是难以渗透、浸润到内部去的。速度从外表来看就是动作的急
切,使过程挤压或略过某些过程。动作的背后是内心,内心有加速的
愿望,一定是外在的力量进入了,以至于波澜四起。有些门类是可以
加速的,有些门类则以不加速为好,古风、古意、古雅、古拙、古朴,
这一类情调还是要倚仗于慢方可滋养。每个人的快慢观各有不同,快
者取快,慢者取慢,各适其适。
⑤一个人从新年画到另一年的新年,依然是静物,不免让人匪夷
所思。那时世界上正流行印象派绘画,许多画家风尚趋附一一啊,多
么绚丽的色彩,有一种气氛把人罩住,吸了过去,对于喜爱看世界的
视觉,它就是送到眼前来的一道盛宴。克林索尔似乎毫无知晓,依旧
在静物上下功夫。他承认:“这里没有能理解我或是深入到我的想法
里去J一个艺术最绚丽的梦想就是为知音赏,可是知音从未出现。
甚至他的妹妹也说:“他太有才华了,但他啥也做不成。“克林索尔并
不孤独,他只是遵从个人的感受。趋附时尚是一种社会的流行病症,
所谓的流行风就是这样,流行时如大风拔木,使人站立不住,尽力追
赶。而过些时日,另一起流行风又起。在此起彼伏中,追赶者凡俗之
气生焉。因此,一个文艺爱好者,于举世为之或不为之时,能始终自
守,不与时俗邻,可称得上特立之士。在常年的文艺实践中,一个人
要解决不少问题,但有些问题是很个人的,譬如学什么,怎么学,写
什么,怎么写,只能由个人来解。艺术生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很自
由,甚至不容他人置喙。正由于自由也就易于浮游无定,如浮萍,风
乍起,都吹到一边了。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趋雅避俗,
大道直行,戒曲己问世,冠盖相逐。芳妮曾对克林索尔说:“一切艺
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J坚持和忍耐都是对个体的意
志、毅力而言的,很实在和真切,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坚硬的支持。
从克林索尔举办的一生唯一一次的画展来看,似乎付之流水:乡民看
不起,艺术家和评论家也没有什么好评,说起来是很郁闷的。但小说
作者林德格伦似乎要强调的是另一面:“假如一个人体会到艺术的光
泽,此人最终是否有世俗的成功并不重要;感受到召唤、见证到奇特、
执着于信念最要紧;对艺术的追求不能有世俗的指望,只能跟随启示
的指引J
⑥这段话可以作为座右铭,进入每一个新年的窗口。
⑦在一个新年伊始的日子里,通常的比喻是一一时光有如流水。
因为新旧相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中。面对文、艺仍然需要
庄重之心思,不可光雕虫小技忽略经营,总是要有一种深沉的敬畏感,
循经典轨范,廖续文脉,于笔墨畦畛中寄寓情怀。岁月静好,风雅鼓
荡,使人能面对来来往往的时光,不复有逝水之叹。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章从作者发表的另一篇散文《进入》引入话题,从对“进
入”一词的理解入笔,抒发了对时间、艺术和人生的感悟。
B.文章第③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时序感不同的人对生活
的不同感悟,兼之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C.作者在第④段通过克林索尔学习绘画的故事,旨在说明艺术
上不能加速,只有倚仗慢方能滋养,才能把握艺术的真谛。
D.新旧时光柜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之中,为此,我
们面对文、艺仍然需要有庄重之心思和一种深沉的敬畏感。
解析:C项,“旨在说明艺术上不能加速,只有倚仗慢方能滋养,
才能把握艺术的真谛”错误,原文”有些门类是可以加速的,有些门
类则以不加速为好,古风、古意、古雅、古拙、古朴,这一类情调还
是要倚仗于慢方可滋养二
答案:C
★5.(分析句段作用)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结构二,承接上文林德格伦给人的启示,引出下文作者
的感悟;②内容上,强化林德格伦的启示给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文艺
工作者的激励和警戒;③照应文章标题。
6.作者在第⑤段引用了小说《克林索尔》中人物芳妮的那句“一
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①克林索尔坚持独特的绘画追求,能够忍耐别人(世人)
对自己的不解,不追随风尚、丧失自我。②艺术生活是个人的精神生
活,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只有坚持和忍耐,遵从个人的
感受,不趋附时尚,才能成为特立之士。③坚持和忍耐,是对个体的
意志和毅力而言的,也是对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坚硬的支持。对于艺术
不能执着于世俗的成功,而应感受到召唤,见证到奇特,执着于信念。
专题练七散文阅读(鉴赏手法语言)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旷野中的诱惑
肖复兴
列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克拉姆斯科依是他的老师。
十九岁的列宾来到彼得堡,深夜拜访克拉姆斯科依。走进克拉姆斯科
依不大的画室,给列宾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基督画像,
和一个画师笔下基督画像没有什么不同,列宾不明白克拉姆斯科依为
什么要画这样千篇一律的基督标准像?
克拉姆斯科依老辣的眼睛,注意到了列宾看墙上基督像时瞥下的
一丝讥讽的眼光。他对列宾说:这是人家定购的一幅基督像。列宾知
道,即使再大画家的画也卖不出大价钱,都需要靠给有钱人画像谋生。
那天夜里,克拉姆斯科依兴致勃勃地对列宾聊起了基督。令列宾
没有想到的是,克拉姆斯科依说起了基督也曾经受到诱惑。克拉姆斯
科依对列宾说:你看,已经忍饥挨饿了四十天的基督,在旷野里,远
处有繁华的城市灯火闪烁,人类各种欲望的呼声此起彼伉,纷纷在对
基督呼喊:这一切都可以据为己有,变成你的财产,让你成为万能的
主宰!呼喊声还在进一步对基督说:你,神的儿子,你可以试一试,
如果你肚子饿了,只要吩咐这些石头,它们就会变成面包;如果你想
穿得漂亮,只要吩咐这些树木花草,它们就会变成漂亮的衣服……最
后,克拉姆斯科依对列宾说:这就是生活的诱惑。这种诱惑,旷野上
有,城市里也有;对普通人有,对基督也有。
晚年的列宾回忆起那一晚的交谈时,写道:我一生还没有听到过
比这更有意义的谈话,特别是克拉姆斯科依讲到在旷野里诱惑的内容,
设想出基督与人类天性中的黑暗进行的斗争。
正是受到那一夜克拉姆斯科依谈话的启发,列宾创作了《基督在
旷野受诱惑》的油画。他将基督画成了赤着脚,裸露着斑斑伤痕,置
身于悬崖之上,面对的是一片遥远的城市;让痛苦而悲伤的基督,扭
过头去不看诱惑他的大千世界;他画基督的一只手颤抖地按紧脑门儿,
一只手伸向一旁,仿佛在使劲地推开已经如蛇一样缠裹的尘世的权力、
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他画出基督在面对诱惑时的痛苦,也画出了
基督的抵抗与决绝C
克拉姆斯科依同样想创作一幅关于基督在旷野受诱惑的油画,从
构思到完成,用了十年时间。克拉姆斯科依每天清早起来,脸也不洗,
饭也不吃,跟拉着拖鞋,到他的基督画像前挥笔作画,一画就画到了
晚上。那时,他正患有严重的气喘病,常常夜不成眠。他的脑子里、
他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基督痛苦焦虑的影子。终于,他画完了这幅他最
想画的画。
这幅题为《旷野中的基督》在巡回展览中,好评如潮。和列宾画
的一样衣衫褴褛赤脚的基督,孤独而凄婉地坐在荒凉的旷野中光秃秃
的石头上,诱惑被象征地画成城市之光,在基督的背后,呈一片朦胧
而颤动的光影。逆光中的基督垂着头,双手交叉,目光痛苦,凝神沉
思,将枯瘦的身影打在荒凉坚硬又尖利的石堆前。
声名日隆的克拉姆斯科依在创作《旷野中的基督》时,没有停下
为他人定制画像的活儿。贫穷的画家一直没有一间像样的画室。于是,
他拼命为有钱的财主、有势的将军、娇宠的贵妇画像,将赚来的钱购
买了土地,建筑漂亮别墅和豪华画室,再画画时,穿着精致的长襟礼
服,跋着款式最新的拖鞋,连袜子都是十八世纪的古典样式。他不像
一个画家,不像一个从底层乡村出来的经过奋斗成功的贫寒画家,而
像一个庄园主。大家都觉得克拉姆斯科依变了,唯一没变的是他依然
孜孜不倦地为人画像。
如今,想起克拉姆斯科依,我就想起列宾,因为他们都曾画过旷
野里被诱惑过的基督。克拉姆斯科依的《旷野中的基督》、列宾的《基
督在旷野受诱惑》都陈列在莫斯科的美术馆里。面对两幅同样是基督
受诱惑的作品,我心生感慨。无论在克拉姆斯科依的笔下还是在列宾
的笔下,基督都是他们自己。其实,茫茫人生中,我们每一个人也都
是旷野中受诱惑的基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用较多篇幅写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关于基督的谈话,既说明
对列宾的影响深刻,又引出两人创作同样主题的油画。
B.看到克拉姆斯科依的画室挂着一幅和普通画师一样水平的基
督像,年轻的列宾甚为不解,流露出讥讽的眼神。
C.克拉姆斯科依靠给他人画像谋生,成名后也没有停止,作者
既写出了他的痛苦无奈,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
D.文章讲述了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两位画家的故事,表现出作
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独到的生活感悟,意味隽永。
解析:C项分析错误,文中没有表露出对克拉姆斯科依的惋惜。
答案:C
★2.(鉴赏表现手法)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文章以第三人称为主,最后一段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驾神舟游太空课程设计
- 大刀刮脸课程设计思路
- 招聘求职管理系统java课程设计
- 有机垃圾产沼气课程设计
- 平面机构自由度课程设计
- 数字电子中课程设计报告
- 广告行业数字营销推广策略
- 电子商务平台流量增长策略
- 安装与识图课程设计
- 可再生能源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考核试卷
- 排烟机房管理制度
- 2024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地铁运营公司工务线路设备大修标准
- 机电工程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 2024届北京初三中考 病句修改专题讲义及其专题练习 学案
- 充电站光储一体化项目方案
- 印刷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python课件第4章 Python的四种典型序列结构
- 《销售技巧篇》课件
- 美国RAZ分级读物目录整理
- 剖析IDC项目质量控制中监理应把控的难点与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