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新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亳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亳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水最懂得时间。四季,总在它们身上投射。一年之中最好看的还是春夏万物生长时,绿水青山一派慈
茏朗然,自然的韵律也较别时更加明快。“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这时寻山走水,喜悦大概会主
动,也让人感受一番庄子的O
A.更换投怀送抱意气扬扬
B.更迭曲意逢迎道遥自得
C.更迭投怀送抱逍遥自得
I).更换曲意逢迎意气扬扬
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天下豪杰,蜀汉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的美誉,又有“枭
雄”的称号。
B.《茶馆》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地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
中所做的抗争。
C.《欧也妮•葛朗台》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中心事件,揭露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抨击了泯灭
人性的拜金主义。
D.莎士比亚说过,他的《哈姆莱特》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
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E.《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意在说明老人已
是风烛残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令人痛心。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能够生
存发展,环境急剧恶化、局部冲突不断、贫富差距拉大、过度追求物质享乐等等,这不能不促使人们警觉:地球怎么
了?未来路在何方?是继续沿着彼此对抗、唯物质享乐是求的旧路走下去,还是改弦易辙,走上包容和谐、互尊互利
的康庄大道?这是急需全人类共同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不同文明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
尼上世界文明论坛大会2016年明确提出:我们尊重不同文明,我们向往天下大同,我们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面
向世界和未来,大会发出开展不同文明间的互动和交流的倡议,最终目标是推动构建“”“美美与共”的人
类命运共同体。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湮没了对精神的追求,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缺乏导致彼此不
信任,造成了世界的不平静。这样,现实离人类的美好理想渐行渐远。在当下这样一个大格局大的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国际的挑战、中外对比的现状启示我们,中华文化的弘扬已经到了的时候,应该自觉
地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人类社会秩序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种种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规律的事件令人痛心。
B.20世纪以来,种种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事件令人痛心。
C.20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规律的种种事件令人痛心。
D.20世纪以来,令人痛心的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不断发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B.中华文化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
C.中华文化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要有自信和勇气
D.中华文化要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要有自信和勇气,要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和光同尘沟通演化刻不容缓
B.和而不同沟通演变刻不容缓
C.和光同尘勾通演变迫在眉睫
D.和而不同勾通演化迫在眉睫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美育的整个
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o优
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思索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
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o比如我们饕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
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
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泄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
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O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辅相成易如反掌综合内涵
B.密不可分迎刃而解联系神韵
C.密不可分易如反掌联系内涵
D.相辅相成迎刃而解综合神韵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育的底色是文化,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B.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文化是美育的底色。
C.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D.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美育离不开文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
B.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
C.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
I).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
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
林则徐②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泰树直,缭垣③斜压陇云低。
天山瞠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崂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角,嘉峪山西麓,长城的西端。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
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③缭垣:指依山势而盘旋起伏的长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一个“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B.“飞阁遥连秦树宜”,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只见脚下严关连接古秦中一带挺拔的树木。
C.颈联描写远望所见,运用衬托的手法,将祁连山、戈壁与嘉峪关作对比,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尾联是诗人俯瞰所见所感,回头东望,放眼下视,自然产生一种险关如丸泥的感觉,生动形象。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1),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况《劝学》)
(3)夕阳下,,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远浦帆归》)
(4)锦江春色来天地,o(杜甫《登楼》)
(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骐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高山仰止,。(《诗经》)
(8)穷则独善其身,o(《孟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探大樟树。传说黄
备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C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
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
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
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
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
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
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
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
后,她一分钟都不身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
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加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
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
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
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
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黔,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
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桂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
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
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
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
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
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
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我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
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
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
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
之名的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
感。
B.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
单纯幼稚。
C.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
的行为。
D.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
剖析“灵魂”。
2.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锄
李锐
拄着恸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歌歌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飙她,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
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
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
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
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
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
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
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
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
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
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
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恸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恸头来到百亩
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
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歌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
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坊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
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域缓地直起
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哗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恸头。随着臂膀
有力的拉拽,锋利的他刃闷在黄土里咯哪咯嘴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
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
服。娘亮的恸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冷距整齐的脚
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菱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物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
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堤里,峦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
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
话,六安爷总是平野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
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
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
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
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荡歌圆明园
苏峰
圆明园历史上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
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这里也称“夏宫”。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游园那日,虽是晴天,但寒风刺骨。入门前,我已心潮起伏,残损的圆明园啊,仿佛一饼陈年的茶、一坛尘封的
酒,在我心里发酵了数十年,今日终于要闻香了。
我知道圆明园以水系为主,但如今只剩一片荒芜,几处残垣,所以对其景致并不抱任何期待。万不料从南门刚入,
就被绮春园的一片湖水迷住了。这湖面无遮无挡,四环开阔,仅西北有一座两层飞檐的红色签碧亭,它安详地坐在那
里,俯瞰着灰蓝清澈的湖水。湖面庇荫处依然结着簿簿的冰,因往日水波的起伏而凝结成各种花纹,环湖的一丛丛芦
苇,疏密有致;一林林老柳,树皮皴裂,深如沟叁。午后的阳光为它们晕染出温柔的苍黄,光线斜射处的芦花,则很
白剔透,如梦如幻。柳丝和芦苇们于阵阵寒风里,袅袅摇摇。斯情斯景,如一位不得见的琴师于太空之中将最低音的
弦,悠悠拨动,既沉郁浑厚,又韵致风雅。
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多,不敢于一处多逗留,冷风里,顺着轻声碎语的人流和指示牌,一路迂回曲折,又看了几个
景点,虽然尽皆断石水泊、苇丛寒鸭以及残荷,却没有丝毫遗撼。必得这样逼人的荒凉,才是我们心中镌刻了那段最
屈辱历史的圆明园啊!
融姐最想去看的西洋楼遗址,恰也是我和宁子心中所愿。据说这洛可可风格的西洋楼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
国传教士蒋友仁一起设计监制,中国工匠制造而成。它结合了我国的烤雕、琉璃、叠石,体现了西洋建筑的民族化。
兜兜转转终于到达,远远望去,其谐奇趣景点里只有几根汉白玉的残石柱和一堆堆石块默默盘立在色彩浓郁的篮
天下。近看石面,雕刻精美。还有一块厚重的横石,石面微微峻黑,似乎是烟熏火烧的痕迹。宁子立在此处双手握拳,
眼眶泛红,愤愤地骂了一句:“这该死的入侵者!”我和融姐不觉同时向前,三人并肩静默了几分钟。
“岂止是国贫受外辱?土匪、军阀,还有咱们的老百姓,他们一起铲尽了这份美!”融姐道,“我们自己也缺乏
对艺术的敬畏,对美学的鉴赏和保护。”
融姐此言,我深深赞同。圆明园被西方入侵者放火焚烧后,残留物又先后遭遇了国人联合打劫,乱世之中,有多
少人可以用历史的眼光意识到这是一份属于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建筑美学上的艺术典范呢?
纵然有人意识到了,又有谁,有力量保护呢?
“再也没有一双眼睛能够见证另一个时代的艺术天赋和品位了”,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这样写道,语气中
毫无愧疚,“一个也不留,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下令纵火的英军首领额尔金得意扬扬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
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是的,他们得逞了,除了精美建筑,还有约一万零五百卷国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上最
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烟灭了……
渺小如我们,短暂如我们,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无非发几句叹息罢了!不,不应该只是叹息,还应该发自良
心地呼吁一声,我们的下一代不仅仅需要爱国教育,还需要美学教育!不论这呼声多么微渺,总不能不出声。但美学
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融入血液,形成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超越时代,超越阶
级,也超越民族和国界。
天色已晚,三人移步离开,折入左边的方壶胜境。此处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取材于道
家的“仙山琼阁”意境。曾经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三面环水,碧海澄波。
这里游人稀少,寂静中,倏然听见一阵轻柔的歌声:“艳阳天,艳阳天,湖光山色映画帘,春满圆明园,双鹤、
双鹤交颈眼,女儿泪涟”心中不由一震,寻声望去,夕阳斜照里,竟是宁子背对着我们,坐在湖边的一块石头上曼声
而歌她身侧芦花摇曳,烟水苍茫。
我悄悄靠近,以手机用心地记录着这一刻。铳头里的宁子,一袭黑衣,恬恬淡淡.,目光坚定而沉静。我凝神看着
婉婉而唱的她,突然心生苍凉。是的,苍凉!
这本是电影《火烧圆明园》里兰儿为了接近咸丰皇帝而唱的歌,柔情猗旎。虽然只是虚构,但也可以设想,那时
外敌还没入侵,“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风情无限、春花明媚。而今,白云苍狗,作为历史见证的圆明园,早已被付之
一炬,唯剩这一地荒草斜阳。这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诸多困惑、自卑和苦难,虽励精图治,至今仍荆棘丛生,就像
这荒凉的圆明园,一直在给我们警示。
宁子越唱越凄婉,她定和我一样,心中百感交集!山苍凉,水苍凉,世事多苍凉,于这最冷最冷的天,来读这放
冷最冷的园的我们,本已人过中年,看淡了冷暖轮回,却还忍不住为那曾经破碎的山河、眼前的断壁残垣,荡歌一曲,
热了心肠。
我鼻子一酸,泪水倏然滑落。再看镜头里的宁子,也是泣不成声,而融姐不知何时立于一旁,正静静倾听,偷偷
拭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圆明园的历史,情感炽烈自然引出下文“我”与朋友们对圆明园游览过程的记述。
B.文章重点记叙游览绮春园时所欣赏的景观以及宁子于方壶胜境中的演唱,其他方面略写,详略安排妥当。
C.文章引用额尔金和罗伯特•麦吉所说的话,直接显示了入侵者对摧毁中华文明亳无羞耻感的炫耀心理。
D.“渺小如我们,短暂如我们,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这句话欲扬先抑,为后面的“呼吁”做铺垫。
E.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细节和肖像描写,用我”宁子和融姐三人的“泪”突出了圆明园之“殛”,感情丰富。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写到西洋楼遗址,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结尾部分写宁子歌唱《火烧圆明园》中的插曲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10、文言文阅读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孑■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
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簸:日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
王贵妃重,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日:“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
天下俭乎?”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人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
土物,毋伴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盂分等所发,正春议融学贤,
谪之游,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拘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
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幼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更邛,掌詹事府,以侍养
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自用。
帝以正春芸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救驰传,异数也。时正着年逾七十,母百岁,奉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著不裸程,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B.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C.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D.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B.薨,是死的意思。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曰不禄,百姓亡称死。
C.吏部,隋唐、五代时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印、解甲归田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后又担任皇帝的讲官。他曾经向皇帝
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
B.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和他们断绝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
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后来又
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
D.翁正春严肃庄重,作风正派。他气质风度峻肃,整天不讲轻慢的话,即使疲倦也不东歪西靠,眼睛不四处乱看,
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愁》,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芍落焉。
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义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日:“孥
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感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
君。”仲舒对日:“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日:'不可。'归而有
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
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苟为诈而已,故不
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球玦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
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釜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
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有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丁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旧居,
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
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打釉百冬。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
徒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釜仲舒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B.徒见句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C.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儒家“五经”之一,孔子编订,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对策是西汉开始创立的一种选官方式,由君主就政事、经义等设问,应试者对答。
C.越王,越国国君。越国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后文吴、鲁,均为春秋五霸之一。
D.抑翱百家,董仲舒提出,汉武帝推行,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专心治学,不关心家庭产业,他足不出户,自己三年不窥室外园圃,以致有的学生竟然都没见过他。
B.董仲舒品行端正,受到世人敬重。他注重仪容举止,不合礼节的不做,两次为官都侍奉骄王,但是二王都敬重他
的品行,善待他。
C.董仲舒敢于直言,因此也遭人嫉恨.他批评公孙弘奉承谄媚,迎合世俗,公孙弘因此嫉恨他,举荐他去给凶残蛮
横的胶西王为相,欲借刀杀人。
D.董仲舒有治世之才,深为朝廷信任.即便去官在家,朝廷每遇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去他家向他任询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2)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两句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2)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
来,“,”两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3)《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是“一,”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
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
符合句意的选项。
更换:变换、替换;更迭:轮流更替。此处指四季,应选“更迭”。
投怀送抱:指投入别人的怀抱以博取欢心。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此处强
调“主动”,应选“投怀送抱”,
逍遥自得: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意气扬扬:形容很得意的样子。此处用于庄子,应选“逍遥自得”。
故选C。
2、C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
要求选择。
C项,“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中心事件”错误。中心事件应是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
E项,“意在说明老人已是风烛残年”错误。此处外貌描写意在说明老人整日暴露在海风和阳光下的艰辛和不易。
故选CEo
3、1.C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
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原句存在的问题是“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事件”搭配不当,联系文意,应该改成“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
然平衡规律的种种事件”。“种种不断发生”语序不当,“种种”应修饰“事件”,因此可排除AB;“令人痛心的违
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的种种”定语语序不当,“种种”属数量词,应放在“违背生存发展和大自然平衡”这个动
词性短语之前,故排除D。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
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中,前面说“在当下这样一个大格局大演变的形势下”,接下来陈述对象是“中华文化”,按照逻辑顺序排序,
应当是中华文化首先要有自信和勇气,才能敢于直面大国霸权主义,提出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是层层递进的内
容,故可排除BCD。
故选A。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
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和
睦地相处,故此处应填“和而不同”。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
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勾结,含贬义,根据语境,这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应选“沟通”。
演变:发展变化(指历史较久的)。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修饰社会形势,应选“演变”。刻不容缓: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故此处应填“刻不容缓”。
故选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
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
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
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成。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这里要表达的是美育过程与文化环
境、文化背景联系紧密,并无相互补充、促成的意思,选用成语“密不可分”;
第二处,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
题很顺利。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极容易做。从语法上看,“易如反掌”不能与前面的主语“许
多困难和障碍”搭配,选用成语“迎刃而解”;
第三处,综合: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联系:相互联络和结合。这里是说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要结合宗教精神,所以用“联系”;
第四处,神韵:指文艺作品的情趣韵致。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这里
谈的是欣赏艺术作品,就不仅仅指作品的内容,还包含作品的情趣韵致,所以选用词语“神韵”。
故选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
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
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括号前面的句子强调美育
过程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后文突出欣赏艺术作品必须结合“文化”,所以填入括号的句子应该把“文化”作为主
体对象,强调其重要性。
A项,把“美育”作为陈述对象不妥,并且两个句子的陈述对象不一致,一个是“美育”,一个是“文化精神”,不
协调。排除A项;
B项,“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文化是美育的底色”两个句子的顺序不合理,应该为“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
神是美育的灵魂”;
D项,“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美育离不开文化''不如C项表意清晰而简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
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
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画
线句子有两个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为“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二是搭配不当,原句“思索”与“蕴涵”不
能搭配。再来看选项,
AC项,“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语序不当,应该为“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
B项,“理解”和“水平”搭配不当。
故选D。
【点睛】
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
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
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词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
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
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5、(1)B
(2)天山群峰耸立,似同脚下的严关比肩而立,大漠广阔无边,令人迷惘。描绘了一幅阔大雄浑的画面。
(3)前三联描绘雄伟壮阔的自然形胜,气势雄壮,表现出豪迈的情感。尾联将嘉峪关和函谷关作对比,表现出阔大的
胸襟。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
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
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
B项,“视角由远及近”分析不当,“楼阁”并非远处的楼阁,而是眼前嘉峪关的楼阁。
故选B。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描写的对象,看这些对象有怎样的特征;之后展开想象,
将其组成一幅画面:再用准确的词语将画面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第三联写天山危岩高耸,笔直如削,如同与嘉峪关“摩肩”而立,衬托嘉峪关的高大雄伟;“瀚海”则是写塞外大漠,
一片苍茫,一眼望去看不到边,令人“迷惘”;展现雄关气势,营造阔大意境。
(3)此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和“情语”,同时要结合作者的生平
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从诗人写“严关百尺界天西”“飞阁遥连秦树直,燎原斜压陇云低”“天山蝮削摩肩立”这些词句中可看出,诗人对
嘉峪关的雄伟壮丽十分赞颂;分别用“垣”“天山”等来反衬其高大;从“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中还
可看出诗人对壮丽山河之景的热爱;最后一联用反问和比喻,照应开头,将嘉峪关和函谷关进行对比,表现阔大的胸
襟。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
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
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
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霓为衣兮风为马吾尝跤而望矣酒旅闲玉垒浮云变古今叫嚣乎东西赢得生前身后名景行行
止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
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霓、践、旅、嚣、赢、兼。
7、7.B
5.①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②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
魂的剖析作铺垫。③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
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6.①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
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②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
钱返回时,我们不埋解和妻子“抱怨”,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埋解贫穷者的自责。③对弱者的同情。作者对第一
个女孩为父亲治病廿愿上当感到“心酸”,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
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暗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
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题干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多次提到人樟树,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能力。物象作用主要有:引出某某内容,行文线索,把众多的材料组
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营造氛围、增加感染力,升华文章主旨、寄托作者情感,引出作者议论等。
解答本题,先通读文章,在文中圈画出文中前半部分有关对“大樟树”的描写,比如文章第一段,写自己小时候住在
山里,每当黄昏来临,经常会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颗大樟树。第三段,写家里来了小保姆,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
大樟树所在地方名字已经换为“大樟树”,“我”见到小保姆就问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说在,大樟树“已被列为县
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根据这些关于大樟树描写所在的位置,结合其所在的上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题干是“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
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所表达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
先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本题,通读文章,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保姆的
故事,第一个小保姆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小保姆连同返程的票
车钱都给了母亲,表达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讴歌。得知第一个女孩要求去买一种假药给父亲治病,
就搜集关于该药是假药的报道放在女孩房间,可是女孩还要坚持去买药,且买药后一刻也不停送回家去。当时“我”
对女孩的行为十分不满,其实不满也是不理解。第二个女孩竟然把“我们”给她的返程车票钱都给了母亲。女孩回来
后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竟然不来家里看看,或者打个电话。对此,我们当时不理解和妻子的“抱怨”,表
达了自己处在衣食无忧中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还有当第一个女孩买到药,立刻就要给父亲送去,“我”
送她去车站,她上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这里的“心酸”是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
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以及后来对第二个女孩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却不到家里来不打个电话原因的
猜测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
【点睛】
准确把握物象作用“7角度”
7.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
等。
5.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
严谨的作用。
6.从环境方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7.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题模板
结构上的作用十内容上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
8、1.D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
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
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
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
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比较。
A项,分析错误,错在“孤僻”这个地方。从“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
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可见,他并不“孤僻”。
B项,表述不确切,错在“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这个地方,这个“惊心动魄的谈判”
是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的谈判,不只是六安爷一个人,文章也没有单独刻画他在谈判后的个人感受,
C项,过度解读,错在“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这个地方。小说所表叁的主要是人与土
地分离的悲凉感,而不是“环保”。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标
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
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
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II)从给读者的感
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解答时在理解标题“锄”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
可以从六安爷对土地的感情、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概括作答。本文标题“锄”是一种农具,是像六安爷一样的农民
与土地发生密切联系的工具,他通过“勖”与土地对话,象征着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是文中六安爷所做的事,
一种劳作行为,这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这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概括;从深远的角度来看,“锄”可以说是传
统农业的象征,而百亩园被卖之后,六安爷最后一次锄地,则体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与告别。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妙处),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做这种题应结合上下文,从表达、内容、
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
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句中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
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
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文章的主题,也令人反思。
【点睛】
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D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
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
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
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9、1.AE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柳丝和芦苇于阵阵寒风中给人带来的沉郁浑厚、韵致风雅的声响,表达了作者
对这片风景的喜爱之情。
3.①看到烟熏火烧的残垣断壁,作者充满对历史上入侵者的愤恨;②大量图书档案在大火中灰飞烟灭了,作者为中华
文明遭到毁灭而叹息;③我们自己缺乏对艺术的敬畏、对美学的鉴赏和保护,作者呼吁,我们的下一代不仅仅需要爱
国教育,还需要美学教育。
4.①宁子歌唱《火烧圆明园》中的插曲,伤感婉约,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LED灯具安装与节能效果评估合同3篇
- 2024粮食购销代理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薪资保密制度与员工隐私保护专项合同3篇
- 2025年度现代农业土地承包种植技术引进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大门研发与购销合同4篇
- 2025年度数据中心能源优化承包经营协议4篇
- 2024水泵安装项目施工合作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五星级酒店厨师服务合同细则4篇
- 2024跨越国界的艺术品买卖合同
- 2025年度水利工程承揽工程施工合同4篇
- 锐途管理人员测评试题目的
- 焊接材料-DIN-8555-标准
- 工程索赔真实案例范本
- 重症医学科运用PDCA循环降低ICU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品管圈QCC持续质量改进成果汇报
- 个人股权证明书
- 医院运送工作介绍
- 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
- 学习游戏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 小学四年级上册递等式计算100题及答案
- 新版个人简历Excel表格模板共2联
- (完整)中国象棋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