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练习题

优题训练

一、比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①师荡浆向临沂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乙]

赠别(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却似忌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①罟师(gD:渡船的人,即船夫。②临圻(q。:地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行客已稀〃,可见境地的凄清,衬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B.甲后两句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相似。

C.乙前两句抒情。作者从正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

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是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D.乙后两句中"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

"惜别”之心,把蟒烛拟人化了。

2.请结合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后两句在间接抒情方式上的不回。

【答案】1.C2.甲是借景抒情,借无边春色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乙是借物抒情,借流

泪的蜡烛表现惜别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工

C.有误,“作者从正面落笔”错误,作者从反面落笔,从〃无情”着笔;“总”字,又加强了语气,

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这种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

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故选C.

第1页共17页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甲诗:“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意思是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

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这两句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春满江南

江北,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样,时时刻刻

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情亦满江南江北。诗人借景抒情,将春色这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

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

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春色有情,一路送友归去,诗人借无边春色表现

对友人的恋恋不舍。

乙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汨到天明〃,意思是蜡炽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

流泪到天明。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切也都带上了感

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

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

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诗人借物抒情•,借流泪的蜡烛表现难舍难分的真挚情感;同

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蜡烛有“惜别”之心,能够〃替人垂泪”;据此总结作

答即可。

二、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桶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培。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间①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③。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计。

第2页共17页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久

【注释】①宋之问:唐代诗人,其诗是其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

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②阳月:阴历十月。③至此回:传说中冬季大雁南飞,至秦

岭而返,故有雁飞不过岭南的传说。④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⑤陇头梅:岭

上的梅花。

3.【甲】诗的颔联脍炙人口,是历来传诵的佳句,请你简要赏析这两句。

4.【甲】【乙】两诗在写景抒情上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具体分析这

种手法的运用及其好处。

【答案】3.示例一:从视觉、听觉角度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鸡声喷亮,茅草店

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体现了

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视।斤结合,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示例二:通过鸡声、茅店、月、人冰、板桥、霜这六个意象,杷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

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了出来:鸡声噫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

着早春的寒霜。简洁而乂全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4.甲乙两

诗在写景抒情上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甲诗实写早行之景,虚写梦回故乡所见,虚

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乙实写旅途见闻,虚写望乡所见,

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使怀乡之情更缠绵婉转,感人肺腑。

【解析】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示例: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写的是鸡鸣之声从月色

朦胧下的茅屋小店里响起,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木板桥的白霜上。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

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形神

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烘托了思乡之情,既写出了早行所见的景,也表现了

旅客征途的苦,还有那莫可名状的愁,实在销人魂魄。

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褪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因

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维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

艳、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可知,全诗前面实写早行所见,最后虚写梦中所见,作者由实入

虚,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题大悚岭北驿》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更衬怀乡情切。最后两句

第3页共17页

由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

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诗人

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

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迂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沙丘城①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咒

思君若汶水③,浩荡寄南任④。

【注】①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②空复情:徒有情意“

③汶水:鲁地河流名。④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5.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甲】诗中选取了、两种意象,点明时节,

营造全诗的基调氛围。【乙】诗中通过写、特定的景物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意

境。

6.这两首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思君若汶水,浩荡资南征”两句运

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请分别简耍分析手法其及作用。

7.两首诗写作境况不同,但都抒发了深厚的感情。请分析这两首诗抒发情感的异同之处。

【答案】5.杨花子规古树日夕/秋声6.拟人,把明月当作使者,

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抒发诗人别离杜甫

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7.两首诗都是作者寄赠友人之

作,都抒发了对友人深厚的感情。甲诗更侧重抒发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乙诗表达在思念之

情的同时,寄托了诗人闲居沙丘时乏味、苦闷的心情。

第4页共17页

【解析】5.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

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

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烘

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第三、四空,乙诗中“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意思是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

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据此可知,诗中描绘了“古树、日夕、秋声〃,选择其中两个作答即可。

据此填空即可。

6.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月亮,希望它能随着

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通过丰富的想象,作者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人格化,竟变成了一

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H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

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思君若汶水,浩荡资南征”的意思是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

着你悠悠南行。通过丰富的想象,诗人寄情于流水,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思君之情犹比作这

一川浩荡的汶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抒发诗人别离杜

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据此回答即可“

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寄''可知,两首诗都是作者

寄赠友人之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

江宁承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诗

人以描写“杨花了规”起笔,为全诗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将自口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

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深同情和关切。

《沙丘城下寄杜甫》将思君之情犹比作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

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诗中“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

连秋声"通过写"古树、日夕、秋声”等景物景物寄托诗人在友人杜甫离开后闲居沙丘时乏味、

苦闷的心情。

第5页共17页

据止匕I可答即可。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英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②,梦

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③、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

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这里形容时间飞逝。②石中火:击石

发出的火星。③陶陶:欢乐的样子。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

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甲诗颈联写出了山西村的乡俗民事,"简朴"二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

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

C.乙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

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D.乙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公”中的

"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9.乙词的首句"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有什么作用?

10.甲诗“从今若许闲乘月〃和乙词“儿时归去,作个闲人”,两句中的“闲”字表达的感情有什

么异同?

【答案】8.B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夜气清新、月光皎洁的美景,营造幽静

的氛围,引发对人生的思索。10.两句中的“闲”字,都流露出诗人对清闲自在的生活的

第6页共17页

向往。乙词中的“闲”字,还流露出诗人虽有才华,但不被赏识的苦闷心情,产生远离官场,

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分析工

B.苏轼用“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筒朴〃

表明村民的朴实,不事奢华,”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占老的方式祈求神灵的

保佑”是错误的;

故选Bo

9.本题考查词句作用赏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意思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月夜的空阔神秘,画

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因此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中能看出苏

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自然地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出闻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

考。

10.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从今若许闲乘月〃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闲,闲游之义。“几时归

去,作个闲人”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隐居起来,做个闲散清净之人。闲,闲散清净之义。

因此,两句中的“闲〃字,都流露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结合乙词中的“不如归去〃

还可以看出,此中的“闲”字,还流露出诗人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之意。

五、阅读卜.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女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7页共17页

11.有人认为文天祥是英雄人物,但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

消极悲观。请你结合甲诗内容批驳这一观点。

12.甲乙两诗都写到了“死〃,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1.“说惶恐〃是诗人追忆自己江西兵败时对艰建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感慨

眼前被俘的孤苦(或“惶恐零丁”是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强化了内心的悲愤,

为后面情绪转为激昂蓄势,12.甲诗先反问,后直抒胸臆,用“死”表达了慷慨赴死的爱

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乙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遗憾、悲哀之

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

"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和"零丁"既指地名又指诗人的心情,运用了双

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个人际遇和国家命运的惶恐忧虑,暗示了诗人处境的艰危。但

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退缩。联系“人牛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见诗人威武不屈

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所以这两句诗追忆往事,表现了内

心的悲愤,为后文抒写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蓄势。

12.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陆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万事皆空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而深深感到悲痛。反映了诗人内心对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

一的遗憾、悲哀之情;

文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

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两句诗先运用反问,后直抒胸臆,借“死〃表达了诗人慷慨赴

死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鹤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第8页共17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3.两首词均为记梦之作,前者梦中欲往___,后者梦中已到o(填写地点,用原文

中的词语)

14.【甲】词中的“"和【乙】词中的“”,均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空有

才能的愤懑。(填写原文语句)

1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壮词〃特点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D.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答案】13.三山连营(或"塞外"、"沙场")14.学诗谩有惊人句可

怜白发生15.C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载着我的这一叶轻舟,直送往

蓬莱三仙岛。可知李清照希望借助大风飞往蓬莱三仙岛,即"三山"。

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意思是: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

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辛弃疾想到了

在军营的生活,身处“连营〃,亦可用"塞外""沙场〃来代替。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学诗谩有惊人句〃,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

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吾难遇,欲诉无门,唯有

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打发胸中的愤懑。

“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词人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

F1久,难免起乡关之思,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杓力。

第9页共17页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

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词人保

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

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词人借梅言志,借写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来表达

他在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的精神。

D."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意思是: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

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此句慷慨激昂,气势豪放,体现了词人不甘雌伏

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以及奋不顾身走上革命道路的雄心)士志。

不符合“壮词”特点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故选C。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瓦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①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整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茏东南诉③,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河流。

【注释】①:远。②行杯:传杯饮酒。③圻(ch©):分裂,这里指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隔

开来。④无一字:音信全无。

16.以上两首诗中都出现的图景是()

A.云月相舞图B.雁阵高飞图C.湖泊浩渺图D.关山朔风图

17.两诗均为登楼抒怀之作,作者心境却不尽相同。第一首诗中诗人登楼远眺,闲适『达;

第二首中诗人登上岳阳楼时,又是什么心境呢?请结合诗歌分析。

第10页共17页

【答案】16.C17.诗人登楼见洞庭湖泊浩渺,分割吴楚,气势盛大,而自己却老病独

身,亲友音信全无,内心落寞。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凭栏望,诗人却无能为力,只能“涕泗

流”,尽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1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李诗首联意为:登上岳阳喽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描

写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景象。

杜诗颔联意为: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描写了洞

庭湖烟波浩渺的景象。

故两首诗中都出现的图景是湖泊浩渺图。

故选Co

17.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杼情。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

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

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

感。

尾联中的“戎马”代指战争,边关战事又起,而自己却因为老病只能“凭轩涕泗流”,表现了作

者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的哀伤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鳌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19.两首诗歌中都写诗人登高望远,请结合诗人当时的境况,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不同之

处。

第11页共17页

【答案】18.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

茫的孤独感。19.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

中阐释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仕途得意的王安石则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了自己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的豪情壮志。

【解析】18.本题考查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

完成。

此句句意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

然泪流。作者借这句话直抒胸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酒小孤

寂,从而产生•种苍茫的孤独感和无力感,表现了作者人生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9.本颍考杏作者的情感3解答此题,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认、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具有政治见识政治才能,他言敢课,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

心情郁郁悲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

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

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

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

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

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

们的共鸣。因此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

寂苦闷的悲愤之情。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

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

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不

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

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

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

好借登飞来峰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表达对前

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九、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第12页共17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衣.雨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0.请简析《夜雨寄北》中"涨"字的妙处。

21.请结合你对《无颍》和《夜雨寄北》的理解,常析季商隐诗歌中借景抒情写法的处处。

【答案】20.“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也将诗人的愁思注入

其中。21.《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既是描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在抒发心境,

物我交融;《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既言雨大池满,又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解析】20.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涨"字与"夜雨""秋

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

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

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思家念亲

之愁。

2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无题》中“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意思是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既写自

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借景物反映人

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

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

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刍在屋内倚床凝思。既言雨大池满,

又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第13页共17页

十、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I可答问题。

【甲】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乙】

寻陆鸿渐①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②.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久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蓼。

报道④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释】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

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②虽带郭:虽,虽然;带,近;郭,外城,

泛指城墙°指城郭一带.③著花:开花.④报道:回答道。

⑴甲诗中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而是身处“J乙诗中诗人

寻访陆羽,其搬迁的新家"\却有农家ED园,可躬耕劳作。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甲乙两诗中的画线句子都提到了菊花,

由此推断二者有何相同志趣?

【答案】⑴人境山中去

⑵两首诗均表达了两位诗人超凡脱俗,淡泊名利,隐居避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器,由此可知诗人身处"人

境”;乙诗”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意思是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

映着斜阳,由此可知陆羽搬迁的新家是“山中去”。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志趣。

第14页共17页

甲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

帘。其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

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乙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刚刚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用陶

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野径”凸显环境的幽静,少有人迹,

远离尘俗。“桑麻〃暗示一种悠闲的田园生活。“篱边菊",“菊”隐者的名片。从他居住的环境

可以看出他远离尘俗,过着一种悠闲的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洒脱不羁。

所以两首诗均表达了两位诗人超凡脱俗,淡泊名利,隐居避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⑴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悠悠”二字。

⑵本词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相同点,请你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答案】(1)"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无穷的思

绪,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⑵示例:都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爱国情怀。辛弃疾词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对苟且偷

安、亳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李清照诗歌颂项羽失败后因羞见江东父老自刎,

暗讽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意思是: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真

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词人登上北固楼回望满眼尽是

美好的风光,不禁联想到朝代的更替,像这奔腾不息的江水,“悠悠”一词i语双关,叠词的

第15页共17页

运用,既指时间有如眼前江水一般漫长久远,一直向前;乂指由眼前之景触发的思绪绵长,

没有尽头,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可知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子当如孙仲谋〃,联系“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

休〃可.知,本句运用典故,借三国时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

强,战斗不息,敢与有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所以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

孙权一般"一方面满含作者对英雄的仰慕、钦佩,一方面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

怯苟安;表现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

安、亳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结合《复口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思是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

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此句借咏史而讽今。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般船相待,劝

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在李清照看

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